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贤长老:揭开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终极秘密


   日期:2016/10/6 10: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不但要自己求安乐,还要所有的众生也得到安乐。有人问,佛教徒真的知道快乐的秘诀?是的,我们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现代科学就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现代西方科学家对虔诚的佛教徒的脑部扫描发现,他们促进快乐与平和的脑部区域异常活跃。最近在美国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虔诚佛教徒脑部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活跃状态。这就解释了佛教徒能保持平和知足心态的原因。

  神经科学家认为,初步研究结果能够为证明宗教修炼能改变大脑对某种环境的反应提供最初的证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小组对一些已经皈依佛门多年的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时,特别留心对感情、情绪和性格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他们发现佛教徒左脑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杜克大学的欧文•弗拉纳根教授在《新科学家》周刊中写道:“我们现在能比较有把握地假设,人们经常碰到的那些看上去很快乐平和的佛教徒心里真的很快乐。”

  佛教徒的这种良好心态能一直保持着,不光在坐禅时如此。这表明,佛教徒的生活方式能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其他研究也表明,佛教徒处理恐惧和焦虑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比一般人要缓慢。这些研究成果最终能帮助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坐禅方法。看来佛教的安乐行还是很有科学价值。

  下面我就详细解说四安乐行。

  身安乐行

  佛说我们的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第一种,远离豪势。你不要处处讲究与豪权者接近。豪门,豪势之门。修行人要注意,攀权附势并不好。如果你经常攀权附势,他将来得祸你也得祸,累及你身。关键的是,豪势即依仗权势或财产而作威作福,他们不知道修善,不知道修福,只是一味贪心不足。在原始资金积累阶段,昧着良心赚钱,不知要害多少人,要搜刮多少人的财富,他们才能跻身富豪的行列。但他们不满足,还想拥有更多的财富。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不是用这个财富去利益人民,而是贪婪成性,有一千想一万,有一亿想百亿,贪心没有止境。有的人想做官,他做官不是要为老百姓做事,做人民的公仆,而是以此为资本,搞权钱交易,腐败堕落。最后贪官和奸商勾结,就成了豪势。你跟这种人交往会有好处吗?肯定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要远离豪势,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远离豪势,这是促进身安乐的第一种现象。

  第二种,不要崇拜邪神邪鬼。因为这些不但对你没有好处,反而会害死你。魔子魔孙与魔王相近,外道徒、邪徒则与邪神邪鬼相近。那些自称有神通骗人的“教主”,骗财骗色,搞得你家破人亡还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中了他的毒,迷了窍,连自已的本性都失去了。比如现在的“*轮功”就是这么回事,他嘴上说提倡“真、善、忍”,走来走去想上天国,就自杀、焚身。美国的外道搞集体自杀、集体跳水、集体纵火,造成很多人间悲剧。

  邪人讲神讲鬼,害得你妻离子散,切切不要亲近。邪法不要去学。他讲神通,但他是邪道,不能正修,不能清净三业,不能正式走解脱道,千万不要亲近。我们佛呢,不以神通论,而是以法论。远离邪人邪法,可以得到身安乐。

  第三种,远离凶险的嬉戏。世间的许多游戏是很危险的,比如那个杀人比赛,什么斗鸡、斗狗,以众生的生命换来你一时的快乐,其实很残忍。最严重的是那些政治骗子,用人民的生命做游戏,那更是罪过无量。还有世间的走钢丝,很危险,高空作业。还有欧洲的拳王赛,拳王对拳王,两个互相比,不合适就把你打倒,昏迷不醒,生命都有危险。这种无意义的嬉戏不要搞,不要接近。佛陀要求佛教徒不要做这些凶险的事,要做对身心有帮助的事,这样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

  第四种,远离旃陀罗。就是要远离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等,也就是要远离那些凶杀成性、残暴好斗的、流氓之类的人。因为这些人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能坏善法的根本。对于险恶的人要远离,免得迟早身受其害。有的人跟他玩,要么是受害,要么是近墨者黑,也变成流氓。所以你看到吊儿郎当的人要注意,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好逸恶劳,或不务正业,甚至伤风败俗,违法乱纪。如果你是有能力的大菩萨则不在此例,你可以用慈悲心去度化他,但你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他会伤害到你的。

  第五种,对二乘之人要远离。二乘之人即只顾自己的人,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幸福和快乐,崇拜个人主义,只知道自私自利,忽略了大众利益。这种人很难和你同甘共苦,在困难面前就退缩。远离二乘之人,与具有同样菩萨精神的人交往,才与道业有益,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

  第六种,远离欲想。欲想就是六尘境界,具体就是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你不要在中间去贪恋,有些地方就不要去参加啦。你们看世间上那些娱乐场所、歌舞场所,出好多事情。那些跳舞的,男的也变了,女的也变了,要离婚,产生很多社会悲剧、家庭悲剧。这是无意义的嬉戏,对修行没一点好处。

  第七种,远离不男之人。不男之人,就是不男不女的人,虽然佛教不主张歧视同XING恋或变态的人,但我们提倡做常态的人。

  第八种,远离危害之处。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危害性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战乱、斗争的地方,水湿容易生病的地方,干燥上火的地方,水中含有不良元素的地方,有放射性物质的地方,等等。远离这些危害人身安全的地方,融入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得身心健康、安乐。

  第九种,远离讥嫌之事。凡是引起讥嫌的地方要避免,不然产生痛苦。避讥嫌在佛教戒条中是有的,比丘、比丘尼戒都是有的。远离讥嫌可以使佛教的整体形象和个人形象不至受损。因此作为一名佛教徒,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检点自我,洁身自好,就可以避免别人说坏话,避免别人对自己的讥嫌。

  当然若是众生误会我们的好心,我们的善行被他认为是个人的利益使然什么的,那没有关系,不能因为他讥嫌我们就不做好事了。就像你捐助佛教的慈善事业,小人之心的人会说你肯定有罪过,不然你怎么会舍得捐款呢?或说你做了坏事良心发现,才拿点钱来骗人。也有的人说你是为了名誉才捐款的……这是嫉妒的魔鬼在他心中作祟,他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他来诽谤你,讥嫌你,你就不能因为魔鬼的嫉恨而退行善之心!不能因为别人讥嫌你而放弃你的善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