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9集)


   日期:2016/10/12 20: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明天是母亲节,首先祝福全天下的母亲都能身体健康,幸福美满。我们接下来的德育故事,要讲的单元是「耻」的部分。我们读圣贤书首先要尽孝道,「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一生要以自己的德行让父母感到光荣,这个才是有耻,这个才没有辜负父母的养育、教育之恩。我们先翻到一百五十九页,「耻篇」的绪余。耻是八德最后一个德目,但是非常重要。所以开头就讲到:

  【夫耻。德之基也。】

  成就德行重要的基石、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成就不了德行。所以:

  【说文。】

  里面,《说文解字》讲到:

  【耻。辱也。】

  不能成就德行,觉得是耻辱;不能完美人格,觉得是耻辱。所以:

  【从心。耳声。】

  这个耻是人心理的作用,人本身性德里本有的羞耻心。耳朵听到自己的过失,不好意思;或者听人家赞叹自己,过誉了,自己很难为情。所以这个耻字它是:

  【会意。】

  就是我们看到这个字,能理解它的意思。

  【取闻过】

  『闻过』是用耳朵听。取他听到自己的过失、缺点:

  【自愧之义。】

  自己心生起惭愧、羞耻的一种心,这样就表耻的意思。所以耳闻过,心马上生羞愧感,这个就是耻表的意思。

  【凡人心惭。则耳热而赤。】

  心生惭愧了,耳朵会发热、发红,脸也会,『赤』就是整个脸红起来。

  【是其验也。】

  这是羞耻心呈现出来的效验。

  【乃教人知羞免愧。归乎天良也。】

  这是我们人很自然的反应。我们思考看看,现在人家讲我们的缺点,我们的耳朵热不热、脸红不红?这个脸红是不好意思,不是怒发冲冠那个红,不是恼羞成怒那个红。所以这个是自然现象,假如现在人家批评我们的不足,我们脸都红不起来,那就有点不正常。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常说脸皮太厚了,厚得很难提起惭愧的心境。所以这个耻心让人知羞耻,然后懂得收敛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回归,叫『归乎天良』,回归天良本性。其实从小孩来看,小孩一做错事,他的神情就不一样。他第一次说谎,第一次犯哪个错误,父母很明显的就察觉,他整个身心的展现就很不一样,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一定做坏事。您看那是不是他的耻心在作用,做错事情浑身不自在。为什么要陪伴孩子成长?因为陪伴的时候,孩子只要一犯错,马上你就察觉,就可以修正他,让他记取教训,后不再犯。你陪他三年、五年,他整个德行的根就扎下去了。

  现在家长麻烦了,都没有陪伴孩子成长,什么时候孩子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自己都没有察觉,等到很严重的时候,都比较难改了,积重难返。所以教育、陪伴孩子,这是父母的天职。父慈子孝,这个慈爱就在能重视孩子的教育,树立孩子健全的人格,因为这是他幸福一生的基础。而不是拼命赚钱,后来他奢侈浪费,你的钱都不够他花,这个就没有远见、没有智慧了。所以当父母的也要有轻重缓急来衡量,不能自己很忙就觉得很为孩子了,为孩子还是要教育摆在第一位。现在学校也常常找父母沟通学生的情况,尤其初中生状况会比较多。其实初中生的状况,应该什么时候就开始埋下病根?可能三岁、五岁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有一位初中老师跟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他就讲:有一个孩子,有一个女孩,她行为很不好,你们都说孩子的行为跟父母有关系,可是她的父母什么都很好,就只有忙一点而已。大家听有没有道理?什么都好,就只是忙一点而已。你看,「忙」变成了合理的藉口。而一忙,请问,孩子谁陪她成长,谁纠正她的错误?父母一忙,谁教孩子?大部分保姆教。坦白讲,保姆给谁教?保姆把孩子给电视教、给电脑教。电视、电脑是魔王,里面多少污染的东西误导孩子。所以现在很多家庭,面对初中的孩子,一个头两个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忙?这些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人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等到发现问题了,他后半辈子就很麻烦,得要花更多倍的时间、精力,来导正孩子的行为、过失。

  所以人的智慧在哪里展现?在人生的取舍,人生的轻重缓急,他能很明白。所以少赚一点钱,多陪孩子成长。那可能有人就要说:那我少赚的钱,蔡老师你要不要负责?告诉大家,你假如真懂道理了,你这一辈子该是你的福分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福,你纵使一天十六个小时,赚了之后也不见了。要不开车在高速公路当中爆胎了,修理汽车什么的,一大堆别人都没有的,都跑你身上来了。那个就是没有福,你钱是留不住的。包含奢侈,那更留不住钱。所以福田还是靠心来耕。而羞耻心对每一个人,对孩子的人格特别重要。《弟子规》里面讲到,「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人有孝心是他羞耻心的根,他怕以自己的行为羞辱自己的家庭、羞辱父母,他就有羞耻感。包含《弟子规》上讲的「过能改,归於无」,他自己有过失了,养成习惯,勇於认错、勇於改过,这个都是在扎他的羞耻心。接著文章讲到:

  【盖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习而为恶。】

  但因为习染而形成一些坏习惯,行为不善,所以「苟不教,性乃迁」。

  【天能使人性有善而无恶。】

  『天』,其实就是真理、就是真相。人性是可以到纯净纯善而没有恶的。孔夫子非常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你们没反应,这个月刚好是古文课满一周年,大家要配合一下,一周年要考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您看,不逾矩,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符合圣贤的教诲,符合自己的性德,那是回归到纯净纯善。《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明德是本有的本善,这个明字就是让我们恢复、彰显明德。我们可以透过修学恢复到性本善,但是得要自己肯努力。假如自己随顺习气,沾染上很多坏习惯,那就很难不退步了。所以下一句提到,天也:

  【不能使人有习而不为恶。】

  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弃自弃者,自我放弃了,那老天爷帮不上忙。所以天地万物所有善的力量对我们都是一种辅助,帮助我们。但是要我们肯接受帮助、肯受教,这些力量才使得上来。比方从我们最近的,父母的话我们肯听,父母才帮得上忙;我们求学过程当中,老师的话我们记在心上依教奉行,我们就得很大的利益。我们今天打开《弟子规》、打开《论语》,至诚的心来受持这些教诲,就像孔夫子在我们面前,那夫子就帮得上我们的忙。可是人自甘堕落就很麻烦,不能使人有习染而不做恶事。所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很高度的警觉。而人的性德当中刚好就有这个耻心:

  【故赋以羞恶之心。】

  赋予人非常羞愧做恶事,不愿意做恶事。羞愧做恶事,人就会期许自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善心、善行,他就不会堕落。所以在《了凡四训》当中有讲到,改造人生的命运要改过迁善。人不改过,每天还在造孽,那要改变命运就不可能了。而改过当中要先发三个心,首先就是发耻心,羞耻心;再来,畏心,敬畏的心,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过能改,可以归於无;过不改,生命一结束,留臭名於世间,甚至亲人朋友都不敢提跟我们的关系。去世之后灵性堕落,都不知道要堕到哪里去!警觉到改过要趁还有这一口气的时候赶紧改。而这个羞恶的心愈强烈,人的勇气、决心就能够出得来,「圣与贤,可驯致」、「勿自暴,勿自弃」。「彼何以百世可师」,他们可以做整个民族世世代代的老师;「我何以一生瓦裂」,死了之后化为黄土也没有任何人记得。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应该让自己的精神、德行,能够长存在自己的家族,在自己的民族里。

  在《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说到,「置身於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不愿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希望自己能跟圣贤人一样成就道德学问。大家有没有曾经听到哪一句教诲,结果晚上睡不著觉的,在那里翻来覆去;或者是看了哪一个圣贤人的传记,当天晚上觉得好像非常的振奋,然后翻来覆去,心里想一定要效法、学习这个圣哲人。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你们都没有反应,那麻烦了,「天能使人性有善而无恶,不能使人有习而不为恶」。奇怪了,希圣希贤是人本有的这种羞耻心、向善的心,怎么我们年纪愈来愈大,反而提不起这分振作、勇猛心?我记得有一个大学生,我在课程当中讲到范仲淹先生的事迹,下课,大学生不到二十岁,下了课我都还没吃饭,然后他就急著要跟我讲,把我请到旁边去,他说:「蔡老师,我要做范仲淹。」你看,我听了马上头皮发麻,被他这股正气所震动。一个范仲淹对社会、民族的利益有多大!从他的眼神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是真心的。所以我就把范仲淹的光碟借给他看,我尽点心力,台湾刚好有拍范仲淹先生事迹的光碟。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有大志,有志就像树有根,它有生机,它不断吸收阳光、空气、水、土壤。我们有志,就能跟所有圣贤的教诲相应;没有志,这些经典对我们来讲没生命,它只是几个字、几行字。它只是知识,它的精神没有办法入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觉得圣贤是圣贤、我还是我。所以要先立志,要下决心不愿为随波逐浪之人。下了这种志向,就以耻不如圣贤、耻不如至圣先师的态度,「德比於上则知耻」。这句话出现好多遍,记住没有?又没反应。记住了,记在脑里还是放在心里?记在脑里不保险,一个礼拜就忘了;放在心里,这一生、甚至生生世世都不忘。所以教诲可贵在哪?入心。入了心,时时刻刻都不忘记,叫「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这个羞恶之心,羞耻自己作恶,但这个恶有高标准!我们今天开始定哪个标准?跟孔夫子不一样就是恶。这个羞恶之心调到跟孔夫子比,不如孔夫子了,马上觉得很丢脸、很惭愧,马上修正,这个才是耻。不能人家在劝我们,我们还说「我比张三好多了,我比李四好多了」,那就很麻烦。所以德要比於上,向至圣先师学习。

  一说到至圣先师,请问大家,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夫子哪个榜样?大家不要告诉我一片空白。你看,你假如一片空白,孔夫子很伤心,麦克风都没声音了,连麦克风都伤心。假如一句也想不起来,一个影像也想不起来,要觉得很羞耻!我们学了一年的古文,夫子的教诲这么多,都没印在心上。我相信是有,哪个影像?温、良、恭、俭、让。温和、柔软,绝不跟人起冲突,绝不跟人情绪化,绝不给人脸色看,温和。善良、厚道。善良在哪里看到?处处替人著想,善心,处处能看到别人的好,那是善良。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都是恭敬的态度。省水、省电,俭。这个俭当中,我能节省资源给全天下的人用,他时时胸怀天下的安危。让,时时能礼让、能忍让、能谦让。以这个为标准,羞恶之心就时时可以提得起来。

  【俾起一恶念。】

  羞恶之心起作用,是使人一起『恶念』:

  【则惊。】

  『惊』就是很警觉,我怎么可以起恶的念头?我怎么可以起对立的念头?甚至起伤害人的念头?这个不可以起。

  【行一恶事。则恐。】

  做一件不好的事情,会觉得很惶恐。

  【既惊且恐。则必速止其恶。】

  这种惊恐的态度,督促自己要马上停止,叫速止这个恶的行为,进而改正这个行为。

  【以返於善而性乃不为习所夺。】

  这个人就不会被习气污染、控制,让自己沉沦下去。这个耻心,其实我们讲到这里,反观人的一生,德行是在提升还是在下降。我曾经在大学跟大学生分享,我请教他们,「你们觉得你们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现在德行好?」大学生也很直率,他们连想也没有想,他说「小学的时候德行好。」我们看,他还没出社会,德行一直降降降到大学,再出社会,那个大染缸会怎么样?那就很严重了。所以这个耻的教育,在家庭、在学校当中都要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不然人真的这一生都是沉沦的分,日沦於禽兽的行为。

  【故耻大有功於性。】

  所以羞耻心对於保护自己的本善性德是有相当大的功劳、作用。

  【耻心发现。】

  这个耻心一起作用:

  【即是天良。】

  就是天性良知启动、警觉了。

  【即是明德基本。】

  即是恢复明德、恢复本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这颗耻心。

  【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

  羞耻对一个人的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大矣』就是影响太大、太重要了。

  【不耻不若人。】

  『不若人』就是比不上人。样样比不上人都不觉得羞耻,甚至於人家劝的时候还生气,或者说要你管,我就是这样。「不耻不若人」,不以赶不上人、赶不上古人为羞耻的话:

  【何若人有。】

  『若人』,就是那怎么能像人的德行一样好?甚至於是这个「若人」假如是跟古人比,那就差得更远了。不若人就是比不上人。『何若人有』,怎么可能会比得上人,怎么会赶得上人?而我们这一代人的德行,比起五千年的圣者,甚至读书人,确确实实差得太远。我们曾经在处世当中有想到,人家孔子是怎么做的,孟子是怎么做的,我怎么差这么远?然后哭了半个小时的,有没有?这是耻起作用。我们现在羞耻用错方向了,那不是真正的耻。真正的耻是有恶念、恶行,警觉,改过;现在误会了,好面子以为是羞耻。比方人家长这么漂亮,我没她那么漂亮,很难过,还要去整容。请问大家,整容是不是羞耻?是不是有羞耻心?不是,那是好面子,爱虚荣。他不相信我,我好难过,是不是羞耻心?不是,那是得失心。我们觉得好丢脸,大部分都是虚荣心在那里觉得丢脸,把羞耻体会错了。

  比方说有一次考试考不好,难过好几天,我以前就是这样,好面子,患得患失。有一次考英文,初中的时候考九十八分,哭了两个小时,最后打电话给我爸,我爸还在上班,下午的时候,「爸,我考九十八,差两分,很难过。」因为初中的时候都要编班,编什么特优班,找那些成绩都考很高的,然后把他们编在一班。我就很在意,一定要编进去,所以对少一分就很难过。这个患得患失的心起来,麻烦,污染人的性德。就像一滴墨汁滴到水里,很快,不到一秒钟,咚,就进去了。请问把墨汁从水里请出来,要花滴进去几倍的时间。几倍?不知道多少倍,难算!所以为什么叫童蒙养正?蒙以养正这是最神圣的工作任务。因为不让孩子污染这些习性,他从小根基就牢,他有免疫力,这些邪的东西进不了他的身。一进去,要再去掉这些习染,真难!

  搞了几十年,还没去干净,得失心还是很重。所以每次礼拜六的时候,中午就睡不著,因为待会要讲课,而且跑厕所的次数增加,肠胃马上反应,今天礼拜六到了。所以你看那个得失心一起,很麻烦!幸好父母没有这分得失的态度,常常我得失心起作用,都是父母安抚我。慢慢的我就觉得,怎么常常都是我在大惊小怪,父母都平常心对待,渐渐的也效法、学习父母处世的态度。所以耻不如尧舜,耻不能提升德行,这是羞耻。假如觉得这些才华、外在的这些享受比不上别人,那不是羞耻,那是虚荣心作祟,那是攀比心作祟。

  我们接下来看一篇文章,让我们对耻有更好的领会,就是曾文正公写给他六弟的一篇家书。我们把经文打出来给大家看一下,我们看经文:「六弟自怨数奇」,刚好他的六弟参加了县的考试,结果没考好,所以他六弟那阵子心情很不好,然后埋怨,这个数就是他的运数乖舛,就是很不顺,与时运不合。「余亦深以为然」,他这个当哥的人,我也深深感觉确实如此,你刚好碰到这个运数不理想。当然哥哥讲深以为然,也是等於安慰、同情他的弟弟,这叫情理法,先从情感当中、情绪当中安抚一下他的弟弟。「然屈於小试,辄发牢骚」,小试就是县的考试。屈就是委屈,考不好了发牢骚,觉得很委屈。牢骚就是觉得自己很不平,被压抑,所以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这个窃就是私下,文正公讲到,我私下暗笑弟弟你的志向不大、志向太小,「而所忧之不大也」,所忧患的事情格局不大。

  所以「君子之立志也」,君子立定他人生的志向是怎么立的?大家有没有看过哪一个圣贤人他立志是县考考得好,有没有?还是进士能考上?好像几千年来,没有听过留名青史的人是这样立志的,都是很远大的志向。我们对眼前的这些目标,得失看得很重,那个都是志向不大。哪件事没做好,哪句话没说好,哪个课没讲好,难过老半天,这个都是志向不远大,所忧之不大。「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这个量是气量、胸襟。民胞物与,这是北宋张载大儒的一句名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张载先生的原话。所以叫民胞物与,典故就是从张载这句话来的。人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好朋友,这个与就是朋友的意思。

  「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当然一开始强调心量,一个人一生多大的成就也跟他的心量有关系,而要成就的是内圣外王的功业、事业。内圣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契入圣贤的境界,叫内圣;外王,有了好的德行,这个王是平天下的态度。这个王,其实王是给天下做好的榜样。假如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外王,他让国家昌盛,自己整个治国的经验智慧,又可以为其他国家民族学习,那就是王天下。当时候唐朝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那个时候全世界好多的国家都来朝贡、都来学习。在史书上记载,来朝贡的国家要跟皇帝沟通,几个人翻译?透过九个人翻译,最后翻成中文;然后讲中文,也要再翻九个人,然后再翻到他那个国家的语言,这样来沟通。您就看那个时候,整个神州大地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这王天下。

  而现在全世界最急迫的就是中华文化。汤恩比教授讲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只要能落实中华伦理道德教育在自己的家庭、社区、单位,甚至自己的国家,这些经验很快的也会传播到全世界去,因为现在媒体很发达。所以只要能真正做出榜样,都可以利益到全世界。现在王天下的事业谁能做?我们学习圣贤的经典,不能学老半天,一学,某某人做,那是他的事,这个经文里面从来没有一句是我的事,那就很不相应,很难得利。学问要能成就,时时面对圣人教诲,都觉得是讲给我听的,都是我要落实的,我就是最重要的当机者,讲给我听的,这样句句都会有收获。不能边学边分别、边执著,都不自我期许,那不行的。

  现在其实要让中华伦理道德教育,普遍的让全世界接受,最重要的是要先起信心,要做出来才能让人家有信心,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四月份办了一次校长的课程,很难得,八十位华小,以至於还有泰国的校长,泰北李校长。他们那里比我们这里难太多了,都很不疲不厌、尽心尽力在办学,把传统文化传下去。他们说在他人的国度当中,他们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要坚持把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传承下去。包含也有独中的校长一起来参与。而我们邀请到我们槟城钟灵独中的吴校长,来分享他们学校落实的状况。我看很多华小的校长听完了很振奋、很受刺激,觉得人家可以做得这么尽心尽力,那我也要来做,我也要更加油。所以您看,一个好的榜样让人有信心,而且把人的羞耻心调动起来,人家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也能做。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

  而吴校长他们的经验,我们之前台湾的东森电视台还有来拍,透过媒体这样传播出去,有很多地方到他们学校去参观学习。所以只要真正做好了,都能利益天下。人能弘道,真正做出来就能弘道。包含跟大家有提过,我们台湾三重耕心莲苑,他们在一个社区落实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做得非常好。台湾政府以他们社区的经验,启动全台湾的社区学校。而美国有一些州立大学学生,他们跑到台湾耕心莲苑去吸收、学习,他们做和谐社区的经验。所以只要把伦理道德落实在家庭、社区、单位、企业,或者是行政区、国家,都能够起到利益天下的作用。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带头来做。

  我感觉这个时代,女教特别缺乏。这个女教很关键,有贤妻良母才能出的了好的子孙。女教也要靠女子落实得好,然后让人来效法、学习。现在女人感觉上愈来愈强,女子应该是温柔、贤淑、善良。我感觉全球的华人,目前最温柔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我是有考察过的。包含我记得好几年前,我们中国大陆的参赞他也这么讲。你们听了不要只是高兴,要把弘扬中华女教这个大旗、责任,要把它扛起来,OK?这样才对得起人家的肯定。这是本,没有女教就出不了人才。所以诸位女同道,同道中人,期许自己要做现代的孟母、圣母,出圣贤的后代,这个都是内圣外王的事业。诸位同道,假如您觉得和谐社区这个理念非常好,我愿意在我的社区来做,我这边有陈瑞珠老师他们和谐社区的资料,可以送给您,您有下决心了再来跟我拿。我想今天可能有学长晚上回去睡不著觉,翻来翻去,明天一大早到中心来要资料,下了决心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这样「而后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人有这样的心量跟这样的功业,才不辱、才无愧於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可以成为天地之间完美人格的人。这样读起《三字经》才有底气,「三才者,天地人」。

  记得第一次,几年前到马六甲,我们很幸运可以拜访就教於沈慕羽老先生,在孔教会里我们看到老人家的墨宝。那个墨宝,你静静的去看都能看到一个人的精神,都含摄在那个墨宝当中。老人家写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都是有志之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这么大志,又期许自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以他所忧患的就跟一般俗人不同。「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怕自己的德行不如舜王、周公这些古圣先王。「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这个可贵!以孔子为榜样。孔子反省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时时勉励、督促自己,德行不断修养、提升,学问不断深入、讲究。这个深入讲究,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解行相应,体会了一定要去把它做到,做了之后体会得更深。闻义不能徙,听到了恩义、情义、道义的道理,马上去做到、去奉行。不善不能改,假如还有不善,发觉了不去改,夫子非常恐惧担忧,赶紧去对治、去改过来。所以他们忧虑的是自己的德行不够。

  再来还忧虑什么?「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顽劣的人民不服从教化,他会担忧,因为以教化人民为自己的责任。因为古人为官期许自己是父母官,父母就有责任教好人民,而且是代国家来教化人民,也要对得起国家的信任。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这些都是知识分子、读书人的气概。我们是公务员,以没有服务、照顾老百姓为忧;而不是时时只考虑到自己的薪资、福利,这个都不是士大夫的气节。应该是重义,时时我应该尽的道义是什么,考虑到。包含假如是从事於老师的工作,以不能教育好学生感到忧虑,赶紧想好的方法,赶紧提升自己的德行,来更好的教育孩子。所以所忧虑的都是道义,而不是个人的利害。

  「蛮夷猾夏则忧之」,蛮夷是四方文化落后的民族,猾夏就是侵略、侵扰我们的国家,华夏就是指中国,则忧之。确实,当时候清朝中叶以后,很多民族、国家对我们有侵略,这是身为读书人应该忧虑的。「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国家或者一个地方的政府,小人在位,政治就不能清明。贤才否闭就是阻隔不通,受到排斥、排挤而感到忧虑,怎么来导正这个政局、风气,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匹夫匹妇是指一般老百姓,这个被就是得到,得不到自己的恩泽而感到忧虑,时时想著怎么利益到老百姓的人生。「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这个悲就是哀怜当时候的社会不幸,怜悯老百姓的困苦、困穷,这是君子之所忧也。而这个忧也就是说,假如面对所担忧的事情,不能够尽心尽力,君子是觉得很可耻的。没有尽到本分、尽到心力,对不起圣教、对不起国家的信任,良心也感到对不起。这个都是读书人一种气节、一种处世的态度。

  我们读完这一段,反观我们自己每天在忧虑的是什么事情,跟曾文正公所谈的一个读书人应该忧虑的方向、目标一不一样?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当中也有一段,也是读书人应该有的胸怀,「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大家很茫然的看著我,诸位同道,师长说《了凡四训》要多读,要读熟,这个理才会通达。「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现在整个社会大众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都能够关注、体恤到,「内思闲己之邪」,闲是杜绝,这是学问从根本的起心动念下功夫,杜绝自己的邪思邪念,成就德行。这个思是常常思惟、检讨自己有没有努力做到。您看读书之人,时时都想著家、想著祖先、想著国家、想著人民。我们现在学历都很高,有没有这样的胸怀?有这样的胸怀才叫知识分子,不是学历高就可以称得上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有使命感,才叫知识分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都知道这一生的使命在哪里。

  我们接著看下一段讲到,「若夫一身之屈伸」,若夫就是至於,至於自己这一生命运的浮沉,这个屈伸,屈就是委曲,伸就是发达,就是自己命运的起伏。「一家之饥饱」,自己家有没有吃得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社会上亲戚朋友之间给我们的荣辱得失、贵贱毁誉这些境界。「君子固不暇忧及此」,没有那个闲工夫为了这些事情在那里患得患失。他心量大,考虑深远,不会为了个人得失荣辱在那里郁郁寡欢,不会这样子的。我们读到这一段,就反思自己是君子,还是心胸比较小的一般俗人。「六弟屈於小试」,因为县考考得不是很理想,自己觉得很委屈,便「自称数奇」,称自己命运不好。「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我暗笑所忧虑的格局还是不够大,太小了。格局大一点,福报更大,祖先冥冥当中都在护佑。所以你们假如有晚辈考试还是工作不顺,有一个方法可以改命,你就跟他讲,你对天立誓,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你就会考上了。可以介绍他这个方法,但是发了以后就要真做,不然失信於祖先那可不行。他假如可以接受,有这个志气,祖先会保佑他、会护念他。

  我们其实在读这一篇文章,也可以感觉到曾文正公的胸怀就是这么样的宏大。而曾文正公他令后世佩服的地方是他学问很好,而且他在从政的过程当中,能把这些学问都能用在他的政治生涯当中,他是活学活用,他不是读死书的。所以他强调做学问四个重点,有一个重点是他额外提出来的。在清朝,整个儒学最鼎盛的时代是桐城派方苞、姚鼐这一些大儒。桐城派就在安徽的桐城、舒城,还有庐江这一带,称桐城派。大家一听到桐城派应该很有感情,为什么?第一个,师父的故乡是庐江,再来,师父第一个老师,方东美教授是桐城人,就是方苞嫡传的后代,正统的。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所以我们今天能学习,跟桐城派很有关系。桐城派强调做学问,义理、考证、文章。而文正公他强调跟整个桐城派是相应的,因为文正公他的整个学问、文章也都是效法桐城派。等於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叫湘乡派。因为文正公是湖南湘乡人。他强调有义理之学,这个学问有义理之学;有考据之学,考据其实就是考证;有词章之学,词章就是代表文章;还有加一个经济之学,而经济之学重要的就是经国济民。

  经世济民就能够利益到当代的人心、当代的社会,学问的目的在这里。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这段话很有味道,大家听过没有?Really?真的没听过吗?「竭忠尽孝谓之人」,有没有恢复一点记忆了?古人都讲老实话,不讲好听话,直心是道场,才能成就学问。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竭忠尽孝已经不算人了,做人的资格都没了,不尽忠尽孝行为本身就不符合人格。「治国经邦谓之学」,真正能利益到人民、天下人,这个才是学问。不是研究老半天,拿个博士学位,谁也没利益到。连自己身边的家人都利益不到,那是搞研究,不是学以致用。「安危定变」,面对国家、社会,甚至自己家庭、家族的这些危机,突然来的一些考验,都能沉得下气,用智慧把它化解,「谓之才」,这个才是真正的才能。不是表演一下,让人家鼓掌,那是小才能。真正的才能,要能够扭转乾坤,化险为夷,这才是才能。

  所以我们刚刚看这篇书信,文正公他都是做到的。其中有提到「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这个情况对国家来讲是非常危急的。我们记得孔子说的「五不祥」,其中「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他身为国家重臣,他一定尽全力能够让贤才,能为国家、社会服务。他大力倡导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他觉得没有让国家有更多的人才,这是他的耻辱。所以我们下节课一起来看曾文正公「原才」这篇文章。这也是文正公大声疾呼,振兴整个当代朝纲的一篇文章。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