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定弘法师:净宗根本戒 第13集


   日期:2016/8/15 2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今天是母亲节,定弘出家以来过的第一个母亲节,在此祝愿普天之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够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法喜充满,能够遇到净土法门,信愿念佛往生净土!记得去年母亲节,那个时候我正在计划出家,我是七月十五号出家的,当时我母亲给我思考,出家要怎么样出法。她给我的剃度恩师上畅下怀老法师写了一封长信,是送子出家的信。因为畅怀长老是我们净公恩师介绍的,净公恩师让我跟畅公出家,因为他俩是几十年的老朋友。后来在香港圆明寺出家,我记得在出家的剃度仪式上,当时仪轨里头就有这么一段偈子,这个偈子我印象很深,在这里也念给大家听,以此也供养我自己生身母亲以及普天之下的母亲。

  这个偈子是说,「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偈子文字都很简单,讲我们六道众生在三界当中流转,搞六道轮回,原因就是因为有恩爱,爱欲不能够解脱。爱欲是生死的根本,爱是恩爱,欲是欲念,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欲望,使得六道众生生生世世缠缚在六道之中不能出离,所以要脱离六道必须要断情执。情执难断,最难的大概是父母儿女之间的情执。在世间法说这个是天经地义的,所谓父子有亲、母慈子孝,这都是世间认可、赞同。但是如果夹杂著情执在里头,这心就不平等,就有分别执著,就不能够跟众生合为一体。因为有分别,是我的父母我就特别爱,别人的父母就不太爱了,这种分别执著是迷惑颠倒的情形。所以要出世间就必须要超越世间所谓的伦常道德,而超越世间并不代表不负责任,还是要尽义务,要敦伦尽分。但是这里头没有情执,尽心尽力的孝养父母,而并不产生任何的爱染。

  出家人把家的束缚放下了,弃恩入无为,把恩爱放下,入无为法了。无为法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入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有为。唯有入无为才能见真性,见了真性,你才能真正知道原来宇宙一切众生跟自己实为一体,那比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情更深厚,是一体的。虽然是一体,又全是我们一念心变现的,所以这个相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相全是虚妄的,都是你自己念头变现的。你能真实入这个境界,你是真实的报恩者,为什么?你这个功德能够令自己生身父母乃至累劫累生一切父母都能够得到超度。超是超越,度是度脱,超越三界,度脱苦海,让他们能够永离诸苦,甚至遇佛法,可以这一生超越三界六道,往生西方净土,这是真正报恩,所以自己真实成就那叫四恩总报。如果自己不成就,不仅不能报恩,自身都难保,都得要下三恶道。所以师父上人让我选择出家这条道路,这是超越世间的大孝,要向出世间大孝努力,真正大孝就是自己要成就,在净土宗来讲要拿到往生西方的把握,这一生一定要往生西方成佛去,乘愿再来。对往昔世中无量无边一切父母尽心供养教化,摄受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佛菩萨的孝顺。而能够这样发心修行,古人讲得好,「一子成道,九祖生天」。

  出家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这个公案在禅门里头讲的是黄蘖禅师,黄蘖禅师是临济宗开悟见性的祖师。他从小非常孝顺,又非常的聪慧,所以幼年就出家,唐朝时代的人。唐朝是佛法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黄蘖禅师当时出家了,用功修行,没有再回去看过自己的家乡,把情执永断了。结果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黄蘖禅师要路经自己的家乡,想到他的母亲在家里,他母亲因为儿子的出家,思子心切,常常流泪,致使双目失明,这是情执深重。当时这个老母亲为了表达对自己爱子的思念,设立了一个接待所,也就是供养出家人的一个地方,让这些云水僧们到她那里能够歇歇脚,休息休息,这老母亲她亲自为这些云水僧洗脚。黄蘖禅师来了,他母亲因为双目失明不知道,黄蘖禅师见到他母亲,他母亲照例要为出家人洗脚。但是黄蘖禅师他左腿有一个小肉瘤,黄蘖禅师怕他母亲洗脚的时候碰到了,可能就会知道,於是他就把右脚伸给他母亲,让他母亲只洗右脚。黄蘖禅师接受这样的供养,不动声色,之后又开始行脚云游。从这一个事迹上看,黄蘖禅师真的把情执断了,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而没有任何的爱染。

  他离开之后,邻里的人告诉黄蘖禅师的母亲说,刚才你给他洗脚的那个人就是你的儿子。他母亲听到了之后,就在后面狂追,因为她双目失明,一直追到江边,这时候黄蘖禅师已经乘船过了对岸了。结果他母亲竟然一下跳到水里,自溺身亡。黄蘖禅师在对岸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禁大声的悲叹,发起这样的誓愿说,「一子出家,九祖生天,有我黄蘖,诸佛莫欺」,意思就是愿自己出家的功德能令自己的父母、祖先都能生天。这种功德确确实实能够做到,他发这个誓愿,也让诸佛给他做证明。所以我们相信黄蘖禅师的母亲一定尽此形命往生天界,如果她要是发愿求生净土,乘此功德也能够蒙佛接引。不过估计他母亲没有发愿往生净土,为什么?因为她还有很深的情执。真正发愿往生净土的,情执一定放下了,儿子出家她一定不会在乎,而且会很欢喜,而且她不会再有分别执著,看一切人都像自己的孩子,都一样的去关爱。这是以佛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样念佛就「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肯定往生西方,所以就在她一念间。很可惜黄蘖禅师当时可能没有去深入净土法门,劝告他母亲求生净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她母亲要真正闻到净土法门,一定是一切放下,这一生就不是只生天界了,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是真实的报恩。

  世间人看起来好像黄蘖禅师非常的残忍,怎么母子情深都不顾了?而不知道,对於母子之间的这种感情的执著,其实对他母亲不会有真实的利益。因为没有办法帮助他母亲转业,她的业转不了,而且可能障碍黄蘖禅师这一生的修行成就,那反而是有罪过了。所以黄蘖禅师用理智,他不用感情,这给我们做示现。当然出家必须是父母要同意,而且父母要有人供养,这是出家人也必须要尽的孝道,所以必须保证父母晚年生活无忧。如果父母生活有困难,出家人接受的供养可以分出来供养父母,这样的供养并不是情执,这是一种报恩。因为我们得到这样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要用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来利益众生,也要代众生感谢生身的父母。而对父母这种感情跟对众生的感情是一样的,孝心都是平等的,看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才叫做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所以今年的母亲节,是我一生中第一个以出家身分过的母亲节,我想到黄蘖禅师这桩公案,也用它来自励,要真正发心,这一生我们要在无为法上成就,在往生净土上成就;而且希望后半生为弘扬净土法门做出贡献,使佛法的法脉得以承传,发扬光大,以此功德来回向自己父母、祖先、累劫今生的这些父母亲人。这也是我们母亲节的一段感言。

  我们下来继续讲经,「净宗根本戒」。请大家看《大乘无量寿经》第三十五品,「浊世恶苦第三十五」,我们读到经文的五恶五痛五烧,第二个部分就是盗恶,讲偷盗。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读一下: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

  这一段在盗恶里头讲到「祸福随身」。在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当中讲,『富有悭惜』是表悭吝的过失,就是吝啬,舍不得布施。「或人富有,但悭惜成性,不肯施与」,这是我们也见到的。有的人确实家财万贯,可是一毛不拔,非常的悭吝,见到贫穷的人不肯布施,甚至见到人有苦难也不舍得去捐助,从来不愿意做慈善的事情。他的人生哲学就是有钱只留给自己用,花在别人身上自己就觉得很痛,身心都痛。反而有一些贫穷的人,没有什么家产,就很大方,没有钱,他尽量的挤出钱来帮助别人。这两种人果报那是天地悬殊,那些「富有悭惜」的人,『不肯施与』的人,他这一生的福报享尽了,必定堕落三恶道,来生就苦了,没有福报;这一生贫穷,但是很愿意布施,很愿意帮助人,他将来的果报一定是大富大贵。所以富贵都是自己修来的,看见人家有富贵也不必去羡慕,这是他前生修的,他这一生如果不继续修,来生他就要遭祸患,甚至可能不用等到来生,他这一生晚年就凄凉了。一人如此,一家如此,你看这家庭如果不肯布施,他即使是中间有发达,最后会没落,所谓为富不仁的,最后都是以败家做结局。

  曾国藩先生,这清朝的大儒、大官,他的外孙曾经写了一部书叫《保富法》。这里头就讲到,他在当时清末民初时期,看到很多的家族从富贵到衰亡,非常的感慨,真正认同古圣先贤所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希望自己的家族永远的兴盛,那就要永远做好事,永远的修善修福、积功累德,而且还要用诚敬的心来修福;如果用傲慢的心、用懈怠懒散这样的心来做好事,那个福都非常有限。我们看到很多家族,第一代往往都非常的努力勤苦,对人对事都很有诚敬心,所以他们把这个家业兴旺起来;第二代就不行,享受著父母留下来的功业,开始生起傲慢懒散;到第三代就更不行了,可能都出现纨裤子弟、败家子,对於家里的钱财挥霍浪费,最后就是败家。所以古人讲富不过三代,有道理,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诚敬心,不肯再去修福,不肯再积德,这家运就衰了。

  家如此,国家也是一样。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的所谓超级大国,二战之后,那是不可一世,国力之强盛其他国家没办法跟它比。但是你看,五、六十年下来国运就衰了,最后负债累累。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富有悭惜,不肯施与」,拿著这么多的财富,不肯去帮助那些弱小贫穷的国家。你看,到现在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还有十亿人在挨饿,而某些超级大国对食品的浪费惊人,这些财产如果能够节省点使用,去支援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能够让多少人从饿死的边缘线上挽救回来。你看,这样的阴德事它不做,反而在世界上作威作福,拿著最高级的、最现代化的武器到处去张扬,去欺负其他国家,去打仗、去侵略,最后民心都失掉了,国力当然就衰,再也禁不起经济危机的折腾,亡国也就注定了。所以我们冷眼观察,从个人到家族、到国家都是一样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贫穷的人很大方的,很愿意修福,很愿意帮助人的,你看他到晚年会好,这我们冷眼观察确实如此。所谓功不唐捐,就是你做的功德没有白费,你自己修善必得善报。《太上感应篇》讲得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恶所感应的就是福和祸,修善就得福,造恶就招祸,这都是因果的道理。

  我父亲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他小的时候,正好在解放前,那个村庄里头有一个小地主。这地主家里富裕,那个地主的儿子(就是小地主)非常浪费挥霍,而且就是不肯施与。村庄里的人都很穷很苦,那时候真的人都吃不上饭,小地主竟然拿著腊肠往湖里扔,他说用这腊肠来喂鱼,就是不肯布施给穷人。你要知道,一家饱暖千家怨,不肯施与就会积怨。结果后来土地改革斗地主,村里斗地主,你想想,那村民们先斗哪一家?肯定是找这一家。所以把他的家全部抄了,最后这个小地主落得个流浪街头的果报,饿死在街头。这是现世报,来生都是下三恶道。死之前果报就不好,这叫花报,花报不好,果报就更不好了,这都是自己贪婪吝啬成性,导致自己这个不祥的命运。

  下面经文说『爱保贪重』,「爱欲牢固,这叫爱保。贪心深重」,这叫贪重。世尊当年讲这段经文,我们想想,在古代社会人虽然也会作恶,可能还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还不至於太坏。这段经文当时讲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是不是世尊看到我们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这种人就多了,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疾苦,穷凶极欲。这是因为现代人缺乏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所致,所以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完全扭曲了,多少人认为,我在这人世间就是要享福、享乐,不享白不享。不知道人还有来世,这一生把福都享尽,来生就苦了。这是因为没有因果教育,他不懂得事实真相,所以完全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不怕因果,肆意妄为。虽然他不怕因果,它还是有因果,果报来的时候后悔莫及。我们看到现在眼前的地球灾难频率愈来愈高,一次比一次严重,灾难怎么发生的?都是因为众生造作恶业,所谓「人以恶感,天以灾应」,它自然感召。人所造的杀盗YIN妄酒比过去要严重太多,贪瞋痴慢疑这五毒烦恼也比过去更加深重,情绪上怨恨恼怒烦也远超过从前人,所以你就知道现代人他怎么可能有幸福,这些恶业、恶念是招感痛苦灾难的根本原因。

  经文上讲『心劳身苦,如是至竟』,就是讲终身劳苦,直至寿命终尽。现在真的看到太多的人都是这样,一天到晚身心都不安乐,心也累,身也苦,拼命的去赚钱,然后拼命的去享受。享受也是苦,你说他赚了很多钱,他去声色场所去挥霍,去追求刺激,他会得到快乐吗?愈追求愈苦。就好像人吸毒一样,吸一些了还想吸,愈想吸他就愈苦,一下不吸,他苦得受不了。欲望就是这样无止境的,愈追求,欲望愈浓,逼迫身心,直至寿命终尽,他都不能够停止,完全成为了一个欲奴,欲望的奴隶。追求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自己没办法控制自己,像疯狂的野马一直在飞奔、在追求,甚至明知前面是深渊了,它也不能停住脚步,最后坠入无底的深渊。所以如是至竟,『无一随者』,他所追求的财富、欲望到最后都没办法跟随他,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他得到了财富,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好像有人赚了一千万,他要买大别墅;赚了一个亿了,大别墅都觉得不够,他要买更多的奢侈品,跟人不断的在攀比,愈攀比就愈要追求。在追求过程中,他所得到的只有苦、只有累、只有烦恼,他从来没有享受过什么真正的快乐,这种人好可怜!

  《嘉祥疏》里头,这是吉藏大师他对《无量寿经》的注疏,讲「无一随者,神识孤游戏,财留在自界」,这就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真正要死了之后,身体都带不走,只有自己的神识非常孤单,自己走,在这三界六道里面游历,随业受报,造作善业、恶业,到善道、恶道去消受。如果他不肯施与,爱保贪重,那决定是堕三恶道。自己追求来的财产,房产也好,游艇也好,金银珠宝也好,甚至家里的这些妻妾儿女统统得留下,一个都带不走,伴随你去的就是你的业。「生平所作善恶之业,及所感祸福之果,则不相舍离」,善恶业感得福和祸的果报,这叫追命所生,『善恶祸福,追命所生』。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有智慧,带得走的,我们要努力的积累;带不走的,要赶紧放下。你看,你这些财产,这些享受的物品,全都带不走,身体都带不走,那你不放下怎么行?你不放下,你为它要造业,你带得走的是你的业,那何苦来!所以,既然说带得走的是业,唯有业随身,那我们要造什么业?要造善业,要造净业。善业和净业有什么不同?善业是做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情,心里有执著,认为「我在做善事」,他没有做到三轮体空,心不清净,留印象了,这就成为善业。善业的果报将来在人天,在人天是消你的善业的,在三恶道消你的恶业的,反正总离不开六道轮回。要离开六道轮回我们要修净业,净业是讲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仅恶业不造,我善业都不造。这个不造,不是说我什么事都不做了,还是要做,对社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要努力的去做,但是做了不执著,不放在心上,做了好像没做一样,这叫「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不求未来的果报,更不求眼前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只求这一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只求这一桩事情。

  这是《无量寿经》经文里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十八愿讲的,「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那你临命终时乃至十念,你念十声阿弥陀佛,保证阿弥陀佛会出现在你眼前,还有观世音、大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跟阿弥陀佛一同来接引你往生。这时候你就永出三界,不再搞六道轮回了,你往生西方乘愿再来的时候,是阿惟越致菩萨,你有能力、你有智慧帮助一切有缘人。过去只要跟你有缘的,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都是有缘,只要有缘你就能度他,没有缘的就没办法度,有缘的一定能度。

  黄念老又引义寂法师的话说,「谓善恶因及祸福果,皆追命根所生处也」。追是追逐、追随的意思,善恶的业因跟祸福的果报都追逐著命根,命根就是神识,轮回的主体。谁在轮回?我们的神识在轮回。我们的身体是没办法轮回的,身体这个臭皮囊扔下,一把火烧掉就没了,留下的是神识。这些善恶业因和祸福的果报都是你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带得走的,随著这个神识到将来投身的地方,遇到缘起现行,你就会受报。受报当然有乐也有苦,这里讲『或在乐处,或入苦毒』,乐处,这是讲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这都属於善道,这是生活过得不错,受用很自在;苦毒,是指三恶道,苦是痛苦,毒是毒祸,痛苦之极就叫苦毒,尤其是地狱道,那真是痛苦之极!

  我们希望这一生终了不落三恶道,就必须要把三恶道的业因放弃,三恶道的业因是什么?贪瞋痴。贪心重的,感召的是饿鬼道;瞋恚心重的,就爱发脾气,感应的是地狱道,地狱的火是什么?瞋火。愚痴,不明事理、不信因果,不肯接受圣贤教诲,感应的是畜生道。所以懂得这些业因果报,我们就要放下恶业,从今以后断恶修善,把功德回向给自己临终自在往生,也回向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过去的恶业曾经犯了,今后不能再犯,这叫忏悔,忏悔就是后不再造。不再造,不仅身不造,口不造了,口不讲,不去讲了,连心里都不想,不放在心上。《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昨天的我已经死了,「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今天我得到新生,我已经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从今天起,我要作佛、作菩萨,过佛菩萨的生活,过去因为愚痴颠倒造作的种种恶业,从今以后一概放下,念头上都不想,完全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心心念念求生净土。现在身体还留在世间,就随缘帮助有缘人,让他们也能够认识净土法门,也能念阿弥陀佛;至少让他们种一个种子,将来能够往生西方。

  讲到「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都是佛经里的小故事,可见得人造的业因谁也改变不了,该受的就会受,该得到的就会得到。在《杂宝藏经》里面讲到波斯匿王,佛陀时代有这么一个国王波斯匿王,他有一个公主叫善光,长得很美丽端正,人也很聪明,宫廷里的人都对她非常爱敬。结果这个国王就对她说,你是因为我的福报,所以得到整个宫廷里面对你的爱敬。这位善光公主也不是普通人,她很有自信,就说这是我的业力,不是因为父王的原因。这个父王听了之后就非常的恼怒,就跟公主说:那这样,我把你嫁给一个贫穷的人,看你还会不会有这样的福报。结果就把她嫁给一个很贫穷的人,就跟她说:现在看看你自己的业力怎么样。这个公主出嫁以后就对她的先生说:你的父母做什么的?她先生说:我父亲原来是舍卫城中第一长者,原来是一个大富人家,因为父亲死了之后家也就没落了,所以到现在我很贫穷。於是这个公主就跟先生一起到他那个故居,他父亲曾经住过的那个老屋,就在那地底下挖,没想到就挖出很多宝藏,他父亲过去藏在那里。结果一个月之后,他们用这个宝藏就盖起了宫殿,家里就变得非常富有,奴婢很多,珍宝都充满了家里。这个国王看到之后当然也觉得很欢喜,这女儿确实有福报,嫁了个贫穷人都变得富裕了,於是就跑去问佛。释迦牟尼佛在世,佛有宿命通,圆满的智慧,就把这段因缘跟国王说出来。

  他说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有一个女人,她当时想要以美食供养迦叶如来,她的先生就阻止她,结果这个妇人就说,我已经发愿了,你不要退我的心。就是我已经发愿供养佛,供养三宝,你这样让我退心,你将来也有果报。结果这一说,也就把她先生吓住了,她先生可能没学佛,但是也知道有因果,也有报应,於是这先生就同意了,自己的夫人就可以供养迦叶如来,而且夫妇两个人一起去供养。结果这一生,这夫妇两人还是夫妇,这个公主因为过去生中她供养如来的心很真切,所以她感得的福报就大,做国王的公主。那个先生他就差很多,原因是因为当时阻挠人家,结果一开始很贫穷,但是因为最后夫妇两个人还是供养了迦叶如来,这还是有很大福报,所以最后他们结婚之后又富裕起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恶祸福,追命所生,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点都不差错。你看当时这个夫妇两人供养迦叶如来,先生是被动,夫人是主动,先生修的福是因为夫人带动的,这一生,先生原来贫穷,结果因为公主下嫁给他,也因为公主带动让他富裕起来。可见得因果之微妙不可思议,怎么能不修福?怎么能不用真诚心来修福?你用真诚心,你感得的果报就真。

  或入苦毒(刚才讲了或在乐处,现在讲或入苦毒),在佛经里也讲到这样的故事。在佛门里面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叫佛欢喜日,一般在各个寺院丛林道场都做盂兰盆会这个法会。盂兰盆会就是在佛门里面设大供养,供养三宝,普度饿鬼道的众生。这个故事来源於《佛说盂兰盆经》这部经,这部经我曾经讲过,这部经可以说是佛门的孝经。佛门的孝经,一个是《地藏经》,是讲地藏菩萨如何尽孝;《佛说盂兰盆经》也是孝经,是讲佛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他怎么尽孝,蕅益大师对这部经有详细的注解,我讲这部经是采用蕅益大师的注解。大家要做盂兰盆会,最好把这部经认真的学习一遍,你那个孝心就能发出来,而且你知道怎么样来尽大孝。

  这个故事是讲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大目犍连尊者刚刚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就得到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漏尽通是把见思烦恼断尽。六通得到了之后,目连尊者很孝顺,第一个想到要度他的父母,於是就用天眼观察,看到自己父亲在善地,在善道。结果见到他的母亲生在饿鬼道,非常的痛苦,见不到饮食。饿鬼道长久的饥饿,连粥浆的音声都听不到,更不要说享用,皮包著骨,肚子很大,脖子很细,东西都下不去。当时目连尊者立刻用他的神通把一钵美食送到他母亲面前。他母亲是饿鬼,一见到美食,立刻是什么?这个经文上讲得很形象,左手保护著钵,右手就使劲拿那个吃。她为什么左手保护著钵?怕其他饿鬼抢她的。饿鬼道就是这样悭惜成性,悭吝不舍,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堕饿鬼道。有一钵饭,她不愿意跟人家共享,这是宿世以来,生前就有这样贪吝的习气,所以她感得饿鬼道。她自己抢吃的时候,结果东西还没有入口就变成火炭,业力使然,吃不下去。

  目连尊者看到这一幕心里非常悲痛,阿罗汉虽然已经断了情执,但是他有情执的习气,所以他还痛哭流泪,立刻跑过去向佛报告,把刚才所见到的事情跟佛汇报。佛当然知道了,就跟他说,你母亲因为罪根深重,业力很重,不是你一人可以能够超拔的。你看目犍连尊者已经成了阿罗汉,尚且不能够用他的神通力超拔他的母亲,连供养他母亲一钵饭,他母亲都吃不下。所以佛讲,你虽然孝顺,感动天地,你的修行、道业成就了,但是现在想要帮助你母亲,你能力还是不够,你只是阿罗汉。要怎么才能够帮助你母亲?佛讲必须靠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换句话说,要靠三宝威神加持,不是靠你自力可以帮助得了自己的父母的。

  佛就告诉目连,你怎么样靠三宝威神之力?你要在七月十五日,这个叫僧自恣日。这是出家人按照传统要结夏安居三个月,从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四圆满,到七月十五日就是僧自恣日,就是互相做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叫自恣。这个时候,僧团通过了三个月结夏安居,也就是这些出家人已经由佛许可了,你可以去出外弘法利生了。这三个月因为是雨季,弘法也不方便,所以他们都回到佛的身边,接受佛的再教育,再提升。所以这三个月大家都精进修行,到七月十五日圆满的那天,大家的功夫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个时候你来供养这些出家人,他们是真修行人。不仅供养这个地球上的出家人,佛讲十方众僧,十方世界所有的僧人,那当然是圣贤僧,包括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清净大海众菩萨都属於僧团里的成员,那你要供养。怎么供养?你要设这个供养必须要用观想,要普供养。这个观想也就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样的能让你七世父母和现世父母在厄难当中得到超生,能够享受天人之妙乐,永离三途的恶苦。佛告诉我们说,父母现在者,如果还在,这种福报可以支撑他百年,一百年,活一百岁没问题,享福一百岁,七世的父母都能生天,这是依靠三宝威神之力。於是目连尊者听到之后非常开心,这下可以把他母亲超拔出来,於是就发心供养众僧,这就是盂兰盆会。盂兰盆就是供养的那个盆,叫盂兰盆。

  佛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讲,怎么才能够报父母恩,超拔父母,令父母能够永脱苦海?那光修小乘都不行,修小乘你证得阿罗汉果,你还是救不了父母,必须回小向大,以大乘的心量供养三宝,供养十方真修行人,护持佛陀教育久住世间。要使佛陀教育久住世间,就是供养真修行人,而供养真修行人,最重要的培养下一代弘法、护法的人才,这是真供养。法供养,将正法弘扬到全世界,令一切众生闻法得度,令一切众生这一生有机会了脱生死,往生净土,这样的功德,必定能使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得到超度。所以这《盂兰盆经》讲到是这样的报恩的经典,刚好今天又是母亲节,我们提出来做个小小的分享,怎么才能够报父母恩,目连尊者给我们做好榜样。

  再观察地藏菩萨也是如此,地藏菩萨过去做婆罗门女、做光目女,你看她怎么超拔她母亲?她是自己修大供养、念佛,她做这两桩事。婆罗门女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了,全部用来护持正法,当时她的佛叫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她供养如来塔寺,塔寺是佛陀教育机构,就是弘法利生的机构,护持佛陀教育。同时自己,佛劝她回家念佛,念他的名号,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是一样。她以忆母故,因为怀念她母亲,真诚的念佛,念了一天一夜,念到一心不乱。结果她母亲原来是堕地狱,那比目犍连的母亲更惨,目犍连母亲是饿鬼道,婆罗门女的母亲是地狱道,结果她母亲都能够超生到忉利天。

  从这里我们看出,婆罗门女超度母亲的效果比目犍连尊者超度他母亲要殊胜太多。第一,婆罗门女断烦恼的功夫不如目犍连,目犍连是阿罗汉,婆罗门女还是个凡夫,那为什么婆罗门女能把她母亲超度到天上,目犍连尊者当时他不行。靠什么?婆罗门女她发大乘心,发起菩提心,护持正法,不惜身命,而且她念佛,这两个功德不可思议,远超过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的功德。阿罗汉果是小乘,只求自度,不求度人的,那个功德小,相比之下小,当然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是远不如婆罗门女菩萨发心。菩萨一发大心,那地位就远超阿罗汉,而且所证的果位一定高於阿罗汉太多,他就作菩萨了。这才是我们刚刚开头所讲到的「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婆罗门女真报恩。那目犍连他后来回小向大了,他也是真报恩,他供养众僧也是护持正法,这也是大乘心。

  所以用大乘心来护持正法,这个功德不可思议,能使自己的父母得到殊胜的幸福快乐。当然目犍连母亲,你看或入苦毒,这也是善恶祸福,追命所生,儿子真修行,她自己不肯真修,她不肯断习气毛病,那还得堕落饿鬼道。这就是自作业自受报,谁都帮不了你,儿子证得阿罗汉了,也帮不了。后来她能够得到超生,为什么?目犍连尊者听佛的话,供养三宝,供养众僧,为谁供?为他母亲供,还是他母亲有功德。如果他母亲不受这种苦,目犍连尊者还没想到要供盂兰盆会;换句话说,她自己被超度了,也是靠自己功德。首先她自己要真忏悔回头,遇到这样的善缘,佛力才能够超拔;她不肯忏悔回头,不肯改自己的毛病习气,那佛也没办法。所以我们要求往生西方,要知道,自己要真正断恶修善,要努力念佛,要放下身心世界,要求生净土,真信切愿,你自己就得到,你自己能拿到往生把握;不是真信切愿,阿弥陀佛也没办法。所以善恶灾祸,追命所生,自作业自受报,自己要对自己前途负责任。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这是盗恶里面的第五小段,「盗习固结」: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这里是讲盗恶,就「正明盗恶」。黄念老注解里头说,『见善憎谤,不思慕及』,憎是憎恶,谤是诽谤。见人行善,不仅没有敬慕之心,反而生憎恶,妄加诽谤。这种人无善念、善行,他的「胸怀之中,常是侵夺之心」,『盗心』就是侵夺别人财物的心。『悕望他利』,「悕望」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希望,心里想著的、心里盼著的是损人利己,把别人的利益拿归己用,这叫『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拿来的钱财叫不义之财,得来容易,所以他也就任性挥霍,不会珍惜,顷刻就消散了。消散之后,这财散了之后他又起盗心,又是「悕望他利,用自供给」,重复盗取,所以叫『消散复取』。这一段似乎也是对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的写照,特别是前面一段讲到,「见善憎谤,不思慕及」,这是嫉妒心,看见人家有好处,在做善事,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就生起嫉妒心,千方百计要阻挠、要障碍,甚至毁谤、陷害,没有丝毫随喜的心,更不会有生起敬慕的心,这是恶念。所谓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心上长肿瘤,那身体也很快会长肿瘤。这种心毒恶,他不希望善事发生,那善报就不会降到他头上。他只希望人家有恶报,所谓幸灾乐祸,他希望恶报,恶报往往就降临在他身上,你是这样的想,就有这样的感应。

  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不要去跟他对立,更不要跟他怨恨,为什么?他很可怜,他没有真正学到圣贤教诲,他那个烦恼习气放不下,嫉妒的念头放不下,造作的都是地狱业因。嫉妒心都是瞋恚,瞋恚感地狱,尤其是破坏人家的善法。那要看他破坏的效果,如果人家做的事情利益众生的范围很广,他破坏了,影响很大、很深,他的果报就很严重。尤其是破坏正法,对弘法利生这个事业他要障碍,果报都是在阿鼻地狱,极其惨烈。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也不必跟他生气,你想想,他没几天就要堕阿鼻地狱,太可怜了。这么可怜,我们同情都来不及,那还能生气吗?只有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希望他将来在地狱里少受点苦,早一点出离。我们要用仁厚的心、慈悲的心对他,也化解跟他宿世的冤结,他对我们这样,也是过去我们对不起他,他现在来找麻烦、来报仇,我们绝不起对立,逆来顺受,随他,希望他将来能够被感化。

  「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这经文上也是讲到现代人,这个偷盗的心很严重。什么叫盗心?贪人便宜的心就叫盗心,看到别人的好处就想夺过来,不能够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到人家得,我们就要把它夺过来,用自供给,甚至可能下毒手。不知道这样做,其实你能夺到的还是你命中该有的财产,不是靠你用那种卑鄙手段就可以夺得来的,没有真正得到,反而造了很深重的业,这多可怜!所以就像刚才我们举的例子,波斯匿王的公主,她命中就有这样的财富,她到哪里都有财富。她父亲把她下嫁到一个贫穷人家,让她净身出户,什么都不能拿,到了那个地方,她有这个福报,自然她又会得到这么多财富,她命里有。命里没有的,你用那个卑鄙手段夺来的,最后还得消散。

  在《安士全书》前半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里头就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在清朝顺治末年,是清朝初年的时期,有一个人叫梁石柱,家里很富裕,他有一个爱子,他喜欢得不得了,这个孩子十九岁,生了大病,快死了,这父亲非常悲痛。结果孩子忽然之间说出很惊人的话,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跟他讲,说我前生是徐州的某人,当时我有三百两黄金,跟你前生一同做生意。结果我得了病,就是痢疾,要上厕所,你竟然乘这个机会拿著利刃在我胸前一刀刺过来,就把我刺死了。而后你又自己拿刀割了自己的手,出来跟大家讲,说我家里来了盗贼,把我杀了,你说「我这个手也被割了」。就杀了那个同伴,说是盗贼杀的,这是诬赖过去了。

  这个事情似乎人不知鬼不觉,可是你看这冤亲债主找上门来,原来这生他是做了他的儿子。这儿子说,我那时候死了以后就生到了睢陵王氏(睢陵就是现在江苏省的睢宁县),在王氏家里头,二十年前的王某就是我(换句话说,梁石柱也知道这个人)。你当时跟我做商人同伴的时候,我死了之后三年,你也死了,(你看他夺来的财富,他也最多是三年享用),也生到了睢陵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你这一生,梁石柱。这个儿子说,我过去好几年一直找你找不到,结果有一天,你到了县里的一个纳银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银行,那个柜台那里遇上了,当时我看见你就很生气,就拿拳打你,你还记得吗?梁石柱记得,两个人不认识,上来就打,这都是前世冤家。当时你也没介意,结果我当时没几天就闷闷而死,就是非常愤懑就死了,报仇没报成。死了以后就投生到你的家里做你儿子,今年十九岁。这十九年前发生的事,梁石柱还记得,曾经在那个银行里打他的人来做他儿子。这儿子又说,现在计算一下你一生对我的供养,说我出痘的时候你给我花费了若干,你给我请老师花费了若干,给我娶媳妇花费了若干,考试、拜门生费若干。一条条这孩子都给他说出来,还有些零星小费等等,算一算这三百两黄金的债已经还清了。但是还欠我一条命,你没还命,但是现在念你对我这十九年的照顾非常的厚,所以我也不忍心杀害你。

  这是过去有伦理道德教育,父子之间有仇,那儿子都不忍心杀父亲。现在就不行了,现在那就杀了,没有孝道教育他就杀了。结果这个孩子说,虽然我不杀你,但是你欠我一条命,自己将来还得还。说完那个孩子就死了,十九年把债讨完了,命债不讨了。这梁石柱爱子心切,听到孩子死前说的这段话,就大哭,因为他爱孩子,就没把这个孩子的话当真,就以为这孩子对他太孝顺了,所以临死前说这番话等於是安慰他,让他不要太牵挂。所以他对别人讲,我孩子这么孝顺,又这么有智慧,他怕我悲伤,所以才编这段话来告诉我。他还不相信。结果没多久,有一天他拿了一支枪,古代的那个长矛枪,拿柄这边撑在墙根那里,那边对著自己的胸口,忽然就大声的说:孩子,你等我自己过来吧。说完之后,他就自己往枪尖用胸口一下撞下去,这个枪就入到胸里头七、八寸,一直插到了脊骨,就这样死了。你看这把命债也还了,不是他孩子讨他命债,他欠了人命,他自己自杀了。大概我们世间人看,这是爱子心切,孩子死了,他也自杀了。实际上那个业因果报,这是欠人一命就还他一命,那债务当然也要还。

  从这里可以看到,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最后夺来的多少,还得还多少,这世间没有占便宜的,也没有真正吃亏的。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绝不能够有盗心,决定不能够去夺取人家的财物,不敢有占人便宜的念头。这世上「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中该有多少就会有多少,不是你靠盗取可以得到的,盗取得来的必须得还,不义之财那要还,不仅要还,还得将来受果报,到三恶道去受报,往往先受三恶道的报应,然后出来再还。懂得这个道理,人家欠我的债,我们也不要去追了,为什么?其实你不追他,他也还得还你,你何必要追?现在我们放手了,不要,反而跟他结了一个好缘,他将来会感我的恩。感我的恩,他将来报效我们,他会非常乐意,而且你要是学佛了,你将来能度他,所以冤仇宜解不宜结。

  在《安士全书》里头还有一个故事,讲到在桐城有一个秀才叫姚东朗,他有一个孩子十岁,病死了。父母非常可怜,因为很疼爱这个孩子,就对著孩子的尸首说:你如果真的无缘做我的孩子,那父子之间就离开了;如果你还有这样的父子之缘,那希望你回来。结果这孩子忽然就能说话,活过来了,用北方的话来讲。这个桐城,我们知道在安徽的桐城派,我们师父的老家,安徽桐城派三个县,庐江县、桐城县、舒城县三个县,这桐城派的故乡,安徽在中原来讲属於南方。这个儿子忽然就用北方话说话了,我是山东的某僧人,积累了三十两黄金。这个僧人积累黄金是不应该的,严格来讲这属於犯沙弥戒,不应该积累黄金。结果被他师兄看到,这个师兄又生了歹意,起了盗心;不仅起盗心,还起杀心,为了这三十两黄金,竟然把这师弟推下水,要把他淹死。结果当时这个出家人下了水之后,不会游泳,大呼南无观世音菩萨,结果真的就见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跟他讲,说你命数刚好要到了,你过去因为有这种业,大概也是欠他一条命,所以被他推到水里,你就得淹死了。见到观世音菩萨,他就不会堕三恶道,你看果然又来人道投胎了。

  当时有人为这个僧人鸣冤,这个师兄就拿了这三十两黄金用来供奉当时的地方的官员,用来贿赂,就贿赂当时地方官员,这个官员就是姚东朗,当时做县令,这事就不了了之。当时死的这个僧人,因为沉冤未洗,就来投胎当你弟弟,就是这个人的弟弟,弟弟后来也死了,这个弟弟叫姚嵩绍,这是姚东朗他的弟弟。真有其人,因为跟著这个哥哥二十多年,不能追债,追不了,他哥哥可能也不肯给他弟弟钱,结果死了以后,就做了这个哥哥的儿子,就是姚东朗的儿子。又十年了,这儿子十岁了,这十年当中父亲为儿子花费不少,大概这三十两黄金也就偿还完毕,这时候这儿子就得走了。所以他十岁死的时候又活过来,把这番话说出来。然后告诉他父亲说,「你家里」,你看他说你家里,他不说我们家里,这个儿子就是讨债来的。「你家里有一根拐仗,我非常喜欢,请你能不能够把这个拐杖也烧掉,化了送给我,刚刚好就把之前那个三十两黄金的数充抵了」。这是因为这个官员受了这个三十两黄金的贿赂,这个儿子就来讨债。

  而他说,我那个师兄,真正害我那个人,就是来专门贿赂你的人,师兄后来他因为把钱供养了给你,那是贿赂,其实不是真心供养。不是真心供养给你的,你就收了,那你也等於盗,你是悕望他利,用自供给,那你用盗心得到了这个财产,他也来讨债。我那个师兄也会来讨债,讨什么债?怎么讨?他说,他也是这一生投胎到你家,就是你的长女。也就是这个孩子的姐姐,你看这姐弟俩都是来讨债的。他说这个长女已经出嫁,现在刚好已经有孕,准备要生产(快生产了,那个女孩),说我现在死了之后,要到她那里去投胎。那你想想,他投胎干什么的?要报仇雪恨,讨回命债的。这孩子说完就死了。

  这个事有记载的,记载在一部叫《绣虎轩次集》这个书里头,讲的是康熙年间的事情。你看从这里可以看到,眼前六亲骨肉,真的,佛法里说的不外乎四种缘分,讨债的、还债的、报恩的、报怨的,不是这四种缘分,不能感召到一家人。我们师父老人家曾经一九七七年来香港讲经,到寿冶老和尚的那个讲堂,看到那个讲堂外面挂著个对联特别的有意思,对联上联是讲,「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真有其事。那是我们知道它的谜底了,所以就知道;不知道谜底的,我们也能想像到,人与人之间关系都是这样。所以,既然如此,就不要跟人结恶缘,不要欠人家债,欠钱得还钱,欠命得还命,干嘛要结这个恶缘?更不能跟人结怨,学佛弟子,特别是要求往生,不跟任何众生结恶缘,不跟任何众生对立、怨恨,把这一生安安全全度过,往生西方,绝对不能够生盗心,绝对不能有讨人、占人便宜的念头。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摘自:净宗根本戒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2/5/1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定弘法师       净宗根本戒)(五明学佛网:定弘法师       净宗根本戒)  

 定弘法师:如何降伏YIN欲 

 定弘法师:虽YIN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定弘法师:YIN欲伤身 

 定弘法师:想求生净土,要伏YIN欲 

 定弘法师:表哥患脑血管瘤,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定弘法师:佛制不饮酒这条戒,是防止我们犯前面四条根本重 

 定弘法师:酒​有十过 

 定弘法师:深信因果,​求生净土 

 定弘法师:遇到重大问题,念观世音菩​萨是否比 

 定弘法师:用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就得到​ 

 定弘法师:最重​要是心出家 

 定弘法师:早晨一小时念佛、拜佛、想佛,是用念佛机代念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