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我被一个快乐的农民感动


   日期:2017/1/7 15: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个人叫安金磊,河北的一个普通农民。

  他出名,是因为他种庄稼,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杀虫。

  每年他给大地三个月的休耕期,放任野草疯长、小虫繁衍、鸟类栖息,这是为了涵养地力。

  他和妻子腾出4亩地种谷子,专门喂养麻雀,每到收获季节,便有上千只麻雀从四面八方赶来。

  他每天检查土壤,经常闭上眼睛,听虫子唱歌,以此判断土地是否健康。

  我看了他的一个报道,他带着记者去他的棉花地,自己一直喃喃的说,不要打扰这些植物,我来的时候都要和它们说一下。

  他的农耕理念是:

  ★不施化肥,因为它们的毒素能够加速土壤板结;

  ★不除草,因为它们可以调节庄稼周围的小气候;

  ★也不要再捕杀昆虫,因为它们会增强土壤活力;

  ★减少大量的灌溉,锻炼庄稼的耐旱能力。

  “养地”、“恢复”等词常常出现在他的谈话中,而“高产”和“丰收”,这样的词则让他有些警惕。“土地就像朋友,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让朋友一味奉献。”

  说起除草剂的那股刺鼻的味道时,他说。“人都这么难受,土地能受得了吗?”

  为了完成他的概念,他放弃了自己的铁饭碗,来到农村,承包了村里最贫瘠的一块土地。

  早在农场时,安金磊就偷偷地给管辖的瓜地使用鸡粪等绿色肥料。结果出乎意料地好,不仅没有出现一颗病株,而且产出的西瓜因为监测到抗癌元素,被授予“抗癌西瓜”的称号。

  与周围成片成片的棉花地相比,他地里高高低低混种着的芝麻、辣椒和绿豆等农作物,在别人眼里,这些都是费时费力的“赔钱货”。

  如今,虽然亩产量依然少于其他农田,但这块贫瘠的土地正在恢复生机。脚踩上去能感觉到弹性,蚯蚓、蝈蝈也回来了,还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小草。

  旁人眼中的病虫害,反倒成了安家的宝贝。去年开始,他和妻子腾出4亩地种谷子,专门喂养麻雀。每到收获季节,便有上千只麻雀从四面八方赶来。这个壮观的场景,被安金磊比作“全县的麻雀来开会”。“自己地里差不多有五百多只常住的麻雀,小米成熟以后,又从别的地方飞来很多,它们吃了17天,突然就不吃了,来做客的麻雀飞走了,本地的麻雀改去吃棉花地里的虫子,我这才把它们吃剩的收了回来。”

  不过,他深深为此感到不安:“它们是被逼的,才来我家开会。”他解释说,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种植单一,谷物等粮食作物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广泛播撒的农药,使得鸟类酷爱的食物草种也越来越少。

  在安金磊看来,这只不过是土地危机的冰山一角。“产业化大潮之下,土地已经成了农产品生产链条上一个似乎无需用心保养,可以随意榨取的环节!”在一篇文章中,他忧心忡忡地写道。

  多年的冷落和白眼,已经让他放弃了说教,“做好我们自己就行了”。他地里的农作物,大多卖给认可有机食品的熟人。为此,一家三口一年能有约4万元收入。

  他非常厌恶化肥、农药、地膜、大棚。而且,他的生活习惯,也相当的环保。

  家里没有冰箱等现代化电器,一台电视机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提到镇上满大街跑的摩托车,他的第一反应是污染环境、制造噪音。

  他家里吃饭的碗筷,不用水洗,抓一把玉米面擦一下,又干净又没有化学品残留。然后“洗”碗的玉米面用来做狗粮,一点不浪费。

  他的水龙头管子很长,接到花园上面洗东西,既洗了菜有浇了花。

  用过的包装盒他就放在树上,接了雨水喂鸟。

  他吃的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看了他家的饭,我的哈喇子横流。

  记者问他:你的收成比别人少那么多,那你不怕没有积蓄,万一生病怎么办吗?

  他回答:我们一年的庄稼够吃就可以了,吃绿色食品怎么会生病?

  他把儿子送去一个特殊学校,这个学校不但可以学习文化,而且会分给每个孩子一块地,孩子可以自己种庄稼,盖房子。一年九千多的学费有点高,但一年都头孩子种的农作物可以卖钱,这样下来,钱又被挣回来很多。

  他的经典语录:

  --麻雀做麻雀该做的,小草做小草该做的,青蛙做青蛙该做的,我们就做我们该做的。

  --有虫很正常,就让它吃吧,庄稼只要能收个八成就行了。

  --有机农业讲求的是平衡,虫是生态链中的一环,自然有其他的生物来保持这个平衡。

  --不要担心鸭子会吃稻谷,它们吃也有个量。

  --蛾子更喜欢玉米,有了玉米就不往棉花上去了;蚜虫不喜欢芝麻的味道,会远远地躲开,棉花也就沾光了。

  --有人说我不符合一个农民的身份,我觉得我为什么要符合一个农民的身份,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我们对土地,不能总是索取。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钱在大自然里完全用不上。

  --种地出汗,是在享受日光浴。

  --田间的一切都是朋友。

  他和记者说:看见一些开发北大荒的报道里说,我们打破了土地千年的沉睡。我就经常想,我们为什么要打扰大地睡觉?我们有什么权利打扰它睡觉呢?

  他的老婆紧张的在一旁对记者紧说:别录了,这个能行吗?别人呢听见不、会不高兴的。

  【安金磊简介】:

  1 安金磊,安金磊(1970——),男,河北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农民,生态有机农业实践者。安金磊安金磊安金磊曾经是河北衡水市枣强县某国营农场的农业技术员。在工作期间因为看到常规农作方法对土地造成很大的伤害,便开始自己研究学习可持续的农业道路。因为他的想法后来和农场的发展方向很不一样,就辞掉了工作,回到自己的村里承包了50亩地,开始潜心实践“顺应自然、合其天性”的农作法。安金磊进行可持续耕作至今已有十一年,他从传统农作法中得到很多启示,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对农民、农村问题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想法,对土地、作物都有深厚的感情。他种出的东西都非常健康,与周围深受病虫害困扰的农田形成鲜明的对比。

  2 主要事迹

  1993—2000年,从河北衡水农校毕业, 在国营农场工作,从1995年开始不用除草剂、化肥、农药,进行生态有机农业实践。

  2000,辞去国营农场工作,回村承包50亩农田进行生态有机农业实践。

  全国各地许多人到该小型农场参观学习,感化了很多人。

  3 社会声誉

  2004年,这个从未离开田地的农民,成为着力推广有机农业的香港公益机构——社区伙伴——的座上宾,之后,他受邀出访泰国,还在云南、四川登上了“农民生计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讲台。

  2006年12月,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天涯社区和中山大学公民社会中心联合主办的“2006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中,安金磊成为32名入围者之一。

  【相关报导】:

  【安金磊:一位农民的生态坚守】

  来源:衡水新闻网—衡水晚报

  冬日的北方农村,空旷、寒冷而寂寥。12月29日上午,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村东的金磊农场里,43岁的农民安金磊正用秕谷喂食一大群麻雀。看百余只小精灵吃饱后欢快地栖息于枝头,他开始沿着田埂踱步。他的麦田里土很暄,踩上去松软而有弹性,与邻地板结僵硬的土壤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1995年起,安金磊开始了生态农业的探索和实践,在自己承包的40多亩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铺地膜,不用除草剂,不抽地下水灌溉,自己育种,定期休耕,多种作物间作或轮作……凭着朴实与执著的信念,坚守着自然生态田园的理想,被网友赞为“中国第一农民”。

  1 自幼喜欢田园生活 要做最自然最原始的农民

  安金磊从小生活在农村,从4岁就开始接触古诗词,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诗意里,他感觉人和土地、自然是那样的亲近,“做农活儿,从土地获取食物”是一种很奇妙、很享受的事情。上学后,他每天放下书包就往地里跑,有时干脆四仰八叉躺在土地上,庄稼拔节、露水滴落、鸟叫虫鸣,甚至农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在他听来都是美妙的天籁,小小的心田里流淌着无限的惬意与快乐……

  高中毕业后,安金磊考入衡水农校,一边学习农技知识,一边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庄子》等传统经典,对土地、生命和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1993年毕业时,许多同学往城里挤,他却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家乡,成了一家农场的技术员。但很快,活生生的农业生产现实,将他的期许与梦想击得粉碎。

  当时,农田发生病虫害,一喷农药,效果立竿见影。安金磊的工作就是向农民推介各种化肥、农药,可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初次打开农药瓶时的感受:“太难闻了!熏得上不来气儿!”这让他本能地想到了庄稼和土地:“用这些东西,肯定让它们很难受!”带着深深的疑虑,他走访了县内许多乡村,痛心地看到:大型机播前化肥开路,庄稼生了虫就用农药,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品质却在下降;土壤开始板结,虫类逐渐绝迹;抽水灌溉导致机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农民急功近利,对土地开始了压榨式的掠取……安金磊的心一点点往下沉,感觉有说不出的悲哀。回望儿时的乡村田园,他暗下决心:做一个最自然、最原始的农民,让土地重新回归肥沃,让虫鸟重新回归田园,让农村重新回归朴拙。

  2执著坚持“生态农耕”向农业污染宣战

  1995年,安金磊向农业污染宣战,以最“传统”、最“笨拙”的方式,在自己负责的地块上开始了生态有机农耕的尝试——

  当农民们开着拖拉机施化肥时,他却拎着袋子到处收集鸡粪、牛粪;地里长了草,他轻轻锄划,用镰割,用手拔。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一直干到繁星满天……当年,他种出的西瓜口感明显甜而沙,而且产量不低,这让他得到了些许安慰。为了更好地亲近土地,他干脆在地里搭了窝棚,每年有一半多的时间住在那里……

  2001年,听说村里要对外包租40多亩半撂荒田,安金磊和妻子张秀双毅然花了比别人高出十倍多的价钱租了下来。许多村民笑他傻,他却有自己的思量:“这片地离机井远,半农半闲,所以污染肯定也少。”但真正踏进这片土地时,他还是被惊呆了:这里是三村交界处,大部分土地依然没能逃脱农药化肥的摧残,干裂、板结,用锄头根本锄不动,连荒草看上去都弱不禁风。有热心的村民劝他开拖拉机犁地,他却坚决地摇头。在乡亲们异样的目光中,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用镐头刨,用铁锨掘,有时赶着小毛驴下地,中午吃几口自带的干粮,喝几口已冰凉的水,就继续劳作,手上磨出了血泡、老茧,回家后累得倒头就睡……

  安金磊对土地的痴迷与呵护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为了涵养地力,他先给这片地“脱毒”:每年3个月的休耕期,放任野草疯长、小虫繁衍;复耕时运来鸡粪、牛粪代替化肥;除了麦茬地翻耕外,其余无耕种植;采用棉花、玉米、芝麻间作,大豆、小麦、玉米轮作等循环种植模式,“棉铃虫讨厌芝麻味儿,就去啃玉米,棉花虫害就减弱了;大豆产生自然氮留在土壤里,第二年就成了小麦的营养肥……”他拒绝地膜棉、大棚菜,也不大面积深锄草,还适当保留一些杂草,土地休耕时甚至特意撒播一些草籽任其生长,以减少土壤和水分的流失……两三年后,他欣喜地体会到了土地的变化:“脚踩上去有弹性了,蝲蛄、蚯蚓也回来了!”

  当转基因种子和杂交种子为农民带来高收入时,安金磊却始终坚持自己筛选、培育种子,试种后改良、提纯、复种。针对衡水是地下水“漏斗区”的实际,他还摸索出节水种植模式。比如立冬前7天至15天才种小麦,比正常播种晚20天至30天左右,这样不仅省浇了一水,而且因积温少减小了来年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扬花期浇一次水后就坐等丰收,亩产量控制在800斤以内,留住了小麦的“老味道”。棉花种植时则一垄垄用土“包”,即先培埂后扒土,这样出苗壮墒情好,而且根系发达抗倒伏……如今,他选种的农作物已达13种,采用的都是自己培育的“原始”种子。而且土地经过7年涵养,土壤里多腐植酸,散发出特有的清香。

  3 “养”麻雀“喂”害虫 与万物和谐共处创造生态效益

  在安金磊看来,农业就是一个多生命共存的生态系统,人只是作为一个循环点参与其中,与庄稼、土壤、昆虫、鸟类、微生物、地下水等相融共生。这个系统越多样化、越和谐,就越能达到一种稳定与平衡。

  安金磊检查土壤是否良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闭上眼睛听虫子“唱歌”。几十种昆虫叫声不一,哪种声音多了或少了,就意味着种植结构又该调整了。他还充分利用生物系统的相生相克,让“害虫”也变成了庄稼的朋友,比如“蚂蚁是吃草籽的”“蝼蛄帮着间苗”……别人看见庄稼地里有麻雀往外撵,他和妻子却专门种了4亩谷子让麻雀“尽情吃”。看着铺天盖地的麻雀扎进他家的谷子地里,许多村民窃笑:“全县的麻雀都来开会了!”可没想到,这些小精灵吃着吃着,忽然发现了棉田里的蚜虫,一拥而上消灭干净。当年,安金磊将麻雀吃剩的谷子收割,每亩还打了200公斤,“它们帮着解决了棉蚜虫,保证了棉花无毒又高产,用点谷子犒赏人家也是应该的”。每年秋天,他还专门种上一亩卷心菜供虫子吃,这样其它蔬果就可免受其害。

  如今,安金磊的农田里有数十种昆虫,还可以见到燕子、喜鹊等近20种鸟。去年谷子成熟时,300多只老鹰在他的田地上空盘旋,连村里的老人都称奇。他却会意地笑了:“它们也知道我这儿的东西好吃呀!”2004年与2006年,华北棉田先后发生大面积枯黄萎病和旱灾,他的棉花却几乎没受什么影响,而且棉绒长、抗拉性强。中国农科院的生态农业专家专程赶来,查看后竖起了大拇指。而在收购商那里,“安金磊”已经成了品牌,他地里出产的全麦粉和小米每公斤分别卖到了40元和60元,大豆更是以每公斤100元的价格被同仁堂收购……他却对金钱看得很淡,每年秋天,会把一部分粮食送给老弱病残孕;冬天,他和妻子还会做大量的天然棉被,分寄给这些年结识的各地有自然之心的朋友。

  让安金磊欣慰的是,村里一些人耳濡目染,也不再使用化肥、农药,改用有机肥,并开始捡拾废弃的地膜……

  4 在耕地上且行且思 让农村成为承载生态理想的乐土

  20载暑往寒来,安金磊恪守着生态种植的理念,就连饮食起居也采用生态、循环的模式。他家做饭烧水用玉米芯,焯菜的水熬粥,洗碗用丝瓜瓤,带油的碗筷用玉米面擦一遍,清水一冲即可,用后的玉米面拌上瓜果菜皮喂家畜,家畜粪则积成有机肥。眼下正值隆冬,有阳光的日子他家几乎不烧暖,烧暖就用焦炭等清洁能源。问他为什么不用燃煤,他说,现在雾霾这么严重,决不能再给自然添堵了。自己正研制一种用柴火供暖的生态循环系统……

  曾有人将安金磊的情况传到网上,引来央视、《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各地的“粉丝”也纷至沓来,有专家、教授,有企业家、大学生,还有城市生活的迷失者。他们大多会住上一段时间,跟他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今年,像这样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劳动志愿者超过了1000人,他们在这里不仅收获了快乐和健康,重新找到做人的本真,更从心底感受到了土地、生命和自然的力量。同时,安金磊与各地志同道合者经过不断的交流,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志愿者群体,共同默默地、坚定地做着生态农业的宣传、实践和推广工作。

  安金磊独特的农耕哲学,也深深打动了国内外建设性后现代农业的专家和思想家们。今年6月,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的有机农耕与乡村文明国际研讨会在金磊农场成功举办,17位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安金磊20年来形成的“生态化、可持续、多元再生”的有机农业理念与实践,契合了他们苦苦追寻的后现代农业,有助于形成新的乡村文明。而只有将生态文明一片片发展起来,形成燎原之势,“地球村”才会真正走出困境。

  安金磊还在做着一件大事——他与联合国粮食署历经十年对世界农业环境及土壤分析所作的调查报告近日出炉了。这些天,他正忙着分析数据,为当地农业“把脉”。

  “我一直坚信,农村大有作为,今后的农村一定是可以承载生态理想的乐土,这也是我守望田园的一个信念。”安金磊透露,他与一家农业组织已在衡水郊区租下了2000亩荒地,自己村庄和附近村庄的耕地集中改良也在洽谈中。湖南一家知名粮企的业务经理辗转到了这里,跟他商谈合作。对方表示:“现在食品安全问题严重,这次专程来向安老师取经,看能不能扩大规模搞联产。”

  眼下,安金磊还策划着举办首期生态农业培训,以后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举办研讨会,争取让更多的农民学生态、用生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促进乡村文明乃至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月25日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绿色、共享等发展理念,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减少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要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这让安金磊深受鼓舞。“必须让农村重新变得热气腾腾起来!”临别前,这位“自然之子”道出了心声……

  本报记者王文冉贾冽

  (责任编辑:water)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