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6集)


   日期:2016/8/23 2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家下午好!刚刚我们举了《德育古鉴.奢俭类》的故事,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所以人有财富、有富贵,是他修来的。而人有财富,靠机缘、靠机会来了,但是人要用财用得对,用得能造福自己、造福后代,那就要靠智慧了。所以这个「奢俭类」的故事大家可以回去每一则都好好读一读,都很启发人。像两百一十页里面就有提到几个例子。像两百一十页倒数第三行,窦禹钧,我们之前都读过他的事迹,《三字经》也提到他的风范,「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而他是有福之人,他的后代五个孩子都当大官,但是他们家的家道很好。「家无金玉之饰」,很俭朴,没有一大堆金玉的首饰,「衣帛之妾」,太太衣著也很朴实,不是穿得很豪华。「而赖以全活者不可胜数」,因为他们家的救济帮助而能够存活的家庭太多太多了。「斯真为善惜」,他能懂得珍惜自己的福报。「斯真为善用」,懂得善於去用自己的福报。

  两百一十页的中间这里提到了,「无福消受,斯不可以享用」,就是人还是不能奢侈。「然则将为守钱儿乎?」就是当然也不要节俭到变成守财奴。「曰:积德以益福而已矣」,所谓的积德,能有更大的福。「盖格之所云俭者」,是节俭,「非鄙啬之谓也」,不是那种非常吝啬,不是这个意思。因为「鄙啬之极」,一个人吝啬到极点,「必生奢男」。大家注意去观察,您身边假如有那个吝啬得不得了,挺有钱的,他很容易生败家子。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吝啬到这种程度了,他的亲朋好友、社会有贫苦、有劫难的时候他也不肯帮忙,这个时候不只没有积福,他还折福,他见义不为,见死不救。这个叫积财伤道,积累财富,把他的良心都盖住了,伤了他的厚道,见死不救当然是有伤厚道。所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必生奢男。

  大家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去观察一下。当然观察到了,明白就好,你不要到他面前,你看,你就是太吝啬了才会生这种儿子。到时候人家跟你过不去,别找我。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是怎么样协助他,能够扩宽心量去行善;一行善,他的家道就能转。所以《尚书》讲,「天作孽,犹可违」,只要心能转善,家跟自己的命运都能转;但「自作孽,不可活」,不改掉这些恶习,命运就会愈来愈乖舛。

  「固有祖宗锱铢积之」,这个很值得我们思考,他的祖宗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财富。「而子孙泥沙用之者矣」,就好像不把钱当钱,挥霍。有一句话讲,「成家犹如针挑土」,一个家族兴盛起来,都是祖先、长辈好像拿著针把土挑起来慢慢积,闽南话说俭肠捏肚,就是一点一滴积起来的。「败家」,败家子怎么败?「犹如水推沙」,就好像你堆了一个沙堆,那个海浪一拍起来,瞬间就把你卷掉了。大家看现在那个新闻,一些大企业家的孩子,出去搞个什么尝试,十亿、二十亿就没了。然后回来跟他爸说,爸,二十亿没了,再给我二十亿吧。钱不是他赚的,花得很不珍惜。所以「大凡人生而有些钱财,亦是前生种下些福分,不可不自惜,而又不可不自用」。所以对钱如何珍惜、如何去用,这就是人生的学问。所以接著讲,「其半菽不舍」,就一点点粮食都舍不得给人,这个不是真珍惜,应该要多布施。「矫奢暴殄」,暴殄天物,这个就「非用也」,不是很好的去用财富。所以接下来提到了窦禹钧,他这样子做就是真正会惜财、真正会用财,不糟蹋,又能够去布施给人。

  所以「前辈有诗云」,古人有一首诗讲。「忽闻贫者乞声哀」,忽然听到贫穷的人在哀号的声音,饿得不行了。「风雨更深去复来,多少豪家方夜饮,欢娱未许暂停杯」,就是很多人都饿得快死了,还有很多人家在豪饮,吃喝烂醉的都有。所以接著讲,「嗟乎!岂特欢娱也。甚而腹胀膨脝」,就是吃到肚子都胀了。「呕吐秽藉」,很多人喝酒喝到烂醉,还吐。「思得少减涓滴而不能也」,想让他们省点下来给人还是很困难的。「故有富人一盘飧」,富家的人吃一盘的食物,「足供贫人七日饱者矣」,他那一盘花的钱就可以让一个贫穷人吃七天。「一席宴」,吃一桌菜,「足供贫人终岁食者矣」,他吃那一桌的菜可以让贫穷的人过一年。

  所以「究之一人之下箸,曾无几何?」其实一个人拿著筷子能吃多少?「而谐狎之饕餐,婢仆之狼藉,总折算其一人之禄食也」。今天他有钱了,他吃这一顿,其实他也吃不了多少,然后他家里的人、朋友、佣人把它吃得精光,其实都算在这个人他的福报。「何如少存节省,多作几年享受」,甚至於是「旋行施济」,懂得去布施,「以留与子孙领用乎?」他去布施了,「不如积阴德於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个是有智慧的,会用钱。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圣贤人的家风还这么兴盛,都是有勤俭传家。而勤俭当中更重要的是救人於急难当中的仁爱心,「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去接济贫穷的人、困难的人。「昔甘矮梅先生通五经,从学甚众」,跟他学习的人很多。「其徒有为御史者谒之」,他的学生里面有当到御史的大官来晋见他。「留之馔」,甘先生留他的学生一起吃饭,而且是御史大夫,甘先生请学生御史大夫吃,「惟葱汤麦饭而已」,吃的是很清淡的食物。「因口畀一诗云」,这个畀是顺便趁吃饭的时候送他一首诗。所以这个不简单,连吃饭都在教育,厉害。

  我们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他刚好有机会去跟一个大企业家见面。他心里想,这个大企业家底下这些有名的餐厅一大堆,今天一见面,可能福报现前。结果时间到的时候,这个大企业家拿出一个便当,来,两个人吃便当。他心里想,怎么差这么多?这个企业家跟他讲,「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吃这个便当。」人家很节俭,而且他心里想的,我这个大家庭是几万个人靠我吃饭。他工作是为了这几万人的责任,不是为他个人财富的积累,他是活在道义当中的。我们可能都想,他们都是赚了钱赶紧去享受的,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甘先生给他学生讲,畀一诗。「葱汤麦饭暖丹田,麦饭葱汤也可怜。试向城头高处望,人家几处未炊烟」,看看很多地方的人连米都没有,根本就没煮饭,还在挨饿。所以这个意义很深远,我们生活无虑的时候,也能够多关心这些贫苦之人。

  好,这个是我们「勤俭持家」这个主题告一个段落。我们接著翻开《古文读本》一百一十七页。我们前几节课主要谈到的是父慈子孝,孩子如何孝顺父母,孝顺对我们有恩的长辈。紧接著是父慈,父母对孩子的慈爱,很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下一代,包含叔叔、伯伯、长辈也都有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我们举到诸葛亮「诫子书」,还有「诫兄子严敦书」,马援他当叔叔,都是有尽这一分责任。而父母在教育孩子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帮孩子找好老师,孩子能成就道德,父母的教导,以至於老师的教育,亲师配合非常重要。所以以前的为人父母者,为孩子找老师那是煞费苦心,所谓千里寻师,就为了给孩子找好的老师。

  而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特别重视师道。在《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师无当於五服」,老师的角色并没有算在五服之中。这个五服,我们之前在「陈情表」里面提到,「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就是亲人里面分五个层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个等级。老师没属於这五服,但是「五服弗得不亲」,但是这五种亲属关系假如没有老师这个角色的配合,去教育下一代,孩子不懂道理,这五种亲属关系也不能够道义、和睦的相处。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要靠老师来教导。

  而我们这个时代对於师道的感受比较不强烈。因为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教育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做人处世,解决他人生种种的疑惑,这是老师的本分。而我们这个时代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道德的部分没有以前这么重视。而且知识传授之外,又很在乎考试的成绩。其实说坦白话,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试的目的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不是来攀比的,不是来满足名跟利的。所以假如都是用功利的心来传授知识,很难赢得学生打从内心的尊重。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五伦,包含师道,都比较式微了。这个时候埋怨不得任何人。我们说五伦,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们在这五伦当中,现在不能去责怪任何人,几代人没有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现在人没做好,正常;我们没做好,不正常。是不?公不公平?你们怎么没反应?学了都要把它扛起来!

  人不学,不知道,他没学,还要求他,我们不就变苛刻了吗?所以当老师的人绝对不能去埋怨学生不懂,我们没教小朋友还怪他不懂?父母也不能怪孩子,我们没教他。领导也不能怪下属,我们没教他。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这么受尊重,同样的,他也有很重大的责任要去尽。所以,在师道当中,我们古话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因为以前当老师的人他是要开启人的智慧的,而这个人有智慧了,他的一生方向对了,人生幸福,以至於他世世代代子孙都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所以值得人尊崇。我们接著几篇文章来谈师生关系,紧接著父子关系谈师生关系。我们举一篇古代师生的互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师道。

  一百一十七页,「左忠毅公逸事」,作者是方苞。方苞先生,他字灵皋,号望溪先生,方苞先生有《望溪先生文集》留世。他是安徽桐城人。他的文章上效法《史记》跟《汉书》,下效仿韩愈、欧阳修。他是桐城派的祖师,清朝非常有学问的一个儒家的宗派,桐城派鼻祖。也是方东美教授的祖先。而这一篇文章是方苞先生记载了他们一个同乡的忠臣的事迹。这个忠臣他的名字是左光斗先生,忠毅是他死后人家追封他的名号,叫忠毅。

  左公是明朝末年的人。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资料,字遗直。我们从古人的名字,光斗,那个都是来照世间的,又字遗直,留给世间的就是光明正直。真正做到了!所以以后给孩子取名字要好好取。我们看教育界对马来西亚贡献最大的,沈慕羽老先生,他父亲给他取名字就是希望他效法关羽,老人家做到了。「养天地正气」,我们到他住的地方看到他自己写的墨宝,「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们拜访他,老人家还陪我们唱了好几首抗日时候的歌曲,九十多岁,一边弹钢琴,高声唱,真的就是浩然之气。

  他也是明朝桐城东乡人,他是明神宗三十五年的时候考上进士。他在朝廷当中非常忠正,不怕这一些很有权势的人,不怕这些奸邪小人。而刚好他那个时代宦官当政,宦官就是太监。那时候最有名的是魏忠贤。魏忠贤是不是自己号九千岁?真是狂妄到极处了。结果,左公他就控告魏忠贤他们乱权。结果魏忠贤那个时候权力很大,反而诬陷左公接受别人的贿赂,诬告他,最后就入狱了,在狱中就去世了。这个是这篇文章当时候的一个时代背景。当然,这个魏忠贤之后在明思宗崇祯二年,就是下一个皇帝上来,因为他恶贯满盈,最后就被下一个皇帝都了解了,就把魏忠贤给处死了。最后这些忠臣就得以洗刷他们的罪名,然后还他们清白,最后还追諡他为「忠毅」。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左忠毅公逸事」,这个逸字是指没有在正史里面记载,可能是散失的一些文章,然后把它整理出来的。

  【先君子尝言。】

  这个『先君子』是指自己的父亲。

  【乡先辈。】

  『乡』是指同故乡,自己同故乡的一个前辈。

  【左忠毅公。】

  当时候左公:

  【视学京畿。】

  他那个时候是担任督学官,所以去视察北京近郊附近学子读书的状况。这个『畿』就是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刚好那一天:

  【一日,风雪严寒。】

  大家现在有没有感觉天气很冷?读文章要契入。大家现在回到明朝了没有?有这种心境会开悟。我们听故事的时候,故事是故事,我们是我们,领受有限。『风雪严寒』。

  【从数骑出。】

  这个『骑』就是指骑马,几个人员跟著他一起出去,『数骑』而已,并不是很多人一起去。

  【微行入古寺。】

  这个『微』是指微贱者,就是一般的老百姓,生活不是很好的,穿著都很朴实。然后到一个古寺庙去。而他是大官,穿著老百姓的衣服,那就代表微服私访,去了解学生们的状况。而且微服私访比较能够看到真实的状况。

  【庑下一生伏案卧。】

  这个『庑』字是指正堂(正客厅)下侧的厢房,正堂下侧的厢房。而这一个书生趴在桌上睡著了。这个书生是史可法先生,他那时候才十八岁,左公那个时候已经四十七岁了。

  【文方成草。】

  面对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他写的文章,因为要去考功名,练习写文章,刚写完草稿。刚好左公看了他写的文章。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就把他身上的貂皮衣盖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为掩户。】

  『掩户』就是去把门窗关好。因为是冬天,所以怕他著凉。我们看,左公他是有阅历的人,又有智慧的人,而他看了一个书生写的文章,一定能从他的文章当中了解到这个书生的气节、书生的胸怀、书生的志向。文章、诗词都是能流露表达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的志气。所以,以前写诗叫「诗言志」,就是把自己的志向透过诗词表达出来。大家有没有写过一篇抒发自己志向的诗?读一首诗给大家听一下,李炳南老师写的诗。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尽心尽力怜悯在暗夜行走的人,其实就是怜悯这些没有智慧的众生,全怜暗路人,在暗夜里行走的人。「但能光照远」,只要能让他们看得更清楚,不要再迷失人生的方向,「不惜自焚身」,只要能利益到暗路中的人,哪怕是燃烧自己都在所不辞,照亮他人。而李老师一生也真是做到了。在台湾三十八年,讲学从不中断。而且到九十七岁的时候,老人家还继续讲学。他的学生很多,几十万。有学生跟他讲,老师,你就让我们去讲就好了,你不要这么辛苦。老人家讲,我活著一天,大众需要我讲,我就尽力去讲。最后讲学的时候,都是几个学生把老人家给扛上讲台上去的。确实李老师这一首诗能表达他一心一意帮助大众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确实是教人不倦的气概。

  我们看到,左公看了史可法的文章,感觉到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很有使命,很有民族气节,马上非常的惜才,把自己的大衣都脱下来盖在他的身上。接著:

  【叩之寺僧。】

  『叩』是问,问了一下寺院里面的常住。原来就是:

  【则史公可法也。】

  史可法先生,他在那个时代,刚好遇上明朝末年,流寇很多。那个时候流寇最有名的是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他就是去奉命攻剿这些流寇。后来还拜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已经算是在军事方面最高的位置了。也确实,这些流寇他也整治得非常好,但是明朝气数已经尽了。最后清兵南下,史可法先生死守扬州,到最后连尸体都找不到。所以在梅花岭上,他那个墓,是把他身上的衣服葬在里面,他是壮烈牺牲了。而且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追諡史可法叫忠正,很佩服他的气节。所以,左公在寺院里看到史可法先生。后来考试了。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就点名点到史可法先生。

  【公瞿然注视。】

  就是看得很认真。其实我们可以了解到,左公当督学官,他出去看到人才念念都不忘。为什么看到人才念念不忘?念念不敢忘江山社稷,不敢忘国家民族。国家民族要能安定,最重要的要得真正有德行的贤才才行。所以孟子讲到,「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能够为团体、为国家不断的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人是真正的仁慈之人。他那个仁慈不是只为一个人想,是为整个社会国家想。所以孟子这一段话很有道理,「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这段话前面又提到的是,「分人以财谓之惠」,尽力的用钱财帮助人,就是施恩惠给需要的人;「教人以善」,能够让人明理之后断恶修善,「谓之忠」。忠不是尽心尽力付出就是忠,还要能够善巧的引导亲朋好友转恶为善,这个才叫尽忠。所以《弟子规》讲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再来读读孟子这段话就很相应了,「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今天假如您是企业的老板,能够用到一个完全没有嫉妒心,完全会欣赏、赞叹、支持别人的德行、支持别人的好事,你能用这样的人,你的团体就有福报了。他很厚道,他很善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会聚很多跟他有一样度量、修养的人过来了。而我们从历史当中看到,像林则徐先生、范仲淹先生这一些圣贤人,他们常常都记录下来所遇到的这些官员,随时都有个记录簿,观察到这个人有德,记下来,一有机会马上推荐他们为国家出力。就是时时刻刻不忘推荐人才,不忘报效国家。好,故事讲完了。大家以后在企业里面要随时拿一本书,小口袋书,发现自己团体里哪一个人很好,记下来。对,不然我们故事听完了,「那个是国家的官员,我又不是官员」,那我们就学呆了。在所有的团体当中我们都要举贤才,这是对团体最大的贡献。

  【呈卷。】

  就是把他写的文章送上来。

  【即面署第一。】

  最后评史公第一名。可见得那个时候的国家是非常的紧急了,求贤若渴。而且左公看人也是很准的,对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有这么深的一种认识,不简单。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能够阅人无数,看对了人、用对了人,对一个国家、团体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相反的,用错一个人,对团体、国家的伤害也会非常大。

  【召入。】

  就是把史可法先生请到家里。

  【使拜夫人。】

  因为左公是主考官,在那个时候考上的读书人要以主考官为师,有这个缘分,然后去拜师母,老师的太太,拜师母。结果当下左公就跟他太太讲:

  【吾诸儿碌碌。】

  我的孩子们都一般一般,比较平庸。

  【他日继吾志事。】

  以后,来日,继承我的志向、继承我的事业的。

  【惟此生耳。】

  要靠这一个学生了。所以这个『志事』二字,在《中庸》里面就有提到,「夫孝者」,能够很好的继承父母的志向,很好的成就父母的事业,把父母未完成的志向、事业把它接著完成,这个是孝顺。在历史当中我们看到的,武王、周公,把文王的德行、事业承传下来发扬光大,他们这个是尽到孝了。这个孝字再延伸,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怎么孝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你们怎么无辜的看著我?「为往圣继绝学」,继人之志,古圣先贤都是把天下、民族时时放在心中。我们有这一分心就是继人之志,继我们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志向。真心,《中庸》讲的「至诚如神」,至诚感通。大家现在有没有感觉头皮麻麻的?你这一颗真心发出来了,祖宗在天之灵冥冥中都在护佑我们。继人之志,述人之事。而古代的这些学子侍奉他自己的老师也当父亲一样看,也把老师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我们看到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都是以夫子之志为自己的志向。

  所以从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而今天我们是晚辈,假如能得到长辈这样的信任、赏识,我们要对得起这分信任,不能让他们失望。所以被人信任是动力,绝对不是压力。动力是觉悟、是承担,压力是烦恼,所以要转压力为动力。人的修养就在懂不懂得转念,转成积极向上的念,正念,不要转成烦恼的念。面对所有的信任都是鼓舞自己,都是激励自己。面对另一半的信任,面对孩子的信任、父母的信任,面对老师的信任,我们都是用这样的态度。

  【及左公下厂狱。】

  这个『厂』是明朝特殊的一个机构,叫「东厂」,是专门管查谋逆的人。其实说实在的,是他们谋逆,不是人家谋逆。但是,他们已经弄权,就搞东厂这样的组织出来。那个时候好像叫「锦衣卫」,有这些组织。明朝宦官能够专政,说实在的皇帝不能不检讨。你是领导者,整个朝廷、社会的风气,上行下效。清朝没有这种情况,清朝哪有什么哪个宦官当政?都没有。从这两个朝代我们来比较。清朝是女真人,却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编出了《四库全书》。他历代的皇帝尊崇文化、尊崇道德,都请这些有学识的读书人到皇宫讲经说法,尊重读书人。所以他的皇帝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早晨三点多就起来读书了,不轻松的。所以清朝自始至终没有出一个败家子。

  但明朝这个开头就开得不好。明朝朱元璋先生,大臣,很有学识的人,讲的话他不高兴,在朝廷里当场把他的裤子脱下来,廷杖,打读书人的屁股。这么一打,读书人都有气节,「士可杀,不可辱」,你不能侮辱我,你把我杀了都行。所以这么一打,读书人寒心。所以位置越高,所做的每个动作影响面都比较大。所以《孝经》里面,当国君的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明太祖开了不好的头,以后他的子孙当皇帝的也有打大臣的。慢慢的有学识的人都不愿意去当官的时候,朝中就没明理之人了,正气不足,反而是那些没学识的宦官当政,那当然就乱了。明朝后来的皇帝有到快不识字的都有,乱成这个样子了。

  所以,刚刚讲这一段也是提醒我们,一个团体要慎於开始。就像一个朝代,一开始你是侮辱读书人,还是尊重读书人,你这个朝代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相同的,一个家庭也要慎於开始,孩子从小你就树立好榜样给他看,还是等他一、二十岁了,都学得不好了,你才来教育他,那个差别就很大了。

  【史朝夕狱门外。】

  史可法非常著急,他的老师被关到监狱里面去了。这种情况是连饭都吃不下,因为在狱中会遭到什么样的严刑峻法实在是没法预料。

  【逆阉防伺甚严。】

  这个『逆阉』就是指这些不好的宦官,他们提防得非常严格。

  【虽家仆不得近。】

  连他们家里的仆人都不能接近,非常的严密。

  【久之。】

  过了许久。

  【闻左公被炮烙。】

  听到消息,他的老师被,那个炮烙之刑,就是把铁器烧红,然后贴在人的身上,灼伤人家的身体,而且这个炮烙下去整个血肉就模糊掉了。

  【旦夕且死。】

  他听到的消息是老师很可能早晚将要死了,就是命在旦夕了。

  【持五十金。】

  他持五十两银子。

  【涕泣谋於禁卒。】

  就是非常悲痛的请求守狱的士兵能够让他见他老师一面。

  【卒感焉。】

  这个士卒被他感动了。

  【一日。】

  找一天。

  【使史更敝衣。】

  让史可法先生穿上破旧的衣服。

  【草屦背筐。】

  『屦』是鞋子,穿著草鞋,背著竹筐。

  【手长鑱。】

  手上拿著,这个『长鑱』是指拾垃圾、粪便的工具,『手长鑱』。

  【为除不洁者。】

  伪装成要捡这些脏物的人,就是算是清洁工。走进监狱里面。

  【引入。】

  把他带进去之后。

  【微指左公处。】

  这个『微指』就是暗示,暗指左公在的地方。

  【则席地倚墙而坐。】

  看到左公坐在席子,靠著墙坐著。

  【面额焦烂不可辨。】

  被炮烙之刑伤得脸跟额头都有焦烂,不容易分辨出他的面容。

  【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左膝盖以下,筋骨都行刑到都脱节开来,脱离开来了。当然,史公看到这个情况,他的情绪没有办法控制。马上: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他抱著自己老师的膝盖,然后『呜咽』。呜咽就是因为不敢被人发现,所以低声的哭,在那里啜泣。结果,左公听到了声音,分辨出来。

  【公辨其声。】

  知道是史公来了,而他自己的眼睛张不开。

  【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

  他马上举起他的手,然后以手指拨开他的眼皮。这个『眦』是指他的眼眶、眼皮,把自己的眼皮撑开来。

  【目光如炬。】

  虽然他被严刑拷打,但是他的整个精神还是非常的清楚,目光很明亮,看著史公。

  【怒曰。】

  非常生气,对学生说。

  【庸奴。】

  就是指你这样做实在是太愚昧了,『庸奴』是指愚人。

  【此何地也。】

  你现在来的这个是什么地方?

  【而汝来前。】

  你居然敢来这么危险的地方。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

  国家的大事现在腐败到这样的程度。

  【老夫已矣。】

  我是算这一生完了,必然要死在狱中,而你?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你又看轻自己的生命,而不懂得国家的大义,而不懂得为国家留住自己的生命,你这么样的轻率。

  【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假如你真的出意外,又被他们给陷害了,天下该由谁来承担这些大任?我们读到这里,感觉到左公他受到这么严酷的刑罚,在一般人来讲,那已经是痛不欲生,但是左公完全没有去顾虑到自己身体的难受。读书人真的是舍生取义,不在乎自己受苦,在这样的痛苦当中,还是念念只想著国家社稷。当发现自己的学生来的时候,赶紧提醒他要以国家为重。

  【不速去。】

  你假如不赶紧走。

  【无俟奸人构陷。】

  这个『俟』是等、等到,左公讲,不用等到这些奸人来设计陷害你。我现在:

  【吾今即扑杀汝。】

  不如我现在就杀了你,免得他们还来陷害你了。说完:

  【因摸地上刑械。】

  就拿著地上这些刑具。

  【作投击势。】

  就是要拿这个刑具打史公。史公就知道老师的意思了。

  【史噤不敢发声。】

  『噤』就是闭口,不敢出声。因为假如被人发现,他的生命就有危险了。

  【趋而出。】

  这个『趋』是赶紧,出狱去了。其实整个过程,我们看到史公他不畏危险也要见左公一面,这个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老师的那一分情义,可以不畏生死去见。而左公也是在这个当下提醒了他的学生,要时时以江山社稷、以国家民族为重,也没有顾及自己的痛苦跟安危。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之后史公常常流著泪把这个事情,在监狱里的事情,告诉有缘的人。

  【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我的老师的肺肝真的像铁石一样,就像铁石铸造的。其实这个铁石也是表现他的老师那种意志非常的坚定。然后,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於度外。就像林则徐先生那一段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崇祯末。】

  这个崇祯是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那个时候左公已经去世了。

  【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

  这个『蕲』是指湖北蕲春,湖北的蕲春这个地方,春天的春,『黄』是指湖北的黄冈县,『潜』是指安徽的潜山这个地方,『桐』就是指安徽桐城。这里用『出没』就是这些流寇他没有固定的地方,他就是到处流窜,忽隐忽现。所以必须守住这一带的地方。他是负责去攻剿这些流寇、流贼。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那个时候史公他的职责,『凤』是指安徽凤阳县,『庐』是指安徽庐江县。他是在那里负责守御,然后来攻剿这些流寇的。

  【每有警。】

  每有一些警报,一些危急的情况出现的时候。

  【辄数月不就寝。】

  几个月不敢上床上睡。因为危急,有时候可能会千钧一发,会出状况。

  【使将士更休。】

  他让他的将士轮流休息。

  【而自坐幄幕外。】

  这个『幄幕』就是指他的军帐,帐幕外。

  【择健卒十人。】

  选了十个特别强壮的士兵。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让他们两个人蹲下来,背靠著背,然后跟著左公这样互相靠著,边守夜边休息。

  【漏鼓移则番代。】

  这个『漏』就是计时的,计算时间的工具。它是一个铜做的壶,装满水,在这个壶里面放一个剑,剑上面有刻度,这个壶底下有一个孔,装满水之后,这个孔就会一滴一滴水流出来。比方流多久了,它那个水位就下降。他只要看那把剑上的刻度,他就知道现在是一更天、三更,就可以看出时间来了。『鼓』是指报时的一个工具,以前有人半夜的时候报时间,现在是几更天了。『漏鼓移』就是过了一更天了,然后就换士兵休息。所以都是丝毫不敢松懈。

  【每寒夜起立。】

  在很寒冷的夜里起来。

  【振衣裳。】

  振一下他的衣服。因为他们是打仗,穿这些盔甲。

  【甲上冰霜迸落。】

  守夜的时候,可能下著雪,等他起来的时候,那个雪都一块一块的,『冰霜迸落』。

  【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

  士兵劝他稍微要多休息一下。

  【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这也是史公的心境。他为什么战战兢兢?他唯恐对上有负朝廷的信任,有负人民的付托;对下,恐愧对自己的老师给予他的交代。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

  史公负责的这个工作,常常会经过桐城。

  【必躬造左公第。】

  他必然亲自到左公家里。

  【候太公、太母起居。】

  问候,『太公、太母』是指老师的父母,左公的父母,问候他们,晨省昏定,然后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要跪拜他的师母。

  【拜夫人於堂上。】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史公确实把他的老师左公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孝敬,也把左公的家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的照顾。我们相信对於左公的子孙史公也是尽心尽力的付出的。

  【余宗老涂山。】

  就是我的同族的长辈涂山先生。

  【左公甥也。】

  是左公的外甥。

  【与先君子善。】

  左公的外甥涂山先生跟我的父亲相处得很密切,关系很好。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於史公云。】

  就是左公跟史公在狱中的这一段话,他是从史公那里亲自听到的。

  这是一篇方苞先生记录他同乡左光斗先生的一个故事。而我们看到这些读书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确实都能够舍己为人。就像文天祥先生说到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个都是圣人的教诲,「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圣贤的书到底所学的是什么?「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一段话是文天祥先生他要从容就义、慷慨就义前写的一个偈子。他要被处死了,他反而视死如归,因为他觉得他尽力了,他无愧於天地,无愧於民族。所以忠臣的这些气节确实很值得我们后世的人学习。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状况,虽然不是这种国家危难,但是也遇到民族危难,民族文化承传的危机,我们这一代人不传,可能就断了,那我们就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了。而又不用我们去杀身成仁,又不用我们去舍生取义,是吧?都没有什么生命危险,我们还提不起这种承担,那我们就愧对这些古圣先贤的风范。所以读完这些文章,我们想起孟子讲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这个大时代的民族使命。

  好,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