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2集)


   日期:2016/10/5 16: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把这两页背一遍,预备起:「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於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冯谖曰:愿之。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还背吗?还是还念吗?好,下个礼拜把后面两段背一下,这些都很好的文章。

  好,我们翻到一百五十四页。

  【吕蒙正曰。】

  『吕蒙正』是宋朝的一名大臣。

  【五伦八德。非义莫能成。】

  『义』,其实贯在『五伦』,我们常说的五伦十义,都是我们在五伦当中应尽的本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实在尽孝、尽悌都是存有这分道义在,所以说忠义、信义都是有义的精神在八德当中。

  【父子无义。】

  五伦当中的父子关系假如没有义,而只有利害的时候:

  【则渎伦之事兴。】

  『渎』就是轻慢。对自己的父母都傲慢,甚至於冒犯父母、伤害父母的事情都出现了。当然,在这些家庭的悲剧当中,我们还是要反思,是教育出了问题。父母,父慈子孝,父母的慈爱表现在哪?重视孩子的人格教育,教好他做人做事,成就他一生的幸福。假如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都没有教他做人,甚至於还常常以功利来引导孩子,孩子就见利忘义,这些渎伦的情况就会愈来愈严重。所以「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孝悌、仁义一定要教育。

  【君臣无义。则僭窃之乱作。】

  『僭』就是越分。超越他的本分,以下犯上的这些乱世就会出现。所以五伦大道都要在家庭、学校当中一定要赶紧来教育,要补这个课程,不然这些家庭、社会的乱象很难减少,很难制止。

  【兄弟无义。则萧墙之祸起。】

  这个『萧墙之祸起』,就是兄弟住在一起,可能自己家都发生严重的冲突。现在报章杂志这样的情况就很多。我们在读到这个《德育故事》当中,父子、君臣、兄弟,我们都有读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例子。古人受了这么好的教育,他的行为符合道义都是惊天地泣鬼神。我们这几代人忽略了义的教育,都是自私自利,做出来的事情,有时候会让人家叹气,很难想像。

  【夫妇无义。则离异之端兆。】

  这个现象现在也明显,离婚率很高。其实就是情义缺乏了,所以离异的现象就愈来愈明显。很多大都市甚至离婚率都达快接近五成,一半了。我们教书的人,特别对这个离异非常担忧,因为很多学生他的行为比较偏颇,都是家庭比较不健全,家庭教育比较缺乏,所以他的行为才会偏差。这是很不愿意见到的情况。所以应该年轻男女还没结婚以前,就要先上恩义、情义、道义的课。这个谁来做?最好政府要来做。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怕出生率太低,然后就生一个补助多少,鼓励大家生孩子。孩子不是生多好,是教育好更重要。孩子一大堆,都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那是家庭社会的负担。所以现在应该不是鼓励生孩子就给多少钱,应该是来上伦理道德的课,上一次给多少钱。先以欲勾牵,后令入圣智,你先用钱,他愿意来听,说不定几句把他给敲醒了,那就差很多。所以凡事要看到本上,德是本,教育是本,不是只有多生几个就解决家庭社会问题了。

  【朋友无义。则倾陷之机伏。】

  朋友之间不讲道义,『倾陷』就是互相陷害,互相争夺的情况,这些徵兆就会愈来愈明显。说穿了,都是人心的问题。但人心,必须透过教育、教化才能改善。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不管是在家庭或者在工作当中,能尽心尽力弘扬伦理道德,当然这个弘扬从自己先做起。人能弘道,我们做得好,人家看了欢喜,生信心,进而效法。你自己当领导,你的榜样影响了你的下属一生,这都是功德一件。随因缘我们尽力来为人演说,为这个社会拨乱反正出一分力。

  【故义者。】

  这个『义』:

  【至刚至正。】

  刚正到极点,没有丝毫的软弱、退却,没有丝毫的邪思在其中。

  【有严有法。】

  很有威严又守法度,违背道义,绝对不做,没得商量。就像我们刚刚讲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无偏无党。】

  没有偏私,也没有任何的私心在其中。这个『党』就是指私。

  【义之所在。懔若春雷。肃若秋霜。】

  道义之所在,就是一个人他真的是正气凛然,『懔若春雷』,就是他的正气、他的威仪,人家不敢侵犯。『肃若秋霜』,不敢丝毫的触犯:

  【而不可犯。】

  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能够正气凛然,底下的人都不敢造次,他有收慑、威慑他团体的这种能量,这种威仪。所以当时岳飞领军,他的军队就是正义之师,他们有一个信念,「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就是快冻死了,绝对不抢老百姓的房子来住;纵使要饿死了,绝对不拿老百姓的食物,绝对不偷,不当贼,他有这样的信念。所以您看他的军队,确实是「懔若春雷,肃若秋霜,不可犯」。而且他那种正义之师,真是所向披靡。岳飞打金兵的时候,真的是打得金兵落花流水,不敢跟他的军队对敌。老百姓感受到他们这种义,正义之师,感应到什么程度?只要岳将军走到哪儿,我们就跟他跟到哪儿,就对他信任到这种程度。

  【其规矩至严。】

  当然领导者首先对自己严格,「其身正,不令而行」。

  【准绳至正。】

  义是做人的『准绳』。

  【无物不可。无时不然。】

  『无物』就是没有事情,没有哪个地方,不可以没有遵循义的,这是指空间。所有的事,所有的地方,放诸四海,义都可以遵循。『无时不然』,这是指时间,它是超越时空的,没有任何时刻不是应该这么做的。时代在变,但真理、做人的纲常是不能变的。所以:

  【义固不止於一二端见也。】

  所以义的精神、义的落实,不仅仅是在一、二个方面而已,应该是一切人事物无时无刻、无所不在要守住的做人精神。等於是任何时候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能够与恩义、情义、道义相应,这样去做就是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

  我们来看一篇义的文章,翻到九十二页,「义田记」。「义田记」是宋朝的文章,是钱公辅先生写的。钱公辅是宋朝的一名大臣,而「义田记」是钱先生非常推崇范文正公的义行,他写下来歌颂。更重要的,让后世的人能够有所感动,进而效法范公的风范。钱公辅先生字君倚,常州武进人。常州在江苏,江苏、浙江出了很多文人,也是一个地方的读书风气,像广东梅县读书风气也很盛。所以古代很强调境教,搬到一个地方,受这一方风气的影响,近朱者赤、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他是宋英宗时候的副枢密使,神宗的时候做知谏院,这个知谏就专门给朝廷、给皇帝谏言的,算是很重要的官职。但是给皇帝谏言有时候必须要,叫做批逆鳞。天子是龙,你得要逆著他的鳞片,因为忠言逆耳,伴君如伴虎。所以面对天子,你要直言不讳,那也是要相当的勇气才行,那种刚强正直。而且因为你有时候批评整个政治上的缺失,又会得罪很多权臣,掌握权力的这些大臣。所以这个官职是很不容易做的。他是秉性耿直不阿,非常正直,绝不谄媚,绝不跟这些恶势力妥协。而文章平正不苟,就像他的人格一样,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言语。不苟是写的都非常真实,没有穿凿附会的东西。我们接著来看文章:

  【范文正公。】

  范仲淹先生字希文,因为我们之前有一起学习过「岳阳楼记」,这些我们就不详述了。

  【苏人也。】

  苏州吴县人。

  【平生好施与。】

  他一生处世很喜欢『施』,布施,『与』,给予,就是很喜欢帮助人,一看到了,他会尽力去帮助。

  【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对於他的亲戚而比较贫穷的,他会帮助他。这个『亲』就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还有比较熟的朋友。这个『疏』就是指没有血缘关系,关系比较远,但是很有才德之人。哪怕可能离他很远的地方,只要他知道是有才德之人,很贫困,没有办法生活的,他一定会去帮他。『咸施之』,这个「咸」字就是只要知道了,他一定尽心尽力去帮。

  【方贵显时。】

  『方』就是当,当他贵显的时候,富贵显达的时候。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置』就是购买,我们说置产置产,这个「置」就是购买。『负郭』,「负」是指背对,人背靠背这个叫负。背对,其实就是挨著。「郭」是指外城墙。像《孟子》里面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郭就是指外城墙。就是购买背靠著外城的土地,而且这个土地是『常稔之田』。意思就是他买的这些土地,是背靠著外城,而且土壤肥沃。这个「常稔」就是土壤肥沃可以丰收的田,而且是千亩之田,他都把它买下来。「稔」是稻谷成熟称为稔,我们常说丰收、丰稔。

  【号曰义田。】

  把这一千亩田地,称作、取名叫做『义田』。为什么叫「义田」?尽一分道义,来照顾他整个族群的人。当然,有一句格言讲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人能以父母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兄弟,他一定会体恤到兄弟和乐父母最高兴了,他一定会友爱他的兄弟,不让父母操心。「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天地化育万物,我们能效法,就能爱护人民。民胞物与,连万物都懂得去疼爱、爱惜。我们看到这三句话,其实人生很多问题,都是心量不够大。心量一扩宽,养自己的太和之气,就什么冲突、什么对立,就没有了。时时能体恤父母,跟父母的心能感通,能跟祖先感通,能跟天地感通,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其实,修身最重要的就是扩宽心量,无人不可容、无事不可容,卡住了,都是我们心量不够大。

  范公确实是以祖宗之心为心,范公曾经告诫他的子孙,说他今天能有这么显贵的人生,是祖上的福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范公精通《易经》,所以范公的境界我们测不到,比方他盖一个书院,他说五十年之后这里会出状元,后来就真的出状元。然后他把自己本来自己家的地,要盖房子的地捐出去盖学校,后来那个学校历代出了几百个进士。所以他告诫子孙的时候就提到,这是祖先的福荫,我不能把祖先的福分拿来自己享受,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孙子去享受,这样他以后没脸面去见他的先祖。您看这段话假如他的孩子才三岁、五岁就这样教育他,范公在孩子的心目当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凛然大义。所以从祖先,体恤祖先的心,要办义田。

  而从他自己的人生过程,因为他两岁父亲去世,他母亲是带著他处境非常的可怜,叫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所以他的母亲很不简单,在这样的人生境界当中,对於自己的族人没有丝毫的埋怨,被整个家族的人抛弃没有埋怨,居然教育出的孩子是往后尽心尽力照顾族人。所以范公能成就这样的人格,跟范母的教育是最大的关联。我们相信范母心中没有怨恨,反而是期许孩子,你人生曾经遭遇这样的困难,遭遇这样的窘况,你以后有能力的时候,绝不让自己的族人,再有这样的痛苦。这叫化悲愤为人生的力量。我们人生曾经走过的错误,我们尽力不让后面的人再错。尤其我们这几代人,从小缺乏中华文化的学习,人生的弯路实在走得太长了。所以现在看到很多孩子三岁、五岁就开始学中华文化,我们内心也比较安慰。我们愿做后代的垫脚石,我应该不能说我们,我愿做,不然就有点强迫大家,强迫中奖,这样也不是道义的行为。期许自己做垫脚石,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承担起来,让后面的人学传统文化能够学得更得力,要能够构建好更好的学习文化的一个因缘、一个平台。所以人生有这样的不幸,他转不幸变成一种人生的使命、责任,购置了义田。

  【以养济群族之人。】

  『养』是赡养,『济』是救助,赡养救助整群的族人。

  【日有食。岁有衣。】

  让他们天天吃得饱,年年穿得暖。可能在马来西亚觉得「年年穿得暖」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告诉大家,这个是江苏一带,特别冷,因为我去住过。我那时候住安徽,长江流域冬天有时候冷,会到零下差不多五六、七八度,没有暖气,然后屋子里跟屋子外的温度差不了多少。所以那一段时间,冬天进门就像进了冰柜一样,很冷。所以冬天一定都要有棉衣才能抗寒。假如很穷困,我们也有机会到比较乡间的地方,看一些老百姓居住的状况。有的门破一个洞,窗户也破了,那冷风这样吹进来,只有一件不厚的被子,真的不知道怎么熬得过来。所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体恤寒冬的痛苦,『岁有衣』。

  【嫁娶凶葬皆有赡。】

  在这些婚丧喜庆都是比较需要用到钱。『赡』就是补助,给予一些津贴。所以都能体恤族人,他在哪一些时候特别需要资助。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范公也是知道要用有德之人,整个族就非常信服这个长者,他来负责这整个义田的运作。选择族中年纪大,而且贤能的人来管理,『主其计』,就是管理这些事情的会计事务。

  【而时其出纳焉。】

  这个『时』是动词,就是按时去做支出、收入的事情。

  【日食人一升。】

  每天给每个人一升粮食。

  【岁衣人一缣。】

  每年给每个人一匹细绢,细绢做衣服的。

  【嫁女者五十千。】

  嫁女儿的补助五十千钱。以前是铜钱、铁钱,这一般是指铁钱。

  【再嫁者。】

  第一次嫁女儿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第二个出嫁的给三十千钱。

  【娶妇者三十千。】

  娶媳妇的给三十千钱。怎么娶媳妇少一点?娶媳妇是家里多一个人,古代农业社会那是多一个人力。

  【再娶者十五千。】

  再娶第二个媳妇的,给『十五千』。

  【葬者如再嫁之数。】

  有丧葬的时候,这个钱数跟再嫁的一样。这里前面有提到再嫁者是三十千。我想可能有时候也会调,比方物价指数,可能会调一下,但是差不多就是跟再嫁之数同。

  【幼者十千。】

  未成年的给十千。这个都是指很贫穷的人家。

  【族之聚者九十口。】

  他的族人跟他聚居在一起的有九十口人。

  【岁入给稻八百斛。】

  『岁入』就是每年义田的收入,便要供给出粮食多少?『八百斛』。这个「斛」也是计算稻米的一个量词,一斛等於十斗,八百斛就变成八千斗。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供给给聚集的族人,以义田的收入来提供。

  【沛然有余而无穷。】

  就是义田的收入情况很好,丰盛有余,多得不但用不完,还有剩余。『有余而无穷』,这个「无穷」等於是,好像整个义田的事业愈来愈兴旺。

  【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仕』就是当官,他已经曾经当过官。『家居』,就是现在刚好闲置在家等待新职的人。因为他还在等待工作,他就没收入,这个时候也会提供他这些帮助。这是体恤每个人的状况很细腻。尤其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家里这么多人要吃、要用,父亲压力都会很大。我们接触台北县三重耕心莲苑,他们有一个餐厅,他们居民常常去吃饭。其中就有刚好没工作的父亲,每天带著孩子去吃,吃了好几个月,因为他没有收入。最后找到工作了,把第一份薪水就拿给莲苑的老师,感谢她,说没有莲苑我就熬不过这一段了。所以这些都是义,在危难的时候尽心尽力帮助。

  【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至於已经在公家服务,他有官职的,他有收入的,『罢』就是停止,不用给他,停止供应。我们相信不只不用给他,这样的一种道义的家族,他自己宽裕了,我想他也会拿钱出来,去帮助更困难的人。

  【此其大较也。】

  这就是大略的情形。这一段主要是概述整个义田的制度,也说明接济的对象主要是这些亲族,还有一些贫困的贤士。

  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有点倒叙,就是回到范公以前的人生状况。因为刚刚是讲他已经贵显了,然后置义田。其实范公这样的志向,并不是他显贵之后才有,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志向。

  【初。公之未贵显也。】

  早在范公还没有富贵显达的时候。

  【尝有志於是矣。】

  曾经就发这样的誓愿,有这样的志气。俗话又说「有志者,事竟成」。人的志向只要不动摇,一定能够做得成。

  【而力未逮者三十年。】

  范公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志向,但是当时候能力不够。能力不够,后来是等到他显贵了才做,等於是说差不多三十年都还达不到这样的能力。这三十年也代表范公的志向非常坚定,虽然三十年过去了,还没有能力办到,但是还是坚定不移。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

  等到他当了征西的统帅,那时候他是辅助夏竦,算是副元帅。『及参大政』,就是参与国家的重要政策,也算是副宰相的位置,参知政事。

  【於是始有禄赐之入。】

  才有足够的俸禄。『禄』是俸禄,『赐』是朝廷的赏赐,这样统统加起来才够财力。

  【而终其志。】

  『终』就是终於达成他的志向。

  【公既殁。】

  『殁』是去世。范文正公死后:

  【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后世的子孙修志经营他的事业、他的功业,而且继承他的遗志,『承其志』,做的就好像范公在的时候一样。而且他的后代不简单,等於是发扬光大,到清朝的时候,义田扩展到四千亩。所以范公的后人为什么福报这么大?主要是他这个精神一直承传在他的家道里面。『公之存也』,这是精神长存。而且不只是他的后代效法,宋朝以后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范公的文章,没有不效法他的德行的。

  【公既位充禄厚。】

  范公固然位居高位,俸禄非常丰足,位高了、又富贵了:

  【而贫终其身。】

  『终其身』就是一生都是过著清寒的生活,从来没有享受过。范公很豁达,他儿女看他辛苦一生,要给他盖个比较像样的房子、园林。范公讲:一个人有道义的快乐,尝到尽道义那种内心的喜悦,这个身体都可以放下,身体都可以为道义而去牺牲,怎么还会去讲究生活这些享受?而且他告诉他的子孙说:你看很多大官不是都盖那个庭院很大!我就去他们那里走一走不就好了,干嘛自己盖?而且说实在的,那些大官盖了,很少人去走。走那些庭园,还得要有闲情雅致的人才享得了,不然每天都在那里忙忙忙,每天都在那里算计怎么升官。其实纵使走在这个庭园之下,我看也尝不到那种快乐,快不快乐还是在心决定。

  像香港有一个九龙公园,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那个树都是几百年的,那环境真好。但是我看香港人很忙著赚钱,可能连住在旁边的人家,都不见得常常去那里享受一下芬多精。所以人有没有福报,其实还是看自己的心态,你心态好了,公园这么多,公园不就是我的吗?我去了尽情享受,干嘛一定要自己盖?所以人有时候苦就苦在追求一些虚荣,房子要自己的,庭园要自己的,还要买名牌的,买很多项链、钻戒,都这些东西。所以师长曾经有讲到一个例子,一个人很有钱,买了很多珠宝、黄金这些东西,然后找师长到银行,锁在保险柜里面,看一看,十分钟看完了,推进去。为什么要放在保险柜里?戴出来怕人家抢。师长说:这样就是你的?那全香港那些珠宝店里面都是我的,我随时可以去看一看,欣赏欣赏,哪有这样就是你的!所以这个叫累赘,一生搞那么多东西,其实一样都带不走,身心哪会轻安?

  你看范公是懂生活的人,看到任何人需要都去帮助,心里非常欢喜,良心非常踏实。这样的人好吃好睡。你看现在人钱多了怕贬值,然后还要买股票,心情又跟著股票七上八下。现在的人就是有钱,富贵的人自己去找很多的烦恼。其实说实在的,人假如每天很充实去读圣贤书,尽心尽力弘扬伦理道德,亲朋好友能尽多少力尽多少力,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吃什么、穿什么。因为真的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想买什么钻戒来戴,那更不可能有那个时间。这样也很充实。然后你能够过到什么程度?好像两个礼拜都没用到钱了,都不用想用钱也很舒服。当然你假如是家庭主妇,那可能不大可能,为家庭还是得要采买。

  不过人有时候不要太能干,人太能干就啥事都你干。像我妈妈,她就是:「我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你们好厉害!」那就我们干。你看,我妈不会骑脚踏车,摩托车也不会,所以出去不是我爸就是我载,你看谁有福报?然后我妈:「我看到钱就头痛。」那就我爸管。你看,钱都不用管,管钱最烦!每天在那算,多累。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那个学校的营养午餐全部我管,在那里收钱,每个班收,还跑农会,好累。所以人有时候这个也要,那个也要,什么都要做,最后累死自己。要多欣赏另一半的长处,「哎呀,你真厉害!」好话一句,他做牛做马都愿意。当然,这是发自内心的肯定跟感恩,这个很重要。所以范公一生没有想为自己享受,全部都去帮助人。

  【殁之日。】

  他去世的那一天:

  【身无以为敛。】

  『敛』有大敛、小敛,这里是指大敛。小敛是去世了穿衣服,叫小敛,大敛就是入棺。等於是买不起棺木办他的后事,因为他不留钱,有钱就全部都布施掉,所以连收敛身子的棺木都没有。

  【子无以为丧。】

  儿子没有钱帮他办丧事。范公的德行风范能影响千年之后的人心,不是偶然的,他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落实了。他自己自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他齐家,他的四个孩子都很有成就,他的二儿子范纯仁在政治上的成就高过他,是正宰相,他自己是当到副宰相。而且他四个孩子也很节俭,在记载的资料里面,他四个孩子没有很完整整套的衣服,就是哪一个出门,就给那个人穿,省吃俭用,不忍心看亲戚朋友贫困。后来好像还是国家,还有这些大臣一起协助,帮范公办后事。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因为都没有留下什么财物,『遗其子』就是留给孩子的只是,这个『惟』是只是,济助贫人、养活族人的高尚的道义,这份精神留给了、传承给了他的孩子。所以这篇文章,我们体会到范公年幼就有这样的志向,而且经历了三十年不改其志。你看我们有时候发了一个志向,三天就变了,三个月就撑不住了。三十年!志向如金刚一样的坚定。而且后面又讲到范公去世之后,「惟以施贫活族」的精神传给了他的后人。这一段也让我们思考到,我们到底传什么给后代?

  《三字经》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传圣贤的智慧下去,传自己的道义风范下去。所以司马光先生说到,「遗金於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於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於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他不只福荫后代,他的风范让后代效法,这是最有智慧的。因为福的根源在心地,量大福大,他后代子孙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哪有可能他的后代会没有福?我见过范公的后代好几个,当老师的、当副县长的、当校长的都有。很奇特,那个行业都很好,可能他们的家训里面是很讲究行业的。只要这个行业对社会没有大帮助不可以做,一定对社会很有帮助的才做。所以这个家道的承传、范公的风范很值得我们效法。

  【昔晏平仲。】

  这一段引出了晏子的风范,这一段我们前面有讲过,我们再看一下,复习一下。『昔晏平仲』:

  【敝车羸马。】

  「昔」是过往,过去的历史当中,在春秋时代,晏婴(晏子)他经历了三个君王,齐灵公、庄公、景公。他当宰相好像是四十七年左右,而且他是以节俭力行为世人所称叹,非常佩服他。勤俭,而且为国家、人民,他是尽心尽力做事情。刚好景公邀请晏子坐著他的『敝车羸马』,「羸马」是很瘦弱的马,「弊车」是很破的车,他坐著瘦弱的马拉的破车去赴会。结果景公跟陈桓子看到这个情境,陈桓子就对著景公说到,也是对著晏子讲:

  【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你怎么这么寒酸,你这么样做是不是隐藏了君上对你的赏赐?君上给你的俸禄这么多,你这么寒酸、这么可怜,人家会不会误会说,齐景公是不是亏待了晏子?这有一点挑拨离间的味道。

  【晏子曰。】

  晏子说到:

  【自臣之贵。】

  臣富贵之后:

  【父之族。无不乘车者。】

  我父亲那一边的族人,没有没车乘坐的。而且我想可能他族人的车还比他高级,可能他的叔叔伯伯坐的车,他也不忍心比他差。这个仁人志士,都在这些地方体现出他孝悌的精神在其中。这样他爸爸是最欢喜的,父亲那边的亲戚都照顾得好了,他爸爸每天都笑呵呵的,不然老人家会挂心这些亲人。这些其实都是孝道的落实。

  【母之族。无不足於衣食者。】

  母亲那边的亲人没有不是吃得饱、穿得暖的。

  【妻之族。】

  他妻子的亲人、亲族:

  【无冻馁者。】

  『冻』是受冻,没有受冻的,就是穿得可以,『馁』是吃不饱,所以没有受冻吃不饱的。

  【齐国之士。】

  在齐国的士人,就是读书的人家:

  【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等著我供给粮食做饭的,这个『举火』就是生火烹饪,就有三百多人。所以他照顾的亲人相当多。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

  假如由此看来,我该是隐藏国君的赏赐,还是显扬国君的赏赐?这个问很值得思考。今天一个国君任用了大臣,那这个臣子不是抓著这个机会去享乐,是珍惜这一分信任去利国利民、去给人民做表率,怎么变成自己在那里享乐而不顾及人民、不顾及自己的亲人?这不是糟蹋了君王的信任跟君王给他的俸禄了吗?所以谈到这里,我相信齐君、桓子听了都会打从内心很佩服,为什么?他们自己都做不到。

  【於是齐侯。】

  这个齐王,也是景公:

  【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这个『觞』,第一个「觞」是名词,指酒杯,第二个「觞」是动词,指斟酒给别人喝。晏子讲完这段话,本来桓子是要藉这个机会说晏子「隐君之赐」,打算罚他喝酒。结果反而最后国君罚桓子喝酒:你看,你讲错了,人家是「彰君之赐」。所以一个人绝对不要有恶意向人,恶意向人最后会回到谁的身上?可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齐君就拿著本来要罚晏子的酒杯,盛了酒反而回来:你该罚,桓子该喝。

  【予尝爱晏子好仁。】

  作者他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他是特别感受到,他特别欢喜、佩服晏子的『好仁』,他很仁慈,爱护这么多人。

  【齐侯知贤。】

  齐侯能用晏子,而且在听完晏子这一段话,齐侯马上表示认同,所以他也肯定齐侯的知贤任贤。

  【而桓子服义也。】

  陈桓子也难得,他听完之后也没有辩驳、没有狡辩,马上说:我该罚,该喝。『服义』就是真诚服从义理,听完就接受,受教了。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

  在这个公案当中,觉得晏子的仁慈,他是有亲疏远近的等级。因为人与人当中有缘分不同,亲人那就是比较亲近的,有些没有血缘关系,相对关系比较没有那么密切。但他主要还是缘,一个人这一生跟不同的人缘分还是有差异,他的仁慈也是循著亲疏关系去尽这个力量。

  【而言有次也。】

  晏子的言语讲得很有层次,父之族、母之族、妻之族。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及其』是推广到比较没有血缘关系的,比较疏远的贤才之士。这个其实是为国家栽培人才的角度,为国家这个大家庭有后、有贤人出现来努力。所以: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这分爱心随著缘分能爱所有有缘的人,由爱人再推衍到爱万物。这分爱心内化了,应该对一切人、对一切生命都能提得起爱心。

  【晏子为近之。】

  晏子的做法,跟孟子这句教诲的精神,是非常接近了,做得很好了。而:

  【观文正之义。】

  他观察文正公的义行:

  【贤於平仲。】

  做得比晏子还要贤德。

  【其规模远举。】

  他接济整个族人,他建立的规模制度很完善。前面讲到的,他推举族中有德行还有年长的长辈来管这些事情,他的制度算是很完整。『远举』是代表他这个义田的做法,他的整个形成的规模制度可以行之久远,所以到清朝都还做得很好,到四千亩。我们看钱公辅先生不简单,他在宋朝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这样做下去能「远举」。晏子的后人有没有这么做?就比较没有像他这么贯彻。所以这是范公他超过晏子的地方。

  【又疑过之。】

  恐怕又比晏子更要高明。当然我们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我们也相信像范公这样的贤德之人,一定也都读过晏子的这些文章风范,也是都效法他们,只是他们能够再把它发扬光大。「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一个人看到古人的风范,能够更期许自己做得更好,这个人有志气。我们不能一看到古人的风范:「这是古人才做得到,我们一定做不到。」还没做就已经漏气了,这样就不好。所以这句「不让古人是谓有志」,很好。这一段虽是举晏子,但它也是烘托出、衬托出范公的这种义行是相当的高明。下一段讲到: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

  『呜呼』就是叹气,哎呀,现在世上,『都』就是高居,就是居处在这个位置,处在三公位的。『三公』,周朝太傅、太保、太师;到了汉代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其实都是指最高位的大臣,他们享受的是『万钟』的俸禄。这个「钟」,一钟是指六斛四斗,这个单位就是最高的俸禄了。而且他们住的官邸,这个『雄』就是非常宏伟壮丽,盖得实在是雕龙画栋,很华丽。『车舆之饰』,就是他们的车马都非常华美。『声色之多』,就是他们每天这些声色的娱乐也安排得很多,那都是大把大把的钱在那里挥霍。『妻孥之富』,妻子孩子都非常富裕。他们享了国家最高的俸禄,结果却『止乎一己』,就是只顾一己的享受,把这些俸禄都自己独有了。

  【而族之人。】

  他的族人。

  【不得其门而入。】

  他不只没有救济,族人连去请他帮忙,门都进不去,他瞧不起。这个虚荣作祟,泯灭人性,瞧不起族人,甚至瞧不起以前对他有恩的人。其实只要他们很穷:「别来跟我在一起,丢我的脸。」人那种虚荣造成这样的心态。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是最可耻的行为。我给学生念《朱子治家格言》,很有意思。我都还没给他们讲解,学生念到其中一句,声调高八度,很有意思,六年级的孩子。哪一句呢?「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到富贵人就谄媚巴结,这种人最可耻。你看孩子还是很单纯,他还没受社会污染,他就感觉这样的人好恶心。「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遇到贫穷的人,就做得好像很得意,瞧不起人的样子,反而显得他低贱。人有钱,应该是比较高贵,可是高贵不是看你有没有钱,是看行为,因行为而高贵,不是因有钱而高贵。你作骄态,在那里很傲慢,财大气粗,那就是低贱的行为,怎么会高贵?所以这里提到的,三公位的人还是只顾自己的享受,族之人进不了他们家。

  【岂少哉。】

  他的这些亲戚朋友进不去的难道是少数吗?应该很多人都进不了。

  【况於施贤乎。】

  连他的族人都得不到他帮忙了,更何况是救助亲人以外的这些贤德之人,那就更谈不上了。而他位居这么高的位,应该为国家照顾、挑选、栽培人才才对。我们看左忠毅公,左公您看在大雪纷飞的时候都出去微服私访,为国家举才。这才是应做的。

  【其下为卿。大夫。为士。】

  其他这些大臣,还有公家机关的人。

  【廪稍之充。】

  『廪稍』就是指公家的俸禄。

  【奉养之厚。】

  他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足舒适的。

  【止乎一人。】

  他还是只顾他一个人享受。

  【族之人瓢囊为沟中瘠者。岂少哉。】

  他们都冷漠,他们都无视於族人的贫苦,结果造成族人,『瓢』就是水瓢,就是手拿著水瓢,『囊』指粮袋,装粮食的袋子,水瓢、粮袋都是空的,去向人乞讨,过这样的日子,最后饿死在沟壑中的,这样的族人也是不在少数。

  【岂少哉。】

  难道是少数吗?

  【况於他人乎。】

  连族人都不照顾,就更谈不上其他的人。

  【是皆公之罪人也。】

  这些人为富不仁,他们都是愧对范公的罪人。他们假如看了范公这样的行为、风范还这么做,那真是太惭愧了。这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当时富贵之后的人做出来的行为,真的看到范公的风范,应该是要惭愧而死。挖个洞躲进去都很不好意思,觉得无颜见范公。最后一段:

  【公之忠义满朝廷。】

  他忠义的精神,整个满朝文武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所以一个读书人的风范,可以正整个朝廷的气节,一个人真正依照伦理道德做了,也可以带动自己团体的整个风气。

  【事业满边隅。】

  『边隅』就是边疆的角落。所以他的事业、功业连边疆都佩服、都推崇。尤其他到西夏当统帅,整个西夏就安定下来,甚至於西夏很多人都归顺。这确实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他去了之后,教化了这些边疆民族,反而都归顺了。

  【功名满天下。】

  他的功勋、名望天下人都敬仰。

  【后必有史官书之者。】

  范公这样的风范,史官一定会记载的。

  【予可略也。】

  我就不用写太多这方面的。

  【独高其义。】

  我特别推崇他这个义田、义行。

  【因以遗於世云。】

  因此写这个文章,流传给后世来效法、学习。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可能会讲到「廉」这个部分,礼义廉耻。「廉」这个部分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百零二页,欧阳修先生的《泷冈阡表》。今天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