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过午不食


   日期:2017/1/16 15: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以讲戒,怎么讲呢,有时真想讲戒,但真不好意思。又想从出家人当中找讲戒的,但不知道有哪一位真把戒律研究通的?因为我也没有出去探访,居士代为讲戒,总是不大好。如果讲菩萨戒,可以,但是我不愿意那么做,因为一般人不懂佛法。

  真讲戒,有很多问题,譬如有位同学问我“过午不食”的问题,他说:“糟糕了,我们十二点下课,再吃午饭已经十二点半了,持过午不食的戒怎么办?”当时我很忙,用眼睛瞪着他问:“什么叫午时?”

  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是午时,十二点五十分吃饭也没有超过午时啊!过了一点零一分开始是未时,十二点半怎么不能吃饭?你一定要守这个时间,吃快一点嘛!我们当年当兵,一声口令“开动”,大家一口接一口塞进去,五分钟就把饭吃完了。添饭都是没良心,饭瓢硬压,几口拨完了,赶紧再抢一碗。在座很多老辈子当过军人的都有这个经验,后来才规定半个钟头的吃饭时间,现在当军人的更是优待,舒服得很。

  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和太阳行度来计算,午时是日正当中的时候,也在十二时辰的中间,如果非讲戒不可,你们就统统不守戒,我们中午吃饭的时间,在美国则是夜里。如果以西半球为标准,美国的中午,正是此地的夜里,怎么那么不通啊?

  再看佛教历史,南北朝时期的粱武帝喜欢布施斋僧。他把自己布施给庙子作奴隶,然后由宰相、大臣凑钱把他赎回来。他经常玩这一套,结果把国家也玩掉了。有一天粱武帝斋僧,过了午时皇帝才到,大家等着他没吃饭,以为要饿一天。当时住持是有名的一代大师,老和尚说:“怎么不能吃饭?皇帝是天子,天的儿子刚刚到,此时正是午时,开动!”戒律是那么不通人情的吗?那么不变通的吗?

  像我吃饭,经常都没个准,昨天晚上到今天我只吃了一碗稀饭。吃多了昏沉,懒得跟你们上课,就想睡觉打坐去了。为了上课,做事保持头脑清醒,就经常不吃。但我真吃饭是在夜里,准备睡觉了,吃饱一点昏沉没有关系。饮食吃多了,营养好了,容易昏沉,不清爽。那么,我修的岂不是鬼道?那才不呢!当我吃饭的时候,是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子时,正是天人吃饭的时候。

  所以,这些道理讲不完啊!总而言之,学佛要通经、律、论,做人、做学问都要通。不通,就是头脑秘结,和大便秘结是一样的,那样怎么作学问?怎么修道?

  吃素问题不谈,应该吃素啊!此中有密法,以后再说。以上到戒律的问题,顺便把过午不食附带说了,接下来就言归正传讲到“不非时食”了。

  吃的问题

  据佛经说: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是佛、人道吃饭的时间,晚上是饿鬼吃饭的时间。据说如此,早餐与天人同食,午餐与人同食。

  《金刚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一开始说到佛出去化缘了,吃了饭,洗足已,收衣钵。佛不依靠人家,他自己把衣服、袈裟叠好;打水把钵子和脚洗干净,可见他老人家出去化缘,还是踩在泥巴地上,并没有踏在莲花上走路。洗足已,敷座而坐,自己把位置摆好打坐。释迦牟尼佛的规矩,饭后打坐入定,坐到申时,大约下午三、四点。所以,所有佛经的对话都是下午三点以后的纪录。研究佛的戒律要仔细研究《观佛三昧海经》,佛的生活,佛的教化,平常得很,不像我们后世把他塑造得头顶上放光,脚底下踩莲花,一天到晚放光,戴个电灯泡一样,多难受呢!

  英国人主张早餐吃得丰富,午餐马马虎虎,晚餐喝酒。美国人习惯晚餐吃得好,辛苦一天,晚上总要吃好一点,都有理由。中国人、印度人中餐要吃得好。不过,中国人不管了,三餐都要吃得好,而且宵夜要更好。世界各地吃饭的风俗,哪一个民族注重吃哪一餐饭,你去研究看,这些都是学问。

  我们信佛吃素的人,出门很不方便,到了当地就打听哪里有“教门”馆子,教门馆就是回教馆子,炒青菜用素油,干净得很,决不用猪油、牛油。这些常识都要内行。所以,你研究了世界各国的饮食风俗后,天人吃早餐,难道英国人是天人?那美国人都是鬼啊?这些道理都是方便。

  那么,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呢?有没有道理呢?绝对有道理,中国人很多毛病都是吃出来的。中国人最注重吃,尤其乡下,我们到四川乡下帮忙割稻子,乡下人好客,劝饭真是受不了。客人不管年轻、年长都坐高广大床——上位,家中小孩或佣人很有礼貌地站在你旁边,端着饭给你添饭,他你不好意思站起来添饭,眼睛盯着你的碗,你刚一吃完,立刻又给你扣上一碗。主人家就是劝你多吃饭,中国人是讲究吃的。饭都舍不得给吃,那还叫请客啊?所以,要命啊!主人注意你,佣人也注意你,这一碗饭,你剩下了没有礼貌,硬塞进去,肠胃不舒服。后来搞得我们外省人饭一吃完,就赶紧把碗往桌底下塞,连忙说谢了谢了,实在吃不下。在座很多在大后方经过的都晓得,到四川朋友家吃饭就怕,后来有些大家庭,我们就先交涉好,把这个规矩免了,否则,主人家一碗接一碗的添,而且还要添得高高的,添平了没有礼貌,你说怎么办?

  中国人以农立国,讲究吃饭。其实一个人身体真正需要做燃料、能量的饭量只有半碗,如果吃三碗,其余两碗都浪费了。有许多未经吸收的部分,变成大便排泄出来,还有许多是供给了身体内的蛔虫、细菌等。

  中国人喜欢吃,肠胃都吃坏了,而很多病都是肠胃堵塞,中气不足所引发的,要少病就得使肠胃健康。

  绝 食

  你说不吃会饿,那是假饿。我有二十八天不吃饭的体验,告诉你们经验,饿是饿不死的,但是要懂得气功,使胃肠内的气充满。胃肠的功用就是不停地动呀动的,把吃进去的东西摩擦消化掉。东西消化完了,胃肠内是空的,它一样要蠕动,如果气不充满,胃摩擦破了就出血。、

  有位学佛的老居士看我既不吃饭又不睡觉,真好,可以多做好事,跟着学不吃饭,十四天就进医院了。我去看他,胃已经割掉了三分之一,问他为什么会胃出血?他嘻嘻笑,说不好意思,“我学你也!不吃饭”,我说:“你真是跟自己开玩笑,这不是好玩的,那要有方法,你不懂方法,怎么可以乱稿?”

  不过,一般人如果一星期中,一天一夜不吃饭,清理清理肠胃,那是非常好,非常合乎生理卫生。

  因此,回教有斋戒月;天主教、基督教真讲修持的也有不吃饭的一天;学瑜伽术的人,一个礼拜也禁食一天,很健康。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是百丈禅师创立的,他也告诉你:“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不管什么病,先要把肠胃清理一番,比吃什么药都好。

  “不非时食”,不仅有卫生的道理,还有要头脑清醒,欲念不起,就要过午不食。为什么不起欲念,因为你把欲念饿死了嘛!格老子!你不乖,不听话,老子就饿死你。真饿了一夜,也就乖了。欲念不起,脑子清醒,才容易得定慧。不非时食有这么多好处,中国人早就知道这些道理,所以有一句土话:“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可惜大多数人却喜欢在晚上拼命吃。

  至于庙子上的过午不食,真是受不了。我所看到当年虚云老和尚的丛林——南寺——六祖的道场,戒律之严,规矩之严,到了晚上就受不了,连锅粑都有僧人偷去吃,所以虚云老和尚连锅粑都锁在柜子里,我说:“师父啊!太过分一点了吧!”“嘿!不这样不行嘿!”

  我年轻的时候也练习过“过午不食”,我那个时候一顿饭都要吃三碗,怎么办?先从三碗减为两碗,两碗减为一碗半,训练了好久。后来慢慢改为一碗,半碗,最后剩一口,这一口最难戒掉了。一口戒掉以后,还不行,用七颗生的花生米咬咬也很舒服。七颗减为三颗,三颗减为一颗,最后可以不吃了,但是一到晚上,嘴里淡淡的,总想弄点东西吃吃才有味道。我在峨眉山上怎么办?泡茶喝。山上的雪水泡清茶,又没有油,想吃而没有东西吃,把茶瘾学上了,胃也喝寒了,最后变成什么情况呢?大便的时候,自己一看,大便没有颜色,白的,我就晓得一点营养都没有了,到了这个样子才把饮食完全戒掉。

  所以 ,现在得到一个结论:过午不食,乃至完全不食,不难,困难的是饮食的习气难断。在我二十八天不吃饭的过程中,最难过的是第三天,要饿死的就是第三天到第四天,像死了一样,别说手拿不动,连指头想动一下都没有力气。不过,我晓得,老一辈告诉我这个经验,一到第四天,精神恢复了,精神好得很,那眼睛像电灯泡一样发亮。第十一、十二天不吃都没有关系,可是家里孩子们或朋友来吃饭,好菜端上来,站在饭桌旁转,告诉朋友这个好吃、那个好吃,自己何尝不想吃?当场发现这个现象,修行就得这样修,自己起心动念都要晓得。

  饮食的念头,阿赖耶识的种子、习气很难去掉,不吃饭有什么用?这一念想吃的习气转不过来,一点用都没用,冤枉不吃饭。你还自以为已经三天不吃饭,了不起,坐在这里想,过了一百天后大吃一顿,什么鸡腿、牛肉、红烧豆腐、你的修行统统完了。甚至我还有一回在梦中大吃起来,一醒来,我知道,统统完了,为什么?因为你所有的习气的种子都爆发了,假修行,这不能欺骗自己,在梦中习气爆发了,有什么用??

  (摘自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p171-17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过午不食       南怀瑾)(五明学佛网:过午不食       南怀瑾)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