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7集)


   日期:2016/8/24 19: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家下午好。上一次我们一起学习了清朝的一篇文章,「左忠毅公逸事」,这一篇文章叙述史可法先生与他的老师左光斗先生的一段师生的情谊。从这一篇文章我们感觉到,左公他为国家的大臣,以至於为人师表,念念为天下得人才,尽心尽力在成就人才,无私的心,这是为人师很重要的心态。而史公,史可法先生,他也不负左公之厚望,时时都是念著左公的恩德,时时心里都是想著,对上不能有愧於国家、有愧於民族,然后也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老师左公。这个都是非常可贵的一个心境。

  那上一次我们讲到,史可法先生刚好在一个寺院里面读书的时候睡著了,左公看到他的文章,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民族大义。后来考试的时候,左公又看到史可法先生的文章,然后叫著史公的名字的时候,左公是「瞿然注视」。上一次这一个字,抱歉我读错了。这是念「巨」然注视。另外有一个字(矍)跟它的意思相近,这个字是念「决」,我上次念成「矍」了,都是很惊讶注视的意思。所以这一篇文章是「瞿然注视」。还有衣「裳」,这个字两个念法,一个字念「常」,一个字念「商」,「商」是轻声,或者是「常」。这个跟大家一起交流。幸好是每一个礼拜都有,假如只有一次,给人家讲错了,下次就没有机会修正了。所以这个跟大众一起交流得要非常严谨、谨慎,错一个字,可能人家就错到底了。

  那我们接著来看另外一篇文章,八十页,韩愈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师说」。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说明师道的重要性,然后也叙述当时候人对於向老师求学的一些现况,做一些思考。韩愈先生是唐朝人。韩愈先生他在整个古文的地位相当的高,一般仅次於司马迁先生。怎么看出他的地位?宋朝的苏轼先生有写一篇祭祀韩愈先生的碑文,开头就写到,韩愈先生「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我们看到苏轼先生对韩愈的赞叹,「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事实上每一个读圣贤书的人都应该这样去期许自己。就像《中庸》里面讲到的,「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要时时能够给社会大众做好的榜样,这样才没有违背古圣先贤、没有糟蹋古圣先贤给我们的这一些教诲。

  而韩愈先生那个时代,就像苏轼先生讲到的,「文起八代之衰」,就是在唐朝前面的八个朝代,他们写的文章都已经比较注重华丽,就是所谓的骈体文,都强调文章要写得很华美,但是并没有能真正把古圣先贤的道德学问透过文章展现出来,所以都是强调文字的华美而已了。假如读书人都是搞这一些表面的功夫,那社会的风气可见一斑。因为在古代是士农工商,读书人的思想、读书人的文章都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读书人都只是在玩文字华美,那就很难以道德来引领社会大众。所以,韩愈先生强调「文以载道」,文章就是要能够把古圣先贤这些道德能够阐明出来,能够透过文章来弘扬这些道德学问。所以是「贯道」,文章里面一定要贯彻古圣先贤修己安人的学问,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都要有这些道德学问在其中。

  而韩愈先生他的原籍,他本来祖先住的地方,是在河南的南阳这个地方,后来搬到了河北昌黎这个地方,河北的昌黎。所以后人都称韩愈先生叫「昌黎伯」,伯父的伯。所以我们对社会民族有很大的贡献,以后后人就以我们住的那个地方来尊称我们。这个是很好,肯定这个人在这个地方出生,这个地方的水土、这个地方的大众成就了这一个人才。我们马来西亚哪里出最多人才?有没有「马六甲伯」?有,像我们沈慕羽老先生,那就确实道德学问堪称民族的英雄。所以我们在历史当中看到,很多都是以他自己的地方来尊称他。韩愈先生,他的人生还是非常的坎坷的,所以我们在历史当中看到很多人生很坎坷的人,最后成就都很高。所以人生要接受磨炼,所谓「生於忧患,死於安乐」,都是在这种环境的历炼当中才成就他的道德,成就他的坚忍不拔的性格。所谓「切实功夫」,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切实的功夫「须从难处做去」,「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都是历事炼心,经历很多的磨难之后,他还能坚持对家族,甚至对社会民族的使命,百折不挠,才能成就他的德行。

  韩愈是三岁父母就去世了,我们可以想像那家庭是非常困难,是由他的嫂嫂郑氏,姓郑,把他抚养长大。结果,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哥哥也去世了,他的哥哥韩会,在韶州刺史的任内也去世了。在这样家庭不幸的过程当中,反而让韩愈先生非常努力求取他的学问,而且对六经、百家的这些书籍特别的用功深入。所以二十五岁他就考上进士,最后当到吏部侍郎。这个吏部侍郎相当於正四品的官,就是副部长的位置,吏部侍郎。最后諡法「文」,因为他的文章影响非常大,所以他去世之后追封他用「文」,「文」字。像范仲淹先生是諡法「文正」公,那韩愈先生是追諡「文」,世人就称他为「韩文公」。而且去世之后,朝廷又追封他为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这是正三品的官。皇帝很尊重他们,所以去世以后还很怀念,都还追封他们。

  而韩文公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古文运动。那个时候,整个文章都是记问之学多,刚刚我们讲到的八代,这个崇尚华丽的文辞风气已经很久,偏颇掉了。这个八代是从东汉、魏、晋,你们没反应了?南北朝,这就魏、晋、宋、齐、梁、陈,最后是隋朝,叫八代,偏到这个骈体华丽这种方向去了。这个都有违整个古圣先贤他的道脉,他的法脉整个都偏颇掉了。那韩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却能够提倡恢复到周朝、秦、汉时代的质朴古文,他希望能够拨乱反正回到质朴的文章,都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才好。那我们想像一下,都偏了八个朝代了,容不容易?不容易,想要挽狂澜於既倒,力挽狂澜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好,话说到这里了,我们现在的处境跟韩文公那个时候像不像?有点像,偏得很厉害了。甚至於都已经很多人没有接触过经典,伦理道德因果教育非常缺乏了。所以,我们效法韩愈先生的精神,在这么困难的时候,「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实这个精神,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就已经做得非常的彻底,给我们后世做好榜样了。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韩愈先生一带头,后面的他的弟子,以至於下一个朝代的文人,统统效法,整个古文就振兴起来了。后世包含宋朝的「三苏」,苏洵,我们《三字经》里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个苏洵先生他有两个儿子,苏轼跟苏辙,结果他的儿子太优秀了,他被刺激到了,「这个不行,我假如太差也不行」,赶紧用功。所以《三字经》还留下了他的榜样,他已经成人了才开始用功,不过还是来得及。我们中心的董事主席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他是五十岁左右开始读古文,现在丹斯里开口都是「天命之谓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四书》、《老子》、《金刚经》这些经句他都能读出来,他很喜爱。

  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要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你们大部分还没五十岁,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且更重要的,「至诚感通」,用至诚的心来领受老祖宗的教诲,我们的整个潜力就能够发挥出来。当然,「书山有路勤为径」,还是要下功夫、还是要勤奋,就对了。可是大家一想,读了两遍还是读不懂怎么办?读了两遍读不懂怎么办?再读两百遍,是不是?这不是我说的,这《中庸》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两次会,我们两百次不就解决了吗?哪有那么复杂?「人十能之,己千之」,能有这种态度了,「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愚昧都能变有智慧,「虽柔必强」,柔弱都能变得非常的刚毅、果决、恒心。

  所以,苏洵跟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三苏」,这个都是古文八大家之一,而以韩愈为首,他们都是向他效法学习,以至於明朝的众多古文家都是效法韩愈。所以苏轼先生赞叹韩愈先生「文起八代之衰」,这是不为过的,这确实如此;「道济天下之溺」,那个时候整个读书人已经陷溺在错误的方向做学问,都是辞藻文章而已,不是道德文章,所以把它扭转乾坤过来,那不简单。

  好,我们接著来看原文,八十页,「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就是,古代的读书人、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以我们中华文化特别强调要有师承,透过老师的教诲,能领受古圣先贤的智慧,所谓「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用聪明是很难能够理解,很难能够承传古圣先贤的大道。而孔子他也是尊崇师承。其实我们求学问,时时都以孔子的风范来效法、来要求自己就对了。所以学儒就要学孔子。孔子在《中庸》当中有提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个就已经写出来孔子求学问的师承所在。这个祖,那就是以尧舜禹汤的学问为正宗,来效法、传承;这个述字,我们常说「继志述事」,一般用在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志向,都用继志述事,延伸到一个民族道统的承传,也可以用这个述字。所以孔子他求学问,他是非常有远大的目标志向,孔子要学,他就是要能够承传起整个民族的文化。

  而且孔子在面对危难的时候他都不怕,他说上天假如要把中华文化承传下去,任何人都杀不了我。大家有没有这个信心?文化要透过我承传,任何情况我都不会有危险。当然,你不可以自己跑到高速公路上面去,这个就有点反常了。是说真正面临一些很危险的时候,孔子都有信心,老天爷会保佑,古圣先贤会保佑,不担心。所以「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以天下、以文化兴亡为己任,「天不能绝」。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孔子的使命,以及孔子他对於这个道理的信心。所以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个宪就是效法文武周公他们的学问、他们的治理国家的这些智慧,这个就是孔子他的整个承传,都是从我们这些古圣先王的教诲当中,他去学习、他去力行、他去感悟的。接著提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一句话对於要从事教育工作者就非常非常重要,就非常明确的讲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我们各行各业都有不同服务大众的职责、使命所在。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假如现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道」,不知道人生的真相,有很多的疑惑,那从事教育工作者就失职了。而这个道,其实万物都有它自然的轨迹,所谓「道法自然」,这个整个星体的运行都有它的道、它的轨迹。天地如此,其实人也有他做人应该遵循的常道,我们熟悉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所以,在《孟子》当中有一段话就可以阐述人一定要学做人的常道。《孟子》里讲到,「人之有道也」,人假如「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担忧这个情况,「圣人有忧之,使契」,这个字念「谢」,「为司徒」,这个司徒就是教育部长,「教以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个是在《孟子.滕文公》第三的经文当中。这段话提到的,人之有道,人应该有他做人的道理,假如人不懂做人的道理,每天吃得很饱、穿得很暖,然后很放逸,无所事事,又没有教育他,他的行为可能就偏近跟禽兽一样。这一段话我们想一想,假如一个年轻的人每天就是吃饱穿暖,他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对家庭也没有责任感,那他过的日子就是放纵享乐的人生,做出来很多行为则近於禽兽,都有可能。所以圣人有忧之,有担忧了,赶紧让契为教育的负责人,来教导这个五伦的道理。

  从这一段文章我们也感受得到,「传道」,这个道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五伦大道」来传承起。而这个五伦当中,事实上,从父子有亲的天性,孩子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对兄弟姐妹、对家族,再延伸到对邻里乡党,之后对社会大众。其实这个道也就是仁慈博爱,所有圣贤、所有优秀的民族他们的教育,其实核心就是一个爱的教育。所以,孟子讲,「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我们在《三字经》当中说到,孟子是「讲道德,说仁义」,孟子对很多事理开显得非常的透彻。所以刚刚我们读的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人一定要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不然会近於禽兽。而孟子这一段话又讲到,仁爱,仁也者,人也,这仁就是每一个人天性里都有的。而合而言之,就是人他只要时时处世待人都能够用仁爱的心,一个人跟仁爱完全结合在一起,念念能为人著想。我们看这个仁字,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能够想到他人,其实处处都有仁慈之心,这个人就是在修道,在道中了。所以传这个道,其实就是传这个爱心。古圣先贤的教育,核心真的就是爱的教育,从爱父母到爱一切的人,爱一切的生命,核心还是一个爱字。这是传道。

  而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道。在医学界有医道,商业有商道,当领导有王道,扮演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行业,都要符合伦理道德,才在道中。所以现在为什么很多乱象出现?因为各个行业假如没有遵守这个常道,乱象就出来了。我们想一想,假如医生没有医道,会怎么样?假如老师没有师道,会怎么样?假如医生都想要开宝马的,老师都想开宾士的,那这个很麻烦了。在古代,这两个行业是最受尊重的,因为他们重道,重道义、轻利益,尽心尽力救人的生命、救人的慧命,重义轻利。但是假如没有在常道当中,转过来变重利轻义,那就很麻烦。所以这个传道太重要了。

  尤其像我,我是教小学的,我看报纸,看到任何犯罪事件,我都会觉得很汗颜,因为任何一个犯罪的人都读过小学毕业了。那我们守在小学这个岗位六年,有没有把做人的道理教给他们?假如有,他应该不会走到这样的地步才对。我们当老师的要常常这样反思,任何的社会现象离不开我们的教导。然后再拉往前去,每一个人又从家庭出来,所以人会出状况,父母的教育也是一个关键。所以《三字经》讲得很清楚,「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个是「传道」。

  「授业」,讲授学业。而这一个业字,说实在的,学业是要学习成为有学问的人,而学问是拿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才叫学问。不能学习了东西只是拿来考试,考完之后,什么也用不上,那这个就跟我们的人生目标它不是很相应了。应该是学习了道德学问,都能够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才对。所以这个业字,学业它包含学了以后,懂得如何经营人生、如何经营家道、如何经营事业,授业里面要包含这样的格局才对。所学的东西都是能扩宽学生的心量,能让他时时以一生幸福来思考、来经营,甚至於能让他懂得怎么样成就他后代子孙世世代代的兴旺,授这样的学业、学问才对。

  而我们看到现在好像经营人生这个概念很模糊。我都感觉我自己在念初中、高中的时候,哪有想什么人生这两个字?就想说这一次考试能过关就好了。然后一考完试,就好像没什么事情可以做,就好像要去娱乐一下,去happy一下,把时间二十四小时给它填满。真是蹉跎光阴!所以假如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人生的经营往往会变成只是在欲望的追求、享受而已。尤其,假如从小就很会玩,很爱玩,父母他什么要求都给他,这个就是从小就享福了。从小享福,我们刚好上上个礼拜,大家一起学习过「训俭示康」,我们想一想,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很会玩,很会花钱,他往后的人生会怎么样?我们看,在很多古文当中都可以看到,古人他特别会分析整个事物的发展,他能看得很远。

  所以今天有一个说法,「小朋友他想要怎样就让他自由,就不要管他了,他想玩什么就让他玩吧」,天堂,就享乐了。享乐,「由奢入俭难」,他就花钱花习惯了。结果一出社会,他因为花了很多钱,还没赚钱就已经负债了,信用卡好几张了,所以一入社会,他就必须要赶紧赚钱还钱。而且他还不能没有那一份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他就还不起钱了。所以他去赚钱,他想著我一定要工作能不断的爬升上去才能赚更多的钱,不然我还不起钱。所以都是想到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名利,看到同仁,感觉都是对手,他会跟人家嫉妒、他会跟人家对立,那他在职场当中就喘不过气来,像打仗一样,「我不能输,别人可以输,我不能输」,战场。工作了一辈子,因为享受习惯了,都在负债。很多人假如是这样子经营人生,等他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还在负债,有很多这种情况。

  所以他必须在他成年的时候,用大量的精神、大量的时间都在赚钱当中,他就忽略了家庭的经营,最后可能离婚了,最后可能孩子都没管好。现在这种家庭状况太多了,俗话讲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还不只一本,很多本。太太有太太的问题,儿子有儿子的问题。为什么?没传道。婆婆有婆婆的问题,丈母娘有丈母娘的问题。每一个角色都有正道才对,要学才能。结果,忽略了经营家庭,问题出来了,孩子不孝顺,晚年没人管,很多西方国家,人老了就在养老院里面,坐吃就等死了。人中晚年之后能不能幸福,完全来自於他有没有家庭的温暖、有没有天伦之乐。所以,假如是享乐的一个人生方向,这个往后发展一定是不平衡,一定会有种种情况出现。我们老祖宗走的人生,他是很循序的、很稳健的、很全面的发展,来经营他的人生,不能只有事业,没有家庭,这个都错误的。

  其实在西方的经典当中也是强调,任何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破碎,也是很正确的。但是问题就出在现在这个时代,东方人忽略掉了孔孟的教育、圣贤的教育,西方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整个人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就追名逐利,就失去平衡,都很痛苦,心灵空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今天假如贪心愈来愈长,最后铤而走险,就触犯法网,现在听说监狱愈盖愈大,都装不进了。或者放纵了,放纵欲望,那他行为偏颇掉了,醉生梦死,过著禽兽不如的生活就有可能。或者很迷茫,追名逐利,最后是麻木不仁,整个机械式的工作生活,到最后就很麻木,每天还要应酬、喝酒,回来就躺在那里睡了,家里的人都很少沟通,甚至於家人最后都形同陌路,不打招呼。

  我们是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美满,怎么搞到最后变成这个样子了?诸位学长,您希望你的孩子跟你过一样的生活吗?你们怎么没反应?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管是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甚至於是为人领导,到底我们要把孩子、把员工带到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去?台湾有一首歌叫「你快乐吗」,我们也要问问自己,孩子都跟著我们,「爸爸,你要往哪里去?妈妈,你要往哪里去?」我们回头看看他,「你问我,我问谁?过一天算一天!」真的,追求享乐的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很深远的眼光。所以,讲授这些学业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人生才没有迷惑。而老师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够指导学生的人生,他人生有哪些迷惑他可以马上帮他解决。

  在《孟子》当中有一段话讲到,「贤者以其昭昭」,这个昭昭就是指他明白理解圣贤的这些道理,「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其实这个就是古圣先贤讲的「先觉觉后觉」,先觉悟的人再去觉悟他人。就像我们常常点灯、点蜡烛,一定是自己先亮了才能够去点亮别人的蜡烛,点亮别人的心灯。贤者,有学问的人,以他的智慧、以他的明理来让人明理。「今以其昏昏」,可是现代的人,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道理,却要让人家明白道理,要「使人昭昭」。这个今以其昏昏,这个今就是指,比方在位的领导者,一个政治人物,他很多的决策都影响著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他假如都搞错方向了,怎么可能让老百姓明白?比方《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要摆在第一位,但是有这种见地的领导者现在就不多,都是强调拼经济、赚钱,是吧?《大学》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怎么一个家庭、一个社会都在舍本逐末了,才会有这些乱象出现。

  所以这个在位者,除了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之外,他同时还可以指父母。父母是一家之长,父母要能明理了,才能让他的孩子明理。所以我们的文化特别强调三个角色,君、亲、师,可以列为五个最尊贵的身分,「天地君亲师」,我们也要对得起这个身分、这个尊崇。教学的人不能昏昏要使人昭昭,那也不可能。所以要解别人的惑,首先要解自己的惑,自己要统统明白事理了,没有疑惑了,才能解别人的疑惑。

  我们认识一位研究所的同学,他成绩算是很优秀的,从小到大,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大家觉得优不优秀?优秀不能只看分数,是吧?换另外一个角度讲,在大学研究所跳楼自杀的,成绩好不好?很多都很好,一直都很好。可是只注意到他的分数,却没注意到他的心灵状况,随著他的成绩好的表现,他的得失心会跟著上去。所以会变成他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一下子就心理调整不过来,会有轻生的倾向。你们好像都不能理解,我也不大能理解,因为我从小成绩就不怎么样。大家假如有机会遇到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第二名的,可以跟他探讨一下。因为我们看到很多研究生、博士生自杀,他们能读到那个学校都一定是身经百战才达到那个程度的。所以还是要关注到他心灵的状况。

  结果这一位研究生他真的读得很痛苦了,他说他走出图书馆,看到有市民带著家里的狗出来遛一遛,他看著那只狗,挺开心的。他说我怎么活得都不如一条狗?现在狗还可以悠哉悠哉在那里散步,现在一百个人里面,不知道有几个人能悠哉悠哉散步了。结果他就去请教他的导师。他说老师,《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我觉得人生读书很苦?结果他老师跟他讲,我跟你一样。所以刚刚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的人生跟你一样?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要解开的疑惑,苦在哪、苦从何来,得搞清楚,不从苦的根源解决掉,苦是不可能减少的。结果他老师这么一跟他讲,他还不死心,他去问他系里面最受欢迎的那个老师,又问他,孔子讲「不亦说乎」,怎么我这么苦?结果这个老师跟他讲,人生本来就是这样!诸位学长,人生假如一定要苦,你还想不想过?那人生假如一定要苦,那不就叫自讨苦吃吗?不就叫自掘坟墓吗?刚刚讲的这个故事,经典没有这么讲,是吧?经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好的、幸福的种子,以后就开好的花朵了。

  所以,怎么「解惑」就很重要了,当父母的、当领导的、当老师的要能解惑。那现在你的孩子问你,「妈,人生怎么这么苦?」诸位学长,我们要怎么回答?苦、乐主要的都在他心态的问题,他贪求、他患得患失了,苦就来了。一个人能平常心,一个人能不自私自利,一个人能知足常乐,他就不苦了。所以俗话说「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所有的苦,三个字就讲透了,叫「求不得」苦。所以我们给孩子的人生态度,从小就不要贪求,懂得付出,他就能体会什么叫「为善最乐」、「助人为乐」。

  大家看过「暖春」这个片子没有?大家想一想,小花苦不苦?那个片子里面就已经告诉我们谁最苦了。谁睡得最不好?那个镜头出来,都是在那床上翻来翻去,是吧?谁?婶娘。你说她挺凶的,可是她最苦,晚上都睡不著觉。所以那个很凶的人你不要跟他计较,他晚上都睡不著觉,他有时候还得吃安眠药,是不是?每天发那么大脾气,心都静不下来,还得吃药。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小花什么都不求,她就没苦。她乐在哪?「我最喜欢看爷爷笑」。她的乐在哪?报恩!这是她的快乐。你看那个镜头好几次,每一次拿著考卷跑回来,「我又考第一了、我又考第一了」,找谁?找爷爷,他高兴。所以人生都是在感恩当中、都是在报恩当中,她一定幸福的。

  而且,我们看小花,她快乐在哪?「恩欲报,怨欲忘」,小花的功夫很好,她是怨不生,她连个怨的念头都不起。一般的人说,「你怎么这么傻?」到底谁傻?是不?不计较的人、不把任何人的不好放心上的人,傻吗?那叫会过日子。常常把别人的不是都放在心上,那叫自己找罪受。你看邻居问小花。怎么讲到小花来了?人生如戏,这个戏里面都有很多学问的。邻居问她,「你不恨婶娘吗?」「婶娘不是坏人,你看上一次她带我去的时候,她也没有把我给人。」她婶娘连做不好她都记她那一点点好,有没有?明明是带她要去把她送人,结果她追她婶娘追到婶娘的脚踏车不是倒下去了吗?后来没把她送走。她就记那个没送走,她都不记那些什么把她带去哪,都不记,就记住她没有把我给别人,就专记别人的好,她就乐了。

  那我们说到这里,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快乐幸福的人生态度?他现在有了,他以后一定幸福;他现在都是在求不得的痛苦当中,哪怕他以后再有钱、再有地位,苦会愈来愈多而已,没有侥幸的。所以科学家研究出来,他们统计,一、二岁的孩子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成人平均一天笑七次。我们想一想,这叫愈活愈怎么样?人生是追求幸福快乐,怎么愈活愈笑不出来了?这个都是我们值得去深思的问题,笑不出来就是太多的苦,就是太多的执著、太多的贪求了。所以,说实在的,刚刚跟大家交流,这都是接触老祖宗的教诲才慢慢明白的道理。

  我从小就是得失心特别重的,然后一到考试就紧张得不行,考大学联考还吃两颗镇定剂,结果吃了还是没睡著。你说人都被自己这些错误的心态搞得是累得半死,不是自己累而已,全家跟著累。我考大学,那是全家总动员,都在那紧张的气氛,刚好一台车五个人,四个人陪考。我们就有同学,性格就非常的豪爽,人家遇到考试很轻松,「爸妈都不用去了,我自己去就好」,拿个矿泉水就走了,家里像没什么事一样。结果我去考试,看到我一个同学,他妈妈陪他来考,打了招呼,他妈妈就说了,「礼旭,你怎么这么有福气,两个妹妹都来陪你考试」,我还没考,已经心情很郁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还没进考场就遇到这个皱眉头的事情。结果进去考试,写了没几题,感觉镇定剂还是满有效的,它在发挥药效了。所以第一科就考中文,我没考及格,那后来大学就考得不是很好。

  从小就是这样。初中为了要编进好的班级,英文考了九十八分,哭了两个小时,因为没有一百分,就为了那两分可以哭两个小时。然后还打电话给我爸,我爸: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得失心都是有赖於父母他们的豁达,慢慢把我调过来的,不然实在太严重了,现在可能都得忧郁症了。所以我记得我毕业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三年都跟我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纪念册,拿给每个同学写几句话,给我们做纪念的。我那个同学跟我三年同班,他就画了一个小男生,然后滴了几滴眼泪。你看,初中一年级的事他都把我记住了。

  所以确确实实,人没有遇到经典,他的人生真的是黑暗,染上太多错误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自己都不知道。接下来讲: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这个『孰』就是指谁能无惑。而孔子也说他『非生而知之』,但是孔子是「敏而好学」,他非常的用功、非常下功夫。孔子是「学而不厌」,学习非常的积极、快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读书之乐都忘了自己现在几岁了。所以人都不是「生而知之」,都需要透过经典的教育来解决他人生很多的不明白。

  【惑而不从师。】

  人有了疑惑了而不就教於明白的善知识、明白的老师,那他的疑惑可能一辈子都解不了。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迷惑永远都解不了。所以《弟子规》当中有一句经句说到,「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其实人只要心里面有疑惑,他就不可能很快乐,所谓疑团,疑惑就像一团乌云一样,障住了自己的心田。又有一句话讲「理得心安」,人不明事理就会很容易担忧、很容易恐惧、很容易害怕。人的担忧都从哪来?担心未来的事情。「我儿子以后会不会怎么样?我以后会不会破产?」想一大堆以后的事情,担心半天,「现在金融风暴」。明白的人应该是心很安的才对。所以有一句话讲到,「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所以从事农业的人他比较乐天知命,要怎么收获就先怎么耕耘,就对了。所以「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跟未来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真明白的人他不疑惑。所以《大学》里说的,心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知道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的人生态度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个莫问就是不要患得患失,让它水到渠成。我们现在人苦闷,没有尝过什么叫水到渠成的那种愉快。现在都是很急,急於求成,就好像那个,比方种榴槤,然后就一直,你赶快熟吧、赶快熟吧,就一直在那里催,然后还没熟又把它拔下来了。强摘的瓜甜不甜?所以你看都是酸的,不好吃。人家榴槤熟了,它自己掉就好了,是不?而且它掉下来还不砸人,你看多自然。所以难怪榴槤叫做水果之王,真有修养,从不砸人。所以这个莫问,他是明白,很豁达。那我们现在都是在担忧,能不能好?能不能有结果?就一直都是处在恐惧、患得患失当中。

  所以这里也提醒,老师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人有疑惑了,一定要能从经典、从老师当中来解掉这个疑惑,不然他的人生是不可能有明白、有快乐的。接著下一段讲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比我年纪大,比我早出世的人,他能『闻道』,就是听闻领悟道理,比我还要早,『固先乎吾』。这个「固」就是,因为他年龄比我长很多,所以当然比我早研究圣贤学问。所以我『从而师之』,我向他请教、向他学习。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他年龄比我还轻,但是他学习效法经典、圣贤学问比我还早。

  【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那我也是向他效法学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

  我『师道』,就是我学习古圣先贤的大道,我的目的是要学习古圣先贤的大道。『夫庸』,这个「夫」是发语的一个用词,「庸」就是指何必、岂、岂一定要怎么样。就是何必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我们是向他学习大道,又不是要计较他年龄大还是年龄小。接著讲到: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这个『贵、贱』是指地位,『长、少』是指年龄。所以我们既是要学习大道,最重要的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只要他是真明白道理的人,明白大道的人,我们就可以向他学习,他就可以在这一个方面,在修道当中,给我们一些指导。『师之所存』,就是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这个是韩愈先生他分析到,既然人生有疑惑,那就应该去向老师学习,而向这个老师学习,重要的是他有没有领悟古圣先贤的大道,而不是要去关注,甚至去罣碍、计较他的年龄是长还是少。接著:

  【嗟乎。】

  这个就是叹息了,哎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就是当时候的那个时代,大众很少会主动去亲近好老师,然后学习圣贤大道,这样的风气很少了。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不学经典、不学圣贤的学问,人想要对人生没迷惑就不容易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古时候的圣人,这个『出』就是超过一般的人的素质、德行很多。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他们自己很有学问、很有地位,但是却很好学,去向人请教。像《三字经》当中提到的,「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曾经还就教於一位七岁的孩童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孔子这样有智慧的人,他一有学习的机会,哪怕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他都跟他请教。所以『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现在一般的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这个『下』就是不如圣贤人,低於圣贤人的道德学问很远。却很觉得去向人请教、求学是很丢脸的事情。

  【而耻学於师。】

  从这一段话,圣人有这么高的智慧他还好学,然后一般的人已经智慧不足了,又不愿意学,那个差距就愈来愈大了。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就愈来愈有智慧、愈来愈明白,一般的大众,或者有愚昧的人,就愈来愈搞不清楚、愈来愈迷惑颠倒了。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圣人为什么能成就道德学问,愚人为什么愈来愈沉沦,甚至一生就这样迷迷糊糊过去了,大概关键就在有没有好学的态度。所以孔子讲的「三达德」第一条就告诉我们,「好学近乎智」,人肯向经典、肯向明师学习,他才能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也才能去利益他人。所以这个智慧是人生相当重要的基础所在。

  好,那这一节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