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7集)


   日期:2016/10/10 21: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午安。我们接著看「廉篇」的绪余,第二段绪余。我们上一次《泷冈阡表》,已经跟大家交流完了。我们看经文讲到:

  【孔子曰。古之矜也廉。】

  这段话在《论语》当中讲到,古人有三个缺点,但他这些缺点当中是有点太过了,但他的本质还是有可取之处,就是「古之狂也肆」,这个是原文,「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这个古跟今是孔子那个时候称今,孔子以前的人称古。所以孔子讲到,他们那个时代以前的古人,纵使性格上比较狂妄,狂人,但是,这个「肆」就是他讲话比较敢直言,不会有什么避讳,有时候可能冲了一点,但是还是比较直率,「古之狂也肆」。当您看到一个人讲话有点狂,很直接,你会有什么感受?首先是考虑自己舒不舒服,还是考虑他讲得有没有道理?诸位学长,你会先感受哪个部分?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二、三代人,传统文化的基础,都不算是很牢固。所以要求一个人德行上,方方面面都没有缺点,容不容易?你说,先看看他有没有温良恭俭让,再考虑听不听他讲。这个时代很难,不可苛刻苛求於人,要要求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纵使他态度不是很好,「不以人废言」,只要他讲得有道理,我们都应该反思接纳。不能说这个人表情我不接受,这个人讲话的方式我难受,我就不听他讲话了。这是我们度量太小,修养太差。假如人家态度不是很好,我们就懒得理他,请问我们的态度能服人吗?人家态度不好,讲对了我们还接受,我跟大家保证,两次、三次之后,这个人对你的态度一定愈来愈好。他态度不对,你还尊重、还接纳他,慢慢的他就被你感化了。

  所以人跟人相处不愉快、冲突,怪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们讲这句话的时候,好像有点不大很情愿,不过标准答案又是这样。讲出来要是很欢喜讲出来,很欢喜照著做。坦白讲,真照著做,好不好受?每次要去做,还得深呼吸三次,有没有?然后撑著,好,就这么做做看吧。做的时候,一开始是勉强的,「始而勉强,终则泰然」,做久了,你就自然、习惯了。所以一开始的苦,苦在哪?苦在面子拉不下来。这个面子害我们害得很惨,让我们德行都不能突破。明明自己起情绪了、起对立了,嘴上还要在那里唠叨,就是他不对,他态度不好。其实坦白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能发生冲突,俗话讲半斤八两。

  诸位学长,你们听到实话居然还笑得出来,请受小弟一拜,不简单、不简单。听到实话,一般讲的「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药苦口利於病」。「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改过了,烦恼轻,智慧才能长;还袒护自己的错误短处,内心就在堕落了,跟圣贤教诲不相应。大家有没有经验,跟我们最亲的人给我们讲实话,我们很难接受,当下能控制得了脾气,已经算不错了。但事后想想,还是很有道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生的德行要提升,《弟子规》这一句一定要扎实的去落实,叫「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处事待人接物,宽以待人,人家讲对的话,有可取之处,我们学习,我们听劝,不要挑人家的一大堆语病、毛病,这就苛刻了。严以律己,对人要宽厚,这个XY轴,千万不能够偏了,更不能倒了。

  我们复习一下,什么是X轴?毫无边际,无限延伸、宽广,X轴,要宽以待人。Y轴呢?XY轴你们很陌生吗?我们小学不就学过了吗?Y轴是上下,往深处一直探,探到心地,不能自欺,那叫Y轴。我们有个习惯,比方犯错了,人家一看到,首先第一个反应,稍微解释一下,那个就是习气。大家想一想,做错了还要解释半天,人家服不服?这德就不能服人。可能我们解释二、三句,人家就开始想睡觉了,听不下去了。当我们讲话讲到人家打哈欠的时候,就要稍微思考一下,讲的话不中听,人家有点不好意思说,硬听一下,我们这么护著面子,也不好给我们戳破。

  德行要能感人,首先改自己最严重的过,能改了,就会让人家刮目相看。本来我们很会解释的,现在一遇到事马上:「对不起,是我不对。」你们有没有经验,讲对不起的时候,亲朋好友突然眼睛瞪得很大:「你没事吧。」所以中华文化重的是心地的功夫、心地的修养。心地功夫在哪里看到?在很多生活的细节当中,看到自己的修养。比方我们有事情麻烦别人了,有没有加一个「请」。或者任何时候,走路、吃饭,您先「请」。这个「请」字,在一天当中出现过几次?还是现在当领导了,「哎哎哎,帮我那个拿一下」,还有帮,还不错了,「赶快给我拿过来。」你看,当了官,看起来身分地位高了,德行呢?在往下,对人基本的恭敬没有了。

  包含在学校教书,也很容易执著。比方在学校教孩子,在班级里面是孩子,一个小国的国王。回到家里面了还做国王,叫先生的时候跟叫小朋友差不多,「过来,过来。」其实人不知不觉,他就有执著点,他就有贪著,自己没有很冷静的话,看不到。比方跟孩子讲话和跟大人讲话一不一样?一不一样?有一样,也有不一样。不一样是外在的言语,一样是内在的恭敬、真心,这是真诚心、恭敬心不变。因为你有真诚恭敬,你不可能对大人的时候,用小朋友的话跟他讲,你也不可能对小朋友的时候,用大人的话跟他讲。我也曾经看到,我们在弘扬中华文化,长期跟大人讲话,突然有一天派个特别任务,让他去教小朋友,他从头到尾讲话就跟大人讲一样,底下的小孩不知道怎么回应。您看,人随时随地你不觉察,都会有新的执著出现。

  很多人都说,跟小孩讲话、沟通很容易,怎么跟大人这么难。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分别、执著动。你看孔子也好、圣贤也好、佛陀也好,这些都是人类历史当中最成功的老师,有没有听过他们讲,跟小孩讲话比较容易,跟大人很麻烦。所以任何境界,不要把责任往境界上推,要回到根本,叫君子务本,要从自己的心地下手。因为跟小孩子讲,他执著比较少,然后他完全信任你,当然你跟他讲话比较容易。跟大人,他对你的信任基础跟小孩不大一样,还没到;到他完全信任你,那也跟一个小朋友信任他妈妈一样。信任为什么还不够?当然要反思我们的德行,还有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善巧够不够。至诚感通,有真诚现前,任何年龄,任何行业,你都可以跟他很好的沟通。所以真正用心学传统文化,叫老少皆宜。这个成语马来西亚没有吗?有,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老少咸宜。古文班的人,「皆」跟「咸」是通的,上了一年,连皆跟咸都不知道,那个上课的人拖出去。我得拖出去了。

  所以你看检讨别人都很容易,检讨到最后原来还是我自己的问题。古人说得有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古人在这个道理当中,他了解得很透彻。包含古代的圣王,他说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的错,不可以推卸给任何人,而老百姓任何的错,都是我的错。真的,当错发生的时候,指责来指责去,对事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还会有更深的冲突对立。当老百姓错了,君王马上、领导马上是我没有给他教好。大家看一看,所有的人感受到这分心,心都软化了。这个犯罪的人、犯错的人,马上惭愧心就起来了。所有当官的人,他也不好去指责这个犯罪的人民,连天子都这么说了,我没把他教好,我们也应该尽这分心。上一次我们有讲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有没有?有,是古文课,没错。「如得其情,哀矜勿喜」。所以人的修养从哪里看出来,人的成熟度从哪里看出来?从能时时反省,从能时时包容。成熟度就是看这些态度,能反省,肚量大,能包容,能听别人的劝,这个都是成熟度。

  孔子说到,在他们之前的古人,虽然有点狂妄,可是性格上是比较直言、敢言。他直言也是为我们好,他直言也是照著道理讲,要能接受。练修养,他讲十句,有一句对,九句错,我们都听那一句。其实在听那不对的九句的时候,都快憋不住了,你这么讲我、这么误会我,忍不住了。修养、成熟度被误解的时候,能沉得住气,不急於解释,这个也是成熟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误会了,就难过好几天,那我执太重,我怎么能被误会。圣人都难免会被误会,我们怎么可能不被误会?更何况,坦白讲,我们很多做不好的,被人家讲也是应该的。

  接著,「今之狂也荡」,这个「荡」就是放荡,没有依据。他讲一些话,他狂妄,可是没有照著正直、没有照著对的道理讲,一堆歪理,又很傲慢。孔子那个时候就感觉,比较狂妄的人,现在话都乱讲。可见得比起以前的人,他的一些缺点愈偏愈厉害了。以前的人,他虽然有缺点,但他缺点当中还有好的特质,现在没了。他狂当中,他还有比较直率;现在是狂,然后讲话都傲慢自大,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所以有学习圣教的人讲话要谨慎,每一句话应该要慎重跟经典相不相应,跟经典不相应这个话就不在道中,这个话就要造口业,这个话可能就误导他人。思想观念误导了,假如刚好又是年轻人、是小孩把你的话听中了,你不是毁了他一生吗?慎重的人勿使一句话空说,不要讲废话,要讲有意义的话,更不能讲误导别人的话。

  接著,「古之矜也廉」,在他们之前的古人,这个「矜」是矜持,就是处世非常谨慎,有点太谨慎了,很矜持。古之矜者,他很矜持、很谨慎,而且他还廉,就是廉洁有守。这个「廉」,我们之前有讲到,就是指堂屋的柱子有棱有角,处世比较方正,但是有时候比较不会变通,可是他还是很廉洁,所以「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现在看起来比较严谨、谨慎的人,反而很容易发脾气,自己严以律己,但是也严以对人,看别人做得不是很好,脾气就来了,就指责了。所以这个在心态上就偏掉了,变成也以高标准在要求别人。我们反思自己处世的态度,或者看身边人去观察,现在的现象,严以律己也很容易严以律人。甚至於严以律己的时候,还很希望别人赞叹肯定。这些修行的功夫,在外面看不一定准,要看心地上的心态状况。所以严以律己,还是要遵循宽以待人才好。你不宽以待人,一严格,人做的不如己意,脾气就很容易上来。

  「古之愚也直」。古代比较愚笨的人,他还有直率、正直的态度。现在比较愚笨的人,却是无知妄作。这个「诈」就是无知妄作,然后欺骗人而已。我们常讲一句话,叫「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心性的修养上,好像随著时代一直在往下堕。就是古代的人,他虽然比较愚钝一点,可是他不失正直;现在愚钝还欺骗别人,这个就更不好了。所以,这里「廉篇」绪余引这句话,告诉我们:

  【是言其持守太严。】

  就是这些很严谨矜持的人,他自我要求严格,处世也很讲这些规矩,可能会让接触他的人:

  【虽有不圆和之偏处。】

  可能有不圆融的地方,让人家不舒服。

  【而其劲节不屈。犹不失为廉也。】

  但是他能够守住这些原则、这些分寸,『不屈』就是面对利诱、面对权势,他都不会偏离这些原理、原则,所以『犹不失为廉也』,他还保留了这种廉洁的本色。其实我们身边假如有这样的亲朋好友,你看了会怎么样?你应该把他当宝贝看,现在还这么讲原则的人不多了,都是讲人情、随波逐流很多。

  曾经我们听师长有讲到,他有一个长辈,当时好像抗战时候,周邦道老先生,好像是他们的校长。真的照顾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於好东西都是先让学生,自己的孩子排后面,公而忘私。也非常廉洁,单位给他一个电话,处理公事用这个电话,只要是私人的事情,走出家门口,到外面电话亭打电话。诸位学长,假如是你爸,你会怎么样?你会不会跪下来,「父亲,我们家为什么有福报,都是因为你有德行,请受儿子三拜。」你会不会这么做?还是你会在那里,「拜托,哪有这么麻烦。」现在假如真正有古人之道风的人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会欣赏,还是觉得他老古板。你看我们做人的标准,现在都不知道落到哪里去了。看到这样的人,真的是要立正,太有德行!公家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可能拿回家;公家给他车,公事才坐这个车,私事坐公车。我们看师长在讲这个例子的时候,这些为人师表者,有没有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有没有?有!就是德,感化,廉洁,仁慈。所以我们身为长辈的,有没有随时随地,我们的言行都在树立给小孩的风范?所以接著:

  【胡瑗原廉篇云。】

  有很多文章,它的开篇都是叫『原廉』,还有「原君」,这些文章。这个「原」字就是推究事物的本源意义,就是「廉」这个字,它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原君」,这个「君」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怕后人对这个道理愈理解愈偏颇了,他写这篇文章还原这个道理、这个精神。讲到:

  【夫士子读书。】

  『士子』是知识分子,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

  诸位学长,我们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我们读文言文,「所学何事」?人要随时回到不忘初心,这很重要,不然都会偏离自己的方向跟目标。诸位学长,你已经结婚的请举手。好,请放下。你结婚所为何事?学东西要用悟性学,都要还原本来的意义,人往往走到半路,全部走到岔路上去了,全部走到情绪、义气用事去了。所以这个不忘初心是成熟度。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常常这样去提醒自己,这样就能有决心、有毅力去达到自己本来的目标。不管是学业,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还是弘扬文化,我们时时要回到本源上,要对得起自己的决定。读书人所学的是真正修齐治平的学问。不是学一些文章词藻,在那里炫耀、卖弄,不是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所以读书明理,效法圣贤,「穷则独善其身」,在自己的乡邻移风易俗;「达则兼善天下」,有机会了,出来当官:

  【本欲出而致用。】

  出来可以造福一方,所学的终於可以派上用场。而欧阳修先生提到,「廉耻,士君子之大节」。廉洁有羞耻心,这是读书人跟君子很重要做人的节度、名节。因为读书人以后有机会当官了,假如这两个字没有守好,不只不能利益一方,对自身来讲可能身败名裂,可能遗臭万年,还让老百姓受苦了。因为为官者没有廉洁,最苦的就是老百姓。比方贪污,就没有守节,当初读圣贤书的目的也忘了,陷在物欲里面。所以有一段话,大家也比较熟悉,叫「尔俸尔禄,民膏民脂」。Hello,Are you sure?没有讲过吗?没有讲过二十一遍。应该之前在君臣的时候,臣子应该会强调这一点。好,首先检讨,我没有讲二十一遍。再来反思,你们笔记抄回去有没有看?告诉大家,抄的笔记,回去马上看,最能持久;回去三天不看,保证以后也不看。最后抄笔记,叫做抄安心的。

  一个公务人员、官员,所有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纳的税,人民的血汗钱,民膏民脂,你在吸他的血,你还不好好爱他们,还剥削他们、凌虐他们、劳苦他们。「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老百姓处於低位,你可能能欺负得到他,但是上天、老天你不能欺骗得了。而且不清廉、贪污了,这钱是来自於老百姓的血汗钱,你贪污了,冤有头,债有主。我们在台湾听到一句俗话,叫「一世为官,九世牛」。一辈子当了官员,没当好,贪污了,后面九世当牛,还债。所以该还的都得还。像我是属牛的,我也挺认命的,可能就是以前答应的事没干好,这辈子来好好把它干完。所以这一生,其实人该干啥跑不掉,欢欢喜喜做,用欢喜心做,功德圆满,以后有大福报会现前;心不甘情不愿的做,念头里还怨天尤人,折福。

  我们时时要记得曾子的一句话,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整个宇宙,它是一体,你丢出什么,就回来什么,它是一体。所以《大学》里面讲,「货悖而入者」,你用不正当的方法,把财货拉进来,「亦悖而出」,你很快的就吐去,那本来就不是你的。「言悖而出者」,你愤怒的话、挖苦人的话、毁谤人的话出去了,出去了还会再什么?回来,回到自己身上,「亦悖而入」。大家有没有经验,有一天突然有个同事,无缘无故骂你一顿,你还觉得有点委屈,奇怪了,我今天又没怎么样,他怎么骂我一顿。回家冷静一想,可能三年前有得罪他,只是你忘记了,今天刚好机会到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结果大家一听完,回去想想想,这个朋友为什么骂我,想到最后,头快破掉了,真的没有,想不起来,可能是前辈子。所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是超越时空的定律。

  我们以前学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请问大家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考试得二分,是吧。这个会影响你一生的思想观念,这些定律我们知不知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是定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我们信不信?信。你真信了,还会骂人吗?还会瞪人吗?还会跟人过不去吗?会不会?你信了一定不会。信了又继续傻下去,我们闽南话讲「又不是傻子」。懂了,还继续做错的,那是还没真彻底懂,那还习气很重,顺著习气没顺著真理。所以真明理的人不再造新的罪业,不再造新殃,不再跟人结梁子,跟人广结善缘。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百九十页,《德育古鉴》。「定远狄令」,这个故事讲过没有?看大家的反应应该是没有。因为我判断不准,我上几种课有时候会错乱,进修班,礼拜一的课,还有古文课,我最近年纪稍微长了一点。今天有我们大陆来的朋友,说到在潮汕地区,我们马来西亚有很多祖籍是在广东潮汕一带。说有一个九十六的老太太,听课都记得清清楚楚。九十六岁了,听了觉得很汗颜。九十六岁的老太太,还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她的孙子找对象,她跟她孙子讲,你叫你女朋友先学这个学好,才有可能进我们家的门。老了能这么清醒,这个都是积善,这个都是聪明智慧的表现,一生做事很严谨,不糊涂。

  我们看「定远狄令」,定远这个地方,有一个县令,姓狄。「有富翁死」,当地一个富翁去世了。「而其妻掌家,所遗数万金」,他的妻子接著掌他们家的家产,留下来的财富有数万金。「叔欲之」,他的小叔动了歹念想要侵夺。「不与,告县」,当然这个嫂子不给,这个小叔就告县衙门。而且「使人密嘱曰」,派人给这个县太爷讲,「追得若干,愿与中分」,你给我大嫂要到的,我一半都给你。「狄立拘其嫂」,把他嫂子抓起来,拘留。「严刑考讯」,严刑拷打,「悉追出之」,把她的财产全部都侵夺了。「狄果得其半焉」,这个县令果然得到一半。「其妇积恨而死」。世间人只重视看得到的,不重视很多看不到的力量是很强的,人家这个怨气怎么能消得下来?人家刚死了丈夫,这是多大的人生悲痛,你当一个父母官,还这样对待子民。

  「后狄罢归」,没当官了,回家乡了。「一日昼寝」,白天睡觉。「忽见前妇持一小团鱼,挂於床上」,好像梦中恍恍惚惚看到被他害死的这个妇女,拿著一小团鱼挂在他的床上。「倏然不见」,突然就不见了。「未几」,未几是过了没多久。「遍身生疽」,他的身体开始长疽了。「如团鱼状」,长的疽的样子,就好像团鱼状一样。这个疽是恶性的脓疮,「以手按之」,去按这个脓疮,「头足俱动」,就好像那个鱼会动一样,「痛彻骨髓」。诸位学长,看到这里,相不相信这个情况?相信,善根深厚。很多人不能受圣教的利益,就是怀疑心很重,不相信:真的还是假的,是不是编来骗我的。在历史当中太多这种真实的因果报应,任何朝代都不乏这些例子。

  我们想起汉朝时候,有一个大官、大臣,叫晁错。汉景帝的大臣,而且还是汉景帝的老师,教他读书。但是晁错建议了一个意见,要中央集权,要削弱各个诸侯的权力,他是为整个国家好。可是这些诸侯,他们已经做大了,有权了,不愿意,然后就造反。造反还讲得很好听,说我们不是要去指责皇上,我们要指责他旁边这个晁错,他是以这个错误的思想来影响皇帝,我们要清君侧,要把他绳之以法。所以人有时候做坏事,还把理由讲得很好听,明明就是不服从中央的领导。军队真的派出来,汉景帝有点招架不住,这么多叔叔、亲戚都派兵来了。结果另外一个大臣看这个局势,叫袁盎,建议皇上,是不是把晁错杀了,这些人就退兵了。最后不得已,把晁错杀了。结果一杀,有没有退兵?没有。

  晁错一心为整个国家朝廷,最后被杀了。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得要看开一点,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虽然不被理解,还被误解、还被障碍,只要你发心纯正,功德都是圆满的。而且你的灵性会不断提升,善有善报,别担心,别埋怨。结果,我们想一想,这个晁错被杀了,当下他是什么心情?我一心为国,怎么感得这样的结果,而且还是那个叫袁盎的,做的建议。所以就记住了这个冤仇,要报复袁盎。这是汉朝的事,汉朝景帝,那个是汉高祖刘邦,接下来惠帝,再来文帝、景帝,都是汉朝初年的时候。文帝、景帝,文景之治,这个大家可能有听过。从汉朝一直到了唐朝,经过了几百年,经过了十辈子。这个袁盎做了唐朝时候的国师,叫悟达国师。学问很好,皇帝封他做老师,送他一个檀香做的宝座。这个袁盎看著,那个时候已经是悟达国师了,看著这宝座,起了:我真的很不错。觉得,你看最高的尊荣,起了这个傲慢心,没多久,脚的膝盖长了一个人面疮。人面疮,还有眼睛,还有嘴巴,痛得他死去活来,命都快丧了。

  幸好,他之前刚好走过西北一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老者病得很重,昏死过去了,全身还长疽,结果悟达国师很慈悲,用嘴巴去帮他吸脓出来。后来这个老者渐渐康复了,就对他讲,你以后人生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到这里来找我。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遇过躺在路旁边的老者,然后他病得很重,说不定他是来给你考试的,考我们的慈悲心。结果悟达国师没办法,命都快没了,想起这个老者,就赶紧去找他。这个老者看他病得很严重,找到河边,就拿这个清水帮他洗伤口。突然这个人面疮就说话了,然后就把这个典故讲出来,我是汉朝时候的晁错,这个悟达国师是当时候的袁盎,我等了他十辈子,就为了报这个仇。结果他这十世统统都知书达理,旁边都有神明护佑,我伤不了他。刚好到第十世,还当国师,不过他起个傲慢,护法神走了,机会来了,就抓住这个机会。后来因为这位老者,他有高度智慧,他是佛陀的学生,迦诺迦尊者。赶紧给晁错,给他引导,「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样下去无有真正自在解脱的人生,统统是在怨恨当中了」,让他放下这些习气、怨恨,才能了脱生死。这一段缘分,在佛家有个《慈悲三昧水忏》,就是根据这个典故编出来的一个忏仪。这个都是真实的,不是编的,尤其佛家重戒不可妄语,怎么可以乱讲话,这佛门的重戒。

  可能有人说,或许是真的,可是那是以前的,现在不一定有。告诉大家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个外国人,女士,不知道大家看过这个照片没有?这个人现在在西藏修行,她脸上长了个人头,还有耳朵,那个人头还比我有福报,这里都是下垂的。我们台湾就在最近几十年而已,在台中商专,有一个女子叫江翠裳,读台中侨光商专,也是长了一个肿瘤,肿瘤比她的头还大,那照片我们都看过。你说一个女孩子的脸变成这样,本来是校花,学校校花,最后变成这个样子。你看她怎么活,尤其她的母亲、家人比她更痛苦。也都是因为冤结,来报怨的,最后把它化掉了,好好修行化解这个冤业,不要再冤冤相报了。

  所以,诸位学长,跟任何人有过结,放下!人家欠你的,别要了,要债也挺麻烦的。为什么?要债有时候要过头了,又变成欠人家债了。所有人对我们的无理、伤害,统统不计较、包容了。没完没了的事,傻人才做。所以这个故事都是这些读书人整理下来,绝对真实。我们老祖宗为了让我们懂得这些道理,用心良苦。所以他按著这个伤口,「痛彻骨髓。昼夜号呼,逾年而死」。逾是超过,超过一个年左右,他就死了。「凡五子七孙,皆生此疽」,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全部都长这个疽,「相继而亡」。你看这个造的孽太重了。「止一孙仅免」,最后只剩下一个孙子没死,「无立锥之地」,这个孙子根本也活不了,很贫困,没有立锥之地。

  我们再看一百九十一页这里。所以父母官要真正像父母一样,才没有造孽。「绍兴府一布政」,布政都是满大的官。「巧於贪饕」,就是很贪心,「积财至数十万。及败官归」,可能有一些问题被人家查出来,他就赶紧回家了。这个贪的人都以为贪到手就是他的,愚痴,横财、不义之财,拿到了是大祸。「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亦悖而出,不是财货还给人家就好了,利息什么统统都要算回去的,包含造成人家的身心伤害,甚至人命都要补回去的。他回家乡了,因为贪了不少钱,「买良田千顷」,还买很好的田,「富甲一郡」,在这个郡算是最富的了。「其祖父屡见梦,言冥谴将及」,他的祖父好几次在梦中告诉他,你造了损阴德的事,你要赶紧忏悔,改!「弗信」,不相信。

  从这里我们看,自己的祖先很慈悲,念念都在护佑著后代。其实我们现在道德沦丧,可能祖先跟圣贤比我们还著急,大家能不能体会到?我们这些子孙还在那不知不觉,他们很担心,因为他们的见识比我们高太多了。但是,只要有子孙真发心弘扬文化,冥冥当中都得祖先的庇荫。你做什么事,就突然怎么这些力量都出来了。有一句成语叫「如有神助」,真的不是假的。突然缺什么了,到最后一、二天就出现了,问题就解决了。你们怎么好像有点信又有点不信的看著我?我曾经跟你们举过例子,我在海口的时候天气很热,我们那个办学中心又没冷气,我正在那伤脑筋的时候,有一个老板,他太太请我吃饭。后来吃了饭,他先生跟我聊,很高兴跟我聊《朱子治家格言》,因为他很喜欢那一篇教诲。所以有时候肚子里还是要放几篇文章,碰碰运气,刚好碰到了,跟他结个善缘。他就很高兴,后来一聊,他就把他的饭店有个会议室,冷气非常强,然后所有的椅子都是很好的木头做的,刚布置好,就借给我们用了。你看,还在那伤脑筋,突然有人出现,就帮你解决了。后来给人家用了五天,场地不用钱,五天也吃了不少东西,总要去付钱。要去付钱,统统付完了,他太太付掉了。他太太每天都去听课,听完说:我儿子都这么大了,假如小时候他们的小学老师都学这个,那不知道多好。她希望更多的幼儿园、小学老师、学校老师学习,她就把帐结掉了。真的,这个时代做这个事情,老祖宗福荫,老祖宗的福报在成就这些事。所以一个人能听祖先的话,有福;违背祖先教诲,这个灾就难免了。

  「有一子一孙」,他不听劝、不改过,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纵欲嫖赌」,最后「夭死」,去世了。这样纵欲嫖赌,那个福报也早就折光了。「布政公寻染瘫痪」,他自己瘫痪了,不能动。「子媳孙妇」,他儿媳跟孙子的太太,「颇著丑声」,就不守妇道,这整个家那就毁掉了。「利其有者,趋之若骛」,因为他有钱,亲戚朋友都开始动歪脑筋,要夺他的财产,就趋之若骛,好多人都在打这个算盘。「公犹目及见之」,他等於是看著这些亲戚一个一个来夺他的财产,当然当下他一定是痛不欲生,他又不能动。「垂死,家已罄矣」,这个「罄」就是空了,他整个家产全部败光了,「垂死」就是已经快没气了。「临危」,临终的时候,「忽张目大呼,曰」,张大眼睛,大声说到。这个都是告诉我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过人真正感悟了,不要在最后一刻才懂了一些事。「官至布政不小」,当官当到布政不是小官,「田至十万不少」,他置十万亩,因为他买了千顷。「我手中置,我手中了」,这些财富都是他手上拿到的,最后在他一代当中,不到几十年全部都还完了;不是还掉而己,子孙全部都完蛋。「说毕而死」,讲完就死了。

  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我们再冷静想想,当到布政使,当到县令,这个都是有大福的人才做得到。诸位学长,你们家里有没有当县长的亲戚朋友?你看,一个都没有。所以当县长要不要福报?要。这么大的福报,那也是修来的,结果把福变成去造这么大的孽,你说他冤枉不冤枉,小人冤枉做小人。其实坦白讲,他能贪得到,那个都是他命中有的他才贪得到;命里没有,你贪也拿不到。你看,有人铤而走险抢银行,还没抢到就被抓了,是不是?有的抢到了,还把钱拿回去。那个抢的时候还没拿到就被抓了,就是他命中本来就没有;抢了还能拿回家,那拿得到的是他命中有的。命里有的,怎么不用正规的去拿到?最后还得在监狱里面过一辈子。所以明理重要,弘扬圣教重要,人才懂得人生的财富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来。人一懂,就乐天知命,命运是靠自己去造的,不能触犯法网。「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大家假如能够尽力的把《了凡四训》介绍给亲朋好友,那也是功德无量。让他们了解命运的真相,都是可以靠自己转变命运。

  所以胡先生讲的「原廉篇」,就点出了读书人学圣贤学问是要利益国家人民。『本欲出而致用』:

  【为国家作栋梁。为兆民谋幸福。】

  这是本来的心愿。廉洁也是从这分使命,这分利益老百姓的心,很自然会提起的态度。所以:

  【急宜廉隅自饬。】

  『急宜』就是最要紧的,就是要品德端正。『廉隅』就是品德很端正。『自饬』,这个「饬」就是很谨严,谨慎严肃的来对待自己的行为,都可以用这个饬字,其实就是洁身自爱。

  【清操自励。】

  清廉、守节操,自立自强。

  【以不贪为宝。】

  不是以财物为宝,以能不起贪心、守住德行,这个才是最宝贵的。

  【学古圣贤之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古圣先贤处世都是非常廉洁有守。『一介』,可以当一个,或者跟这个「芥」通,一般草芥,就是很微小的东西,就是一棵小草,连这么细小的东西都要守住原则。『一介不以与人』,这个「与」是给人,就是再小的东西,也都要来的是符合道义的东西才可以给人。包含我们今天奉养父母,假如我们赚的钱不干净,哪怕你拿再多的钱给父母,那是不孝,那是在羞辱自己的父母;都是光明正大,取之有道的钱来奉养父母。『一介不以取诸人』,这一点微小的东西,不符合道义的话,绝对也不收受这个东西,不接受。这个都是廉洁的表现。

  【虽贫而不受赂金。】

  虽然再怎么贫穷,绝不收受贿赂的钱。

  【虽渴而不饮盗泉。】

  再怎么渴都不喝盗泉里面的水。可能就是刚好这条河取名叫盗泉,这个读书人,他不只在行为当中戒贪,他在心理上也提醒自己,不可以落这个贪的念头。不过做法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你可以不喝,你也可以喝。晋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吴隐之,他刚好要到广州去当官,还没到广州,前二十里路到了石门这个地方,刚好当地就有一条河叫贪泉,名字就叫贪泉。然后当地都传说喝了之后,人就很想贪很多,要不要喝?结果这个吴隐之就喝了,然后喝完,他就赋了一首诗,他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万金」,喝了一口以后,就会想要贪千金,这个「歃」就是喝、饮;「试使夷齐饮」,伯夷、叔齐是非常清廉的圣者,「终当不易心」。你看看那种气慨!「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伯夷叔齐是清廉的人,他们喝了,也绝不可能起贪念。您看古人的心目当中,时时都是效法古圣先贤的榜样。我们现在都是不跟上面比,都是他也拿了、他也喝了,心态在这里,差很多。

  诸位学长,你们喝了会怎么样?终当不易心。喝了没有?大家都喝过了,为什么?整个大的社会是个染缸,你没喝过水吗?喝了能不被污染、能不醉是功夫。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