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72集)


   日期:2016/10/19 15: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谈到人才的重要性,以至於怎么能够招感人才,知人善任。也谈到曾国藩先生他治学、修身、齐家的修养,还有他留下来很好的这些教诲。

  我们可以感觉得,曾国藩先生在清朝中叶之后,扮演了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对於整个读书人的气节、风气影响也很大。而像曾国藩先生这样有志之士的呼吁,当时候的清朝政府假如给予高度重视,对它整个政局的稳定,甚至於整个政局的中心,会很有帮助。所以福在受谏,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朝代,能够接受劝言,尤其能够接受古圣先贤经典上的教诲,能反省改过,这个人是有福的,这个时代是有福的。所以清朝中叶以后,这些读书人都是依照经典劝谏当时候的朝廷,包含我们这节课跟大家分享这一篇「病梅馆记」,也是比曾国藩先生稍早的一个读书人,龚自珍先生写的,都是在清朝中叶之后。

  而像《论语》当中讲到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人民犯罪,种种非礼、越轨的行为出现,在位者不能一味指责,甚至对老百姓用刑罚,更重要的要反思,有没有好好教育老百姓,有没有好好给人民做榜样。假如在位者本身都没有以身作则,那整个社会风气铁定是愈来愈差的。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掌握权力的人骄奢YIN逸,那整个社会风气一定会快速下滑。就像道光之后,整个吸鸦片的情况很严重,连这些高官都是这种情况。甚至於因为利益跟这些烟商勾结,那对整个社会、人民都是非常大的损害。其实上位者,必须对整个社会风气负比较大的责任。

  所以古圣先王留下来从政的教诲,都是提醒「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我是国家领导者,自己有错不推卸责任给他人;但是老百姓有过失,一定有我做得不到的地方。就像尧帝看到有一人饥了、有一人寒了,都会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老百姓;以至於看到犯罪的人,他都会觉得自己没有把他教好。所以「先恕而后教」,这是先王以至於尧帝传给我们的风范,要宽恕、包容、体恤老百姓,进一步要教导他们。教导要身教,要自己先以身作则,然后循循善诱,言教,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风气,这个就是境教。

  就像我们这个单元讲的是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耻在八德之末,但它非常重要。前面德行能不能成就,关键在有没有羞耻的心。羞耻是一个人努力改过的动力所在,要改过,他才能德日进。所以八德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是所有人行为的准绳,纵使不识字,他也懂得用八德来立身处世、来要求自己。不识字怎么会懂八德的道理?当时的社会风气好,人从小在重视八德的邻里乡党当中成长,自然潜移默化。而且社会上的艺术,都以弘扬道德为精神、为目标。我们看到这些戏剧都是教忠孝节义,所以不识字的人,从小看这些艺术表演,他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人。您看在古代一谈到关公,哪有人不认识的道理!谈到岳飞、文天祥,历代这些英豪,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深入他们的心灵,就成为他们人生的榜样。所以古人重视道德。

  目前社会当中有骂人的词,有一个词事实上它的根源跟八德有关。现在谈起来大家觉得是骂人,其实它原来的意思,含义很深,叫「忘八」。现在变成骂人,以前是提醒人,现在变成「王八」。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忘八,忘了八德。你看,古人连骂人都很含蓄,你别忘了八德,忘了八德你就完蛋了,你要招感人生的祸患来了。所以从这个「忘八」,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八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民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准则,没有照这个准则,那就不像人了。就像《孟子》里面提到的,「仁义礼智」,这人之四端,就像人的四只手脚,你没有仁义礼智,你就不是完整的人。所以这个八德的教育非常关键。「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有家庭、社会整个冲突动乱,都是因为没有八德的精神。这八德的精神提起来、恢复了,所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就改善掉。

  有孝悌,哪有这么多家庭的纷争?有忠信,哪有这么多跳槽、损害团体人民的利益?讲诚信,哪有这么多欺诈?讲礼,哪有这么多冲突、傲慢?讲义,哪有见利忘义的情况?讲廉耻,人就不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而在大陆国内,现在特别重视耻的教育。这么多年都一直强调「八荣八耻」荣辱观,让人很清楚,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光荣的人生,什么是值得羞耻、反省的行为。「以辛勤劳作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YIN逸为耻」。这个都是在导正整个错误的社会思想价值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现在风气就是玩乐,就是自私自利,不以为羞耻,一定要赶紧导正。包含很多人为了利益,制造一些黑心的食品,这就没有把老百姓,把广大人民摆在第一位。所以应该是「以服务人民为荣」,每一个行业以服务为目的。每一个行业的快乐在哪?快乐在你服务了人,让人受益,你感到有价值、感到快乐,这才是每一个行业存在的意义。假如为了达到利益不择手段,背离人民,甚至伤害人民,这个就是最耻辱的事情。

  所以荣辱观、知耻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而且要从小教起,不能让他养成坏习惯,那要改就很辛苦。所以八德的教育,能从娃娃抓起,甚至从胎教就开始薰习,这对於我们民族往后出圣贤人才是非常关键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这二、三代疏忽了,我们也吃了不少苦头。从小疏忽伦理道德教育,染上很多坏习惯,在自己修行、修身的路上很辛苦,进进退退。甚至做了一些伤害身边至亲的行为,自己都觉得是一生的遗憾,失教了。我们希望我们下一代,顺著自己本善、本性去处世待人。从小就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能一言一行都有责任感,不放纵习气。所以栽培下一代的栋梁人才,是每个家庭、每一个人,对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应该尽的本分。所以我们也效法曾国藩先生的精神。

  我们接下来这一篇「病梅馆记」,作者龚自珍先生,他是藉由梅花来阐述,重视人才的重要,也影射当时候的现实不重视人才,甚至於限制、桎梏人才的发展,扼杀了很多的英雄豪杰。当然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损失。清朝中叶之后,尤其到接近清朝末年,那时候八股取士,可能方式上变得比较死板。甚至於腐败之后,这些买官,或者是这些主试者不公正,造成为国举才上的障碍,甚至引起很多读书人的不平,这个都埋下了整个清朝最后动荡的一个恶因。龚自珍先生他是透过梅来影射现实的状况,当然在位者看了之后也应该反思,应该引以为戒来思考。

  我们先把几个生字跟大家念一下,之后我们一起把这篇文章从头读一遍。第一行第五个字是「龙蟠」,这个字念盘。一百三十六页第一行,第五个字,这个字念「敧」。这个敧字,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印象,之前我们在讲到《说苑》里面,孔子带著学生参观太庙的时候,看到这个敧器,没有装水它倾斜的,装得太满它就翻覆,提醒我们不可自满,要谦虚。我们看到这个字,就要想到孔子当时候教学生的情境。还记不记得哪篇文章里面的内容?提醒我们,「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这个都是懂得礼让、懂得谦让的精神,还要懂得忍让。我们再看第三行第一个字,「斫直」,这个斫是砍掉。同一行下来,「以夭梅」,这个「夭」跟夭折的「夭」相通的,就是早死。第四行下面「孤癖」,这个字念「脾」,一般也有念「辟」。再下来「鬻梅」,这个鬻是卖的意思。我们再看下一段,第二行中间「解其椶缚」,这个「椶」跟棕树的「棕」相通。隔一行「甘受诟厉」。在同一行下来,「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这个字念主,就是收藏的意思。

  我们一起把这篇文章念一遍:「病梅馆记,龚自珍。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敧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敧、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椶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乌乎!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我们看文章,一开始讲到:

  【江宁之龙蟠。】

  『江宁』是指南京的龙蟠里。

  【苏州之邓尉。】

  苏州的邓尉山,这个『邓尉』,是以东汉的太尉邓禹而得名。

  【杭州之西溪。】

  杭州西溪这个地方。

  【皆产梅。】

  都是产梅的著名地方。

  【或曰。梅以曲为美。】

  当时候对於梅的看法,就是赏梅觉得枝干弯曲才美。

  【直则无姿。】

  它枝干长得直,好像就没有风姿了。其实,自然是美,怎么会慢慢偏得好像很刻意,人造的都没有自然的美。接著说到:

  【以敧为美。】

  『敧』是横斜,觉得是美。

  【正则无景。】

  它长得端正,枝干端正,他觉得不成景观。

  【梅以疏为美。】

  就是这个梅树,它的这些枝干要长得很稀疏才美。

  【密则无态。】

  长得太繁密就没有这些韵致,好像没有韵味了。

  【固也。】

  『固也』,好像这样的观点,历来都是这样、都是如此。还没读这篇文章,我还不知道赏梅还有这些规矩。我们一看到梅花,就觉得很漂亮,一般都是在大自然当中长的。而且我们一看到梅花,就想到傲雪,它愈冷愈开花。代表一个人在人生这些困顿当中,甚至於危难当中能表现出气节来,这是梅的精神。梅、松柏,都是表这个精神。所以这些看法也已经形成好一段时间了。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

  这些文人,喜欢画画的人士,心里都是这么觉得,心里都是明白这个观点。

  【未可明诏大号。】

  但是并没有,『明』是公开,『诏』是宣布,就是并没有公开宣布大事号召,但是他们私底下心里都这么认为。

  【以绳天下之梅。】

  他们以这个标准,这个『绳』本来的意思是绳墨,就是工匠在制造家具的时候,这个绳墨一弹就很笔直,他这样就做得很精准。延伸在这里,这个「绳」就是衡量,他拿著这个,要疏、要敧、要曲才是美的这个标准,来衡量天下的梅。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这些文人画士又不可以、又不好主动的唆使,要求天下这些种梅的人来『斫直』,就砍掉笔直的树枝;『删密』,删除繁密的这些树枝;『锄正』,去掉端正的这些枝干。因为这么做了以后,会『夭梅』,有一些梅树就被折磨死,早死,然后就不自然。『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他们也不好明著说,要求他们要斫直、删密、锄正,用这样的方式来讨好这些文人画士,结果搞得这个梅树都生病死了。所以读书人没有要求种梅的人这么做,并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要以这样的做法来赚取钱。

  【梅之敧。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而这个梅树要求它横斜、要求它稀疏、要求它能够弯曲,达到这样的效果,也非『蠢蠢求钱之民』,这个「蠢蠢」就是比喻愚昧又很想要钱的这些种梅的人家,他们所能很精准达到的这个效果。『能以其智力为也』,能够用他们的智慧力量达到了敧、疏、曲的效果,达不到可能就把这个梅给弄病、弄死了。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也有人就直接给这些种梅的人讲到,这些『文人画士』,他的『孤癖之隐』,这个「孤癖之隐」就是独特难言的嗜好,或者独特难言的心事,就直接很明白的告诉这些卖梅的人。告诉他们,他们因为目的就是要赚钱,所以就:

  【斫其正。】

  砍掉端正的树干。

  【养其旁条。】

  养育旁斜的枝条。

  【删其密。】

  删减、修剪这些密枝。

  【夭其稚枝。】

  使这些嫩枝很早就死了。

  【锄其直。】

  除掉它们这些直枝,直的枝干。

  【遏其生气。】

  压抑这些梅树的生机。

  【以求重价。】

  为了满足这些文人画士孤癖之隐,他们干脆就这么做了,来求得重价。

  【而江浙之梅皆病。】

  江苏、浙江一带的梅树统统都被搞得生病了,搞得有的可能都活不了了。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这些文人画士所形成的祸害,竟然严重到这样的地步。这一段透过梅树的情况,其实这个梅树也就是比喻人才。人才你要顺其自然,你不可以压抑他,顺著他,人之初,性本善,去培养他。你不能是填鸭、不能是急功近利,不能是揠苗助长的方式,不能是舍本逐末来培育他们。我们一直说德、智、体、群、美、劳养育孩子,这个就是口号。口号都讲得很好,实际上都是不均衡,偏到智育方面,偏到成绩方面。其实偏到智育,智是智慧,不单是指分数叫智育,是透过读书明理,这个才叫智。但是现在偏了,就是分数,就是学历,那就失衡了,他怎么会长得健康?成绩好的他傲慢,他觉得他了不得,但其他方面,他可能生活低能。所以我们现在假如不均衡发展,顺著长善救失去发展,基本上每个孩子几乎没有不生病的。

  我们看现在青少年,几个人人格健康?谁养出来的?《三字经》讲得很清楚,「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谁都有责任,尤其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以至於负责教育方面的官员。这个「父之过」也包含父母官,因为管教育的官员,他是拿旗帜的,他是指引方向的,你这个指挥棒错了,底下就偏掉了。所以公门好修行,当官的人走对了,利益后世、当代;你走错了,整个偏掉。你教育方向走错了,二、三代人都受到损害,培养出来可能心性、人格上都不是很健康。

  我们几千年来教育孩子都是德为本,现在德摆在末去了,本末倒置怎么教得出好人才出来。所以《孝经.开宗明义》就讲到,「夫孝,德之本也」。你得先把孩子的根,根本扎稳,要从孝道教起。你教知识,孝道就很难落实了。孝道要从很多思想去引导,还要老师做榜样,还要引导学生回去落实,那这个孝就深植在他的心中。你一直在赶进度,怎么培养德行?结果一直赶进度,一直填鸭一大堆知识,我们不也是这么过来,读了十几年,现在心里还装了多少这些知识?都忘光了。所以东方的教育注重悟性,智慧的启发,德行的启发,而智慧、德行启发了,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所以我们近这二、三代人,教育不是依照老祖宗的教诲,依照功利社会,甚至依照美国那些做法,欧美那些思想观念。欧美他们注重这些才能、知识的培养,坦白讲他们的下一代也是乱七八糟。我们有五千年经验,居然没信心,还去学他们,结果我们现在的下一代,也乱七八糟。本来五千年的教育都遵从老祖宗,像民国初年的时候,小学生的作文,现在的大学生都写不出来,能力培养得很好。现在大学生好像接受的知识很多,但非常浮躁,写一篇文章错字连篇,根本不成为一篇文章,愈教能力愈差。所以这个时代值得我们省思,不能再错下去了,要回归到古圣先贤的教诲来。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培养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首先「器」是他的度量,心量要大。曾国藩先生提醒他的弟弟,要有民胞物与之量,要创造的是内圣外王的事业。你看那个心量格局差多少!你看现在的孩子眼睛只盯著这一次考试几分,短视近利,这怎么出得了人才?甚至於考不好了,得失心很重,活不下去的都有。要有度量,效法,像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我们周总理,他小时候读书那个心量,难怪他以后做总理,成就有多大跟心量成正比,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动力。

  现在的孩子心量到哪?只有自己那怎么成才?连家里他都不关心。走在社区里面,看到社区有纸屑,也不干我的事,甚至还破坏,自己也乱扔。这个以后长大了,到哪一个地方都是给人添麻烦的,怎么去扛大任?您看古人这个话,「知所先后、物有本末」,都抓得很清楚。度量、德行,识是见识,有度量就仁爱,有见识就有智慧。我们看周公制礼作乐,影响我们整个民族到现在。那也非常有远见,用制礼作乐教化人民向善。现在人他思考问题就不深远,就看眼前,反正我现在能满足我的欲望就好了。从一个朝代来讲,周朝八百多年是最长,秦朝最短,十五年。他就只看眼前,他用武力、威赫,甚至用刑罚、高压,统一了天下,可是很快就失掉。所以还是要以德为本,以德来化民,这才对。

  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度量跟见识?先培养这个能力才对,而后才是培养他的文艺才华,没有德行基础,稍有才华能力就非常傲慢。「傲不可长,欲不可纵」,现在有才华,傲慢了,家长还高兴,满足他很多欲望,骄奢YIN逸统统滋长。这些习气一起来,「发,然后禁」,他已经形成习气了,你要去导正他,相当困难,「捍格不胜」。所以现在很多青少年都跟父母对著干,这不就《礼记.学记》都讲到了吗?要「禁於未发」,从小让他行为符合规范,习惯成自然。你看《礼记.学记》,真的教育哲学,我们现在为人父母老师都不懂,反而都顺著西方那些思想,平等,孩子叫我名字就好了,不用叫爸,不用叫妈。那都违背常道,伦常都没了。「称尊长,勿呼名」,他直接叫爸爸的名字,他的恭敬心从哪里长?他对父母都不恭敬,他以后对谁恭敬?把他的人格整个都毁掉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吃这么大的亏,主要还是忘了老祖宗的教诲,不听老人言,丧失民族自信心。现在要振兴文化,找回信心,进一步把文化带到全世界去,给这个时代的人类走出一条活路出来。

  我们看这二、三年灾难频传,在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都有解决的方法。因为「人弃常则妖兴」,《左传》上面讲的,偏离做人的仁义礼智信,这奇奇怪怪的事情出来了。「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上面讲的,这些灾祸就来了。其实这么多灾难一句话就讲透了,是我们肯不肯受教、改过。「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心才是灾祸的根源所在,人心一转,灾难就转。其实人不冷静,从个人到社会国家,都可以彰显这个道理。现在人不知道是在想什么?可能只想著每天我能吃什么,我钱可不可以多赚一点,怎么明摆著的真理,他都不会观察?我们去看哪个争名夺利的人人生幸福?哪个跟自己最亲的亲人告上法庭之后家里愈来愈兴旺?哪一个国家穷兵黩武最后赢得人家的尊重?不是招感来更多的灾祸吗?更多的对立冲突吗?

  孔子讲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个「始作俑者」的典故,就是有人在做陪葬品,做成假人,结果做得太像了,孔子讲到,因为他做得太像,可能以后就会有人拿真人去陪葬。他做的是假人,可是往后形成流弊很严重,这个流弊他要负责任。造成活人被活埋,他可能以后断子绝孙,没后代。圣人看事情洞察得很深远,都看到每一个行为,对於往后有没有形成不好的影响。您看大禹,刚好人家送他一种酒,他尝了一下马上警觉,后世一定有因为这个酒败家甚至亡国。他警觉性都很高,知道这个东西往后的流弊。

  而我们看现在很多节目,杀盗YIN妄,把下一代都毁掉。而在电影、在传播媒体当中,最先把杀盗YIN妄摆上萤光幕上的,这一些国家地区所招感来的灾难一定是最多,因为他祸害的人,在时间空间上最大。所以大家注意去看,现在那些把整个全世界社会风气价值观带偏掉的国家,他们的天灾人祸特别多,但他们清楚吗?他们还沾沾自喜这些潮流都是他们带起来的。所以人可悲,做错了还自以为伟大。所以为什么一九七0年代汤恩比教授感叹,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世界问题,只有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才能够找得到解决的智慧跟方法,不是没有道理。其他的民族它时间短,它的整个老祖宗教诲没有这么完备、没有这么透彻。所以最近这个灾难也特别大,我们有学中华文化的人,应该随分随力劝导身边的人。你说我力量很有限,不要小看自己,每一个人都有这分使命、都尽心尽力,这都是圆满功德。我们这分尽心尽力的诚心,也会招感更多的人来承担起这个时代的使命。

  所以从这篇文章第一段给我们的反思,教育人才要回到真理、回到经典的教诲,才能教育出栋梁之材。文化当中有提到万法由心生,你看我们的急功近利,不只是在教育孩子上急功近利,连在生产农作物统统都是这个心态。揠苗助长,喷一大堆农药,用化肥,长出来的好看没营养,甚至还有毒。那不是跟我们教出来的孩子一样,长得很大、好看,但思想观念不对,思想都有毒害。化肥不是自然的营养,化肥是什么?主要就是氮、钾、磷。而且那氮、钾、磷又不自然,拼命用氮、钾、磷这些化肥催大农作物,人吃了一大堆病,哪有智慧?没有道法自然,都求快,都做表面。农作物是这么催大的,你看我们现在培养下一代,是不是也这么催大的?语文数学、数学语文。你应该德智体群美,怎么就只有加氮钾磷,数学语文就这几科?这失衡!所以你看从现在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都可以洞察到人心偏颇的地方,急功近利,都做表面。所以要重内在,重德,重要。我们再看下一段: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龚先生买了三百盆的梅树盆栽,统统都是病残的。

  【无一完者。】

  没有一株是完好的。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他看到这三百盆都是病残的,内心很难受,流了三天的泪水,并且『誓疗之』,发誓要把它们治疗好。其实我们看到这文字背后,可以理解到龚先生忧国忧民之心,他的担忧,这是读书人的胸怀,代代都是如此。「君子不耻身之贱,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担忧的是这个时代的危机,这是忠心;进的也是忠言,忠言逆耳,这些在位者要能听得进去才好。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忠孝节义代代相传。我们一想到忠,想到三闾大夫屈原留下来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挽救目前的社会这些劫运确实不容易,但是都是有鞠躬尽瘁的精神。我们看这篇文章也可以感觉得出来,「上下而求索」。接著他: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椶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纵之』就是放开束缚,让它顺著天性去发展。用在教育,就是不要再填鸭,不要再制式化,应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行行出状元。又不是要把所有的人,统统养在那个盆子里面,然后都成为考试机器,那不是每个都病残吗?考试机器会生活吗?考试机器有人情味吗?考试机器有仁义礼智吗?放开束缚。『顺之』,顺它的天性。老祖宗的教育为什么伟大?都是顺著天性来教他。「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本来他对父母就是爱敬,由这个天性保持推衍到对一切人,中华文化教育就完成了。这么顺著天性很简单,我们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都是因为顺著自然最省力。有中华文化的时代,三十年前我们父亲那一辈,三、五十年前,他们小的时候接受中华文化,懂得孝道,有责任心,你看那父母不怎么操心。我们现在操一辈子心,差这么多,那都是没有顺著天性教。

  『毁其盆』,毁掉花盆。现在这个花盆就是错误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甚至是错误的社会价值观,这都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都引向小人,当然是生病的人,人格都不健康。所以把这个花盆打破,『悉埋於地』,都种在泥土里,这也是让这个梅树回到大地,大地是能生长。那我们教育的话,回到心地,回到长善,回到父子有亲的孝道,回到德为本。『解其椶缚』,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以五年为期』,因为它们生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得要花一段时间把它调过来。现在很多人学中华文化,教育他的孩子也是很急,虽然是在学中华文化、教中华文化,本质还是功利主义,还是急於求成。那换汤不换药,这个还是不妥当的,是自己的行为、精神要跟中华文化相应。教育要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好,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这个才是自然的。还有,还要有耐性,不能急,不能控制,不能急於求成。所以这个「五年为期」,这个也强调要有耐性,要沉得住气,要耐心陪伴,要耐心照顾这个树,让它恢复正常;也要耐心陪伴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恢复正常。所以『必复之全之』,务必恢复本性,健全的生长。这段话也是给我们家庭跟整个学校、单位思考。我们不希望孩子大学毕业是不健康的状态,现在没有别的,最重要就是补伦理道德的课,才能善用他所学到的知识技能。

  【予本非文人画士。】

  我本来就不是文人画士。

  【甘受诟厉。】

  我甘愿忍受辱骂,这个『诟厉』,「厉」是发怒,诟厉就是人家来辱骂。反正我也不是文人画士,我也不在乎人家骂我。这也提醒我们要拨乱反正,可能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批判,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觉得难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内心要很笃定、很有信心,所有的人都不干了,我还照干,这样才是对的。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辟』就是设置,开设『病梅馆』,来收藏它们,来养育它们、照顾它们。

  【乌乎。】

  感叹,无奈的感叹。

  【安得使予多暇日。】

  『安得』就是怎样,『使予』,才能让我有多空闲的时间,『多暇日』,「暇」是空闲。

  【又多闲田。】

  又有很多空闲的土地。有时间、有土地他才能够照顾这些树。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才能大量,『广』就是广大,大量的收纳、收藏这几个地方的病梅。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就是尽,尽我一生的生命来治疗好这些病梅。其实龚自珍先生,也是尽他一生的力量,能够挽救这个错误的社会风气,能够更致力培养一些正人君子,也是可以为国多举一些贤才。这是他一生的目标,他无怨无悔任重道远在做。这些圣哲人他们的精神,在我们读这篇文章当中我们也感受到,进而我们也期许自己效法他们的精神。

  读到这一段想到杜甫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现在在祖国大陆,由中央政府带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么一带头,各地都有政府在主导中华文化的复兴,那我们的下一代就有福气了。老百姓一学对他个人身心,以至於他家庭的幸福都有直接的利益。变成「广厦千万间」,各地的父母官都在造这样好的修学环境。我们就知道好几个地方都是父母带头,来培养中华文化的人才,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随缘、随分、随力来做,就对了。不这么做我们就有愧於祖先,这就是耻辱了。我们再回到耻篇「绪余」,第二篇。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

  知道羞耻才是接近勇气的态度,而且知道羞耻就可以勇於去改正自己的过失。

  【王曾曰。知耻者。可以行人之所不能行。任人之所不能任。】

  知耻之人,比方蔺相如,他觉得把国家的耻辱摆在第一位,所以面对廉颇的无意中伤、身边人的不谅解,他都能处之泰然。这个就是『行人之所不能行,任人之所不能任』,做出别人不能做到的,承担别人不能承担的责任、职务。我们还了解到,为了把中华文化能够真正更好的落实在当地,很多官员宁可他不升官,尽心尽力把这个教育工作做好。我们了解到,松花江中学王琦老师,他本来是副校长。你看,为了振兴文化,他不做副校长,他甘心做班主任。这分诚心,你看,招感,感来吕杰校长,君臣有义,成就了松花江效应。「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是我们这个肩膀得愿意扛时代的责任。有这样的支持:

  【万不至冒贡非几。为奸盗诈伪。】

  有知耻的心,就『万不至於』,就不可能,『冒贡非几』,这《书经》上的话,就是冒进去做危险的事、非法的事,就不至於会这么做,也不可能做奸佞、盗窃、诈欺、虚伪的事情。

  【自取亡身辱亲。】

  因为做这些事会自己陷入危险,甚至辱没了父母亲族,知耻的人不可能这么做。所以不可能『自取亡身辱亲』:

  【败家亡国者也。】

  就不会这么做。

  【夫八德而以耻字终之。】

  以耻为最后。

  【是耻居八德之终。】

  耻居八德的终结。

  【实全八德之道。】

  实在是完全落实八德的宝藏。这个『全』就是有耻的精神才能完全落实八德。

  【如子不孝於亲。弟不恭其兄。】

  孝悌是做人的本,没有做到:

  【可耻之甚也。】

  可耻到了极处。

  【不忠不信。无礼无义。临财苟得。临难苟免。不尤耻之又甚乎。】

  这些行为不都是更特别耻辱了吗?

  【夫士为四民之首。】

  读书人是士农工商之首。

  【而不知耻自爱以爱人。恶在其为士乎。】

  读书人,士农工商之首,假如还不知耻自爱,进而能去爱人,这个『恶』就是何能,怎么能称得上是『士』?这就有辱这个「士」、这个读书人的身分,读书人应该是给社会作表率才对。

  【果能立心坚贞。】

  立下决心,坚守贞节。

  【守身圭璧。】

  守身如玉。

  【暗室不敢欺其心。】

  这就是慎独的态度,幽暗无人的地方不自欺,不欺人。

  【仰不愧。俯不怍。】

  俯仰无愧。

  【不难为天地之完人。】

  有这样的精神,慎独,就不难成为天下完美人格之人。

  【而圣域贤关。亦不难入也。】

  『圣域贤关』,就是圣贤的境地、境界,入圣流就不会太困难,所谓「圣与贤,可驯致」。后面两段是讲女子之耻。

  【耻者。所以洁身也。】

  洁净自身,洁净德行。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既有此天良美德。无耻即是无良。】

  『羞恶之心』,羞愧作恶,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天良美德。假如没有这个羞恶,没有这个耻心,就没有天良。

  【古人谓哀莫大於心死。】

  一个人良心都没了,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了。

  【而身死次之。】

  身死还没有良心死悲哀。

  【良心若死。身在何益。】

  只有这个身体,变行尸走肉,对己有何益?甚至还会害人。

  【故曰。耻之於人大矣。】

  『耻』对人太重要。

  【又曰。人不可以无耻。女子幽嫺贞静。其耻德本优於男子。】

  女子的这种羞耻心比男子更强,她是幽淡娴雅,贞洁安静、恬静的特质。

  【德之不修。言之不慎。容之不正。功之不勤。】

  这四德做得不好。

  【以及三从之不得其正。皆妇女之可耻者也。】

  就是人没有做到她的本分,都觉得很羞耻。

  【推之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则可耻孰甚。】

  就是更加的可耻,『甚』就是更加。

  【须知女子之身。】

  女子的身体。

  【洁如白璧。】

  如无瑕的美玉一样。

  【父母遗体。重若黄金。故八德以耻终焉。】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遗留给我们的,也代表父母的精神,我们不能糟蹋它,『重若黄金,八德以耻终』。下一篇讲到:

  【女子之耻。莫大於失节。而取怜仰食。犹其次焉。】

  取得人家的怜悯,乞讨食物而活,这个还是其次,『失节』是最大的耻辱。因为没有守节、没有守礼,人的行为可能就跟禽兽差不多,而且女子不守节,整个社会风气男女关系会大乱。古人都是洞察得到的。

  【故程子有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而不知耻。小之则冶容竞丽。大之则荡检逾闲。】

  小的地方都重视外表,大的时候破坏了整个做人的规矩、破坏了社会风气。

  【每因一念之差。卒致终身莫赎】

  『莫赎』就是没有办法挽回、弥补,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

  【不特羞污一己。】

  不只羞辱垢秽了自己。

  【玷累一生。抑且辱及舅姑。】

  羞辱了自己的公公婆婆。

  【辱及父母。辱及夫家门户。辱及母家弟昆。】

  自己的丈夫门户,自己娘家的兄弟姐妹,都受到侮辱。

  【甚至戚族含羞。子孙蒙垢。】

  后代都抬不起头。

  【其害有不可胜言者。】

  实在是说不尽。

  【故女子有耻。则於父母舅姑。即可为孝。於兄弟姊妹。即可为悌。於夫主。】

  丈夫、主人:

  【即可为忠为信。而其待人也必以礼。】

  她处世待人,懂得遵循礼法,对人恭敬。

  【其处事也必以义。】

  待人以礼,处事以情义。

  【其接物也必以廉。】

  接物廉洁有守。

  【德必修。言必慎。容必正。功必勤。】

  四德都做得很好。这个女德有耻,女德正,这个家就安了。

  【三从必正矣。故耻足以赅女子之万行而无遗焉。】

  这个『耻』足以完备女子所有的德行、行为,没有遗漏的,都包含在「耻」的精神当中。

  我们古文上到这个月刚好一年。我们暂定五月二十八号,我们的古文课跟大家交流的内容,是《群书治要》里面精华的这些篇章,二十八号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