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这是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也是修行最好的东西


   日期:2016/9/19 17: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吕纯阳有个《百字铭》,只有一百个字,同内养、内照形躯有密切关系。今天正好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个参考,这就是讲“内以养己”,是炼己筑基最好的东西。能背得来,随便讲哪一种学问应用都有用处的。

  《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这是很正统的道家修养方法,“养气忘言守”,第一句话就很难。如何养气?不是练气哦!不是做什么密宗的九节佛风、宝瓶气。各种气功,讲练气是靠鼻子嘴巴的,据我个人统计,有两百六十多种方法。所以人类真会玩花样,就是两个鼻孔跟一个嘴巴漏气的地方,产生两百多种的花样,各家有各家的方法。

  可是养气不是练气,我们提到过养气同养心的工夫,最好是孟子在《尽心篇》上的说法。现在真讲养气,就是要“忘言守”,“忘言”并不是不讲话而已。言语是表达于外的思想,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语言,两者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忘言”并不只是不说话,它包括无思无虑,思想都清净了。“守”就是定的境界。

  “降心为不为”,“降心”这两字,吕纯阳大师是取用《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一切人修行如何降伏其心--也就是问妄想心怎么样宁静下来。把妄想心宁静下来就是降心,好像是用力做有为的工夫。其实这个有为就是无为,有意把妄想心宁静,反而宁静不了;如果是无心,此心自然宁静下来,所以为而不为。

  “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这一段吕纯阳所讲是最高的禅啦!不动心并不是道。禅宗也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真正修道的人,不但能出世,更要能入世,动静之中都是道。在静中不乱,在动中也不乱;静中也无事,动中也无事;出世是无事,入世也无事。日应万机,此心无事,在这个时候更寻谁?不要像禅宗参念佛是谁,不要找谁了,因为“动静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一个修道的人,不是跑到深山茅棚里头,躲开了一切叫清净,而是要在人世做人处事之间,保持那个真如不动、恒常不变的那个道心,能够应物处世,自己不迷失本来清净的本性。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自然回来的,气自然定了。

  “气回丹自结”,气住脉停,久而久之就定,佛家讲得定,道家讲结丹了。“壶中配坎离”,人的身体,道家比方像葫芦,密宗拿两重宝盖代表这个肉体。坎离是卦名,“配坎离”其实就是水火既济。这样定久了,身体上起变化,就会脱胎换骨。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整个气脉自然震开了,一阳来复,地雷复卦。雷是震卦有震动的现象,佛经常说大地有六种震动,并不一定是讲这个地球物理的地震,有时候是形容身体上六种震动,没有说八种震动,这也是六根转化。一般密宗、道家修气脉的,这个时候,气脉一下子自然都开了。所以一脉通百脉通,就是讲中脉一通,百脉自然都通了。

  当时的境界,“白云朝顶上”,这是道家的形容,就是从头顶开始身心内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甘露洒须弥”,头顶上自然有一种甘露流下来。这里头还带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在佛家《禅秘要法》,白骨观第十六、第十七观里头都提到过天元丹。佛也说,修持到这个境界加上虔诚的恭敬心,有成就的天人,自然会给你灌顶。连释迦牟尼佛都吩咐,到这个时候特别要注重营养,要吃好的饮食,而且避开一切人的困扰。到了这一步,要入密室,在不通风的地方,甚至到没有鸟雀声音的地方,一切声音都沉寂了。这个阶段才是道家所讲的,得到天元丹的境界。

  到这个时候,“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佛家讲是解脱了。

  “坐听无弦曲”,就是观音圆通的境界,没有弦哪里有音乐呢?这个音乐是天乐,庄子所谓的天籁之音,不是地籁,也不是人籁。“明通造化机”,这个宇宙生命的根源,万有的根源都知道了。

  “都来二十句”,最后这两句凑成二十句。“端的上天梯”,这是唐末宋代的土话,现在用白话来说,就是讲真的上天梯了。也就是说,这个人可以升华,超越这个现有的生命。

  *****

  前天有一位同学写日记,提到吕纯阳 《百字铭》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他对这一句解释不通,在日记上提出要我解答。吕纯阳“降心”两个字采自 《金刚经》,有意地把这个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为,有为工夫是不对的。“为不为”,实际上是为而无为,不要真有意去做,那样就落于痕迹,变成下乘道法。这不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吗?那么你说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为”不可。你还是要照规矩来,所以为而不为。

  *****

  “然所谓无念,只是常应常静,不出规中,非同木石之蠢然也。”真正的所谓“无念”,我们曾经发过吕纯阳的《百字铭》给大家,上面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无念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是大昏沉,不叫做无念。 真正无念是“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还能做人做事。 所以禅宗强调这个地方,修养要做到“于心无事”,能够遇事做事,心中没有动念;“于事无心”,这就是真正无念。“不出规中”,没有跳出过圆明清净这个圆圈。所以讲“非同木石之蠢然也”,不是变成木头、石头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以为那是无念,认为是得定,佛经叫你不要做这个工夫,他生来世的果报是变猪。所以“常应常静,不出规中”,不同于木石的无知。

  《我说参同契》

  -----------

  道家出了吕纯阳,等于禅宗出了一个六祖。如何炼得健康长寿,可参考吕纯阳的《百字铭》,这是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也是学佛最好的东西。

  《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也是十念法中,修出入息的真正功夫。降心出自《金刚经》:降伏其心,为而不为,有意降心就著相了,自性本空,所以为而不为,见地、功夫都告诉我们了。

  动静二句,把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放进去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不昏沉,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空得了,不要另外找个方法。对人处事,自己要能不违背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心物是一元的,真正念头空了,“气自回”,自然会气住脉停,达到二、三禅。

  这里讲丹,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样,圆圈中间一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壶代表身体,自己的气脉起变化作用。只要做到气住脉停,它自然会起变化,自然的定久了以后,“普化一声雷”,轰的一下,身体所有气脉都打开了。这时候,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

  “白云朝顶上”,这才是密宗真正的灌顶,诸佛菩萨智慧光明灌顶。“须弥”是讲头部,头部的大乐轮震开了。这时候,长生不老绝对有,此乃世第一法。“无弦曲”就是观世音菩萨以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二十句话,一句五个字,共有一百字,所以叫百字铭。这二十句由普通人开始,修到长生不老,乃至超凡入圣,都说完了。每一句都是功夫,都是见地。

  比如开始大家都想得定,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第一句话做不到:“养气忘言守”,养气功夫做到一点都没有妄念,谁做到了?念头多得很,守也守不住。“降心为不为”更做不到,这个做不到,下面的话更谈不上了。

  静中打打坐还有一点影子,下了坐什么都没有,根本不能知宗祖。动静知宗祖很重要,心中一天到晚都在静中,没有事,谁做到了?灵明觉性经常在,气自然回,并不是叫我们做功夫。丹“自”结,那是自然的,是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有的。

  大家不要用宗教界限观念来看这首《百字铭》,(吕洞宾)他本来也是禅宗的大护法,是黄龙南真正得法弟子之一。如想健康长寿,照他的话去做,绝对够了。

  《如何修证佛法》

  -----------

  我常告诉你们,数息干什么?数息是个好法门。因为你心在散乱,借这个呼吸把心收回来。心一收回来就好了。吕纯阳的百字铭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他也是止观法门啊。你坐在那里,静下来就是养气。忘言不是不讲话,思想都没有了。降心,把妄想的心拿掉、降伏下去。为,好像看到在用功。不为,什么都不要用了。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动也是它,静也是它。你不管它了。本来无事,你不再起心动念去修了。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你念头一定了,气就自然回转。已经在息的境界。

  “气回丹自结”:气回了,心息自然合一。心跟念合一了。“壶中配坎离”,身体像茶壶一样,身体自己水火交媾,心念跟气交媾了,这样定住,定久了,“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碰”一下振开了。气脉都通了。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这就是经上讲的流光灌顶。这个口水流下来都是甜的,一身都是清凉。“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冥通造化机”,这个时候脉子有一种声音,吱吱的起来,如音乐一样。“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实际上十八句,加上后面这两句,二十句。神仙的修法都告诉你了,到家了,一百个字。后来西藏密宗都修百字明,我怀疑那就是吕纯阳的百字铭,后来变成藏文传过去的。这个你们要背来。他不走观的路线,他走修身体的路线,这是正统道家,同佛家一样。这就是禅定功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儒释道)(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儒释道)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楼宇烈教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