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万事先知,并不吉利


   日期:2016/11/2 21: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易》之失,贼。”一个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这样好吗?坏得很!“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所以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如果做人没有做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坏事的本领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贼”了。

  古人说的“察见渊鱼者不祥”,眼睛太厉害了,水里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并不吉利,这样的人就算不短命,也会患白内障,因为用眼力过度了;聪明是不能用过度的,所以万事先知,并不吉利。真的高度修养,万事先知,变成无知,有绝顶的智慧而变成糊涂,这是少数有修养的几个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则做不到。

  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了解完了以后,我素来不玩的。这些东西玩尽管玩,不过要有一个原则,不可迷信。所谓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托在这上面,如果都寄托在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来参考参考是不碍事的,但不要影响自己的心理,有时候很灵,宗教的观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于易者不卜。”一个人真懂得《易经》以后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动,就知道它的法则,就没有什么可算的了,得失成败,自己心里就应该有数了。另一观念,即使能够“未卜先知”,也并不好,“察见渊鱼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个领导人,有时候对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马虎一点,开只眼闭只眼,自己受受气就算了,他骂我一顿就骂我一顿。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见渊鱼者不祥”,连深渊水底的鱼,河中浑水里的鱼有多少条、在怎么动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为很精明,实际上很不吉利,说不定会早死,因为精神用得过度了。

  一切都是在不断变易之中,而一切的变易,并非乱动乱变,而是循了一种固定的法则而变的。如何去找到这一固定的法则,还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这种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知的道理,因为道是不虚行的。

  得道的人都很平凡,他们有道也不会表示出来,一切能够前知,但他不用前知,所以古人说“先知者不祥”。一个人有神通、有先知,是最不吉祥的。我们中国文化还有一句话“察见渊鱼者不祥”,眼睛清明到水里头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这个人就糟糕啦!先知者不祥,所以万事先知的人多数都是不得善终的。有神通的人,佛家的戒律是“戒不用”。假使要用,那他就差不多啦,大概准备死啦,因为他已变得不是人了。

  一个真得道的人最平凡、最普通,就是“吉凶与民同患”。但是他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他全知道,这就可以叫圣人。等于我们一个人有钱有地位,肯到贫民窟里头过贫民一样的生活,去帮助他们,同他们完全一样,这才是有道之士。可不是因为你穷惯了,觉得跟穷人住在一起很舒服。那是你命苦,没有命来享受富贵。一个人在绝对的富贵中做到“与民同患”,便等于地藏王菩萨所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道理。实际上他早成了佛了!因此,他有资格坐在地狱里头,所以地藏王菩萨是很伟大的。不过伟大得小了一点点,如果他还不是地藏王菩萨,他还没有菩萨的境界,而能够真正坐在地狱里头:“好啦,你一定要下地狱,我来跟你一起受苦。”那就更伟大,那虽不是菩萨而更菩萨了。

  所以说,这个道理要搞通,才知道《易经》“神以知来”的道理。换句话说,未来的虽然都已知道了,但更重要的是“知以藏往”,从内心到脑子里却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才是最高的智慧。什么智慧呢?知道一切,最后到了一张白纸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就是“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一切都归于没有,一切都藏了起来,跟一般人一样,那才是最高的智慧。

  但是一般世俗的聪明人没有不喜欢表现的,尤其是喜欢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却不知道“察见渊鱼者不祥”的老话。假设我们全世界到处都是特务,工作的世界处处都隐藏着机密,像做生意一样,调查、搜集、输入电脑……在这种情形下,大家更是想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知道未来是很危险的,历史上因前知而丧命毁家的大有人在。真正能够一切都前知了,却要能够“知以藏往”,变成什么都不知道,才是最高明稳妥的。

  所以他说《易经》这样一种学问,“孰能与于此哉?”谁能洞彻这种学问?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谁能知过去未来,而又等于完全不知不用?谁能做到该倒霉的时候就去倒霉,自己决不逃避呢?如果因为自己有前知便躲开了,那不行!那不是圣人。

  所以什么叫圣人?大家都问:我们中国为什么标榜孔子?因为他绝不逃避困难。尽管也有很多人骂他,尤其是他碰到的那些道家人物,像楚狂接舆等,大家都在挖苦他,挖苦得很厉害。有一次小学生跟孔老师失散了,学生找老师找不到,碰到一个叫蓬萌的——就是现在公寓大厦的管理员,问他见到老师没有,他说:“什么老师呀?”“就是我老师孔子。”他说:“啊!那个家伙!”学生说:“就是那个鼻子大大的,头上平平的那位老先生。”他说:“啊!那个就是孔丘啊!”学生说:“是呀,就是他。”蓬萌说:“我看到他啦。凄凄惶惶,如丧家之犬。”那个“丧家之犬”骂人骂得很苦呀,变成野狗啦,没得人家收留的狗。有收留的狗虽然没有牛肉吃,但也还有点冷饭吃。没有人收留、在外边到处乱跑的狗,就是丧家之犬。道家就拿“如丧家之犬”来骂孔子。因为那时天下大乱,大家都劝孔子算了吧,一个人是救不了的。但是孔子不变初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只尽其在我,尽他的心力去做。这就是《易经》的道理,圣人之道,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救不了,也一样要救。所以《易经》这个精神,孔子说谁能做到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易经)(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易经)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三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二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