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5集)


   日期:2016/9/27 19: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一直在谈到礼的本质是恭敬、是饮水思源,受人点滴涌泉相报的精神,而这一分恭敬不可须臾离也。所以《礼记》一开篇,「曲礼」第一就说到,「曲礼曰:毋不敬」,这一分恭敬应该是无时不刻要保持,不管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对人有高下、有比较、有爱憎,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个心都不恭敬、不平等,我们的心性就在堕落,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这一生什么都带不走,最可贵的就是灵性不断提升,这是真实的东西。我们的真诚、恭敬、慈悲、觉悟的心有没有不断提升上去?新的一年来了,告别旧的一年,让我们冷静,去年的岁月当中,我们的道德学问有没有提升?恭敬有没有提升?孝心有没有提升?这样我们才没有虚度了那一年的光阴。我们也总结去年整个人生一年的过程,在家庭、在事业还有没有我们需要再不断鞭策、提升自己的地方?自己想得很清楚,就知道怎么样去改正、怎么样去用功。所谓《大学》里面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年要比前一年进步,慢慢努力,每一个月要比上一个月进步,更有觉照力了,每一天要比昨天进步,最后要练到每一念要比上一个念头进步,这就是真正会用功。

  我们刚刚讲到最后一个故事恭敬字纸,因为字纸是记录圣贤的学问,都是得来不易的法宝,当然要恭敬。现在印刷术这么发达,每天报纸一大堆,现在又强调环保,能重复利用的东西尽量用。一个人讲话的谨慎态度要比去年进步,显然我这个开春需要加油。那怎么办?圣贤的这些教诲,它是可以权变的,它不是死板的,但我们要抓住它的精神。以前的字纸记载的是什么?圣贤的教诲;现在的报纸记载的是什么?想通了没有?不过,你刚好一翻,上面刚好一篇《论语》,怎么办?发现了当然要恭敬,剪下来,有机会去可以焚烧的地方把它烧掉;至於记杀盗YIN妄的,你就尽量废物利用。那这就明理了,自然就知道怎么样去运用。

  纸要珍惜,一切物品都要珍惜,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快被我们榨干了,节俭也是守礼。林放有一天问孔子什么是礼?孔子说:「大哉问」,你问得太好了。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讲「与其奢也,宁俭」,不提倡奢侈要节俭,这就是对物品的恭敬。而对物品恭敬很微妙,你愈恭敬它,它也恭敬你、回应你。你对衣服很爱惜,这衣服你穿可以穿三十年;你糟蹋它,半年就破了。有没有可能?所以问题在哪?在人心。所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人的心动了,才会出现这些现象。大家有没有发现,奇怪,我学了传统文化以后,衣服好像穿得特别久?奇怪,同一个人怎么三十岁以前跟三十岁以后差这么多?那还是心,心是根本,心变了,变善良了、变恭敬了、变勤俭了,身边一切人事物都跟著变。所以从这个真相,我们就体会到《大学》里面讲的那一句核心的教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是天子、庶人,希望国家、社会、自己的家庭更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修养提升了。所以心境一转变,跟著人事物也会转。

  以人来看,正己可以化人,因为每一个人是「人之初,性本善」;身边的人不能感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我们对人恭敬,也不会把别人不愿意的事,硬加诸在他人身上,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子治家格言》开篇讲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请问大家,有没有恭敬在里面?恭敬自己在家庭的工作、职责,恭敬时间,不糟蹋时光,把环境整理干净,那也是对环境,还有对自己身体的恭敬。老祖宗这些生活习惯,对每个人、每个家庭影响都很深远。台湾提倡一段教诲非常好,「青年十二守则」。年轻人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十二个守则,大家听过吗?「孝顺为齐家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有几句你们一定知道,「有恒为成功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你们都是在善的频道,一接就通了。「学问为济世之本」,一个人没有智慧、没有学问,说要利人,不可能。其中有一个叫「整洁为强身之本」,一个人生活习惯很差劲,他身体会多好,不可能,乱吃、感染什么东西,身体一定会受损,所以家庭整洁都是爱惜身体。恭敬父母给我们的这个身体,尊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尊重父母,不糟蹋父母给我们这个宝贵的生命。

  接著,《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能奢侈。一个人面对现在的大环境、大自然,用的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能想著要为地球省下资源,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态度,能给他一生种很大的福田。福田心耕!他是为天下、为整个地球的人在节俭。刚刚我们讲到了,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有福报?他是为民族文化的承传。我们举一怎么样?反三,我们教给孩子的是让他念念能为天下人著想,孩子愈小愈单纯,先入为主,他就为天下人著想。假如我们赚了钱就是要花,花完就好了,这是我们自己赚的,不给别人,那孩子的心量就很小。而且节俭对人的心性影响很深远,父母告诉孩子,省下来我们可以去帮助孤儿、帮助孤苦老人,所以俭而能舍,这个人仁慈心就增长。节俭的人不贪婪,叫俭以养廉。所以俭而寡取,不贪求,道义,这个人守义,有羞耻心。节俭以后,能把省下来的好好奉养父母,是好的家道,这是人懂礼,俭以奉父母。节俭以后,又能够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成为家道承传下去,这样的父母有智慧!又节俭,又清廉,这样的家风。所以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这俭有大学问。

  记不记得我们曾经讲过「训俭示康」?大家没有还给老祖宗?没有还给司马光先生?大家要了解,学习一定要不断重复,也不是说学一次就全记得,所以大家忘了也叫正常现象。我们有一段很精辟的,复习一下,二百零四页,《德育古鉴》。我们再把司马光先生请出来一下,司马光先生,「司马君实曰:呜呼」,他感叹,「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哪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因为上一段比较长,我们就直接读这一段精华。上一段提到了很多宰相、大臣,他们纵使当到宰相,办公室、家庭都很节俭。因为他们了解,他能当宰相不代表他儿子能当宰相。假如把儿子的生活习惯都养成这么奢侈,那是害死了自己的子孙,看得很深远。所以「御孙曰」,御孙讲到很精彩的一句话,「俭,德之共也」,有德行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都是节俭。「侈,恶之大也」,所有造恶之人都有一个特质,都奢侈,而且奢侈到最后控制不了自己,会造很大的业。「共,同也,言有德者皆从俭来也」,所以孔子是温良恭俭让。「夫」,古人他很清净,看很多事情能看得很深远,能推敲得出事物整个变化的规律,「俭则寡愈」,他欲望就淡、就少。「君子寡欲」,他欲望少了,「则不役於物」,他就不会变欲望的奴隶,「可以直道而行」,他做什么事情没有欲求,无欲则刚,他很正直,为公、为众,毫无担忧,毫无畏惧。

  「小人寡欲」,这个小人是指一般平民百姓,假如欲望少,「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他不奢侈,他就不会变欲望的奴隶,不会负一大堆债,那就远罪丰家,谨身节用。「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奢侈欲望就多了。「君子多欲」,这里的君子就是指高位者,甚至是国君,他假如多欲,他手上又有权力,「则贪慕富贵」,贪慕富贵满足不了,欲是深渊,就会挺而走险,所以就「枉道速祸」。现在在全世界当官的人,最后贪污被捕,甚至枪决的,太多太多了。这一篇文章给我们很大的省思。这些人的父母,包含他的另一半、身边的人,是不是也在把他带到一条死路上?假如都奢侈,最后他就是干这种事。「小人多欲」,一般平民百姓多欲,「则多求妄用」。这个人多求就没有廉耻心,就很会巴结谄媚,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他有这种多欲、奢侈了,「居官必贿」,他当官了一定受贿赂。「居乡必盗」,他满足不了欲望,他就动歪脑筋,偷盗就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诈骗集团很多,都是从这里来。那些诈骗集团的人,说实在的,他也不是饿肚子的人,他是太多欲望不能满足,就动这些歪脑筋,想要去赚很多钱来花。所以司马光在一千多年前都谈到这个根源,「故曰:侈,恶之大也」。

  所以一个人节俭,他能彰显他仁义礼智之德。但是这个俭,可不能变成什么?变吝啬,那就过了。俭而很吝啬,那就不仁。旁边的人很可怜,都不帮助,就变守财奴。在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写的一本书非常精辟,叫《保富法》。一个人跟一个家族要保持长久的富贵,怎么做?《大学》告诉我们「财散民聚」,要积德累功,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个才是保富法。里面提到一个周姓的有钱人,很有钱,开钱庄、开银行,清末民初,清朝结束了,民国,他的财产有三千万银元。一个现大洋不少了,有没有人研究一个现大洋等於我们现在多少?不小了,三千万!大家想想,换做现在他是多少钱的人?少说也有上百亿,这么有钱。但是那时候天灾很多,他都不捐款。有个钱庄的掌柜给他捐了五百两,被他骂得狗血淋头,说我这么有钱的方法,就是进来就不出去,你还给我捐。你看人愚痴,都觉得自己做得很对,祸延子孙,最后他死了,把三千万分成十份给子孙,每个人分三百万,在短短几十年全部败光。这叫不义之财,留不住的,财聚人散。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跟道义不相应的钱,赚再多都留不住。大家仔细去观察,社会当中很多赚钱很快的行业,几个人留住钱了?而且那些行业有的是不正当的,都留不住钱,经典写的一点都不差。所以他的儿子跟孙子,那十个人分到钱的,全部都败光,还有的沦为乞丐。其中有一、二个,好像聂云台先生还认识,百事不顺,穷困潦倒。所以人节俭,可是不可以不仁不义。一个人节俭,可是却很贪心,这就不义。节俭,连父母都不奉养,叫无礼。吝啬了以后,还告诉子孙,就是要这么吝啬,他没智慧。因为他的儿子学到吝啬,首先对谁吝啬?对我爸。他不是学了,最直接就是对爸妈吝啬,人算不如天算。所以人不要太厉害(闽南语),人不要太聪明,老老实实循著道理做,必有后福。所以这个俭,也是对一切物品的恭敬。

  我们这个礼篇的绪余,我们上一次看的最后,礼包含整个五伦关系,整个伦常关系都含摄在其中。我们读到「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礼行於君臣矣」。这君臣的范围很大,我们离开家庭,每一个人不管走到哪一个领域、哪一个行业团体,都要守君臣之礼;不守君臣之礼,团体就乱了,那造的罪业就大。比方我们教书的教师,不守君臣在学校的礼,可能把学校都搞乱了,或者把老师的形象都破坏了。比方这个君臣它的含义,在学校校长是君,政府也是君,我们领的是政府的薪水,我们教书的人不尽心尽力教,那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我们对不起全国的人民。这也是君臣关系,尽忠。所以对得起政府、人民的信任,我们尽心尽力教好学生,扮演好这个角色。

  这个君也要守礼,尤其君是有权力的人,有权之人假如不时时敬慎,严谨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位置愈高愈容易出事,为什么?没人管得了他。你说古代天子,天子谁管?皇帝谁管?皇太后管,他妈妈管,也对,妈妈要管,对。天子故名思义,老天管他,他是代上天爱护人民。皇帝穿得很整齐,斋戒沐浴去祭天,他是臣,老天爷、真理是君。所以皇帝、高位者特别容易堕落,因为老天看不到,除非他真正至心虔诚顺从老天这些教诲。而很多的先王,他们更难得,他们怕提醒不够,所以时时让底下的臣子可以劝他。大家有没有去过北京故宫?有一个古物叫华表,大家看过没有?一个柱子,然后横著,看起来很像路标,那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古物,叫华表。那怎么来的?尧舜时候,路上的路标,而且人民对於天子的哪些政策觉得不妥当,可以写在那个柱子上面。可贵!那些古圣先王时时都戒慎恐惧在他的位子上,生怕不能造福於民。人民可以给他提意见,所有的这些大臣都可以给他提意见,像唐朝的唐太宗先生很可贵,他不只让臣子给他劝谏,甚至很善巧的引导底下的人敢於给他劝。

  其实位子愈高,做错的事贻害愈大。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讲,引《诗经》讲的,在「诸侯章」,诸侯那是一国之负责人,提到的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古书很可贵,所以中华文化要弘扬到全世界,全世界很多国家、民族没这些东西。你看现在中东乱得不得了,那些有权的,最后实在太夸张了,贪了那么多钱,人民都受不了,反他。所以我们师长高瞻远瞩,这些情况还没出现以前,就已经在印《群书治要》一万套,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如何成就的理论方法送给全世界。所以汤恩比教授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诸位学长,诸位同胞,师长今年初给我们共同的一个目标、使命,大家记不记得?让我们在马来西亚建汉学院。你们都没记住,难怪我的体重愈来愈轻,你们都耍赖,不行。尤其我们马来西亚华人要有志气,我们全球其他这么多地区的华人都到这里共襄盛举,你们是东道主,你们要身先士卒,杀,这是革命,要把文化复兴。那个杀就是首先要格物,要对治自己的习气才能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己坏习惯跟人一接触,都把别人毒害了,就帮不了人。而且格物当中要革除哪个不好的心态?退缩。这也是格物,不是贪瞋痴而已。退缩叫痴,愚痴,不敢勇於承担,人的潜力、人的气概就出不来,每天就蔫蔫的,好像浩然之气养不出来。我刚刚讲了这么一段,都觉得腰杆子挺了不少,所以常常要讲这些话来勉励自己。

  谁最会养浩然之气?历史当中记载,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当今之势,舍我其谁」。人时时有这个态度就是养浩然之气。所以刚刚我们提到,为君者是特别容易增长欲望习气。所以历代,因为有这些先王的智慧跟榜样,有承传文化、重视文化的这些天子皇帝他懂。以前的天子旁边随时有两个人,叫左使、右使。左使记事,我们看《左传》,记事情的;右使记言。就是这一个皇帝,他做什么事,左使就记起来了;他讲什么话,右使就写了,他能不谨慎吗?我们都说做皇帝好好,要吃什么就有什么,好好。清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皇朝,他们那个太子就不容易,好像是三点多就要起床,然后开始锻炼、读书。请问大家,三点半起床的举手?大家都站著说话不腰疼,都顺著我们自己的认知。假如是我们所想像的,那个想吃什么、想干什么就做,那个都是亡国之臣,想不亡国,他随时都要战战兢兢。

  而今天我们在任何一个团体拥有一个权力、拥有一个地位的时候,他每一个位置背后是责任,叫名符其实,那是一分职责;既然是职责,我们就尽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去做。尤其我们是在弘扬正法、圣教的团队当中,我们要不忘初心,我们进入这样的因缘,目的是什么?是来看谁不顺眼吗?是来骂人的吗?是来多吃几碗饭的吗?是来增长傲慢的吗?都不是,是来为正法久住,为广大人民的福祉。人能时时保持初心,他的心就比较冷静,他不会被很多境界迷惑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大家彼此同仁之间要护念,为什么?修学的路上起起浮浮很正常,进进退退每个人都有。假如今天身边的同仁颠倒,你得帮助他提起正念,其中你要提醒他,我们来的初心是什么?大家注意,我刚刚说我们来的初心,这样比较不会太直接。你的初心是什么?他说要你管,这样就太直接了。可是假如你遇到的这个同仁,他是有大志气的,他是下定决心三、五年就要成就他的道德学问的,他跟你们说:我有什么错,你都不用修饰,直接放马过来。这样可以,这样就可以直言不讳对他。有这种心态,这一生不成圣贤都难。

  这不是我乱讲的,都有经典可依据,大禹是闻善言而拜,所以他成圣贤。所以领导者的自我要求、自我的节制,尤其用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出门如见大宾」,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的,出了门见每一件人事物,尤其是见人,要像面对贵宾一样恭敬,不可轻慢。「使民如承大祭」,上位者要安排底下的人做事的时候,那个真诚的态度、恭敬的态度,就像办国家的一个祭祀一样的慎重。因为我们慎重,才能赢得底下人的信任。我们不慎重,今天把他们叫到东,明天把他们叫到西,累到半死,最后根本事情适得其反,或者徒劳无功。这样子不只影响了事情没法成就,甚至於影响团体里面每个人对自己的信心,甚至於是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都受影响,那这个就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事情。

  所以上位者对自己的严格,一定要超过对底下的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且对底下人的严格,他是来自於对他的护念、爱惜,不是发脾气,那这个就不妥当了。领导者我们时时期许自己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作之君要以身做则,身先士卒,要求别人的,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才是符合为领导者、为君者的态度。作之亲,那要爱护、关怀、照顾。作之师,要珍惜每一个,掌握每一个机会点,去提升下属的经验、智慧。有这样的心境,不只自己的德行得以增长,智慧得以增长,我们这样期许自己,身边的人就有福气了。我们也对得起所有身边下属对我们的信任,以至於他们的亲人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才对得住。

  而要求自己,首先公正严明。所以「上则优赐有加」,这一句强调的是上位者要有爱心。我们延伸开来,不只要有爱心,处世待人要公正严明才行。公则无私,正则无偏无邪,公正人家就服气。每次发生什么事摆不平,来,我们去找某某领导。那就是人家信任我们公正。严,严谨,严以律己,当然也有严格要求底下的人,这一分严格是要锻炼出他的能力经验。假如我们不严谨、不严格,底下的人都苟且、散漫,那我们这个慈悲是多祸害,这叫滥慈悲,这不对了。教学者,严师出高徒;领导者严格,下属才学得到东西;父母严格,这个家道才能传承。所以母亲叫家慈,父亲叫家严,一个家的正气,靠父亲来树立。严明,明,领导者看很多事情要看得明白,不能糊里糊涂的,看人看事都能从根本,都能看到来龙去脉,很冷静。

  公正严明,加上爱敬存心,反求诸己。爱心,每一次讲到领导者的爱心就想到在宋朝,北宋开国有一个大将叫曹彬。他的军队里面有一个士兵犯错,被判好像是五十大板,结果一年之后才打。身边的人很纳闷,这个五十大板军棍,明明一年前就已经判了,怎么将军你一年之后才执行。曹彬讲,这个事主那时候刚结婚,刚结婚马上被打五十大板,怕他家里的人想,娶这个是扫把星,不吉利,一年之后就不会牵扯到他的太太。我们听完,佩服!心这么细腻,体恤。一个领导者假如时时能存像曹彬这样的心,那他的团队凝聚力一定很强,他所做的每一个动作,自自然然就感动他身边的人。

  我们再复习一个故事,宽下,八十七页。这个讲过了,「杨诚斋夫人罗氏」。大家感觉好像没看过,因为还没二十一遍。这个杨夫人罗氏,「年七十余」,七十几岁了。「寒月」,大陆天气很冷,我们同仁从广东来,几度呢?三、四度,东北来的同仁,零下二十几度。告诉大家,零下二十几度,古代有没有暖气?当然他们烧柴火,但是那确实是很寒冷。因为我们看每个故事要身历其境,不然印不到心里去。寒夜,「黎明」,凌晨起来了。「诣厨作粥」,这个诣,我们一般说造诣,这个人造诣很深,这个诣是指程度,在这里是另外一个意思,是亲自到达。所以「诣厨」,就是她亲自到了厨房做粥。「令奴婢遍饮」,我们看到这个遍字,都可以看到一幕,这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你喝了没有?赶紧喝、赶紧喝,都要点人头,点到她才放心。「然后使之服役」,才让他去做他本职的工作。

  「其子东山启曰」,这个启曰就是开口,忍不住说话了:妈,天气这么寒冷,「天寒,何自苦如此」,你何必自己找这么苦的活做?「夫人曰」,杨夫人说到,「奴婢亦人子也」。这都是孔子的好学生,是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清晨寒冷」。刚刚跟大家讲说这个杨夫人是孔子好学生,这是实质的好学生,她可能一个字都不认识,我们古文背了二十篇,不见得比得上她,她是真做了,这是实学。当然背也很重要,叫读诵受持。把这些重要的教诲读熟了,时时提得起来,观照自己、要求自己,做出来就跟这些教诲相应,叫为人演说。表演得好,都不用讲话,人家就感动了。而这个清晨寒冷,「须使腹中有火气」,要让他的肚子里吃点温热的东西,他的整个精神、血液循环会更好,不然会伤到身体。「乃堪服役」,这个堪就是才能、才好,让他去干这些事情,他才堪受得了。杨夫人,「生四子三女」,七个孩子,「悉自乳」,都是自己哺乳。她说到,「曰:饥人子以哺吾子,是何心哉」,让保母哺乳了,那她的孩子就没有乳喝了,那就是让别人的孩子挨饿,然后自己的孩子吃饱,这种心是什么心?我不忍这么做。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老人家的厚道、慈悲。而福田心耕,福田有恩田、悲田、敬田,这一分慈悲心种大福,所以她四个儿子有三个皆登第,考上进士。大家现在看三个登第容不容易?一个家族里面,大家去查祖谱,出一个进士都不得了,她们一家单一代就出了三个,这都是大福之人。这是我们讲到爱心,宽下。

  接著我们讲恭敬,领导者要有恭敬的心。在《中庸》里面强调「天下国家有九经」,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重要的原理、原则。首先提到,「曰修身也」。大家注意听,这整个九个原理、原则,离不开爱敬存心。「曰修身也」,曰「尊贤也」,曰「亲亲也」,曰「敬大臣也」,曰「体群臣也」,敬所有的大臣,体恤群臣,都是爱敬;曰「子庶名也」,把老百姓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的照顾,爱心;曰「来百工也」,让各行各业都兴盛,大家都经济无忧;「柔远人也」,对不是自己国家的人也非常关怀,有机会了也尽力照顾;「怀诸侯也」,对一些国家它有为难,甚至已经灭亡了,能够再把它兴复起来,也尽力去做。所以这个天下国家九经,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它的政治哲学。我们看到明朝,在明成祖那个时候,政治国力算强盛。郑和下西洋,有没有柔远人?有没有怀诸侯?很多人民国家有缘的,尽心尽力把这些生活技能,甚至於帮他安定他的国家,都做到。所以汤恩比教授讲,解决二十一世纪靠中华文化,他不是平白讲的,他是纵观整个世界,还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讲出来的话。

  我们从这九经当中看到,第一个自我的修养,自我修养有没有恭敬在?有没有爱敬存心?爱谁?自爱。恭敬谁?自我尊重自己,自敬而后人敬,自己都不尊敬自己,人家就来糟蹋,人家就来瞧不起。孟子讲:「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所以爱护自己的身体跟爱护自己的名节,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在修身的基础之上,所有后面的八个原理、原则才做得到。假如没有修身,有可能尊贤吗?不可能。纵使姜太公来了、伊尹来了,发顿脾气,人家就走人了,谁还跟你在这里堕落、乱发脾气,人家又不是为这个来的。所以要留住真正贤德之人,首先还得要是我们有修养。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与人的因缘,他都是自然的招感,德行到哪就能感召到同样磁场、同样信念志同道合的人群。所以我们凡事看根本,君子务本。

  我们冷静看尧舜三代的历史都因为尊贤,整个朝代兴盛起来,周文王用姜太公。我们看《群书治要》里面有非常多姜太公的教诲,当时候周成王他在做太子的时候,派三个人教育他,叫太保、太师、太傅,找到全国最有智慧、有德行的三个老师来教育。太师专门教他治国的智慧、经验,派谁?姜太公;太傅教他德义、德行,派周公;太保是照顾他的身体。可能都是通《黄帝内经》这些学问,照顾好他的身体,因为你身体是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法办事了。太保、太师、太傅,大家想一想,我们假如小的时候,二、三岁就被这三位圣人带著,你说能不成圣贤吗?而且很严格,除了他们三个教以外,另外派三个人跟太子住一起,叫少保、少师、少傅。他们三个教完了,另外这三个盯著,看有没有做到,每天住在一起,看得清清楚楚,不能马虎的。所以能成就这么好的成王,那都不是偶然的。

  讲完这一段周朝他们培养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关系?培养下一代不就是要这样培养吗?你当父母的也要照顾到他这三个角度。你要让他有德,你要让他身体好,你也要让他有见识、有做事的能力,一站出来就是大将之风,临事不乱,上楼梯不会踩不好。教养自己的孩子如此,我们自己假如在一个团队当中做领导,也要不断的下功夫,从这几个角度去爱护、去照顾底下的人,这就是会用经典的学问。我们这几年体会到,经典没有一句话跟我们现在无关的,你们要不要试看看?大家现在念十三经里面,哪一句根本用不上?你们不要被我吓到了,有的话没关系,讲一句来听听看。所以叫经,亘古不变!我们讲到尊贤,在汉朝的《说苑》里面,有一个章节完全在谈「尊贤」。我们翻到五十七页:

  【禹以夏王。】

  念错一个字差很多,要谨慎。刚刚才提醒自己谨慎,又把一个字念错了。所以我的今年功课,谨慎的态度要不断提升,希望大家护念我,看我哪里讲得不谨慎,一定要给我提出来。『禹以夏王』,这个「王」是王天下,建立了夏朝,然后王天下,其实就是让天下安定过好日子。同样是夏朝的君王,可是:

  【桀以夏亡。】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天子,他亡国了。都是君王,为什么命运差这么多?

  【汤以殷王。】

  商汤,他是商朝的开国天子。

  【纣以殷亡。】

  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个天子,他也灭亡了。这个前言就是慢慢引导我们,盛衰兴亡的关键在哪里?我们接著看底下:

  【阖庐以吴战胜无敌於天下。】

  这个『阖庐』是指吴国的阖闾,指同一个人。大家听过「卧薪尝胆」没有?「卧薪尝胆」是勾践,勾践是越国国君。在春秋末年强盛的国家,其中最明显的吴国跟越国,吴越争霸。阖闾他派兵联合其他国家,把楚国给打败。当然那个时候楚王是太不像话了,被人家攻伐。所以吴就称胜无敌於天下,他当时候是春秋末年的霸主。后来这个阖闾,锐不可挡,他也挺得意的,又去伐越。那个时候越王勾践还很年轻,结果阖闾居然被勾践打败了,然后伤重回去就死了。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来就强盛起来,又去打勾践,越王勾践被夫差打败,然后也很受屈辱,勾践就好像当作下人一样,被吴王夫差使唤。这一段历史大家知道,还去尝夫差的粪便,他是忍辱负重。所以「卧薪尝胆」,句践也不简单,为了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了二十年,最后一举把国家恢复了,也把吴国给灭了。所以今天吴能称胜於天下,可是短短几十年,吴王夫差又:

  【见禽於越。】

  这个『禽』跟手字旁(擒)一样,就被抓起来了,最后自杀,被勾践抓起来。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命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文公以晋国霸。】

  晋文公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让晋国强盛起来。但晋国在厉公在位的时候:

  【而厉公以见弑於匠丽之宫。】

  就是被杀在『匠丽』这个宫里。

  【威王以齐强於天下。】

  齐威王强盛於天下:

  【而闵王以弑死於庙梁。】

  这个齐闵王也是乱打仗又不照顾人民,最后被几国联军打得齐国只剩两个城池。这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谁率军?燕将,燕国的将军,乐毅。他带领著好几个国家的军队,短短的时间,打下来齐国几十个城池,只剩两个没有打下来,哪两个?莒成跟即墨。谁守住?田单。你们记这个比较不清楚,我记很清楚。为什么?因为田单用的是火牛阵。火牛阵,因为我属牛,所以比较好记,跟我比较有关系。很快的就把齐国复兴起来,所以只要有贤臣在,国家就复兴起来了。接著讲的是齐国,这有个小故事,齐国被一连攻下了五十几个城池,结果齐国有一位王歜,这个人很有德行,很有意思,燕国的将军打进来,就在他住的这个盖邑,知道这个人很有德行,就在盖邑附近三十里之内,统统不能派兵进去,尊崇他。结果后来,因为整个都被燕国这些军队控制住了,就派人跟王歜讲,要封他为将军,封很大的地方给他,希望他当将军归顺燕国。结果王歜就讲,国家都要灭亡了,我假如再归附你们,我就是不义。结果燕国军队讲,你不答应,我就把盖邑人都杀光。王歜就讲,你们这种行为是寇仇、是强盗,我更不可能答应你们。王歜做到了孟子讲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果他自己自杀。他自杀的消息传出来,所有那些逃到其他国家的齐国官员,统统生惭愧心,国家有这么大的难,我们这些人长期吃国家俸禄,统统跑到其他国家避难。这一个平民,他没有受国家俸禄,这么高节,居然跟国家共存亡,所以一下子王歜的德行,就感召了齐国的大臣,统统回来共赴国难。我们从这些历史当中都可以感受得到,这些忠臣、贤士是每个时代的栋梁。

  【穆公。】

  指秦穆公,秦国的『穆公』。

  【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於望夷。】

  『二世』是指秦始皇的儿子,叫胡亥。秦国秦穆公是五霸之一,可是传到他后面的子孙,成立了秦国,只十五年就灭亡了。因为秦国是用法、是用武力来治国,它跟天道不相应,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周朝八百多年,秦国只有十五年,差很远。而且很有意思,周朝以德立国,他的后代没有被杀。秦国靠武力征伐、统一,他到第二代就被人家给砍了。所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每个人都有因果报应,每个团体、每个朝代都有。所以大家冷静去看中国历史,很多朝代它衰败的因,都在它前面几个皇帝就种下去了。所以人不谨慎,很多行为都会殃及子孙。「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慎重的德行、行持来利益众生,在家里就是利益你的下一代,在团体当中利益身边的人,在教育界利益下一代,我们在弘扬中华文化就利益所有以后接触弘扬文化的人。愈慎重,慎於开始,开头好,人家后面的人效法;开头不好,后面就上梁不正下梁就歪了。则道风日远,这个道风可以指家道,也可以指每一个行业的风气,甚至於是我们儒道释三教承传的道风。教育界要有师道,医学界要有医道,商业界要有商道,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华人地区这些企业家不简单,在民族文化继绝存亡的时候,尽心尽力来弘扬。

  我们有一位台商,这个故事我一定要讲,因为台商的形象要扭转。他的员工五万人,寒暑假时候,他安排员工的孩子,因为很多员工离乡背井,他暑假的时候,愿意来的员工孩子,就让他住两个月,然后每天可以见到自己的父母;同时给他们的孩子上《弟子规》,教育他们的小孩。这个很仁慈,来照顾他的员工还有他的家属。而且我们相信,这样的心去落实传统文化,三年、五年之后,他的企业是所有企业界中华文化落实的楷模,那他焉有不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多少企业界的,看到他的榜样效法他,也学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人心就愈来愈安定、愈来愈有道义。我所了解所有落实传统文化的企业家,事业都愈做愈兴旺,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你带给员工欢乐,又解除他的担忧、解除他家庭的需要,他就把领导者的喜跟忧放在心上,为领导者分忧解难,尽忠职守,这也是互相的感应。所以「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这也是道义相感,也是很自然的。接著我们看文章里说到:

  【其所以君王者同。】

  他们的身分都是『君王』,都一样。

  【而功迹不等者。】

  他们所产生的结果、功业,或者是灭亡,差异这么大。

  【所任异也。】

  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任用错了。所以接著讲到:

  【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

  『襁褓』都是衣字旁,「襁褓」是指背孩子时候绑的布,延伸为就是孩提,小孩的意思。成王在小孩的年龄,所有的诸侯都来朝见他,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宰相是周公。

  【周公用事也。】

  有这样贤德的大臣。

  【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於沙丘。任李兑故也。】

  『赵武灵王』也是战国时代一时兴盛的一位君王,但他后来也是饿死在『沙丘』宫里面,因为他用错人。

  【桓公得管仲。】

  这个历史上很有名。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九合』是指多次整合诸侯,也是建立共识。「尊王攘夷」,尊周天子,尊自己的君臣之礼,攘夷就是很多外来的这一些戎狄、外族都要侵犯华夏,大家团结起来抵御。这一段孔子在《论语》里面有强调,假如没有管仲,我们就「被发左衽」,就是我们留头发披在左边,就跟戎狄一样,因为被他们统治了。这一句话孔子也是说,管仲也算是民族救星。不过孔子评判人非常公平,好的他说,不好的,他也要交代。后人不能学他,后面也会讲到。

  【失管仲。】

  这里举得又更精彩了,更精彩,所以重点来了。齐桓公在春秋时候那霸业没有人能超过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是管仲不在了,他变成什么?短短的几年,变成死无葬身之地。尸体腐烂了六十七天,尸虫都流出去宫外了才被人家发现。今天回去,这个典故一定要记住,不能犯同样的错。因为他任用了:

  【竖刁。易牙。】

  开方,这几个乱臣,所以:

  【身死不葬。为天下笑。】

  当然也不能只怪这三个人,这三个人对齐桓公来讲是他的一个缘,这个缘分会造成这么大的祸害,其实根源还在自己。请问大家,「安史之乱」谁害的?「安史之乱」,那唐玄宗,唐朝大壁江山差点全部就毁掉了,因为他宠幸杨贵妃。那谁要负责任?杨贵妃,不是,你们不要笑,我还没讲完。杨贵妃是次要的,唐玄宗是主要的,因为他没有德,被她吸引了。假如杨贵妃遇到大舜,她可能就去扫厕所的分了,是不是?圣贤人很敏锐,大禹喝到一瓶酒,这个酒这么好喝,以后一定有人喝这个酒亡国,他高度警觉,不受世间诱惑。我这么比喻不是没有根据的。所以齐桓公为什么用这些人?易牙很会煮饭,连自己的儿子都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脑子也有点不清楚了,他问管仲:管仲,他连儿子都煮给我吃,他对我好好。这个叫情执,不理智。管仲说:他连儿子都不爱,他还爱你吗?他说好,那下一个,竖刁是自己自残入宫陪齐桓公,他伤害自己的身体来陪我。管仲说:一个人最爱惜的就是他的身体,他连身体都不爱来爱你,必定有目的。最后开方,他是一国的公子,还跑来照顾我,他父母死掉的时候他都没回去,你看他多爱我。管仲说:他连父母都不爱了,他还爱你吗?齐桓公说,有道理,这三个人走开。等管仲死了,忍不住了,要找人玩,要找人煮给他吃,这三个人又回来了,最后就『身死不葬,为天下笑』。所以:

  【一人之身。】

  一个人的人身。

  【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齐桓公一个人荣辱都在他的一身当中出现,重点在哪里?他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结果天壤之别。所以为什么尊贤重要!就在这里。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