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7集)


   日期:2016/9/29 18: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先来背一下,「五帝本纪赞」。好,预备起:「五帝本纪赞,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不简单,有没有用这半小时背起来的?好,谢谢。

  我们刚刚一起学习《说苑》的一篇文章,主要强调是「尊贤」。我们翻到六十页,「齐桓公问於管仲」这一段。

  【桓公问於管仲曰。吾欲使爵腐於酒。肉腐於俎。得无害於霸乎。】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要,这个『欲』就是想。这里应该是有笔误,应该是「使酒腐於爵」,『爵』是指酒杯,应该是「使酒腐於爵」。不过为什么不改?因为它原文是这样写。古代这些学者就是在后面注一下应该是笔误,他不轻易改原文,因为开了这个头,怕后面的人乱改。所以这个齐桓公很有意思,他这句话就代表他比较奢侈,他想让酒放久了在酒杯里坏了,肉在肉板上腐烂了。这个『俎』是指切菜、切肉的板子。这样的奢侈会不会有害於霸业?这齐桓公也挺有意思的,他把自己的缺点讲出来。

  【管仲对曰。】

  管仲对答得也很妙,他说:

  【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於霸也。】

  刚刚讲的这个情况,『非其贵』,就是不是一个富贵、高贵的人应该做的事,因为这个奢侈不可取法,所以这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但是这么做了,也无害於霸业,因为霸业的关键还不在这里。接著:

  【桓公曰。何如而害霸。】

  那怎么样,哪些行为,才是真的对霸业有害?

  【管仲对曰。】

  管仲接著说:

  【不知贤。害霸。】

  这个霸业必须要有贤才来辅佐。刚刚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叫「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文章很长,关键那几句把它背起来就受用了。所以不知道贤德之人,这个没有办法成就功业的,『不知贤,害霸』。知道了他是贤才而不用他,害霸;用了之后,又不能让他承担重任,害霸。承担重任:

  【任而不信。】

  承担了重任,你还有怀疑他,不信任他,这也害霸。你信任他:

  【复使小人参之。】

  就还身边有一些小人,或者没有远见的人给他碍手碍脚,干扰、干预他,这样也害霸。桓公说:

  【善。】

  所以从这段话,这个「尊贤」容不容易?尊贤不是说知道他是贤德,他就能为整个团体国家做事,要知他贤,还要能用,而且用还要委以重任。任了之后,还要信任,还不能派搞不清楚状况的人干扰他,这样做才是真正尊重这个贤德之人。所以「尊贤」,不能是口头上说说,不能是做样子的,要具体落实在这些关键上面。下一段里面有提到:

  【鲁人攻鄪。】

  这个字念必。鲁国攻打『鄪』这个地方。

  【曾子辞於鄪君曰。】

  曾子向鄪地的国君告辞,说:

  【请出。】

  就跟他告辞说,我要走了。

  【寇罢而后复来。】

  这个军队离开以后,我会再回来。鲁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不在的这段时间:

  【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

  拜托你,帮我看一下我家,不要让小狗跟野猪跑到我的房子里面来,曾子给他交代拜托一下。

  【鄪君曰。】

  大家想一想,这个鄪国的国君听了感受怎么样?我大难临头,你不跟我同生共死,还叫我帮你看家。鄪君就说:

  【寡人之於先生也。人无不闻。】

  整个国家里面谁不知道我对先生尊重?没有人不知道这个事实。

  【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

  今鲁国攻打我,先生居然要离开我。

  【我胡守先生之舍。】

  我何必还要守你的房子?大家感受一下。其实这个鄪君,能不能懂曾子的意思?所以有时候贤德之人在点人的时候,是很含蓄、很委婉,我们要会听、要善用心就知道人家的意思。

  【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

  鲁国果然攻打鄪,而且提出十条罪状责备鄪君。

  【而曾子之所争者九。】

  曾子,其实平常规劝鄪君的,力争他要改善的,就占了九条。所以大部分曾子在平时早就都提醒、劝告过鄪君,鄪君并没有珍惜曾子的劝告。

  【鲁师罢。】

  这个『罢』就是退军,鲁军回去了。

  【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这个鄪君赶紧去整理好曾子的家,然后把他迎接回来。所以尊贤不是口头上,也不是做样子,这样其实贤德之人,他可以感受到我们诚心不足,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什么?尊贤也是沽名钓誉,要做给别人看说我很尊贤。其实我们假如常常都是要做给别人看,虚荣跟名利心就在其中,就污染我们的心,道德学问上不去。都应该是体会到圣贤人这些教诲,都是帮我们恢复明德、恢复本性,都是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这个叫会学。好名、虚荣本身就是习气,做个尊贤的样子看起来是依教奉行,还是染著了。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也是强调「巧言、令色、足恭」。话都讲得很好听,道理一篇一篇的,但是行为没有跟上自己讲的,这都修成伪君子了。表面上对人都非常恭敬,但是事实上对人没有真诚,甚至背后还讲人家的坏话,赢得很多社会大众的赞叹,孔子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所以下面也举一段历史,刚好:

  【子路问於孔子曰。治国如何。】

  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关键在哪里?

  【孔子曰。在於尊贤而贱不肖。】

  能够尊重贤德之人,这个『不肖』是无德之人,品德不好的人,这个『贱』就是远离。其实,我们看这些历史典故,都离不开《论语》跟四书的教诲,我们在《中庸》里面讲尊贤,这些关键。接著:【子路曰。】

  因为子路听孔子说尊贤贱不肖是治国最关键的,他马上脑子里想到,有一个地方这个中行氏他很尊贤贱不肖,结果他的国家是灭亡的。显然子路看得浅,孔子看得深。所以子路曰:

  【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他怎么会灭亡?孔子对曰:

  【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

  看起来很尊重贤德的人,但是他却没有重用他。当时孔子到卫国,卫灵公也是号称尊贤的国君,结果当代的圣人去他那里还是没有被重用。所以卫灵公也是好个「尊贤」的名。

  【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虽然他强调要远离无德之人,可是看他身边还是有很多无德之人。所以他只做表面,慢慢他身边的人,人心都会起变化。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日久见人心,他尊贤是做表面的,所以贤德的人知道他『不己用』,就是不用己,他不会被重用。等於是无礼於这些贤德之人,当然人家就会埋怨,『而怨之』。

  【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这些无德之人也知道,这个国君其实也瞧不起他们,但这些无德之人他就会动歪脑筋,他就会仇视这个领导者。

  【贤者怨之。】

  贤德的人埋怨。

  【不肖者雠之。】

  不肖之人又仇恨他。

  【怨雠并前。】

  怨气跟愤怒、仇恨同时聚集,交集而来。

  【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这个中行氏想不灭亡,可能吗?『得乎』,就是可能吗?所以这两段也是提醒我们,尊贤真正关键在要听贤者的话,进而去做,然后利益了自己、利益了国家,这是这些贤德之人最欢喜的事情。他又不是为了名利而来、为了俸禄而来,他是为了利众而来的!所以《大学》里面有一段话说:「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见到贤人不能推举又不能用他,这是怠慢,不敬这些贤者。见不善而不能退,就是不要让这些不好的人来把持这些重要的位置,甚至於退了以后你还要远离他,不然还是会受他影响,假如不能远离这些无德之人,自己就有过失。

  前面我们讲到齐桓公,他知道易牙、竖刁、开方不好,管仲都提醒过他,他没让他们当宰相,有没有退?有,见不贤有退,但退而不能远。把他们辞退没让他们当官,但心里还想著他们,突然有一天受不了,想吃好吃的,又把易牙找来了;想玩好玩的,又把竖刁找来了,把这些不好的人又找回来了。所以事实上,人假如不能把很多内心这些不好的欲望去掉,很容易又感来无德之人到身边来,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一般都讲「物以类聚」。人生的因缘都靠自己的心去感召来,是发自内心尊重贤人,发自内心希望把事做好、希望能利益更多的大众,自然这个缘就能成熟。

  孔子在《论语》当中又讲了一段话,这对我们「尊贤」这个议题也是很重要。孔子讲,在「子罕第九」里面提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这段话大家记得吗?「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大家应该对最后一句话有印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的意思就是,孔子说那我也拿他没办法。这个圣人的感叹,都是我们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些关键点。「法语之言」,就是人家义正词严的劝告我们,而且讲的话都是跟经典相应的,这叫法语之言。我们听了,是是是,对对对,这就是从。是是是,你讲的对我太重要了,都是我最缺乏的,都是我最严重的。很好,代表接受了,从乎。但是不是在那里点头,是是是,之后呢?回去还是不改,那不是没有把这些长者、这些善知识的话记在心上吗?那只是表面上做恭敬的回应而已。那是表面上,因为是是是,刚好想到《弟子规》有句话叫「闻誉恐,闻过欣」,对对对,我赶紧要装著都听进去的样子。所以有没有听进去,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接著去改。假如这些长者、善知识给我们讲完以后,我们一样也没改,下次我们在那里是是是,人家心里怎么想?又在装了。有时候自己装,自己在欺骗自己,自己不知道。然后旁边的人讲了一句话说:他好谦虚,人家怎么跟他讲,他都是点头接受。结果我们一听,还觉得挺高兴的,你看人家满肯定我这个态度,看我都闻誉恐,闻过欣。其实,当下人家一称赞,自己一高兴,叫八风又动了。

  所以修行得时时不欺骗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行,得不被自己卖掉才行。所以听了这些好的教诲,要用心的改自己的问题,改之为贵。愈改,这些善知识他愈欢喜,你是真受教,孺子可教也,他会更疼惜你。为什么?他没有私心,他就是希望为民族、为圣教多栽培一些后继人才。所以有没有感得善知识来帮助我们,还在我们的态度。而这个态度不能做表面,得真干,得从真实心中去领受、去改。「改之为贵」,能改才是最可贵的。「巽与之言」,这个巽与,有包含比较婉转的,或者是称赞的言语,肯定我们的言语,听了挺受鼓舞的。「能无说乎」,人有时候还是需要鼓励的。但是「绎之为贵」,这个绎就是能深思,我有他讲的这么好吗?他是过誉我,诚惶诚恐。人家这么信任我,我的德行、学问、能力还差一大截,赶紧不能自满,好好的再加功用行来提升自己,这就是「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听到称赞的话很高兴,但是不去反思,那就陷在高兴里面,就陷在要人家称赞里面,之后没人称赞就没力气。所以「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只是在那点头,好好,你讲得太好了,我接受,但是不去改过。这个孔子就讲了,他都这样自我欺骗,那谁帮得上他?假如这个善知识给我们讲实话,反而我们面子挂不住,恼羞成怒,下次不跟他见面,或者是生气,背后还骂他,那人家不蹚这种浑水。所以,我们能得身边这些善知识多大的利益,还在我们自己的态度,要真干才行,不能落在表面上。所以《大学》这些话,《中庸》的话,包含《论语》,都提醒我们,尊贤最重要的依教去奉行。

  我们回到「绪余」讲的,「上则优赐有嘉,下则鞠躬尽瘁,礼行於君臣矣」。当然为人臣者,这个鞠躬尽瘁就是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礼行於君臣矣。

  【定省温凊。出告反面。礼行於父子矣。】

  前面我们讲孝悌这个部分讲得比较多,这里就不再陈述。当然我们也从『定省温凊,出告反面』,这些要求孩子的生活礼貌,重要还是长他的恭敬心、长他的爱心、长他的细心、长他的责任心,都是在这些为人子之礼当中慢慢内化的。比方「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诸位学长,请问您什么时候只要有吃的东西都会先想到父母长辈?您什么时候养成的,有没有人说是我三岁那一年的三月五号?不可能,这叫潜移默化就内化了。所以家教重要。

  【外内位正。和而有别。礼行於夫妇矣。】

  这里这个『外内位正』主要就是夫妇分工,男主外,女主内。这个『和而有别』,别在职责不同。我们想一想,女子主内是相夫教子,这个家兴不兴旺,女人占的关键最大。男人很清楚这一点,对於妻子的恩德、妻子的付出不敢忘,时时念著这分恩,所以他们相处起来非常和谐,彼此感激对方。这个不是我说的,孔子说的。孔子在《孔子家语》里面有讲到,「妻也者」,孔子一开始是说,「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这些圣王都非常尊重他的妻子,然后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个妻子包含太太跟孩子。因为,孔子接著讲,「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亲」是指整个亲人、家族,「主」就是这个家能不能和睦、能不能兴旺,最重要的主角是谁?太太。大家有没有听过家庭主妇?典故从哪里来,明白了没有?所以很多人说我们中华民族不尊重妇女,这个乱讲。你们有没有听过家庭主夫?有没有?没有,那个电影乱叫的,他那个没有依据经典,家庭主妇。为什么叫太太?不都是彰显女子在一个家族当中的重要性吗?周朝出最多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太太,好几代的太太都培养出贤德的后代!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代的女圣人,成就了周朝好几代的圣贤子孙。而「子也者」,孩子,「亲」,这个亲是指父母、祖宗,「之后也」,孩子是我们祖宗传承下去的后代,我们要教育好下一代,才对得起祖先,要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所以古人懂这些道理的,对於教育孩子都摆在第一位,他生怕自己的孩子没受好了教育有辱祖上,那就是他大不孝。这个「和」来自於互相的尊重跟互相的感恩,所以『礼行於夫妇矣』。

  【长幼有序。伯友仲恭。礼行於兄弟矣。】

  『伯』是指哥哥,『友』是爱的意思,『仲』是指弟弟,『恭』是恭顺的意思,『礼行於兄弟矣』。这在之前「悌」的主题,我们也谈过不少例子。接著:

  【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礼行於朋友矣。】

  『乐群』就是合群,跟人都能和睦相处,不会发生冲突。『敬业』,朋友、同学之间非常尊重学业,尊重事业、家业。所以交朋友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论语》里面才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毋相聚以邪谈』,朋友之间道义相交,有缘相聚,都是要彼此提升、彼此成就,而不是谈一些没有意义的事,甚至於是谈一些会增长邪思,那就更要不得。所以「毋相聚以邪谈」,就要做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只要跟经典相应的这些道理,听了就非常欢喜,而不是谈人家的隐私谈得很高兴。比方,有个名词叫八卦,那都是违背教诲,叫相聚邪谈就是谈八卦。朋友的道义当中应该是不言朋友的隐私,不在别人面前谈他的家庭、谈他的缺点,谈了就有损於朋友的道义。所以以文会友,这个「以文会友」其实就是「乐在正论」,然后以朋友来辅助自己提升道业、提升仁德之心。交朋友当中,历史典故里,最具代表的是哪一对朋友?我们说这个朋友很知心,然后刚刚讲的刎颈之交,都会想到管仲跟鲍叔牙,我们说「管鲍之交」。俗话又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见得这个朋友能够惺惺相惜,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目标,又共同成就彼此的道业,这是非常难得的朋友因缘。

  我们一起来看「管晏列传」,《史记》,在四十四页。这里提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司马迁选到这篇文章,可能他也有感触。因为司马迁当时遇上李陵投降匈奴,但是司马迁觉得李陵是因为当时派的援兵都没到,可能是他的权宜之计,他不是真正投降,或者传的有误,所以他替李陵说话。汉武帝那时候特别生气,他还替李陵说话,最后被关入狱中,然后执行宫刑,所以也很凄惨。而当他下狱的时候,这么多的朝廷同仁,却没有人替他讲话,可能也是感触良多,所以这篇文章里面就比较详细有谈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我们来看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仲」是字,『夷吾』是名,管夷吾,字仲。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这个「颍上」是现在的安徽省。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少时』应该是年轻的时候,常常跟鲍叔牙交朋友。这个『游』是交游。

  【鲍叔知其贤。】

  在交往的过程当中,鲍叔牙深深了解管仲是一个很有贤才的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管仲家里比较穷,结果跟鲍叔牙在南阳做生意。『常欺』,这个「欺」,不是欺负,是占便宜,赚了钱多拿点。

  【鲍叔终善遇之。】

  这个『终』就是至始至终,『善遇』就是对他很好,「善遇之」。

  【不以为言。】

  他度量也很大,不会去计较这些事情。『不以为言』就是不会说些什么批评的话。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这个『已而』是后来,鲍叔侍奉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

  他们各为其主。

  【及小白立为桓公。】

  后来公子小白先回齐国当了齐桓公。

  【公子纠死。】

  公子纠没有赶回齐国,就死了。

  【管仲囚焉。】

  管仲被关在牢里,因为他要射杀齐桓公。

  【鲍叔遂进管仲。】

  这个鲍叔牙,我们刚刚提到,七十次推荐管仲,最后齐桓公接受了。

  【管仲既用。任政於齐。】

  管仲被重用了。『任政於齐』,就是把齐国的政治重任付托给管仲。

  【齐桓公以霸。】

  齐桓公最后成就霸业。

  【九合诸侯。】

  这个『九合』有好几种说法。《史记》里面记,确实有九次。另外的经典有两个说法,一个是「纠」,就是督导的意思;再一个说法是这个「勼」,聚的意思。不管哪一个意思,都讲得通,就是多次把诸侯团结起来,抵御这些戎狄外患。因为那时候情势也比较危急,这些戎狄都要入侵中原,他能团结大家。「九合诸侯」,重要的是尊王攘夷,让所有诸侯都能尊重周天子,然后攘夷,就是抵御这些外族。

  【一匡天下。】

  这个『匡』是匡正。当时候天下这些诸侯都比较无礼、都比较僭越,然后他带头来做表率尊重周天子,其他的人也尊重佩服他,也跟著效法,让天下得以匡正。

  【管仲之谋也。】

  这多亏了管仲的智慧谋略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是叙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接著管仲说:

  【管仲曰。吾始困时。】

  这个『始』就是当初,我当初很贫困。

  【尝与鲍叔贾。】

  这个『尝』,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了,就是曾经。大家看到这个「尝」字,有想到哪句经文没有?「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个尝就是曾经,这『贾』就是经商,我曾经跟鲍叔一起经商。

  【分财利多自与。】

  在分钱的时候,『自与』,就是给自己,多拿了。

  【鲍叔不以我为贪。】

  鲍叔不觉得我是贪心。

  【知我贫也。】

  知道我贫穷,家里需要。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他曾经帮鲍叔办事、出主意,结果出了几次反而让情况愈来愈糟,『更穷困』就是陷入窘境。

  【鲍叔不以我为愚。】

  鲍叔不觉得我是愚笨。

  【知时有利不利也。】

  因为鲍叔知道时机有利跟不利,我是刚好都遇到时机很不利,不是我笨。大家边读这个文,边观照一下自己的人生。你假如遇到一个朋友,你多拿的时候,他不觉得你贪心,知道你家里贫穷;还有你给他出主意,出了好几次都砸锅,更惨了,他不责怪你,还觉得刚好时节因缘。接著:

  【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

  这个『仕』是当官,三次当官。『见逐』,这个「逐」就是逐出,被罢黜了。本来当官,当得不好,领导把他fire掉了,把他辞官,免职了。三次当官,三次都干得被人家免职。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觉得我是无能:

  【知我不遭时也。】

  没遇到好时机、好领导。

  【吾尝三战三走。】

  我又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都失败,赶紧逃走。

  【鲍叔不以我怯。】

  这个『怯』是胆怯。打仗最重要的勇气,我失败逃走了,鲍叔不觉得我是胆怯。

  【知我有老母也。】

  知道我还有老母要奉养,不能死。

  【公子纠败。】

  『公子纠』管仲曾经辅佐过。「公子纠」死了,当时是召忽跟管仲辅佐公子纠,一起辅佐,结果公子纠败了以后,召忽很有气节,他马上就自杀,跟自己的主子一起死,但管仲没有死,他被关起来。

  【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被囚禁,受屈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

  鲍叔非常理解我,我是不为这个小节感到羞耻,而是怕自己这一生不能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留名於后世,这才是我最羞耻的事情,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接著管仲讲了一句非常真情的流露: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诸位学长,你们交的朋友当中,有没有你的朋友曾经感动的对你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某某朋友、同仁也。但是我们现在这整段文章读下来,我说任何人遇到鲍叔牙,都会被他的诚心感动。这么样的信任,这么样的支持我们,我们假如不真干,我们假如不真正以心相交,感觉好像对不起这个朋友。大家读著读著,有没有觉得这个鲍叔牙挺傻的?人傻到别人都不想欺骗你,那是智慧,那是修养!当然,鲍叔牙也确实能看到管仲内心世界。管仲有没有缺点?我想是有,但是鲍叔牙都是看人家的好。再来,鲍叔牙都是时时以天下为重,他念念想著管仲可以利益齐国,后来成就了这个因缘。接著文章讲到:

  【鲍叔既进管仲。】

  鲍叔牙,『进』就是推荐、荐举管仲。

  【以身下之。】

  『下之』就是居管仲的部下。

  【子孙世禄於齐。】

  他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俸禄,因为他有德行,他念念为国家著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后代子孙:

  【有封邑者。】

  『邑』就是国家封给他们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属他们管理。这个地方所收到的这些人民的纳税都由他去掌管,有这个封邑的后代就超过十世。

  【十余世。】

  就是十几世。

  【常为名大夫。】

  而且都是很有德行,闻名於国家社会的好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天下不多』,这个「多」是指赞美。当时候的天下人,以至於后世的人,比较不多赞美管仲的贤才,反而更多的赞美鲍叔能够知人,能够识别好的人才,进而去推荐他,为国举才。所以进贤受上赏,这不只是为国家,为整个自己的团体,甚至为了文化的承传,推荐贤德之人,会得到老天最大的封赏,因为这样会利益的人群跟时间非常深广。蔽贤、嫉妒,让团体、国家用不到贤才,马上会遭天谴,很明显的处罚会看到。我们曾经举过秦国李斯嫉妒自己的师弟韩非子,最后他后代都被诛杀,「蔽贤蒙显戮」。「进贤受上赏」,这段就做了最好的注解,「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好,接著讲到:

  【管仲既任政相齐。】

  担起了重任,为齐国的宰相。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这个『区区』就是小小的意思。以一个小小的齐国,而且还位处於海滨,位处於边陲的地方,流通货物是『通货』,『积财』是积聚财富,而且还『富国强兵』,等於是政通人和,百业兴盛,国家、军队也很强。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得民心,人民团结和睦就能兴盛。『与俗同好恶』,这个「俗」就是指人民,他时时想著人民需要什么,人民需要财富、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生活安定,这都是人民需要的。孟子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民不喜欢作奸犯科这些行为,厌恶这些行为。孟子有段话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去成就人民的幸福,人民也会为你想,怎么让你幸福;时时想著怎么去化解人民的忧虑,那人民回报回来的,也是常常想著你的忧虑。所以能以父母的心来照顾人民,那一定可以王天下。就是把整个国家带得非常好,人民团结一致,都来自於与民同忧喜、同好恶。其实就是跟人民的心完全紧密结合在一起,都是为他们想。

  【故其称曰。】

  『故其称曰』,「故」是所以,「其」就是指管仲。所以他说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仓」是指放谷类的仓库,「廪」是指放米的仓库。其实就是存放粮食的这些仓库都非常充足,人生活没有匮乏吃得饱,才知礼节。一般的老百姓,你让他都挨饿受冻,然后叫他来重视礼节,比较困难;他要先生活无忧,他进一步来学习这些忠孝节义的道理。所以他能理解老百姓这些生活的需要。『衣食足』,衣服、食物都非常富足,人民慢慢的他就知道荣辱,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让他们吃得饱,进而再教育他们礼节荣辱。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也是讲到「富之」,进一步再「教之」,让他们生活无忧了,赶紧要教他。假如生活无忧,不赶紧教他,慢慢愈来愈有钱,社会风气就会堕落。笑贫不笑娼,整个道德仁义跟财富没有并进,愈来愈有钱,道德观念没有提升,社会容易扭曲掉,这在很多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就很明显。所以这个管仲也点出来了,先让他生活无忧,进一步再教他礼节、教他荣辱,这些道德观念。下面也强调:

  【上服度则六亲固。】

  『上』是指领导者,『服』就是能实行,自己能实践,上位者能实践,『度』是指法度、礼仪,就是他带头守法、守礼,他的行为都是跟圣贤教诲相应。这一点清朝开国的几个皇帝做得很好,康熙、雍正、乾隆,尤其康熙做得非常好,他都是带头做。比方皇帝那个时候都有祭农神,重视农业,几千年来是以农立国,而且皇帝亲自耕田。那个时候康熙皇帝为了在耕田的时候能耕得水平比较稳定,自己私底下还常常练习,代表他很重视,给人民做个榜样,自己亲耕,重视农业。所以上位者能真正以身作则,『则六亲固』。上位者也做出孝道,落实五伦、八德,六亲就会非常稳固、团结。「六亲」是指父子、夫妇、兄弟。父母、兄弟、妻子这几个关系,六亲固。康熙皇帝是很孝顺的,他母亲不在了,可是他对他的奶奶很孝敬。有一次,他奶奶孝庄,有一次要出去,请几个人扛轿子。结果他奶奶不忍心,这么远的路,这几个人会很累,还是坐车就好了。结果毕竟他奶奶年纪大了,大家想,康熙皇帝的奶奶,岁数至少要多他四十岁左右,结果实在因为马车颠簸,老人家骨头还是受不了,所以奶奶就说「我还是有点受不了」。结果康熙皇帝说,「奶奶,我请他们一路跟来」,就是那些扛轿的,虽然奶奶拒绝了,但是他很细心,怕奶奶中途受不了,所以赶紧换上这些轿夫,继续后面的路程。虽然是一个细节,但是可以看出康熙的孝心非常细腻,想得很周到。接著讲到:

  【四维不张。】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不张』就是不能发扬光大。

  【国乃灭亡。】

  『乃』是就要,国家就要灭亡。这一段话在管仲的文章里面有讲到,「国有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礼义廉耻只要有一维不足、严重缺乏了,这个国家社会就倾倒,问题就会层层不绝;「二维绝则危」,假如两个四维不足了,那这个国家危险了;「三维绝」,这个国家就要翻覆了;假如四维都没有,「四维绝」,铁定就要灭亡。好,我们从管仲这段话来看看,我们自身跟我们的下一代,现在四维是什么情况?大家笑什么?我们现在来思惟面对情况,这不是开玩笑,这些都是古圣先贤,他们的话都很值得我们省思!只要这四维的德行没有,他再有博士学历,他有再多的财富,他的家庭社会还是要亡掉。所以「德者本也」,值得我们深思!

  【下令如流水之原。】

  上位者下命令,如流水自源头下流。等於是上位者就是源头活水。而这个下的令要怎么样?

  【令顺民心。】

  才好。顺了民心,下流以后就通达无阻,政通人和。这段话还是很强调上位者要做榜样,要考虑人民的实际情况,法令要能顺民心,而且四维也要上位者来做表率。

  【故论卑而易行。】

  这个『论』是指政令,『卑』是平易。这些政治命令不会太繁琐,很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需要。「论卑而易行」,「易行」就是易於遵守。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这个『俗』还是指一般的老百姓,他们『所欲』,就是所希望的。『因而予之』,能洞察到人民的需要,然后给予他们。

  【俗之所否。】

  这个『否』就是厌恶,不喜欢的。

  【因而去之。】

  就是把不好的法令,把它去除掉,或者是不好的社会风气,把它矫正,人民他就会很欢喜,他的生活就愈来愈好,安定。这是谈到管仲治理齐国,他的这些做法、政治理念。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为政』就是治理这些政事。管仲很有谋略,脑筋也很清楚,善於把本来是祸的事情转成福,转失败为成功。为什么他能因祸得福,转败为功?因为他考虑事情能够:

  【贵轻重。】

  能重视把握到轻重缓急。

  【慎权衡。】

  就是谨慎衡量利害得失,当然也是考虑得很远,权量这些利弊得失。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

  打仗毕竟不是好事。以前,古代打仗都是凶,不得已才打。结果这次齐桓公生气去打仗,因为齐桓公有个妃子叫蔡姬,他这个太太有一天跟他出去玩,然后齐桓公坐在船上,这个蔡姬很懂水性,也会游泳,她就跟齐桓公开玩笑,她就把船荡了一下。齐桓公可能不大会游泳,所以被她惊吓了。结果一惊吓,齐桓公很生气,你这个女子,怎么可以跟君王我这样乱开玩笑?就罚她回娘家闭门思过。这也挺有道理的,也没有休掉她,闭门思过。结果,也挺夸张的,这个蔡姬的父亲,就是蔡国的国君,女儿不像话他也不反省,还把他女儿又改嫁给另一个人。这个齐桓公怎么受得了?所以就发兵打蔡国。结果,当然这是自己家里事,也不是什么光彩事。管仲很厉害,既然都出兵了,顺便打蔡国连著的楚国。因为楚国不像话,不尊重周天子,还自立为王,三代了,都不进贡,没有尽到为臣之礼。这么一打,天下人关注到哪?关注到主持正义,本来是家里的这种荒唐事,管仲把它一转,变成替天行道。所以『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

  指责楚国太嚣张了。『包茅』,「包」是指包裹,就是裹束,把它成捆。把什么东西成捆?精茅,精华的精。这个「茅」,精茅是指一种香草,用在祭祀的,常常拿这个东西进贡给天子。他都没有做,所以无礼,这是一个事件。管仲确实转败为功,因祸为福。

  【齐桓公实北征山戎。】

  又有一次,齐桓公实际上是征伐北边的山戎,戎狄。结果已经发兵,北上了。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因为也刚好路过燕国。在周成王的时候,有三个大臣,周公、太公、召公,都是当时候的圣贤。而燕地当时候就是封给召公,所以就藉这个机会督促燕国,你们应该恢复召公时候的善政,也教训了燕国的朝廷,燕国的国君。所以管仲很会算,出一趟门,多做些重要的事情。这是另外一个事件。又有一件事:

  【於柯之会。】

  刚好齐国跟鲁国打仗,结果齐国打胜了,然后要鲁国割一块地给他。结果就在柯的地方讨论,要割这个地方给齐国。刚好鲁国有一个臣子叫曹沫,他也很机智,当场挟持齐桓公,挟持齐桓公说「你告诉大家,你不要鲁国这块地了」。齐桓公答不答应?当然答应,刀都到脖子上还不答应吗?齐桓公马上说「好好,我答应你」,答应了。但是事后桓公受不受得了这个气?我泱泱一个大国,你居然这么欺负我,好,他心里想,我就进攻鲁国,顺便杀了曹沫。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这个『信之』,就是管仲劝齐桓公,你既然当众答应了,要守信,不然你就会失信於天下。管仲看事情不是看恩恩怨怨,看天下大局,所谓「贵轻重,慎权衡」,这要很冷静的人,不情绪化的人才办得到。结果齐桓公也难得,管仲讲得有道理,他也听了,他也把这个愤怒压下来。所以齐桓公压下愤怒好几次,他不简单。

  【诸侯由是归齐。】

  因为最后他忍住气了,还是守信诺,反而天下人知道说,齐桓公面对人家要挟,答应的事还守信,这样的国君好,都来归附他。那是不是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故曰。】

  所以说到:

  【知与之为取。】

  知道给他反而是取得了。

  【政之宝也。】

  这是从政的法宝。当然,大家要了解,这个不是说要给的时候就想著,我待会儿就有了,那个心态就是错的。他与之都是符合道义的,所以与之了反而能取,取什么?取信於人。他做的都跟道义相应,他得的是人心,他取得的是人的信任。所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我们之前信篇里面,一直强调孔子这段话,没有信任,这个团体、国家是很脆弱的。所以能与之、施信义,与之也是时时体恤人民的需要,自然取得信任,国家团结。「政之宝也」,政治的法宝,也是从政重要的原理原则。今天先跟大家讲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