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佛陀您怎么能够有不平等心呢?


   日期:2010/11/8 7: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您怎么能够有不平等心呢? 

                      净界法师

    (二)正示归依之修行方法  
                                                       
    这个地方有三个次第,我们根据藏传佛教的本尊相应法里面,它的次第把它排出来。

    先看第一个是「依止圣教,抉择所归」。

    我们这一念心是无明作主,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的境界,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善念,但是呢,我们要老实一点凭良心讲,烦恼的势力是强过善的势力。所以孔子也说,儒家说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就是一种欲望的心,危殆难安。我们的道心呢,这种善良的心微弱难明,非常的微弱,不是说完全没有,但是势力薄弱。如果我们不以佛法来修正引导它,那造恶业是很自然的,要造善业是很勉强的。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无明作主。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无明的过患,我们要厌离无明,我们开始归依佛陀。

    在归依之前,我们要抉择一下,依止圣教来抉择我们所归依的境界。站在净土法门来说,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提出一个问答说:十方诸佛都是万德庄严,为什么我们不普遍的攀缘法界,而是忆念阿弥陀佛呢?「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乃至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是,为什么单单要归依阿弥陀佛呢?蕅益大师解释,他说:就着总相来说,一个平等法界来说,是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圆满的。既然是圆满,没有所谓的更圆满,一切法,三世诸佛的功德是平等。但是就着你往生的因缘来说,就有差别,因为这种感应道交,如果你所抉择的国土,是阿弥陀佛的国土,你念阿弥陀佛,这个是一个最直接的因缘,就是一个亲的因缘。如果你抉择的是阿弥陀佛的国土,你所念的是其它的佛,或者是菩萨,这个是一种疏的因缘。就是说你必须要「至心回向」 。

    譬如你念其它佛菩萨的圣号,但是你内心的境界,想要求生阿弥陀佛国,也可以!但是那个因缘就比较欠缺,你必须要把念佛菩萨名号所成就的功德,再加以至心回向。而印祖说,一般人要至心回向,这当中是有困难的。换句话说,你这种功德回向过去,会扣一点所得税,那个力量会薄弱一点,因为我们凡夫就是夹杂。而你念阿弥陀佛,它是一个直接的因缘,你不必回向,因为你念阿弥陀佛,就是跟阿弥陀佛直接感应道交。所以蕅益大师他提出一点,就是说,站在你今生要求生阿弥陀佛国的立场,你念阿弥陀佛是缘深,你跟阿弥陀佛缘深,阿弥陀佛要救拔你就比较简单。所以蕅祖讲: 「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佛陀要教化你,众生要被度拔,这个整个难易浅深,就在「缘」。

    你看佛陀在《阿含经》,有的弟子遇到佛陀,佛陀对他特别关心,那个罗睺罗尊者,有的弟子,佛陀对他关心的程度就比较淡薄,有弟子就讥谦,说:「佛陀您怎么能够有不平等心呢?」佛陀说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佛陀不动念头,这个是因缘力故,完全是众生的因缘所招感的,就是你个人的业感,佛陀对这件事情,他不表示意见,他本身没有爱憎取舍。但是佛陀跟众生产生的差别相,完全是众生自己的业感所形成的。就着佛来说,佛陀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他没有爱憎取舍的心情,你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他见不到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对你特别好,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昼夜六时普遍的去摄受众生,而是你跟他缘深,你看到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抉择所归依的佛的时候,理论上,十方诸佛都是我们归依处;但是,就着我们今生要求生阿弥陀佛国,这个因缘来说,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归依处,就因缘来说,这第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

  第二点,阿弥陀佛所表现的相状,一般来说有有三种相状:第一个,阿弥陀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就是你要观想、观像,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可以!你也可以以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有十种功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一一的去思惟他的功德,当你的归依处,也可以!第三个是弥陀的名号,一句弥陀念诵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可以!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跟弥陀感应道交有三种境界:第一个是相状;第二个是功德;第三个是名号。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他也为我们抉择。他说,三种都可以感应道交,是的,但是讲到一切的念佛当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在所有弥陀的所观境当中,我们要考虑到最简易,这个所观境即使在临命终的时候,都能够现前的,最稳当、最有把握的,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就是说你以名号为归依境界,有个好处,它简易而稳当,你平常能够相应、临终也能够相应,你看这个是很重要的!你选择一个非常细的境界,你平常的时候,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能够现出所缘境,临终的时候不见得。你在加护病房的时候,在那个地方颤抖的时候,身上插满管子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够相应,不一定。

    所以我们把弥陀所有的所缘境,他的身相、功德、名号,我们要加以简别,哦!名号是我们的归依处,名号,就是以弥陀的声音,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这一念无明的心归依处。这是第一个,抉择一个你所归依的处所,这个地方要清楚。

  我们刚刚由粗到细,在十方诸佛当中,选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中,选择他的佛号的理由说过了,这第一个,我们内心当中,知道「名号」是我们归依处,我们相信名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陀       不平等)(五明学佛网:佛陀       不平等)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佛陀——觉者(于晓非) 

 李志夫教授: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佛陀观 

 净界法师: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个人的加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洪修平教授: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杨曾文教授:泰国的当代佛教思想家佛陀达沙比丘 

 楞严悲华法师:佛陀的真爱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 

 菩提法师:佛陀——永恒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