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破除它就能跳出轮回佛教讲的无明究竟是什么?


   日期:2016/9/22 14: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无明”就是自己的心中沒有太阳

  在给学生上课时,有一节课专讲《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当然要讲到“十二因缘”。其中第一个就是“无明”。一般情况下,我会把这节课安排在晚上。

  首先提问:什么是“无明”?学生们面面相觑,茫然不知。这时候,我就会关了灯,刹那间教室内一团漆黑。在漆黑的空间中,我会说一句话:现在,没有光明,这就是无明。

  学生们恍然大悟,虽不确知这种理解是否符合佛教本义,但是,这是我看到“无明”一词之后的第一理解。就字面而言,无明就是没有光明。教室这个空间没有光明,会黑暗;心灵的空间,没有光明,也会黑暗。心中整天黑暗没有光明,自然会在黑暗中度过自己的生命。

  那么,在佛教中,究竟对“无明”是怎么解释的?一般认为,这是“愚痴”的别名,意谓“无明”即“愚痴”。因为愚痴,心自然“暗钝”,自会障覆真性,对于诸法事理,便会无所明了。一句话,因为愚痴而不明白道理,这便是“无明”。

  这在经典中都有很好的对答,《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载“何故名无明?无明是何义?答:不达、不解、不了,是无明义。

  问:若尔除无明,诸余法亦不达、不解、不了,何故不名无明?答:若不达、不解、不了,以愚痴为自相者是无明。余法不尔,故非无明。

  问:何故名明?明是何义?答:能达、能解、能了,是明义。

  问:若尔有漏慧亦能达、能解、能了何故不名明?答:若达、解、了,能于四谛真实通达,说名为明。诸有漏慧虽达、解、了,而于四谛不能真实通达,故不名明。”

  这里对“无明”与“明”解释得都非常透彻,“无明”就是“不达、不解、不了”;而“明”是“能达、能解、能了”,也就是说,“无明”就是不了达,不了解。不了达,不了解什么呢?这里说的是“四谛”。

  众所周知,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是佛教中的四大根本真理,是说人生是苦的;这一苦是有原因的;一定要灭除这一痛苦;而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这样的,即佛经中常说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论中说人不了达此四谛,便是“无明”。按照这种说法,四谛就是灯光、就是太阳光,能让心灵的空间顿时亮堂。就其本质而言,“无明”,便是无知,不仅仅是对“四谛”无知,对其它好多的道理也都一无所知。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在解释“无明”时列举了二十四中“无知”:“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外无知,内外无知,于业无知,异熟无知,业异熟无知,于善作业无知,恶作业无知,善恶作业无知,于因无知,因所生法无知,于佛法僧无知,于苦集灭道无知,于善不善法无知,于有罪无罪法无知,于应修不应修法无知,于下劣胜妙法无知,于黑白法无知,于有敌对法无知,于缘生无知,于六触处如实无知。”

  这其中涉及时间,因果,善恶、业报、因缘等。佛教认为,这些都是人心中的光,能了达,便会破除无明。

  (二)“无明”之喻及其概念的演化

  其实关于“无明”的别名还有很多,《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就列举了三十多种:“如是无知、无见、非现观、黑暗、愚痴。无明、盲冥、罩网缠里、顽騃浑浊、障、盖、发盲、发无眼、发无智、发劣慧、障碍善品、令不涅槃、无明漏、无明瀑流、无明轭、无明毒根、无明毒茎、无明毒枝、无明毒叶、无明毒花、无明毒果、痴、等痴、极痴、欣、等欣、极欣、痴类、痴生,总名无明。”

  这些林林总总的名称,反映的都是“无明”的词义。

  仅仅有此还是不够的,为了便于更深的理解,佛经中把“无明”和许多词语组合起来做譬喻,以生动地表达其意义。如“无明父贪爱母”,是说“贪爱长养诸业譬如母,无明发生诸惑譬如父”;如“无明病”,比喻无明像并一样可以伤人。

  又如“无明酒”,意谓无明像酒一样能使人的本心昏沉;如“无明壳”,是说无明像鸟的外壳一样可以生育生死;如“无明树”,比喻无明像树一样可以生出苦果;又如“无明网”,是说无明像网一样能束缚住人的真性。

  在十二因缘中,“无明”可以缘起“行”,为什么呢?世尊说:“无明为因,无明为缘,故贪瞋痴起,此贪瞋痴性,是名无明缘。”是说,贪嗔痴三毒,便是无明缘。这是根本,是众生生命现象轮回发展的最初环节。由于有“无明”才产生众生的行、识、身体、感受、爱、取、生、老死等轮回现象,正因如此,十二因缘也才环环相扣。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明”的概念也被赋予新的涵义,在初期的大乘佛教经论中,中观派所说的“无明”就是指不能认识事物的空性。

  如青目给龙树《中论》做注释时说:“以无明爱染贪着色,然后以邪见生分别戏论,说因中有果无果等。今此中求色不可得,是故智者不应分别。”是说无明产生邪见分别戏论,其实事物都是性空的,不应去执着。这就是破除无明。而在后期瑜伽行派的经论中,无明被分为“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又被叫作“烦恼障”和“所知障”。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云:“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这里所说的住地,意思是说住在这种境界中,不知道它是虚妄的,并对之产生执着。这其中讲到的一念无明烦恼有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分别指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着。

  这四种住地烦恼能生一切起烦恼,因此念头就随起随灭,一念才灭,一念又起,因而称为“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无始劫以来又与众生相应,因而烦恼不断。而“无始无明”是说众生不明白真如实相。它无量劫以来从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此时仍未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诚然,这“一念无明”很重要,憨山德清曾说:“以从真净界中,瞥生一念无明,遂起生死,无量劫来,起惑造业,皆是无明妄想之咎。以遭旷劫生死时长,染着爱欲,习气深厚。”那么如何对治呢?他又说:“必须以金刚心,重重磨炼,方始得还本源心地。”这里提到了磨炼一颗金刚心,而最终还至本源心地。这样,无明即除。

  在生活中,我们没必要懂得这么专业,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破除“无明”就是让人心里“明白”,就是让人心中有“光明”,就是让人“能达、能解、能了”,就是让人洞见“空性”,就是让人练就一颗“金刚心”以破除“一念无明”,最终照破“无始无明”而觉悟,这样,自心就是清晰的、亮堂的、自在的、明了的、幸福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明       破除)(五明学佛网:无明       破除)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6.明与无明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3.截断与无明 

 净界法师:运用自性清净破除障碍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姚卫群教授: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比较 

 贤崇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无明所惑 

 体方法师:破无明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3 十二因缘 第一项 无明 

 仁焕法师:学佛要破除迷信 

 吴汝钧教授: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