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飞锡大师念佛开示


   日期:2010/8/1 13: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飞锡。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专精学习戒律威仪,后来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宗的教观。唐玄宗天宝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后居住在终南山紫阁草堂,并撰写《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其上卷,说明了普遍忆念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门,大略如下:
‘帝释的天网如果未张开,成千的璎珞如何能够看得到。罗网的大纲如果高举起来,网子的条目自然也一齐打开。曾经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经用过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称念万德洪名诸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成就三昧。然而世间的人,有称念过去释迦牟尼佛的,有忆想现在阿弥陀佛的,唯独未曾听闻有人专念未来诸佛。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贵的圣人,而众生则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众生自然会恭敬诸佛而轻视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别心一生起,则诸多的妄想就纷纷兴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头一建立,那么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隐没了。《般若经》说:“一切的有情都有如来藏性,自性和普贤菩萨一样平等不二,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自体即是周遍法界的缘故。”就像贫穷的女人身怀尊贵的王子,良米隐藏在谷壳糟糠里面,这个道理就如同明镜一样明白易见。
人们都轻慢侮辱未来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轻视现在具足金身的如来。然而一切众生造罪的缘由,大多是在未来佛身上,而不是在过去和现在佛身上。如果我们否定一切众生具足佛性、否认众生与佛无别,那么未来佛又如何能够产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够知道母亲因为怀著王子而尊贵,而良米又因为谷壳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够生起相应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的恭敬心,那么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论婢女或盗匪,我们都不可以稍有轻视之心。同样地,饿鬼地狱畜生也应当要给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没有所谓的善可以执取、没有所谓的恶可以舍弃。若能如此,那么随著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就无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书的中卷,说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的法门,其文大略如下:‘《悲华经》说:“密苏王子,从发菩提心以来,在行走的步步当中,在起心思虑的念念之间,常常都在忆念诸佛。如今他已经登上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现今生于美妙安乐的净土,那就是现在的阿佛是也。”我认为无论是经行于田间小路、或者徒步于幽深的山林里,固然都要像密苏王子一样心心念念不离于佛。即使是如诸侯大臣,正驾起华丽的马车出门,庄饰于车马上的玉器摇动而撞击鸣响、两旁又有卫士执持仪杖随从而行,而自己身上则穿著富贵的衣服带著玉佩,前往朝见天子的时候。或者官兵将领,统帅著整齐威严的军阵旗帜,带领著浩浩疾行的车马时,又怎么可以不谨慎用心于每一步之间,使我们的心不离于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没有一个人没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间人多以珠玉宝石或菩提子为念珠,我则是以出入息为念珠。我们称念佛号,如果依随著呼吸,那么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来而已经入于来世了。我在行住坐卧当中常用这个念珠,纵使昏沉睡眠的时候,也能够怀念著阿弥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后马上就继续念佛。如此不断用功,必定能够在梦中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如同钻木取火,当浓烟升起的时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断地梦到阿弥陀佛,那么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见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亲自蒙受阿弥陀佛授记成佛,那真是万无一失了。
有人问:“如果是这样,只要能相继不断地用心去忆想阿弥陀佛,就不必高声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乱的关键要点,在于念佛时的音声,念佛时的音声如果不振奋高昂,那么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动不定。这有五种意义:如同拔茅草一样,拔一根时由于根结相连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来(比喻仰仗阿弥陀佛的超拔与善友彼此的相助),并凭借著在后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无常而振奋高声的念佛),只要以终其一生的性命来对抗生死轮转,那么就可以永久辞别于将来无量劫百千的忧苦,这是第一点。返闻音声的观照一旦达到,万千的妄想念头就如冰雪般消融于阳光之下,那么本自具足如同茂盛丛林一样众多的清净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就好像在千山万岭之间,繁盛长青的松树独立孤挺地显露出来一样,这是第二点。
阿弥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闪耀出种种鲜丽的色彩,宝华不断如大雨淅沥地从虚空中坠落,这种美妙殊胜的景况,现今就可以如同观察自己指掌一样地清晰,这些都是由于念佛的音声所达到的,这是第三点。又如同搬运木石,如果太重而无法移动向前时,只要同时发出音声大声地呼号,那么就可以飘然轻易地举起来,这是第四点。
与魔军强敌兴兵作战,若是彼此实力相近,正当旗鼓相望对阵交接的时候,如果使用号角声律帮助作战,则可以用整齐的号令,产生坚定的力量,以攻破强大的敌人,这是第五点。音声和静默两者俱全,修止与作观一起并进,这个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吗?”《华严经》说:“宁愿受无量的苦痛,可以听闻到佛的音声,而不愿意享受一切快乐,却听不到佛的名号。”佛的名声遥远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众生开启善行萌发善根,犹如春天的雷声,唤醒了沉睡了一季的花草树木,怎么可以轻视念佛时的音声呢?’
下卷则说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法门,大略如下:‘世间一般人都说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则说念佛就是无念。因为凡是所有的心念当下即是空寂,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念。并非令念头消灭才叫作空,怎么可以说令心虚无断灭,才称为无念呢?心念的本性当下就空寂的,怎么可以有“当它生起就称为有念、当它消灭就称为无念。”的这种生灭取舍相呢?
没有所念的心,这叫作“应无所住”;却又净念相继地念佛,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没有所念的心,叫作“从无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没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这正是说明中道的双寂而又双照的境界。虽观照而常处空寂,即是“没有能念的心”;虽空寂而常起观照,即是“而修行念佛”。这就是诸佛如来空寂而又观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这个念佛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三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