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法句经》所说的语言规范(二)


   日期:2016/11/6 13: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避免恶言呢?《法句经》中教诫说:“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在这句话中,佛陀教诫了避免恶言而说话的三个原则:一是“逊言顺辞,尊敬于人”,二是“弃结”,三是“忍恶”。

  一、避免恶言的第一个原则“逊言顺辞,尊敬于人”。无论与谁说话都要从内心深处尊敬这个人,这是最重要的原则。有了内心的尊敬之后,为了体现内心的尊敬,在言辞上要注意两个技巧:一是要说“逊言”,二是要说“顺辞”。

  所谓“逊言”,字面上讲就是“谦逊的语言”,也就是言语上不要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例如辱骂他人、批评指责他人、在人前讲述自己的优越之处、盛气凌人地指使他人、言谈中蔑视他人等等。用“逊言”与人交往,不会让他人产生心理负担,不会有压抑感,别人与你相处自信心不会遭受打击。

  所谓“顺辞”,就是随顺他人的言辞,也即在语言的形式上和内容上都随顺对方。所谓在形式上随顺对方,就是在说话之前,要观察对方的语言习惯、职业以及家庭成长背景等等,尽量说符合对方语言习惯的话语。例如,与农民说话不要用很古奥的文学词汇,与知识分子说话也不可用太俗套的词汇,与孩童说话不要用大人的话语,与大人说话不可用孩童的话语,与老人说话不可太快,与年轻人说话也不可太慢,与女性说话不可太阳刚,与男性说话不可太轻柔等等,这些都是在语言形式上随顺对方的例子。所谓在内容上随顺对方,就是说话之前要观察对方的思想、观点以及内心的价值取向,尽管自己可能不太认同对方的思想、观点与价值取向,但也不要出言冒犯,尽量避免说对方暂时还不能接受的话语。对方不接受的话语,可能是很正确的话语,但若对方不接受、甚至很反感,那么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增加彼此的矛盾。

  “逊言”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而“顺辞”则是把他人的位置放高一点。一个人也只有真诚地把自己放得比别人低,把别人放得比自己高,才能做到尊敬他人。否则,处处把自己放得比别人高,则无论怎样言谈,都会显露出内心的傲慢,如此就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避免恶言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弃结”。所谓“结”,就是指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弃结”,就是绝口不提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例如,过去曾被别人欺负或冤枉等等,现在即使遇到对方,也绝口不提;在家庭生活中,过去曾经吵过架,现在也绝口不提。这些都是“弃结”的例子。因为过去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若是重新提起,内心就又会受到伤害。

  据说,南非总统曼德拉因为反对种族隔离政策,曾在罗本岛监狱被关押了27年。1991年,出狱后的曼德拉当选为南非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在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后,他说他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三名狱警也来了;随即,曼德拉邀请他们起身,将他们介绍给大家。后来,有朋友问他,当初他在监狱被关押时,那三名看守没有少虐待他,为何他还对他们如此尊敬呢?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 “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已经很清楚,我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仍旧在狱中。”

  所以,我们要以曼德拉为榜样,将一切的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否则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的心却仍被那件事制造的痛苦所囚禁。

  三、避免恶言的第三个原则就是“忍恶”。所谓“忍恶”,就是当下虽然有人来辱骂、批评指责,自己要忍住——或者不说话,或者离开,或者随顺对方承认错误。总之,不要与对方发生争执而争吵。例如,布袋和尚有偈语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新约圣经》中也教诫:“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有人疑问:“别人欺负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与对方斗争呢?这不是太软弱了吗?”内心有这个疑问的人,其实是对因果律有愚昧。

  首先,别人欺负自己,从现在来看是不合理的,但从因果的角度来看,一定是自己过去世曾经欺负对方所致,因此一定要忍住;若不忍,与对方斗争,则又制造了新的怨结,这个新的怨结埋藏在心中,在未来成熟的时候,会让自己和对方感受更大的痛苦。而现在忍住,就了结了过去的恶业,而且还没有种下新的怨结,因此是大智慧的举动。《达摩祖师入道四行观》中说:“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所以,修行人应当知道,我们现在所遭遇的一切非理对待,都是自己过去的恶业成熟的果报,要甘心忍受,内心无怨。

  其次,他人辱骂你,那是他自己的心已经掉在了粪坑中,若我们与他争吵,则自己的心也跟着掉进了粪坑。在他人掉进粪坑的时候,我们有责任保护自己,不让自己也掉进粪坑。此外,佛经中说:“怒火能烧功德林”。人一旦生气,不仅毁坏了自己当下的生命体验,还会把自己过去辛辛苦苦所培植起来的善业摧毁殆尽,真是愚昧之至。所以,我们要躲避生气发火,像躲避瘟疫一样,唯恐自己被传染上。若别人与我们争吵,要么溜之大吉,要么坚决忍住不生气。

  对于一个凡夫,要彻底遮止各种形式的恶言,做到“逊言顺辞,尊敬于人”以及“弃结忍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还要经常静下心来思维恶言的危害。恶言有哪些危害呢?

  一、会发展成为杀身之祸。《法句经》中说:“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口中的恶言犹如一把斧头,不仅会伤害别人的心,还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要坚决避免。仔细观察与分析就会知道,人世间的所有仇杀,最初彼此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都是因为言语不善巧,口出恶言伤害对方使得争吵升级,最后别人一怒之下制造伤害,使自己感召杀身之祸。

  二、失去利益。《法句经》原文说:“诤为少利,如掩失财。”恶言争吵常常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起,但恶言一旦生起,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财富,这种损失就像将自己的财富埋葬掉一样。对于这一点,大家要仔细观察,恶言是给自己带来了名声与财富呢?还是减损了名声与财富呢?肯定是减损名声与财富。古人说“和气生财”,只有一团和气,才能获得财富,而争吵是使得财富远离自己的主要原因,因此一定要避免恶言争吵。

  三、使得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恶。《法句经》中说:“从彼致诤,令意向恶。”从身外的一点小事导致彼此恶言争吵,会让自己内心生起更多的恶念。这样,自己就会在恶言与恶念的泥坑中打滚,无法自拔了。人心一旦浸泡在恶念与恶言之中,福报与运气就会越来越差,最后会堕入恶趣而受苦。

  要经常这样思维恶言的危害,然后就会痛下决心远离恶言。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