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忠》【四集卷三】


   日期:2010/7/27 17: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集卷三 《二十四忠》 

  
  忠篇
  
  一、【齐姜重国】
  齐姜重国。袵席为轻。谋于舅犯。醉夫以行。
  【原文】
  周晋公子重耳与舅犯奔齐。桓公妻以齐姜。遇之甚善。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子犯知公子之安齐也。欲行而患之。与从者谋于桑下。蚕妾在焉。告姜氏。姜杀之。言于公子。勉其以晋国为重。公子不动。姜以周诗喻之。公子不听。姜与舅犯谋。醉。载之以行。秦穆公乃以兵内于晋。是为文公。迎齐姜以为夫人。遂霸天下。
  
  齐姜以公子重耳去晋。晋无宁岁。天未亡晋。有晋国者。非重耳不可。故杀其蚕妾。勉其良人。不听、则谋于其舅。醉之以行。宁捐袵席之私。望以社稷之重。其忠于公子也。实其忠于晋国也。姜也贤乎哉。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晋国的国君献公偏信了妇人的话。把世子申生杀死了。国里面发生了变故。于是有个公子名叫重耳的。就同了他的舅舅叫子犯的几个人。逃到齐国去了。齐桓公就把齐姜嫁给他做妻子。并且看待他非常的好。家里也有了二十匹驾车的马。公子重耳就很安心地在齐国住下了。舅犯看着公子贪着富贵。苟安在齐国。心里很不以为善。就预备想一个法子。使大家一同走了。他就同了跟从的人。在一棵桑树下面会议着。想找条出路。那里晓得养蚕的女子也在那里。把一切都听了去。回去就告诉了齐姜。齐姜思量着。假使把这件事传了出去。对于重耳是大大的不利。于是把饲蚕的女子杀了。一方面又去对公子重耳说。叫他要把晋国的国家看得重要。公子重耳听了。心里并不感动。他又读了一章周诗比喻给他听。那章诗里说。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夙夜征行。犹恐不及。这四句诗。就是叫他快点走的意思。公子重耳依旧不肯听他。齐姜觉得劝解是没有功效的了。就和舅犯想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了。然后用车子载了他。离开齐国。到了后来。秦穆公用了兵力。把公子重耳送到晋国去。登了位。就是文公了。把齐姜迎了来。做了夫人。这个晋文公就是五霸之中的一个人物。
  
  二、【虞娟谏君】
    虞娟直谏。惓惓忠忱。几濒于死。卒悟君心。
  【原文】
  周齐侯因齐立九年。不治政事。佞臣周破胡专权蒙蔽。即墨大夫贤。日毁之。阿大夫不贤。日誉之。齐侯夫人虞娟谏曰。破胡谗谀。不可不去。齐侯不听。破胡恨娟。中以罪。有司得破胡赂。诬其词。上之。齐侯以词不合。召娟自问。娟自引二罪再谏。齐侯察得实。乃封即墨大夫万户。烹阿大夫与破胡。励精图治。齐遂以强。
  
  虞娟虑国之危殆。直言以谏。致遭小人之恨。几濒于死。而惓惓忠忱。十余年来。冀幸补一言以救国。未尝一日忘也。卒以自引二罪而再谏。虽死不恨。得悟君心。复强齐国。妇言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
  
  【白话解释】
  周朝齐国的国君因齐。登了位有九年了。他永不去治理国家的政事。有一个奸臣叫做周破胡。用了蒙蔽的手段。独自包揽了国内的大权。齐国里有个即墨县的县官很好。可是周破胡天天在国君那儿。说他的坏处。有个阿县的县官很不好。可是周破胡在国君的那儿。天天称美他。齐侯的夫人虞娟。就去劝齐侯。说、像周破胡这样好谗谀的奸臣。不可不把他削了职。可是齐侯不肯听他。周破胡得知了这回事。非常恨着虞娟。就寻了一种罪名。加在虞娟的身上。询问官得了周破胡的贿赂。就用莫须有的罪名定下了。奏上到齐侯那儿。齐侯看了。觉得里面有可疑的地方。就把虞娟召了来。亲自审问。虞娟自己承认了两种罪名。再去劝谏齐侯。齐侯觉得虞娟所说的话。是很实在的。就大大的觉悟了。于是封了即墨县的县官一万户户口。给他做俸禄。把阿县的县官和周破胡两个人。用大锅子把他们煮死了。一方面打起了精神。很勤励地去治理国家。齐国就强大起来了。
  
  三、【发母数子】
    子发之母。数子自私。叩首谢过。然后纳之。
  【原文】
  周楚将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使问母。母问使曰。士卒无恙乎。对曰。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无恙乎。对曰。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归。其母不纳。使人数之曰。昔句践共醇酒。而战自五也。共糗糒。而战自十也。今士卒菽粒。子独刍豢黍粱。虽幸而胜。非其道矣。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叩首谢。母乃纳之。
  
  吕坤曰。子发之母。善教子发哉。今之为子发者。滔滔也。不独士分菽粒。又从而剥削之矣。不独己食刍豢黍粱。又充溢于囊橐。狼戾于苞苴矣。噫、岂独将。将何足责哉。读此可愧也夫。
  
  【白话解释】
  周朝楚国的将官子发。去攻打秦国。军队里的粮食完了。子发就差了人到了楚王那儿。请求接济。又教差人便路去问候他的母亲。子发的母亲见了。就问差人道。既然军队里绝了粮。兵士怎么样。受不受饿呢。差人说。一班兵士把豆子分了吃着。母亲又问道。将军怎么样。受不受饿呢。差人说。将军吗。他早夜吃着牛羊犬猪的肉。并且饭也是很精美的呵。后来子发破了秦军。得胜回来。到了家里。他的母亲关了大门。不肯放他进来。差了人斥责他道。古时候有个越王句践。和兵士们一同饮着美酒。所以这班兵士。在战争的时候。一个可以抵当五个敌人。句践又和兵士们一同吃着干粮。所以这班兵士。在战争的时候。一个可以抵当十个敌人。现在兵士们吃着粗糙的豆。你自己却独自享受了猪羊的肉。很好的饭。虽然你幸而打了胜仗。可是这不合于理的。这是徼幸的。你这样就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走进我的门里来。子发听了。叩头谢罪。他的母亲才开了门。放他进来。
  
  四、【陵母伏剑】
    王陵之母。知汉必兴。杀身固子。万世所称。
  【原文】
  汉王陵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陵亦聚众数千。以兵属汉王。项羽与汉为敌国。得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无以老妾故。怀二心。言妾已死也。乃伏剑而死。项羽怒。烹之。陵终与高祖定天下。位至丞相封侯。传爵五世。
  
  吕坤谓陵母知兴之智。杀身之勇。皆士君子所难。独怪夫陵不暂归楚以全母。何忍母之见拘。而甘心以赴功名之会乎。虽然。陵必未及知也。陵母之死。盖知陵必为己归楚。故先伏剑以安其心耳。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王陵在县里已是个有名的英雄了。汉高祖还没有富贵的时候。把王陵和哥哥一样的看待。等到高祖在沛县起了义。王陵也就聚合了几千个人。去帮助汉王。那时候楚霸王项羽和汉是对敌的国家。楚军里把王陵的母亲捉到了。把他留在军队里。王陵差人来了。楚军就把王陵的母亲。朝东坐着。他们的意思。就是想把王陵招了来。投降楚军。王陵的母亲就暗地里流着眼泪。偷偷地对着来人道。你回去的时候。代我老太婆对王陵说。好好地服事汉王。汉王的做人。很谨慎。很厚道。将来一定能够成大事业的。叫我的儿子不要为了我老太婆的缘故。生了两种心肠。你还可对他说。我已经死了。于是就用宝剑自刎了。项羽得知了非常的生气。就把他放在锅子里煮了。后来王陵终于跟了汉高祖打定天下。官一直做到宰相。封了侯。这个侯爵传了五代。
  
  五、【青青乞代】
  翟婢青青。以身代素。主死何生。骂贼不惧。
  【原文】
  晋翟女素之婢青青。会稽人。史佚其姓。素为士族之女。已受聘而未嫁。遭贼。贼欲犯之。不从。贼临以白刃。青青乃跪而泣曰。无惊我姑氏。青青乞代。贼遂杀素而犯青青。青青曰。吾欲代者。冀全吾主之名节性命耳。今已死矣。吾谁代耶。贼曰。不从将同死。青青曰。吾主已死。我何生为。遂骂贼。贼怒。复杀之。
  
  青青初欲以身代主。继复以身殉主。盖其心中惟知有主。故不计其他耳。吕坤谓青之代素。忠也。不受辱。贞也。忠贞二字。士君子且难。况婢女乎。不录素者何。节女不可胜录。余因录青以见素云。
  
  【白话解释】
  晋朝翟女素的丫环。名叫青青。是会稽地方的人。因为年代久远。他的姓氏也就不得而知了。他的主人家翟素。是书香人家的女儿。已经许给人家。可是还没有出嫁。有一次。遇着了强盗。强盗就要强奸他。翟素不肯。强盗用着雪白的刀逼着他。要他答应。青青见了就跪下了。哭着对强盗说。不要使我的主人受了惊。我青青情愿代他。强盗就把翟素杀死了。再想侵犯青青。青青就说。我先前所以说要代。就是为了顾全我主人的名节和性命的缘故。现在主人已经死了。我又去代那一个呢。强盗说。不肯从我的一同杀死。青青说。我的主人已经死了。我又要活着做什么呢。就把强盗大大的骂了一番。强盗发了怒。又把青青杀死。
  
  六、【苟刘保城】
  苟妻刘氏。代夫厉兵。喻以忠节。得雨保城。
  【原文】
  北魏苟金龙守梓潼。兼主关城戍事。梁主遣众围攻。金龙在病。众甚危惧。其妻刘氏。遂率城民修理战具。一夜悉成。拒战百余日。兵士死伤过半。戍副高景阴图叛。刘氏斩之。自与将士分衣减食。劳逸必同。井在外城。寻为贼陷。城中绝水。刘氏集长幼。喻以忠节。相率告天。俄而澍雨。人心益固。会益州援兵至。围乃解。
  
  修理战具。一夜悉成。相率守城。拒战百日。均劳逸于将士。斩叛逆之党徒。一妇人耳。而能忠于患难若是。甚且城中绝水。岌岌可危。乃以忠节二字。晓喻城民。竟能感动天心。沛霖解困。忠焉能勿诲乎。
  
  【白话解释】
  十六国时候。北魏国的苟金龙守着梓潼县。并且兼管边关防的事务。有一次。梁朝的皇帝派了兵来攻打。不凑巧这时候苟金龙正生着病。一般人都觉得非常危险。心里都很怕惧。苟金龙的妻子刘氏。倒是很勇敢很忠心。就带领了城里面的百姓。去修理打仗的工具。不过一个晚上的工夫。都修理好了。和梁朝的军队战了一百多天。城里的兵士。死的伤的有了一半多。这时候边关的副守官叫高景。就生了坏念头。暗暗地预备谋反。刘氏晓得了他的阴谋。就把他杀了。自己和将士们分着衣裳穿。减着东西吃。将士们做着劳苦的事。他也跟着劳苦。将士们安逸了。他才肯安逸。这个城的井。是在外城里的。后来外城给敌人攻下了。城里面断绝了水的供给。刘氏把城里面老老小小的人都叫了来。对他们说着尽忠尽节的大道理。并且一同祷告着天地。果然一忽儿、人人所希望着的雨。就从天上落下来了。因此人心愈加稳固。刚巧益州的救兵到了。于是就解了围。
  
  七、【徐惠匡君】
    贤妃徐惠。上疏纠绳。帝崩哀慕。愿侍园陵。
  【原文】
  唐徐贤妃、名惠。湖州人。生五月而能言。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能属文。遍涉经史。手不释卷。贞观中。纳为充容。每应制诗文诰敕。挥翰立成。词华绮赡。太宗晚年好土木。动干戈。海内骚然。徐充容上疏。陈词宛转。竭尽忠忱。帝纳其言而止。帝崩。哀慕成疾。进药不服。曰、上遇我厚。得先狗马。永侍园陵。足矣。卒年二十四。
  
  长孙后以善谏辅君。后崩。太宗以此后入宫。不闻规谏为恸。乃继其后者复有徐妃。其疏曰。守初保末。圣哲罕兼。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实为千秋不朽之名言。因附录焉。
  
  【白话解释】
  唐朝太宗皇帝。有个姓徐的贤妃。名叫惠。是湖州人。生下来才五个月。就能说话。四岁时候就能读论语和诗经了。到了八岁。就能做文章。凡是经史的书。差不多大都看过。并且也很用功。手里从没有放下了书卷的时候。在贞观年间。太宗把他选到宫里去做充容。每每皇上命他做的诗文诰语和诏命。他总是提起笔来一挥。立刻做好。并且诗文里的词藻。是很富丽堂皇的。太宗晚年的时候。很喜欢兴土木去筑造宫殿。动干戈去开拓土地。于是海内的百姓。都觉得骚然不安了。徐惠就上了一封章疏。到皇帝那儿去劝谏。文里面的语气很宛转。处处表现着他对皇上的忠心。太宗也就依了他的话。把兴土木动干戈的两件事。都停止了。后来太宗死了。徐惠心上又悲哀。又思慕。于是就成了病。人家把汤药送进去。他又不肯吃。口里说道。皇上看待得我非常的好。我能得有一天先着皇坟里的狗马。永远的在陵墓里侍奉着皇上。那在我的心里是很满足的了。死的时候。年纪只有二十四岁。
  
  八、【钟许悟夫】
  钟妻激劝。立志莫移。忘身殉国。神必助之。
  【原文】
  唐钟绍京为苑总监。韦氏之乱。临淄王隆基与约诛之。及期。王夜率刘幽求等入苑。会于廨舍。绍京悔。欲不从命。其妻许氏曰。忘身殉国。神必助之。且同谋素定。今虽不行。庸能免乎。绍京悟。趋出谒王。率丁匠二百余人。执斧锯以从。其夜、斩韦氏及党羽。立相王旦。是为睿宗。事定。迁中书侍郎。参知机务。后封越国公。
  
  人苟立志不坚。每当生死关头之际。有徘徊心焉。绍京设无许氏激其忠忱。在绍京固难免于死。而韦氏之乱。恐未必能肃清矣。一言丧邦。一言兴邦。言之不可不慎也。然亦视其忠心如何耳。
  
  【白话解释】
  唐朝钟绍京。做着畜养禽兽的宫苑里的总监官。那时候正逢着国戚姓韦的作乱。有个封临淄王名叫隆基的。就和钟绍京约下了。去诛杀韦氏。到了约定的日子那一天。临淄王在晚上亲自带领了刘幽求等几个人。到了宫苑里。在公堂里相会。这时候钟绍京心里思量着。假若举事不成。那末性命是保不住的了。这样一想。于是生了懊悔。要想不服从临淄王的命令。他的妻子许氏。就对他说。忘了自己的身子。去救国家的危难。这样的人。神明在暗地里必定是帮助他的。照这样说。你是应该一同去做的了。况且从另外的一方面说。大家都是同谋的人。现在你虽然不去干。他日一旦事发了。难道你能够独自免罪的么。钟绍京听了这一番话。就觉悟了。马上出去见临淄王。带领了家丁和工匠二百多个人。有的手里拿了斧头。有的手里拿了木锯。一同跟了去。就在这天的夜里。把韦氏和他的同党都杀死了。迎了相王名旦的来做皇帝。这就是睿宗了。等到事局平定以后。钟绍京升官做中书侍郎。并且参与机密的事务。后来封爵到越国公。
  
  九、【仆固忠母】
  仆固忠母。愤子负国。提刀取心。扬言杀贼。
  【原文】
  唐代宗时。仆固怀恩反。上以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时仆固玚为其下所杀。怀恩闻之。以告其母。母曰。吾语汝勿反。今众心既变。祸必及我。怀恩不对而出。其母提刀逐之。曰。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怀恩疾走得免。走云州。上乃诏辇其母归京师。给待优厚。月余以疾卒。具礼葬之。功臣皆感叹。
  
  母孰不爱其子哉。仆固怀恩之母。教子勿反而不听。竟提刀逐子。且欲取其心以谢三军。盖为国家杀贼。非为仆固杀子矣。女子三从。其从子尤宜通权达变。李日月母。恨其子死之晚。亦犹此尔。
  
  【白话解释】
  唐朝代宗皇帝的时候。有个双姓仆固名怀恩的造反了。皇上就叫郭子仪做了关内河东两地的副元帅。去讨伐他。这时候仆固玚给他的手下人杀死了。仆固怀恩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去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说道。我叫你不要造反。你不肯听我。现在人心变了。这个祸一定要延害到我身上来的。仆固怀恩听了。也不去回答母亲。走了出去。他的母亲就拿了一把刀。去追他。并且说。我替国家把这个贼子杀了。取了他的心肝来。以消三军的忿怒。仆固怀恩很快的逃走了。后来仆固怀恩逃到云州。皇上觉得这个女子。很懂得大义。就下诏叫把他的母亲。用车子载到京城里来。赐给的东西很多。待他也很好。过了一个多月。生了病死了。就备了礼安葬他。朝廷里的功臣见了。个个感叹着不置。
  
  十、【李郑诫子】
  李母郑氏。诫子效忠。惟简奉命。屡建奇功。
  【原文】
  唐德宗幸奉天。李惟简将赴难。谋于其母郑氏。母曰。尔父立功河朔。位宰相。身未尝入京师。致尔兄罔知大义。不遵吾诫。身死人手。尔入朝。虽未见天子。可不效忠乎。及行。又诫之曰。尔此去不死王事。吾不子汝矣。惟简谨受命。斩关出。道更七战。得达行在。德宗见而厚抚之。后积功封王。图形凌烟阁。皆母训之力也。
  
  李郑氏教子以忠。多矣。长子惟岳。不听母训。身死人手。次子惟简。谨遵母命。图画凌烟。同胞兄弟。相去天渊。母教之有关于社稷身家者如此。观其一再诫行。惟冀子之死于王事。不啻王孙贾之母矣。
  
  【白话解释】
  唐朝德宗皇帝的时候。国家发生了变故。皇帝逃到了奉天去。这时候、有个姓李名惟简的人。想要去赴国难。就把这层意思和他的母亲郑氏商量。郑氏说。你的父亲从前在河北地方立了功劳。官做到宰相。我生平没有到过京师里。所以你的哥哥不晓得大义。不听我的教训。后来性命丧在别人的手里。你现在到了朝廷里。虽然没有见过天子。难道可以不尽心报国的吗。等到李惟简将要出门的时候。他的母亲又警诫他说。你这次去了。假使不死于国难。那我就不把你当作儿子看了。李惟简很恭谨地拜受了母亲的教训。从关内打了出去。路上一共遇着了七次的战事。才得到了皇帝所在的地方。德宗见了。就大大的安慰了他一番。后来李惟简屡次积了功劳。封到了王爵。皇上把他的相貌画在凌烟阁上。表扬他的功绩。这都是他母亲教训的力量呵。
  
  十一、【董杨训儿】
  杨氏训子。不爱己身。死亦无恨。须作忠臣。
  【原文】
  唐董昌龄母杨氏。蔡州人。蔡州为吴元济所据。昌龄事吴为房令。母密戒曰。顺逆成败。儿可图之。昌龄未决。徙郾城。母复曰。逆贼欺天。神所不福。当速降唐。毋以我累。儿为忠臣。吾死不恨。会王师逼郾城。昌龄乃降。宪宗喜。即拜郾城令。兼监察御史。昌龄谢曰。母之训也。臣何能。宪宗叹异。后封杨氏为北平郡君。
  
  西汉有王陵母。东汉有赵苞母。先后相继。舍身以成子之忠。昌龄母其熟读汉书乎。而昌龄不忘母训。卒以降唐。既拜监察御史。犹曰母之训。臣何能。其忠也。即其孝也。故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
  
  【白话解释】
  唐朝董昌龄的母亲杨氏。是蔡州地方的人。那时候吴元济造了反。蔡州就给吴元济占据了去。在这个时候。董昌龄做了房县的县官。正是吴元济的属下。他的母亲就很秘密地对他说。大凡一桩事理。是顺天的就可以成功。倘然是逆天的就要失败。在这个地方。你可以仔仔细细地思量一番才好。董昌龄的心上还决定不下。吴元济又把他调到郾城去做官。母亲又对他说。这个吴元济的反贼。欺骗皇上。这是神明不肯保佑他的。你应当立刻投降唐朝。不要为了我带累你的缘故。就不去投降了。你假若做了忠臣。我就是忠臣的母亲了。这样我便死了。也是没有怨恨的。刚巧唐朝的官兵来攻打郾城。董昌龄就出去投降。宪宗皇帝得知了很欢喜。就叫董昌龄做了郾城的县官。并且兼着监察御史的职。董昌龄就辞谢着说。这都是我母亲的教训。至于我那里有什么功劳呢。宪宗听了叹着称异。后来封杨氏做北平郡君。
  
  十二、【陈冯杖子】
  冯氏治家。忠孝是诲。杖击尧咨。金鱼坠碎。
  【原文】 
  宋秦国公陈省华妻冯氏。节度使尧咨之母也。治家严。三子皆举进士。尧咨守荆南还。冯氏问曰。汝典名藩。有何异政乎。尧咨惭谢无有。冯氏意不悦。一日、纵言州当孔道。过客与尧咨射。无不让尧咨能者。冯氏大怒曰。汝父训汝以忠孝辅国家。今不务仁政教化。而专一技自名。岂汝父志耶。杖击之。金鱼坠碎。
  
  吕坤谓严明哉陈母。知善射非太守之职。可不谓明乎。子为达宦。而犹以杖击之。可不谓严乎。明而且严。故其三子之皆得显达也。迂者以从子之义责母。谬矣。子正、母从。母正、子从。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秦国公。姓陈名叫省华。他的妻子冯夫人。就是官居节度使名叫陈尧咨的母亲。冯夫人的治家非常严紧。他的三个儿子。个个都中了进士。有一次。陈尧咨做了荆南地方的太守官回来。冯夫人就问他道。你在有名的地方做了官回来。有没有同人家不同的政策表现吗。陈尧咨很惭愧的说着没有。冯夫人听了。心里就觉着不快活了。有一天。家里的人大家说着闲话。讲到那个地方。正当着往来的要道。过路的客人和陈尧咨较量射箭的。没有一个不是让他称能。冯夫人听了就大怒起来。说道。你的父亲教训你。叫你要尽忠尽孝去辅助国家。现在你做了官。不晓得施行仁政去教化百姓。专门学了一种小小的技艺。自己称说着。这那里是你父亲当初教训你的愿望呢。说完话。就拿了拐杖打他。把他身上佩着的金鱼袋。都打落在地上跌碎了。
  
  十三、【红玉桴鼓】
  宋梁红玉。佐夫效忠。亲执桴鼓。助战江中。
  【原文】 
  宋韩世忠妻梁红玉。沉毅善断。时金兀术分道入寇。诸屯皆败。世忠俟其归。邀击江中。红玉亲执桴鼓助战。士气百倍。兀术终不得渡。尽归所掠。求假道。不听。益以名马。又不听。后兀术用闽人计。一夕、凿渠潜遁。红玉上书朝廷。言世忠失机纵敌。宜加罪责。高宗以世忠率八千余人。当金兵十万。力扼强寇。赐诏褒慰。
  
  红玉以官妓出身。而能忠心耿耿。亲执桴鼓。助战江中。士气以奋。与兀术相持黄天荡。凡四十八日。兀术大受穷蹙。凿渠潜逃。乃上书劾夫不忠。尤为千古创举。孰谓青楼中无忠荩之人哉。
  
  【白话解释】
  宋朝韩世忠的妻子。姓梁名红玉。他的为人很刚毅。并且富有决断心。这时候金国的太子兀术。分了好几路兵。攻打了进来。许多地方的守兵。都被金兀术打败了。韩世忠等金兀术回兵的时候。在江中心和他打仗。这时梁红玉亲自拿了击鼓的棒。不住地敲着战鼓助战。宋朝的兵士的勇气。因此增进了几百倍。终于金兀术渡不过江去。金军把抢来的东西都还了。要求借条路走。韩世忠不肯答应。金军又添上很好的马。韩世忠依旧不肯答应。后来金兀术用了一个福建人的计划。在有一天的晚上。掘开了河道。偷偷地跑了。梁红玉就上书到朝廷里。说着韩世忠失去军机。放走敌人。应当加罪。高宗以为韩世忠只带领了八千人的军队。去抵当十万人的金军。竭力禁止敌人的侵略。这功劳已经不小了。于是不但不去责罚他。反下了一道诏书去褒奖他。去安慰他。
  
  十四、【施氏奴事】
  沈婢施氏。忠主二女。织履佣舂。奴事备举。
  【原文】
  宋沈氏婢施氏。湖州乌墩镇人。与沈氏本邻居。年二十。入为婢。会大疫。沈家夫妇相继亡。遗二女。各十数岁。无旁亲可依。施氏即佣舂旁舍。或织草履。及缝纫之事。得钱以给二女。及长、为择良配。更抚抱其子。尽力奴事。每主人出游。则假守舍物。无一毫动者。远近皆敬慕之。年六十余。犹挽两髻。以明其为处子云。
  
  忠婢一见于周大夫主父家。再见于晋节女翟素家。然未若施氏二十岁始为婢也。以及嫁之年为婢。无豢养之恩可言。乃以佣舂织履缝纫之资。以养主女。尽力奴事。年六十犹挽两髻。能无敬慕乎。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沈家有个丫头。姓施。是湖州乌墩镇的人。他和沈家本来是邻舍。当施氏二十岁的时候。就到沈家去做丫头。有一年。疫病非常厉害。沈家的两夫妻。接连着都死去了。遗下了两个女儿。都不过十多岁。没有别的亲戚可以依靠。施氏就在侧屋里替人家舂着米。或者织了草鞋。以及做了针线的生活。这样的赚了钱来。去给他的两个女主人家。等到两个女主人长成了。就给他们选择了门户相当的配偶。并且抚抱他们的儿子。尽力地做着奴仆应做的事。每逢主人出外的时候。他就兼管着房屋里的东西。没有动了一动的。远近的人都敬重他。仰慕他。年纪六十多岁了。头上还梳着两个髻。表明他是个处女。
  
  十五、【蓝姐捕盗】
  王婢蓝姐。引盗取金。烛泪标识。忠主智深。
  【原文】
  宋王氏婢蓝姐。从其主寄居清泥寺。主宴客。中夕席散。夫妇皆醉。盗入。缚诸子及众婢。婢呼曰。司钥者蓝姐也。蓝姐应曰。然。毋惊我主。乃可。盗许之。蓝姐尽以钥付盗。秉席间巨烛。指引之。金银器饰。尽数取去。主人醒。翌晨诉诸县。蓝姐密告曰。易捕也。群盗皆衣白。妾秉烛时。尽以烛泪污其背为识。如其言。果各就获。
  
  蓝姐忠且智矣。设其当时不承认司钥。非特危及其主。且危及诸子。危及众婢。抑且危及己身。以毋惊主为要求。而秉烛引盗。尽取金银器饰。贼方以为助之也。孰知已暗作标识禽之矣。翌晨云乎哉。
  
  【白话解释】
  宋朝王家丫环。名唤蓝姐。跟了他的主人家。一同寄居在清泥寺里。有一天。主人家请了客人吃酒。一直到了半夜里才散席。夫妻两个人都吃酒醉了。忽然有许多强盗走了进来。把主人家的几个儿子。和一班丫环。都用绳缚了起来。丫环们大家叫着说。这不关我们的事。管家里钥匙的、是蓝姐呵。蓝姐应着说。不错。我确是管钥匙的人。不过要求你们。不要使我的主人家受了惊。我才肯把钥匙拿出来给你们。强盗们也就答应了他。蓝姐就把所有的钥匙。都给了强盗。并且手里拿着刚才酒席上用过的大蜡烛。照着强盗指点给他们看。于是强盗把所有的金银器具、金银首饰、尽数的抢了去。等到主人酒醒了。晓得遭了强盗抢。第二天早晨。就到县里去报告。蓝姐就很秘密的、对那一班去捉强盗的人说。这是很容易捉的。那一班强盗都穿了白色的衣裳。我拿蜡烛照他们的时候。把蜡烛油滴在他们的背上做记号。你们只要看见穿着白衣服。背上的衣裳有了蜡烛油的人。这就是强盗了。捕盗的人依了他的话去做。果然把所有的强盗都捉住了。
  
  十六、【曾晏守砦】
  晏氏捶鼓。使婢鸣金。败贼守砦。赤胆忠心。
  【原文】
  宋曾妇晏氏。汀州宁化人。夫死。守幼子不嫁。绍定间、寇破宁化。晏依山为砦。贼遣人索妇女金帛。晏召田丁谕曰。汝曹衣食我家。念主母恩。当用命。不胜。即先杀我。因解首饰悉与之。田丁感激思奋。晏自搥鼓。使诸婢鸣金。贼退败。乡人挈家趋砦者甚众。晏以家粮助不给。归者日增。又析砦为伍。互相应援。贼弗能攻。
  
  吕坤谓晏恭人岂不伟然一丈夫哉。独立不惧之胆。坚确凝定之志。奋迅激昂之气。经略鼓舞之才。给赡存恤之义。胥见之矣。士君子受专城之寄。民听其死生。城听其坚陷。读此传。两间无容身处矣。
  
  【白话解释】
  宋朝有个姓曾的妻子晏氏。是汀州宁化县的人。他的丈夫死了。他守着小儿子不肯嫁人。在绍定年间。强盗攻破了宁化城。晏氏就在山里筑了木栅住着。强盗差了人来要女子和金钱布帛。晏氏就召集了家里的佃户和家丁。对他们说道。你们穿的吃的。都是靠了我的家里。假若你们有记念着主母的恩惠的。就应当听了我的命令去杀贼。打不过他们。就先杀了我吧。说完话。就脱了首饰、尽数的给了他们。于是这班佃户家丁。都很感激了。大家思量奋发杀贼。晏氏亲自敲着鼓。叫丫环们敲着锣。终于强盗是败退了。乡里的人家。搬到他那儿去避难的很多。有粮食不够的。晏氏就把家里的米给他们吃。因此搬来的人家。愈加天天的增多了。晏氏又分开了以前的制度。改做队伍。大家互相救应。强盗也就不敢来攻打他们了。
  
  十七、【常哥苦心】
  耶律常哥。规文出众。皇嗣被诬。不胜哀痛。
  【原文】
  辽太史耶律适鲁妹常哥。能诗文。咸雍间。作文规时政。其略曰。君以民为体。民以君为心。人主当任忠贤。去比佞。则政化平。阴阳顺。辽主洪基善之。大康中。皇子为枢密耶律乙辛所诬。坐废。适鲁谪镇州。常哥与俱。尝布衣蔬食。人问何自苦如此。对曰。皇嗣无罪遭废。我辈岂可美食安寝乎。及皇子被害。不胜哀痛。
  
  安金藏自剖其心。以明皇嗣无罪。民到于今称之。耶律常哥。女子耳。设使其为男子之身。处金藏之职。吾知其必追踪金藏矣。易地则皆然。观其规时政之切。痛皇嗣之哀。固无时无地不以君为心也。
  
  【白话解释】
  辽国有个太史官耶律适鲁。他有个妹子名叫耶律常哥。能够做文吟诗。在道宗皇帝咸雍年间的时候。他就做了一篇文章。去规劝当时的政治当局。他的文里面大略说。皇帝把百姓当做自己的身体看待。百姓就把皇帝当做自己的心肝看待了。所以做皇帝的、应该重用忠心贤良的人。除掉了结党谄媚的人。那末政治自然公平。阴阳自然和顺了。辽国的国君洪基。看到了这一篇文章。觉得里面所说的话。都很不错的。确是一服救时政的良药。在太康年间。国里的皇太子。被那宰相耶律乙辛所陷害。因此国君就把皇太子废了。他的哥哥耶律适鲁。也贬官到镇州地方去。耶律常哥就跟着哥哥。一同到了镇州。他在镇州的时候。穿的总是布衣。吃的总是蔬菜。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的自寻苦吃。他就回答道。现在我们国里的皇太子。并没有什么罪。皇上把他废弃了。这样看来。我们应当大家抱着忧愁的态度。我们那里可以吃的很美好。睡得很平安呢。后来皇太子被人杀死了。他的心里非常悲哀。非常痛苦。
  
  十八、【枢女无憾】
  鲜于枢女。勉子尽忠。死复何憾。千古尊崇。
  【原文】
  元太常典簿鲜于枢之女。江东廉访使伯颜不花的斤之母也。伯颜不花的斤将援信州。南望泣曰。我为天子司宪。视彼城之危急不能救。何以报天子耶。我他无所恤。所恤者老母耳。鲜于氏闻之。急勉之曰。尔为忠臣。吾即死复何憾。伯颜不花的斤遂间道入福建。以印送御史行台。力守孤城而死。
  
  人当君亲危迫之际。忠孝每不得两全。为人子者。亦惟视亲心之所安何如耳。亲心安。则尽忠即所以尽孝也。故出必告。反必面。皆以安亲心也。如鲜于氏者。子为忠臣。死无憾。则子之忠。实母之忠耳。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一个做着太常典簿官鲜于枢的女儿。就是江东廉访使名叫伯颜不花的斤的母亲。这时候、天下正是大乱。各地方都有盗贼刀兵的发生。有一回、伯颜不花的斤想去救援信州。就把身子朝着南方望着说。我做了天子殿下的御史官。现在眼看着信州城池这样的危急。不能够去援助他们。怎样可以报答天子待我的恩典呢。我心上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我心中所牵挂着的。只有一个年老的母亲吧了。他的母亲鲜于氏的耳朵里。听到了这番话。就赶紧去勉励儿子说。你若尽力国事。做了忠臣。我就是马上死了。心中也没有遗恨的呵。于是伯颜不花的斤就从一条冷路里。走到福建去。把御史的官印送还了御史行台。他尽力守着一座孤城。终于力竭死了。
  
  十九、【朵那全主】
  忠婢朵那。尽出宝珍。保全主母。拒辱洁身。
  【原文】
  元伟兀氏婢朵那。年十九。寇至伟兀家。无所得。反缚主母于柱。以刃砺颈。诸婢皆散走。朵那以身蔽主母。请代死。且曰。家之货宝。皆吾所藏。主母不知也。若免主母。当悉与将军。寇因解主母缚。朵那乃探金银珠帛等置堂上。任盗取之。已欲犯朵那。朵那持刀欲自杀。曰。我乃二千石家婢。肯从汝耶。寇惊异。舍去。
  
  朵那、一十九龄婢女耳。勤敏忠笃。其主父官他郡、卒。奉其主母弥谨。故主母亦委以腹心焉。弃主母之货财。全主母之生命。权也。既全主母。又能洁身。经也。守经行权。吾于朵那见之矣。
  
  【白话解释】
  元朝伟兀氏的家里。有个丫环。名叫朵那。年纪十九岁了。有一天。强盗到了伟兀的家里。抢不着什么贵重的东西。强盗就把女主人家。反缚在柱子上。用着很快利的刀。架在他的项颈里。并且上下磨着。好许多丫头。吓得了不得。就都逃散了。只有朵那不肯逃走。用着身子遮蔽着女主人。请求着替他代死。一方面嘴里说着。家里的货物宝贝。都是我一个人亲手所藏的。我的女主人家并不知道。假使你们把女主人放下了。那末我就把藏着的货物宝贝。尽数送给将军们。于是强盗们、就解散了他的女主人的束缚。朵那就拿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布帛。一齐放在堂上。任着强盗们拿了去。强盗们既然拿到了东西。又想去干犯朵那。朵那就拿了一把刀要自杀了。并且说道。我是吃着二千石俸禄的人家、家里的丫环。那里肯从你们呢。强盗听了他这一番话。都觉得非常惊奇。也就饶了他去了。
  
  二十、【云妾哺炜】
  花妾孙氏。抱炜匿芦。哺以莲实。夜半闻呼。
  【原文】
  明花云妻郜氏。每语云报国为忠。云守太平。陈友谅破城。被杀。郜以子炜付云妾孙氏。投水死。时炜甫三岁。与孙同被掠至九江。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后复窃炜渡江。遇乱军争舟。被弃江中。有断木自上流浮至。附之。入芦渚中。采莲实哺炜。七日不死。夜半闻人语。呼之。逢雷老与偕行。入京。谒见太祖。遂抚养之。
  
  吕坤谓花炜非孙氏所出也。乃能于乱离之际。忍九死以全孤。百折不回。历尽险阻。卒收夫与嫡而合葬焉。贤女淑媛。不在贵贱间矣。夫忠于国。妻忠于夫。妾忠于主。孰谓花将军死哉。
  
  【白话解释】
  明朝大将花云的妻子姓郜。他对花云说话的时候。总常常劝花云要尽忠报国。那时候花云就在太平地方防守着。后来陈友谅攻破了太平县城。花云就给人家杀死。郜氏就把他的儿子名叫花炜的。交付给花云的小老婆孙氏。自己投水死了。这时候、花炜只有三岁。就和孙氏一同给乱兵抢掠到九江。在某一个晚上。孙氏就乘着黑夜里。逃到一家捕鱼人的家里。脱下了头上戴着的簪和耳环等等的东西。换了钱来、去养活花炜。后来又偷偷地同了花炜渡过江去。一个不凑巧。正遇着乱兵。大家正在夺着船。于是孙氏和花炜两个人。都给他们丢在水里了。刚刚有一块断的树头。从江的上流流了下来。孙氏就攀附了这块树头。在水面上浮着。最后浮到了芦苇生得很多的一个小洲里。孙氏就采了莲蓬来。剥了莲子哺给花炜吃。这样的过了七天。两个人都没有死。在有一天的半夜里。忽然岸上听得有人说话的声音。孙氏就去喊他。于是遇见了雷老。同他到了京师里去见明太祖。把花炜抚养到长大。你想孙氏这样忠于主人的行为。可敬不可敬呢。
  
  二十一、【妙善保印】
  姜妾妙善。藏印荷池。因舁告主。投井名驰。
  【原文】
  明姜荣通判瑞州。贼起。荣出走。其妾窦妙善亟取印投园池。出、贼疑为荣妻。舁之出城。隶中有盛豹者。父子同被贼驱。其子叩乞纵父。贼许之。窦曰。是有力。使舁我。贼从之。舁数里。窦密语豹曰。我留汝以告太守印处。今当遣汝归。幸告太守。前有井处。吾毕命矣。乃言其不善舁。纵之。至花坞。遇井。托言就饮。跃入井中。
  
  一印也。朝廷命令系之也。妙善藏印于后园荷池。而无以告夫主。乃求忠于孝。得托盛豹以藏印处及葬身处告之。而姜荣乃得取印。并出尸以葬焉。其忠于朝廷。忠于夫主。诏建专祠。千古不朽矣。
  
  【白话解释】
  明朝姜荣在瑞州地方做军官。忽然强盗到来了。姜荣就逃了出去。他的小老婆姓窦名妙善。觉得假使官印落在贼人的手里。这是对于主人翁是很多不利的。就急忙拿了官印。丢在园林里的一个池里面。他把官印投到了池里以后。走出去。就遇见了强盗。强盗们以为窦妙善就是姜荣的妻子。于是就把他扛抬了走出城去。瑞州衙门里、有个姓盛名豹的差人。和他的父亲。一同给强盗拉了去。儿子朝着强盗叩着头。请求释放他的父亲。强盗们见了他很孝顺。就把他的父亲放走了。窦妙善就对他们说。这个人是很有力气的。可叫了他来抬我。强盗听了。就叫盛豹去抬窦氏。这样抬着走了有好几里路。窦妙善就很秘密地对着盛豹说。我替你想了一个法子逃命。留了你的性命。借了你的口去对太守说。那个官印是丢在花园里的池里面。你回去的时候。千万要去对太守说的。你看前面有井的地方。就是我自杀的场所了。窦妙善就去对强盗说。说他抬得不好。把他放去了。盛豹放走了之后。窦妙善走到了花坞的地方。就说要去吃口井水止渴。一忽儿就跳到井里去了。
  
  二十二、【周妾劝劾】
  宋韩二妾。劝主尽忠。青年守节。抚孤以终。
  【原文】
  明周宗建二妾宋氏韩氏。吴江人。生年月日皆同。宗建欲劾魏忠贤。二妾曰。大丈夫不当如是耶。谏而听。国之福。不听臣之分。主无以亲老为念。尽忠即所以尽孝也。宗建敛容曰。尔等乃为此言。吾何憾。及疏上。得罪。时二妾年皆二十一。宋氏泣谓韩氏曰。我有二子。各抚一孤以报主。可乎。韩遂抱其长子鞠焉。
  
  周宗建二妾。生年月日皆同。劝主尽忠亦同。主没而青年守节抚孤亦同。宗建何幸而得此二妾哉。盖亦宗建忠心浩气之所感也。为妾者能知尽忠即所以尽孝。为主者虽不欲尽忠。亦不可得已。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周宗建有两个小老婆。一个姓宋。一个姓韩。都是吴江地方的人氏。并且他们两个人。生的年纪月份日子。都是同的。你道奇怪不奇怪呢。这时候、朝廷里有个太监叫魏忠贤的。包揽大权。杀害忠臣。无恶不作。周宗建就想上奏章到皇帝那儿。去弹劾魏忠贤。宋氏和韩氏两个人。都这样的说着。难道大丈夫是不应当这样做的么。你去劝谏皇上。假使皇上听了你的话。这是国家的福分。假使皇上不肯听。这也是你做臣子应尽的职分。请你不要为了有个年老的爹娘、记挂在心里。要晓得尽了忠。就是尽孝呵。周宗建听了这番话。觉得他们也明白大义。就正色地对他们说。你们尚且也能够说这种话。那我就是得了罪。又有什么恨呢。等到周宗建把奏章上到皇帝的那儿。果然得了罪。这时候宋氏和韩氏两个人的年龄。都很轻。都才二十一岁。于是宋氏就流着眼泪对韩氏说道。我有两个儿子。那末我们两个人。大家各自分养一个小孩子。以报答主人翁。你看这样好不好呢。韩氏就抱了他的一个大孩子抚养着。
  
  二十三、【金章牙牌】
  金母章氏。从子殉王。牙牌归报。赴井而亡。
  【原文】
  明崇祯末。寇薄都城。金铉奉命巡视守城。入告母章氏曰。寇势迫。万一不测。愿母割爱。得殉王事。母正色曰。食禄殉难。汝之分也。吾从汝父及汝。两食君禄。义不逃死。倘事急。解所佩牙牌疾告我。因相持恸哭去。后数日。都城陷。铉解牙牌付从者曰。归报太夫人。自投御河。母得牙牌曰。事遽尔耶。孝哉铉也。遂赴井死。
  
  金章氏幼以贤德称。具烈丈夫概。故其勉子尽忠也。则正色以告之。牙牌以约之。及得报。则先称子之孝。复尽己之忠。肃冠帔。告宗祠。从容不迫。赴井以死。铉妾王氏亦从之殉。满门尽忠。呜呼、烈矣。
  
  【白话解释】
  明朝崇祯皇帝末年的时候。流贼李自城进逼北京城。有一个姓金名铉的人。奉了皇帝的命令、去巡守京城。他眼看着时局、是糟到没有办法可想了。就回到家里。禀告母亲章氏说道。现在流贼的势力。大得了不得。万一有个不测。那末就要请母亲舍了心爱的儿子。让我在国难里牺牲了。金铉的母亲就正色对他说。吃了皇上的俸禄。就去死皇上的危难。这是你做臣子的应尽的义务呵。况且我跟了你的父亲和你两个人。两次吃到了皇上的俸禄了。在道理上讲。我也是不肯活着做人的。倘若一旦事情紧急了。你可即速解下了身上挂着的象牙小牌子来。通知我才好。母子两个人。大大的痛哭了一番。过了几天。果然北京城攻破了。金铉就解下了身上的象牙小牌。付给了跟从的人。并且对他说。你快点回去禀告太夫人。于是自己投在御河里死了。他的母亲得到了象牙牌以后。就叹口气说。事情竟快得这个样子吗。铉儿真是个孝顺的儿子了。说完话。就跳在井里自尽。
  
  二十四、【兆婢托耕】
  李婢袁氏。携幼出耕。守城熟识。得脱映庚。
  【原文】
  明西贼陷蜀。屠士绅家殆尽。李兆子映庚甫九岁。其婢袁氏已嫁应高为妻。乃与其乳母李氏匿之。贼搜捕渐急。袁氏与姑谋。托言至城外事田。每旦、荷畚锸粪除具。别挟一小子与映庚年相若者。从城门出。暮则归。使门卒识己姑媳熟。乃使映庚荷粪簏随出。就近城田共耨。垂暮。令其姑还。而己负映庚走匿山中。
  
  忠婢多矣。而出嫁之婢。能复忠于主家者。实不多得。处屠戮殆尽之境。当搜捕渐急之秋。设无袁氏种种之筹画周密。虽有李氏乳母。映庚其能免乎。知仁勇三者。袁氏兼而有之矣。岂特忠而已哉。
  
  【白话解释】
  明朝流贼张献忠。攻陷了四川省。把四川省里的读书人家。和乡绅人家。差不多杀了一个干净。这时候、有一个李兆的儿子。名叫李映庚。年纪才只九岁。因为他也是乡绅人家的儿子。当然是在要杀的一班人里面的。李家有个丫环袁氏。已经嫁给了应高做妻子了。他眼看着主人家将要断了种。绝了香烟。就和李映庚的乳母李氏。大家商量着。把李映庚藏了起来。这时候、流贼搜查得很利害。袁氏就和他的婆婆想了一个计策。托着说到城门外去种田。在每天的早晨。婆媳两个人。总是背了锄头。挑了畚箕。另外又跟了一个小孩子。年纪和李映庚差不多的。一同从城门里走出去。到了晚上就回来。这样过了几天。看守城门的兵士。就把他们婆媳两个人。看到很熟悉了。于是他就叫李映庚背着盛粪的竹簏。跟了他们婆媳出去。大家在离城近的田里耘着。到了太阳下山将要天暗的时候。袁氏叫婆婆回去。自己背了李映庚躲在深山里。于是他的小主人的性命。才得保全了。
  
  【绪余】
  女子之忠。对于国家能尽其心者。不可胜数。如李侃妻之守陈州。邹保英妻之守平州。古玄应妻之守飞狐。皆以家僮女伴。厉气狥城。卒却强寇。史思明之叛也。卫州女子侯氏。滑州女子唐氏。青州女子王氏。相与歃血勤王。赴营讨贼。百世之下。犹能使人壮气指冠。虽擐甲挺戈。为国敌忾。其事诚未可责之女子。但当此过渡时代。强弱两派。势不并立。彼狡焉思启者。方耽耽雄视。以待天择。若不得绣旗锦甲。驰突枪风弹雨间。虎帐健儿。安知无甘心巾帼者。而囊括全宇。将待何时。天下兴亡。人人有责。尽心女子。盍兴乎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其它:佛学与医学(陈全忠) 

 其它:会泉大师及其门下在闽南和东南亚佛教界的地位和贡献( 

 其它:性愿大师对闽南与菲律宾佛教的贡献(陈全忠) 

 其它: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 

 其它:新时期佛教医药事业的回顾与展望(陈全忠) 

 其它:怎样学古文(陈世忠) 

 王雷泉教授:忠烈祠•如来使•磨镜 

 楞严悲华法师:温柔的忠告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韩焕忠博士:熊十力的佛学观 

 韩焕忠博士:经典的凝重与禅思的飞扬——读吴言生博士《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