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2集)


   日期:2016/9/24 22: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古文的课程是进入「礼」这个部分的文章,我们首先先翻到一百五十页,礼篇的「绪余」。上次我们有提到,「礼」是古圣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这个「承天之道」,我们看到日月星辰四时运转,都是很有规律的、很有次序的,而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学问,所以我们也仿天地的规矩、次序。这个天地的规矩,在我们人上面就是伦常,五伦的规矩。而且我们在整个生活当中也应该很有次序,就像古代农业社会讲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生活上的规矩。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不知道应该顺应自然的秩序,反而是都熬夜,很晚才睡,然后隔天睡到中午才起来,整个作息没有次序,跟大自然颠倒了,所以现在人的身体都很不好。其实日夜颠倒,这个也是无礼,首先是对不起自己的身体,再来是对不起父母,糟蹋身体,不孝,这都违反了为人子的规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我们不珍惜光阴、珍惜生命,其实也是在糟蹋自己,也是对自己的不恭敬。礼,它的内在就是恭敬,恭敬自己,恭敬父母,恭敬他人,这个都是礼的范围之内,礼的精神。我们看「绪余」当中提到:

  【夫礼。德之范也。】

  这个礼教,礼的范围,礼包含的这些教化,就是人德行的规范,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明白自己的本分,这个都属於『范』。如何知道应对进退,还有包含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都属於『礼』。我们看古代典籍三礼,《周礼》它就等於是一个国家的宪法,包含整个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都在里面,而《仪礼》跟《礼记》,《仪礼》是比较谈到了整个礼的一些仪式。比方「礼篇.绪余」第二行有提到,「礼有五经」。这个五经就是指吉、凶、军、宾、嘉,所有礼仪包含这五个部分。这个吉礼,祭祀属於吉礼;凶是丧礼,属於凶礼的一个部分,在古代打胜仗也属於凶礼,因为只要动兵就会有伤亡,所以古代是不提倡打仗的;军队当中有军礼;这个宾是指天子诸侯招待客人,宾礼是属於这个范畴;这个嘉礼,包含婚礼,是属於嘉礼,加冠礼,也属於这个部分,还有乡饮酒礼都属於嘉礼的部分。而《礼记》是就这些仪礼所代表的精神,还有它教化产生的这些效用加以诠释,所以《仪礼》跟《礼记》可以搭配著来深入了解礼教。

  礼是德行的规范,规范对人其实是很重要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循规蹈矩,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我们就看「嘉礼」里面这三个礼教,几千年来都有冠礼、都有婚礼、都有乡饮酒礼,现在这个很少看到了。比方加冠礼,男子成年是加冠礼,而加冠礼它表的意义,就是告诉这个孩子他已经成年了,他要对家庭、他要对社会有责任感,都在这个礼仪的过程当中,产生这样摄受教化的力量。而我们现在年轻人这种责任心的教化就太少,好像自己的责任就是考试、就是拿学历,其他的事,就不关他的事情了。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大学毕业了,都不去找工作,还在家里打电动玩具,打到半夜,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他没有责任心就是无礼,没有尽本分,玩乐都玩到半夜不懂得节制,这个也都是没规矩,放纵。所以缺乏礼教之后,我们看人都不懂得分寸、不懂得本分,都在这些社会现象当中呈现出来了。

  所以这个礼教,人好像不容易感觉到它的存在,觉得它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甚至於在近代还被误解说礼教会吃人,那就是误解得太夸张了。礼教就好像一条河它有堤防,这个堤防稳固,洪水才不会泛滥,人情懂得节制。但是,假如这个堤防没有了,就像礼教没有了,洪水会怎么样?它会泛滥出来,它会失控。我们现在想一想,现在的父母要教育孩子,他都觉得很困难,因为孩子从小就不懂规矩。现在的老师要教学生容不容易?好像说现在大学里面上课,超过十五分钟,学生就坐不住,专注力就达不到了。甚至於现在更严重的,学生打老师的情况愈来愈多,因为都没礼了。现在主管要管下属也不容易。

  所以在《史记》里面,司马迁先生说道,「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所以这个礼教,它是防范于未然,他懂得从小用礼教,让他不会放纵自己的习气跟欲望,人都懂得规矩,五伦,和睦相处。整个伦常教化都属於礼教的部分。法律是在施於人的行为都已经偏颇了,必须用法律来制裁他。所以法律比较看得到,你犯了什么法判什么刑,这个比较容易看出来,已然之后。可是问题是当人他的习性已经养成,他控制不控制得住自己?请问大家,犯法的人知不知道他那个行为是错的?知道。有很多司法界的人都会觉得说,这些犯罪的人就是因为不懂法律,所以多给他们上法律常识。我相信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犯罪的人,都知道这么做不对,可是他为什么还做?他控制不住欲望了。所以礼教伟大就在这里,禁於未然。你说一个人处处替人著想,他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处处恭敬人,他怎么可能去对人无礼?

  比方说现在的现象,忤逆父母,那都偏离做人的常轨太远太远了。我们看《弟子规》里面讲到,「父母呼,应勿缓」,从小他就是这个态度,他一言一行很恭敬。《弟子规》里面也提到,「称尊长,勿呼名」,都是在这些日常的生活行为当中,很自然的提起对父母、长辈的恭敬态度,这个恭敬是人本有的。我们在这样的一种家教当中,跟姐姐相处,都是很恭敬自己的姐姐,都是叫大姐、二姐。记得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同学有问道,你姐姐叫什么名字?结果把自己姐姐名字念出来,全身不自在,不舒服。因为都是尊称姐姐习惯了,一下子直接叫她的名字,都觉得对她不恭敬。姐姐如此,包含人家问说,你父亲叫什么名字,讲出来的时候都不大舒服。人能连称自己长辈的名都会觉得不舒服,那种恭敬的态度形成了,怎么可能还讲出忤逆父母、忤逆长辈的言语?礼教在无形当中形成人的规矩、人的恭敬、人的节度,做事他有分寸。我们不知不觉就受到礼教的成就了,不知道。所以有没有家教差多不多?差很多,有礼教,化干戈怒气於无形!假如没有这个修养,你看位置愈高,影响的面愈大。你说高位者常常这样无礼、吵架,下一代很难教,他们都说上面的人都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所以一个人辈分愈高,地位愈高,愈应该要谨慎自己的言行才对。

  我们看到「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礼就是禁於未发,让人习气没有养成,就让他懂规矩。我们看礼教里面,这里提到的乡饮酒礼,这就是古代家族聚会。诸位朋友,您家族上一次什么时候聚会过?long time ago。您看这些教化太好了,我们想一想现在都没了,少了,小孩子在哪里学习处事待人接物?尤其很多大都市小家庭,独生子女,你要教他尊敬长辈,让他为大局为重,没有这种环境的教化了。甚至於小家庭,所有的长辈围著那个孩子转,他最大,那你怎么教他恭敬?比如我们三代同堂,马来西亚这个传统太好了,要保持下去。三代同堂吃饭的时候,「长者先,幼者后」,都是我们摆碗筷,盛饭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做的当下也很欢喜,这是性德。爷爷奶奶都会微笑,摸摸我们的头,真乖。现在不懂得这个规矩,倒过来了,现在吃饭都是孩子先跳上去吃。而且他无礼,他喜欢吃的就吃一大半。以前礼教是就吃你前面那道菜,为什么?防止人贪心。你看现在的孩子,在那拿东西的时候,怕自己吃不到,赶紧多夹一点。那不是增长欲望、增长贪念吗?有的没规矩的在那翻,是吧?所以教化都是在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产生的。

  我还听说一个实际的例子,一个男子带著他女朋友,第一次到他家里面去见父母。结果,他母亲在那里炒菜,他们年轻男女就开始在那里吃,等妈妈的菜都煮好了,他们也吃饱了。然后就对他妈说:妈,好了,我们要出去了,Say good-bye。就是很不知道规矩、分寸。你说说实在的,你带那个女孩子回家里来了,还是让妈妈在那里煮饭,应该去帮忙才对。不只不帮忙,长辈都还没吃,他们就吃得这么高兴。而且我觉得最可悲的是谁,大家知道吗?那个儿子很可悲,是吧?他一点判断力都没有,这样的女子,他也不知道她不懂规矩。而且我觉得这样的年轻人,最可悲的地方是互相之间错在哪都不知道,那真的能够互相成就吗?互相提升自己的德行吗?

  而这个乡饮酒礼,就是整个家族聚会的时候,按照辈分坐、年龄坐,年纪长的、辈分高的坐前面,辈分低的依序排下来。所以吃饭的时候你就看伯伯、叔叔、堂哥都坐在前面,长幼有序,就在那个聚会当中体现出来。然后这些年轻人,赶紧去张罗、去服务。而且让人时时都记住,这些长辈在我成长过程当中都曾经爱护、照顾过我。所以礼,要报恩!《礼记》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礼者,报本反始,不忘其初」。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报本反始。比方,我们回到小的时候,怀念这些长辈对我们的照顾,这个都是反始报本,不忘当初的这些恩德。

  在《大戴礼记》里面,在这个报本当中,有给我们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提到「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这个都是能把本找到。「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我们从这一句当中看到人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以至於是社会安定的根本,在这里整个点出来了。我们看一开始讲到,「天地者,性之本也」,这个性指生命,天地化育万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给了所有的万物生命。这个我们要感恩,要报本反始,不忘其初。「先祖者,类之本也」,这个类是指种族。我们读到这一句,先祖是三皇五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类之本也。

  从这里我们注意看,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懂得敬天、敬地、敬祖先。但现在这个规矩乱了,人现在破坏大自然,滥砍滥伐,对自然予取予求,最后失去平衡。大家看这一、二年的灾难多不多?听说现在一些泛洪水的地方,那个范围都大得很惊人,那不都是人类对天地的不恭敬所感召来的结果吗?「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我们今天对天地不敬,回回来是灾难。几千年来为什么没有这些乱象?因为我们对天地恭敬,感得的就是风调雨顺。所以有没有礼,有没有感恩心是太关键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而我们看「先祖者,类之本也」。所以要敬祖先,敬古圣先王的教诲。我们冷静看看现在的人类,有没有在学习他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中华民族,这一百年,不只不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还批评、还破坏自己祖先的文化。那不只得不到福荫,得到灾难,这个叫「数典忘祖」,那就麻烦了。我们看我们的祖先都懂得这些道理,他们敬天、敬地、敬自己的先祖、敬圣贤。

  我们再看,「君师者,治之本也」。这个君是国家领导,他统领整个国家,日理万机是很辛苦的,所以他是政治的领袖,他功在国家。师,他是教育、教化,他主教育的,对人心如何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所以我们看历代的朝代,都会祭祀他的先祖,跟他以前的君王,然后每年九月二十八号会祭孔,祭孔子,这些都是不忘本。国家领导,还有这些古圣先贤,都是我们的师表,他是整个社会能不能安定的根本。那现在人民假如对国家领导不敬,对孔子、对这些师长的教化不恭敬,这个社会就要乱。所以大家看,整个社会的乱象都跟没有礼教有最直接的关系。

  所以,「无天地焉生」,我们的生命不能延续。「无先祖焉出」,我们血脉是相传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我们要感激。「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这些教化,只要有一条没有了,「无安之人」,就没有人真正能生活得很安心的了。其实就是说人只要忘本,这个社会就不安宁了,谁也没有安全感了。大家想一想,现在假如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谁有安全感?你们有没有安全感?你们现在有没有安全感?有!那你们是有福报的人,你们家教都还很好。现在很多人不敢回家,或者呆在家里都很恐慌,那就是家人之间都无礼了,就会产生这个现象。

  所以,「故礼,上事天」,以前天坛祭天,恭敬感恩天地的恩德。「下事地,宗事先祖」,这个宗是遵从自己的祖先,珍惜他们的教诲。大家注意去看,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权会衰败,都是没有遵循他祖先的教诲,就变成这样了。「而宠君师」,这个宠是指尊荣,恭敬尊荣,尊荣领导者,尊荣师长,这是礼之本也。我们从这一段,再来看《礼记》里面这句话,前面这一段是《大戴礼》里面的。《大戴礼.礼三本》在四十二章,《大戴礼》的四十二章,这一段是《礼记》里面的一句教诲,「报本反始,不忘其初也」。

  今天我们再来看几篇文章,「五帝本纪赞」,司马迁先生他的本纪一开始就是写「五帝本纪」,让我们都认识我们的先祖。还有「孔子世家赞」,让我们认识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我们才能珍惜他的教诲。这些要透过教育,我们才能认识圣人、认识先祖,进而对他产生恭敬的态度。现在这些教育少了,我记得还有一个妈妈带著她孩子,刚好看到孔子像,结果她那个孩子给他妈妈讲,「妈,这个耶诞老人怎么在这里?」你说连圣人都不认识,变耶诞老人。

  刚刚跟大家有讲到,生活当中这些礼教,让人无形当中,养成很好的心性跟规矩。刚刚讲到的是乡酒礼,在那种场合当中,兄友弟恭,尊敬长上。而且有可能每一个人出社会的发展不同,他有可能后来当大官,但是在乡酒礼当中,不是看官位的,也不是看有多少钱的,是看辈分。大家看,现在没有这些礼仪教化,人地位一高了,连长辈他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连跟父母讲话口气都很不好。有的赚了一些钱,财大气粗,忘本了。没人提醒他,没人教育他,甚至於都觉得赚钱第一,任何事情都排在赚钱后面。只要一个人说我是要去赚钱,所有的人都要顺著他,都要给他开绿灯,有没有?

  有一个董事长,他确实赚了不少钱,对兄弟、对父母态度也傲慢,结果后来确实「人之初,性本善」,他学了传统文化,他觉得很忏悔,就回去给他妈洗脚,把他妈吓得:「我不给董事长洗脚的,我不能给董事长洗脚」。大家有没有听到这句话的味道?代表这个董事长回家还是董事长。请问大家,董事长回家应该是什么?儿子。所以就像我们教小学的,小学老师回到家就要变太太、就要变先生。假如这个小学老师回到家,对他先生还是小学老师,那就不妥当。其实说实在的,一真一切真,真心。真心,对孩子就有爱心,对先生就有恭敬,对太太就有恭敬,对父母就有孝心,演什么像什么,才是真心。哪有说扮演一个角色之后,就固著在那个角色上,那是顺著傲慢,才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我看很多很成功的女性,她事业当中也发展得不错,但回到家,她还是她太太的角色,媳妇的角色。比方说她是法官,她一下了班,看到她婆婆她还是不是法官?她就要是媳妇了。而且说实在的当她在当法官的时候,也是慈悲的心才当得好。当法官,人民犯罪了,「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是国家政府没有教好,你不能拿著刑罚严苛的去处罚人民,反而要惭愧,是我们这些主政者没有教好。我前几天又看到一个报导,法官在审案的时候,用《弟子规》的经句去批评那个儿子,所以现在连法官也在学《弟子规》了。这是我们整个人心都感觉到,必须要回归到古圣先贤的教诲,不能再偏离了。

  刚刚我们跟大家讲到冠礼、乡酒礼包含婚礼。婚礼是很隆重的,包含迎娶之前它有六道手续,它要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最后才是亲迎,六个步骤。我看就不要再细讲,大家可以去看书,不然继续这样讲下去,讲到明年也讲不完。因为我们这个课程主要是学古文,大家对哪个部分特别有兴趣,主动去翻这些书籍,《仪礼》、《礼记》都有详细的记载。因为非常的慎重其事,所以整个过程就让人感觉到婚礼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不可以马虎,要有责任,要慎重,要有情义。那现在这些礼都没有了,你看我们在课程当中常跟大家讲到的,新娘迎娶回自己的家,进门喝交杯酒,酒杯葫芦瓜肉是苦的,盛的是甜酒!代表这一杯喝下去之后,夫妻从此怎么样?同甘共苦。您看那种教化很深刻,慎於始,走入婚姻,当天提醒要同甘共苦。而且这个葫芦瓜是同一个葫芦瓜劈成的两半,合起来是什么?完整的一体。夫妻只要计较,在那里分自分他,就出事了,就不和谐,不整体了。

  所以婆婆也是妈,这首歌我还没学好,不能帮大家唱。所以结婚的人就是多了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这个就对了。现在人都没有那种心境,分得很清楚,你爸、你妈听起来就很不舒服。你看假如说咱爸、咱妈,听起来就很亲切。包含比方要供养父母,你当先生的人,你对你太太讲,你爸妈少一点,我爸妈多一点,你看分自分他,都没有一体的感觉,那就不和谐了。而现在的婚礼都没有这些教化,都没有这种很慎重,纳彩、问名。以前都是要媒人做媒,现在是男女自由恋爱,他就比较没规矩了。所以请问大家,自由恋爱好,还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好?你们不用急於回答,从经验上来看,父母看人比较准,还是年轻人看比较准?你们说的,不是我说的。请问大家婚姻要能幸福,靠的是理智还是冲动,感情还是情义?好,这都是你们说的,这不是我说的。然后大家再冷静看看,现在男女走向婚姻,都偏向哪一方面?

  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讲了这些话,「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YIN辟之罪多矣」。男女之间「发乎情」,要「止乎礼」。我们刚刚还有提到,「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则争斗之狱繁矣」。你看古人洞察机先,只要忽略了这些礼教,洪水就泛滥,冲突乱象就要出来。乡饮酒这些礼没有了,人就不懂得长幼有序,尊重感恩长辈,所以长幼之序失,争斗之狱繁矣。现在家族亲人之间冲突,甚至於告上法院的这些现象都有。我记忆当中,没见过父母,也没见过叔叔、姑姑他们有任何吵架的,没看过。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人家吵架,没学过。好像人家讲话很大声、很凶的时候,我也没经过什么思考,好像自己声音就下来了。这个可能是潜意识,从小这些长辈他们就吵不起来,你也没学到怎么吵,当然我也不想学。

  我们看前面,婚姻之礼废了,夫妇之道苦!你看现在离婚率这么多。请问大家,有没有看过哪一个人,拍著胸跟你讲,我离婚七次了,有没有?没有这样的人。其实人经过这种男女情感,假如不和谐,对他的内心都是一种煎熬跟伤害。其实女子最有福气的,就是情感从一而终,这是最有福气的人。我母亲以前去给人家算命,然后算命的人就说我母亲感情很平顺,女人感情平顺这个命就好。你们怎么茫然的看著我,你们现在不懂什么叫从一就很平顺到终那是一种幸福!然后互相信任,不会怀疑。

  我记得台湾有一个现象,就是诈骗集团比较多;有一些,不是比较多,有这个情况。结果这个骗的方法好多好多,其中还有,比方说写来,你一打开,你某某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坏事被我们都录下来了,你赶紧寄多少钱。这样也骗得到,为什么?可能人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结果有一次居然也寄到我们家来了,我也是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我跟大家讲过,有一次是我爸爸接起电话,然后那个人说,「爸,我现在在医院,要多少钱」,结果我爸在接电话,我刚好站在他对面,我爸说我儿子在我前面。大家注意,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先镇定,不要慌,人会感来灾祸,首先就是慌乱,才会做错一些事情,先镇定应对。

  另外一次,就是寄了一个说你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情,都被拍下来了。结果那个信还是我打开的,这个信是干什么的?一打开来,结果上面是写我爸的名字,我就很吃惊,怎么会有这种东西。我就拿给我母亲看,我母亲看完,笑一下,就把它丢垃圾桶去了。我那时候非常感动!我母亲对我父亲那种情感、那种信任是不会有任何的波动。所以大家想一想,一个女子对她的丈夫完全没有怀疑,你说她少烦多少事情?那才幸福!而以前的人真的重情义,绝不做出对不起对方的事,甚至是不做出让对方担忧的事情,才对。现在我们看这些礼教没有了,男女随便了。尤其女子影响社会风气还是很大,因为男子比较容易冲动,女人端庄对男人有威慑力,他不敢造次。女人假如随便了,男人又容易冲动,这个社会就会乱了。一乱,衍生出来的一些,比方说情杀,然后破坏人家的感情,堕胎,太多太多了。所以很多社会的乱,都乱在男女关系这个根源上。

  我们刚刚还讲到,整个婚礼过程的教化,同甘共苦。现在的婚礼都是在那里闹,哪一个环节是教同甘共苦?结婚都还没开始生活就没同甘共苦了,就在眼睁睁看著自己的另外一半被人家在那里拿著高跟鞋倒酒,是不是?在那里,我觉得现在人怎么这么无聊,找不到内心的喜悦快乐,好像要作弄别人他才会高兴。你说自己的朋友、亲人结婚,多大的事,这个时候你不给他婚姻当中最重要的提醒,你什么时候再给他?反而是在那里开玩笑。人现在不懂,甚至於结婚还要请人家来跳舞,而且还穿得很少,你说这社会风气怎么偏离得这么严重。而且请那些跳舞的人穿得很少,他还觉得有面子。所以,该是认祖归宗的时候了。应该结婚的时候能找到家族,甚至社会当中德高望重的人,来给这一对新人期许。甚至是透过这个德高望重的人的一席话,让在场几百个人都回到这些正确的夫妻相处之道,那婚礼里面所有的人都受教化!你说一个人一年可能要参加几次婚礼,每一次婚礼都有这些教化,人心就不会偏离得太远。现在这些教化缺乏,听说结婚前就财产公正,分得很清楚,这个是利不是义,那就更谈不上什么叫同甘共苦了。

  所以几千年前古人都能洞察到,只要偏离了这个规矩、这个礼教,乱象必然产生。其实这个时代的人吃的苦,都还是来自於「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今天送给大家一本老人言,希望大家领受这些教诲,人生从此往幸福美满、圆满的方向迈进。所以礼,德之范:

  【教人遵上训下。】

  这个『遵』是尊重,『上』长辈、父母,在家里是这样。延伸到团体,这个「上」也是领导者,同事年长者,都属於这个部分。『训下』,这个「训」是教育,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就是有家教,这个也是礼。为人父母没有好好教育孩子,没有建立好家教,那就是无礼了,没有尽本分。「养不教,父之过」,这个就有过失了。「遵上训下」:

  【履行人伦规矩也。】

  『履行』就是实践、落实人伦应该有的本分规矩。所以《左传》里面有讲到,「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所以礼教,这些人伦的规范,其实就是跟天地井然有序的规律当中效法学习的。所以,「礼者,天地之序也」。《左传》里面讲,「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人民做人的规矩、行为,「民之行」。

  【说文。】

  里面讲到:

  【礼。履也。】

  所以礼教重视落实,都是在日常生活这些一言一行的教化。

  【所以祀神致福也。】

  这个『祀神』,祭祀天地鬼神,甚至祭祀先祖,这是礼的精神,他就是不忘本,知恩感恩。人有这样的心境,有知恩报恩的心境,然后不忘先祖的教诲,他一定能感召来福气。「祀神」是因,『致福』是果。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连父母都不孝顺,每天拜神也感召不来福报。

  【礼有五经。】

  我们刚刚讲的,它有五个部分,吉凶军宾嘉。

  【莫重於祭。】

  最重要的是祭祀。刚刚我们讲到,礼之三本,念天地之恩,念先祖,念君师,这都离不开祭祀。所以我们有祭天、祭地、祭孔老夫子、祭祖先,春节、冬至祭祖,清明祭祖。

  【故礼字从示从丰。】

  这个『丰』是:

  【行礼之器也。】

  都是强调离不开祭祀。

  【不知礼。无以立。】

  一个人不懂得礼貌,不懂得恭敬他人,他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在家庭可能兄弟姐妹就冲突,出外跟人不能和谐相处,甚至於是什么时候得罪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样就很可悲了。自己无礼的行为,无形当中造成自己很多阻力。当我们觉得好像怎么这么多人都找我们麻烦,这个时候还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讲,「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人恒找麻烦之,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常给人家找麻烦,或者失礼於人,才会感来这个结果。

  【礼之体。敬为主。】

  『礼』最重要的本质,主要就是恭敬。刚刚讲的「不知礼,无以立」,这个立包含事业,一个人只要没有恭敬心,他的事业就要败了。所以「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你说一个人发展事业,少年得志,他觉得他太了不起了,慢慢的股东瞧不起了,下属的劝他听不进了,他就要败了。我们看很多商业的资料,很多大的公司败下来,主要就是他的负责人傲慢。所以一个人福报再大,只要他傲慢、不恭敬,迟早要败。

  刚刚跟大家有谈到司马迁写《史记》,这一本书是我们这个民族第一部正史,他影响到后代所有的史官,写史都以他为榜样。而其实司马迁也有榜样,他写史的榜样是孔子。孔子作《春秋》,而《史记》是一部通史,它是从黄帝一直记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总共记了二千五百年。之后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历代都有史,但后面的都是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的历史,只有司马迁这一部是通史,二千五百多年。这是纪传体的历史,后来还有编年体,它是依照年份这样一直编下来的,像《资治通鉴》,它就是编年体。《史记》记二千五百多年,总共五十二万字,分五个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就是记皇帝的历史。表是那个朝代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常说大事记,这个是表。书是当时候整个典章制度,是记在这个书的部分。世家是指这些诸侯,拥有封地世袭传递的,像春秋战国那时候,韩赵魏这些国家,他们都是列在世家里面。本纪是记天子记皇帝的。列传是记当时候影响社会比较大的名人,记在列传。因为他对当时候的社会很有贡献,虽然他没有官,但还是把他记录下来,可以当后世的楷模。这五个部分。

  而这里很特别,司马迁在本纪里面有一个特例,就他不是皇帝,可是把他摆在本纪,就是项羽。世家里面也有一个特例是孔子,孔子不是诸侯,他没有拥有封地,可是列在世家。其实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所以孔子称为素王,他没有封地、没有官职,可是他却是影响最深远的。司马迁先生光是选这些人物,都给后世很高的一种叮咛在其中。我们看项羽为什么被列在本纪里面?其实他是非常有机会做天子的,他福报太大太大了。我们翻到古文读本四十三页,这里有一篇「项羽本纪赞」。这个赞都是这些史官在描述一段历史后对这一段历史做一个评论,叫赞。赞之前有叙述项羽一生,我们截取是看最后这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

  他当时候听到有一个读书人叫周生,说到:

  【舜目盖重瞳子。】

  大舜的眼睛传说当中是有两个瞳孔。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项羽本身也有两个瞳孔。

  【羽岂其苗裔邪。】

  这里有个设问,项羽是不是大舜的后代?

  【何兴之暴也。】

  就是项羽整个兴盛起来,这个『暴』是指快速,我们说暴发户,突然很有钱。前面这个设问是因为项羽起得太快了,可能是不是因为他是大舜的后代,才这么有福报,起得这么快?

  【夫秦失其政。】

  秦国,『失其政』就是政治失修,就没有好好治理国家,而且还行的是暴政。

  【陈涉首难。】

  这个『陈涉』,名其实是陈胜,可能他的字是涉,我们说陈胜、吴广,首先起义对抗秦暴政。这个『首难』是最先兴兵起事,起来对抗秦国。而且用这个「难」字很有味道,虽然是要推翻暴政,但毕竟还是要打仗,人民还是要流离失所,所以用「难」。

  【豪杰蠭起。】

  这个『蠭』古字,跟蜜蜂的蜂是通的,很多英雄豪杰蜂拥而起。

  【相与并争。】

  相互争夺天下。

  【不可胜数。】

  无法计算,太多太多了。但更重要的是几个人真正是胸怀天下,而不是只是为了自己的富贵荣华而已。

  【然羽非有尺寸。】

  一开始的时候,项羽没有任何的封地,尺寸之地都没有。

  【乘势起陇亩之中。】

  这个『陇亩』是指田野,耕地,就是延伸为民间的意思,以前是以农立国。所以趁这个形势在民间发展起来了。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这个『将』读第四声。才用了三年的时间,本来是没有寸土之地,他能够影响力到率领五国的诸侯,这个「将」就是率领的意思。哪五国?韩赵魏齐燕。战国是七雄,韩赵魏齐楚燕秦,秦国统一了,然后项羽是楚国人,所以其他的五国都在他的率领之下灭了秦国。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把天下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封给各国的王侯。

  【政由羽出。】

  但是政治一些重要的决策由项羽来发布,这个『出』是发布。

  【号为霸王。】

  这个『霸王』就是西楚霸王。

  【位虽不终。】

  他最后这个领导的位子虽然没有保住。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这个『近古』是指近代,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以后,社会就比较乱了,各个国家也不是听天子的话了,所以从春秋战国到秦国整个过程当中,这几百年没有看过这样的例子,『未尝有也』。短短三年,一个无寸土之人,居然能够变成所有诸侯的领导,统领他们,几乎看不到的。他有这么高的影响、这么强的武力,为什么后来又快速败下来?下面就会给我们提到。这节课我们先谈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