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量理宝藏论》讲解(二十二)


   日期:2016/11/8 2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6年9月2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此处所讲至尊文殊菩萨之化身萨迦班智达所著,有十一品内容的这部《量理宝藏论》。

  全论分三:一、入论分支;二、真实论义;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分二: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分三:丙一、所知境;丙二、能知识;丙三、彼识知境之方式。

  丙三、彼识知境之方式。分四:丁一、总及别之证知方式;丁二、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丁三、所诠与能诠之证知方式;丁四、相属及相违之证知方式。

  丁四(相属及相违之证知方式)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戊二、别说:一、观察相属;二,观察相违。

  己二(观察相违)分二:一、相违之总法相;二、事相之详细分类。

  庚一、相违之总法相:

  何法能害于某法,此即彼者之违品。

  相违的总的法相,任何法能害它法,这就是它法之违品,这样建立相违,也就是能害所害。能对所害进行损害,就是接受损害的这个法的违品。能害是进行损害的法,所害是接受损害的法,能害法是所害之法的违品。这样建立相违共同的法相。

  庚二(事相之详细分类)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辛一、总说:

  违品有实不并存,无实互绝之相违,

  观待对境之差异,而承许有此二种。

  具备这种法相的相违有两种分类,这两种需要观待违品。某法的违品有两种,一种是有实法,一种是无实法。

  第一种是不并存相违,观待的违品是有实法。比如光明和黑暗,热触和冷触,这是在物质上讲的;定解和增益,这是在心灵上讲的。这种相违,能害和所害都是有实法。第二种互绝相违,观待的违品是无实法。比如说无我、有我,常有、无常等等。这是总说分类,下面是别说。

  辛二(别说)分二:一、不并存相违;二、互绝相违。

  壬一(不并存相违)分四:一、法相;二、相违存在之境;三、灭除所害之时;四、确定相违之量。

  癸一(法相)分二:一、破它宗;二、立自宗。

  子一、破它宗:

  许不并存能所害,若经分析非应理。

  先破除他宗的观点,同时也是在讲不并存相违的法相。

  有些论师承许说:不并存相违的法相是存在于两个有实法的能害所害关系。能害和所害是两个有实体的法,以各自特征存在。若是能害所害的总相——能害和所害二法合在一起,那它是不存在的;若是单独的能害和所害,能害不覆盖所害,所害不覆盖能害,这也是不合理的。他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子二、立自宗:

  是故所害与能害,犹如因果为异体,

  令其所害无能力,此因即称能害者。

  这是萨迦班智达自宗的观点。所害与能害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而是像因果一样前后互为它体:能害存在的时候所害不存在,所害存在的时候能害不存在。不并存相违在刹那上是无法安立的,不是刹那不并存,而是相续不并存。何法作为导致所害无有力量的因,就称为能害。能害就是跟所害相违、矛盾的意思。

  物质之间的不并存,比如热触和暖触,光明和黑暗,第一刹那冷触和热触接触,第二刹那热触的微尘多,能力强大,导致冷触的微尘少,使所害变成了无有能力,不能继续产生第三个刹那。冷触本来有能力和功用,可以以自己作为近取因产生第三个刹那,它的相续可以存在,但它遇到了跟热触接触的违品之后,作用和能力遭到了破坏,不能继续产生同类的冷触,第三个刹那就灭了,相续断了。热触是能害者,跟所害的冷触矛盾、相违。法相这样安立才能成立。

  癸二(相违存在之境)分二:一、认识相违;二、遣于彼之诤。

  子一、认识相违:

  诸不并存相违者,有实法涉能所害,

  彼乃相续非刹那,即是所生能生故。

  凡是不并存相违,则既不可能是一个本体,也不可能存在另一者是无实法的情况。在不并存相违中,能害和所害都是有实法,不可能有另一法是无实法的情况。因此,有实法彼此之间是所害与能害,建立了不并存相违。

  由于这二者的相续不会同时并存,所以是相续抵触,而不该是刹那相违。相续上不共存,刹那是可以一起共存的。第一刹那能害还没有正式成为能害,在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把所害的相续断灭了,这样就成为了能害。

  从另一个角度讲,所害与能害二者还具备所生和能生的关系。那么,它们是不是既是相违又是相属?不是,这两个关系是从不同角度而安立的,没有这种过患。它们有能害和所害、所生和能生的关系,所以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共存。相违不是刹那而是相续,不共存也是如此。比如说第一个刹那到第三个刹那的时候,所害就会灭亡,能害还能继续。所害的灭亡是谁导致的?能害导致的。能害是它的违品,跟它矛盾、相违。

  子二(遣于彼之诤)分二:一、遣除观察对境则非理之诤;二、遣除观察实体则非理之诤。

  丑一、遣除观察对境则非理之诤:

  谓刹那若不相违,相续不成违非理。

  由从前前刹那中,前所未有后后生,

  于彼增益为相续,能遣除之无过咎。

  有些论师说:既然外境在刹那上不相违,那么相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相续是由很多刹那组成的。相续不成立,因此相违的这一安立也就不合理了。我们所以必须铲除疑惑,才能明了实相。

  驳:我们并没有这种过失。由遇到能害的前前刹那中产生前所未有的后后刹那,这叫相续。其中,从所害相遇能害的第三刹那以后,假立为相续。可见,能害足可消灭所害而无有过失。

  进一步观察则不能成立相续,但是安立名言时要承许相续。比如冷触,若是不遇到能害热触,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相续可以不断产生。当它遇到热触时,热触的力量强大,相比之下冷触的力量薄弱,这个时候它就无法产生相续。第一刹那二者相遇,第二刹冷触的作用和能力被损害,第三个刹那无法继续产生,相续断灭。热触就成为了它的能害和违品,二者相违,这是合理的。若是进一步观察,相续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安立名言时,观察不能太过度,要把相续留下来。若是推翻相续,名言就无法安立了。

  丑二(遣除观察实体则非理之诤)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答辩。

  寅一、宣说对方观点:

  谓违微尘若并存,则已相违不并存,

  不并存则毁一者,由此因果成同时。

  假设辩方说:冷触的微尘与热触的微尘相违的二法如果并行共存,显然与不并存矛盾,你们所谓的“不共存相违背”就不成立了。如果二法刹那间不并存,那么在相遇时一者摧毁另一者,结果就成了因果同时存在。接下来要遣除这个疑惑。

  寅二(答辩)分二:一、破他宗答复;二、说自宗答辩。

  卯一、破他宗答复:

  有者承许已隐晦,有者则许遇而转,

  个别承许无接触,此等常派皆错谬。

  设若并存失相违,若转则违许常有。

  不同宗派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数论派等有些论师认为:所害冷触的微尘就像白天的星辰一样,隐晦在能害热触之内。热触的微尘和冷触的微尘相遇时,热触的微尘多。微尘集聚得越多,力量越强大。相比之下,冷触的微尘力量就薄弱。这时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在热尘中以隐晦、不明显的方式存在。热尘不让冷尘显现,那么热尘成为了能害,冷尘成为了所害,以此来建立相违。这是数论外道的说法,他们认为微尘是恒常存在的。

  有些吠陀派论师则认为:热触尘与冷触尘接触以后,冷触尘转变为热触尘。热触的微尘多,它的力量强大;冷触的微尘少,它的力量薄弱,它就转换成热尘了。这就构成了能害所害的关系,建立了相违。他们也认为微尘是恒常的。

  内道的有部宗——有部、经部也认为微尘是实有的。他们没有直接承许恒常,但是承许了在究竟胜义谛上是实有的,也相当于是承许了恒常。他们认为微尘必须要有,否则无法组成粗大物质,这些微尘在虚空中互不阻碍而存在。这些热尘通过一些因缘聚合在一起,占据了整个面积,冷尘就被阻碍了,无法来到它所占据的面积上,因为一个微尘的位置上不能容纳其他的微尘,由此成立能害所害。

  但是这些观点都是不合理的。若微尘存在,都是实有、恒常的,那么就不能说是不并存相违,因为它们都是共存的。吠陀派承许微尘转化的观点也不合理,他们说微尘是实有的、恒常的,但是一旦转化就有变化了,不是实有恒常的,违背了自己的宗旨。

  这些微尘如果都没有灭亡,那么无论以隐蔽、转换还是间隔的方式存在,都是存在的,那就不能说不并存相违。其实这里还有很多过失,但是并未展开细讲。

  卯二、说自宗答辩:

  是故微尘生微尘,令无力故不相违。

  这是萨迦班智达自宗的答辩。我们自宗承许:如果热尘与冷尘二者从前刹那产生后刹那,那么为数众多并具有能力者将对方变成为数鲜少而不具能力的微尘。没有能力的微尘在第三刹那时无法存在相续,就会灭亡。由此丝毫也不相违,并且是所生与能生也具有合理性。两个具能力者不可能共存,为此也是不并存相违。对方也提到了,所生和能生不应该在同一时间。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过患。

  癸三(灭除所害之时)分三:一、破它宗;二、立自宗;三、除诤论。

  相违是在相续上安立的。比如冷触和暖触,东边的冷触和西边的热触不会相违,它们只是在一个面积或位置上不可能共存,并不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共存。

  子一、破它宗:

  有谓三成事刹那,有说长久相共存。

  长期共处不并存,此一相违实稀有。

  有些论师宣称:所断与对治在三成事刹那并行不悖。所断能断、能害所害都是属于心识的。这三个刹那不是时际刹那,而是成事刹那,指一件事情完成的整个过程。这种刹那有短有长,三个刹那已经是很长时间了,所以不能安立不并存相违。

  还有些论师说,能断和所断(比如定解和增益)从现在直到获得金刚喻定之间长久并存的所断与对治也是存在的。登地菩萨亲见诸法的实相,待到十地菩萨的末端,佛发光灌顶,同时会产生一种禅定叫金刚喻定。以这个禅定力断除细微的障碍———习气障,同时也就成佛了,如密宗里讲的三现迁移。按显宗的说法,从登地直到成佛需要两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是很漫长的。一地菩萨见道时的境界、智慧和最后要断的障碍也是能断所断,一起共存了那么久远时间,所以三刹那是不一定的。

  一地菩萨第一次见诸法究竟实相的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所断,观待自己的所断是能断,不能说和十地菩萨最后阶段的所断是相违的。若一地的智慧能断除十地的障碍,见性的时候就成佛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能断所断、能害所害是观待的。眼前的火(热触)和世界上所有的冷触相矛盾,不能这样安立能害所害。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作者以讽刺的口吻说:这两种观点无论是哪一种,这种长期共处自性的不并存,除了你们这样的大智者以外,谁会知晓?这实在太稀奇了。

  子二、立自宗:

  接触令无能力生,三刹那境违品灭,

  生起决定令增益,不复生即识相违。

  热触与冷触等所有外境法可以同时聚集,因此,第一刹那热触的多微尘与冷触的少微尘相遇,第二刹那冷触不具备生起后面同类的能力,第三刹那所害灭亡,能害产生。可见,外境无情法的违品相续是在第三刹那消失的,而作为增益等心识的相违,比如定解和增益,由于两种分别念一刹那也不可能接触,因此生起定解而使增益不再持续产生,即是心法之违品消亡的形式。

  心识和物质不一样,刹那刹那的连续只有前后没有方向,它不可能同时存在。能断和所断、能害和所害也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但是在相续上可以安立关系。当相续中产生定解的时候,增益的相续就断了,这就成为能断所断了,由此可以安立相违。

  子三(除诤论)分二:一、遣于外境相违之诤;二、遣于心识相违之诤。

  丑一(遣于外境相违之诤)分二:一、遣观察有分无分则非理之诤;二、遣观察无碍功能则非理之诤。

  寅一、遣观察有分无分则非理之诤:

  谓一刹那若无分,则粗相续皆成无,

  如若有分成无尽,故三刹那难消失。

  刹那原本无部分,相续亦唯刹那生,

  微尘刹那不同故,于三刹那灭违品。

  对方辩论道:一刹那能不能分三个刹那?若是不能,那么粗大的相续将无法组成;若是可以,那后分的这个刹那肯定可以再分成三个刹那……这样将变成无穷无尽。因此,违品在第三刹那消失之说难以立足。

  若是用胜义谛的观察量,尤其是中观所讲的金刚屑因、离一多因来观察分析,微尘、刹那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安立名言的时候不能这样分析遮破,刹那、微尘都要留下来安立。但是,萨迦班智达在此处认为微尘和刹那不一样。物质是以微尘的方式存在的,微尘观待方向,所以是有分的。由它来组成粗物的时候,很多微尘要聚在一起组成微尘团。刹那则不同,刹那由于观待时间的缘故,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相续只是刹那连串生起。刹那是观待时间的,微尘是观待方向的。所以,“在第三刹那时违品不复存在”是可以成立的。

  以上是萨迦班智达的回答,这样说也有他的道理。但是也可以不这样回答。因为在世俗谛上,若时间实实在在成立,应该是可分的,若不能分前后就不叫时间了。这是我的观点。同样,微尘若是存在的话,肯定有方向,没有方向就不存在了,有方向就肯定可以分割。若是用中观抉择胜义谛的逻辑观察分析,微尘也不成立,刹那也不成立,都是空的,而按世间名言则都可以成立。这样回答也可以,所以没有对方说的过失。

  寅二、遣观察无碍功能则非理之诤:

  有者如是而声称,冷触无阻之功能,

  生具功能无功能,如何冷触无需用。

  冷触无阻之功能,乃二刹那近取因,

  值遇相应俱有缘,方可出生彼之果。

  有些论师说:冷触与热触接触时,冷触的第一个刹那有没有能力产生第二个刹那?或者说产生自己后面有能力的刹那,还是产生无能力的刹那?如果产生有能力的刹那,能产生第三个刹那的法,那么热触也没办法阻碍它,因为有能力就有作用,因缘都已经具备,必然产生第三个刹那。如果产生没有能力的刹那,那么第三个刹那冷触自然就灭了,热触也起不到阻碍它的作用。所以你们的观点不应理。

  驳:冷触的无阻功能只是本身第二刹那的近取因。近取因是对本体起作用的,不是对差别起作用的。而无论要产生有功能的果还是无功能的果,都要借助于有功能或无功能的俱有缘相违才能生果。

  假设热触力量强大,则生起无功能的冷触;如若冷触力量强大,第二刹那则生起有功能的冷触。即第二刹那是有能力还是无能力,要观待它的俱有缘,跟近取因没有关系,近取因产生同类的法就可以了。比如,淤泥中土的成分占多数,就硬一些;如果水的成分多,则软一些。淤泥产生淤泥,软硬就看水这个俱有缘。

  丑二、遣于心识相违之诤:

  谓所断体或断种,无论如何亦非理。

  亦有断种之对治,定无增益无二过。

  有些论师辩道:要使增益或所断的本体荡然无存,心专注在它处也能办到。比如常有和无常、有我和无我,这些所断的本体不需要能害,只要心里想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就可以断除。若是断除种子就难了,即使是定解也无能为力。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合理。

  驳:决定的相续(定解)通过串习能够断除种子,因此它也具备断除种子的对治。再者,只要决定一经生起,增益的本体就会被断除。所以,没有上面的两种过失。

  二者有什么区别?前者不能说是“断”,只是心转移了,因缘不具足所以暂时没有生起来而已,不能成为所断。能断所断必须要有能害所害之相违。通过定解断除了增益,增益的相续中断,暂时或者永远都不能生起来,这两个是有差别的。

  癸四(确定相违之量)分三:一、破外境相违;二、建立心前相违;三、遣除诤论。

  子一、破外境相违:

  犹如相属此相违,亦于实境不成立,

  唯以分别念增益,而安立此为相违。

  同相属一样,相违在真实的外境中也不成立,自性是不存在的。如果能害强有力而存在,则所害无有能力而不生;当无有功能的所害生起时,强有力的能害已经泯灭。由此可见,能害、所害的相续不可能共存,只是以分别念假立说“此法与此法相抵触”而安立为相违的。我们平时说的“矛盾”  和相违的含义有点相似,但是矛盾是比较粗大的概念,和相违是有差别的。

  相违也是在分别念面前安立的,分别念有这个能力,把总相和自相误为一体,并且符合实,但是外境上是不存在的。能害存在时所害不存在,所害存在时能害不存在,外境自相上不可能有相违,只是分别心可以耽着假立。

  子二、建立心前相违:

  除非可见不可见,无定相违之它量。

  某法除了可见不可见以外,并不存在能确定相违的其它量,就像因果一样。首先,无有能力的所害与有力的能害均未见到,之后看见有力的能害,随后看见无力的所害,只能依靠这一正量来确定相违。同相属一样,相违也是通过观察量来安立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量理宝藏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量理宝藏论)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