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生需要虔与谦


   日期:2017/1/19 7: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虔”是一种诚恳的态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谦”是做人谦虚谨慎,是一种理性的自我约束。一个人要想获得精彩的人生,不能忘记对“虔”与“谦”的追求和打造。

  听过多次励志报告,也看过不少名人自传,其中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大凡成功人士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几乎都会提到,成功没有别的窍门,就是要怀着虔诚、恭敬的心和谦逊、谦恭的姿态,将认准的事情认真做、坚持做。

  “虔”是一种诚恳的态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一种用心和认真的作风。“谦”是做人低调,谦虚谨慎,不自高自大,不自吹自擂,是一种内在的涵养,是一种理性的自我约束,也是一种头脑的冷静与清醒。一个人要想获得精彩的人生,不能忘记对“虔”与“谦”的追求和打造。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成天盼望成功,要么希望一步登天、一夜暴富,要么渴望一举成名。然而往往也是这些人,对自己的承诺失信,对自己的选择游移不定,对从事的工作或事业三心二意,与人的交往缺乏真诚,没有半点“虔”的表现。在做人上,忘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听不进不同意见,容不下新生事物,自我陶醉,自以为是,没有半点“谦”的影子。这样的人犹如叶公好龙,不仅事业上难有成就,而且缺乏人缘、少有人脉,再美好的愿望也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谈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里所谈到的“信”和“诚”,实则就是虔诚,指的是做人的真诚。

  战国时期,郭隗建议燕昭王以“谦”的态度求贤,认为如果对贤士以师事之,那么比自己强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将贤士以朋友处之,那么比自己强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对贤士以平常处之,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就会到来;但如果颐指气使,怒吼呵斥,那么招来的只能是厮役和奴隶。《尚书》谈到“满招损,谦受益”。后来,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提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所倡导的“虚心”,就是指做人要谦虚,不能狂妄自大、忘乎所以。

  如果说以“虔”的态度为人经事是开启成功的钥匙,那么,以“谦”的姿态待人接物则是走向成功的马达。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首次被任命为官时,是低着头走路,再次被任命时,是弯下腰走路,第三次被任命时,身体像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这个描述虽略带夸张,但正考父以自己的谦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深受宋国几代国君倚重。

  “虔”与“谦”,是一个人的做人之要、立身之本和成事之基。每一个都要学会虔诚地关怀、虔诚地赞扬、虔诚地交流、虔诚地合作、虔诚地对待自己的选择,学会谦和、谦让、谦虚、谦逊、谦卑、谦厚,让“虔”与“谦”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美好的心理品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虔诚       谦虚)(五明学佛网:虔诚       谦虚)  

 魏道儒教授:宗教虔诚与爱国情怀——法显西行壮举的精神动力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下 论虔诚 

 明一法师:斋主虔诚 

 能弘法师:谦虚与赞叹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八章 虔诚祈祷 

 正慈法师:正慈方丈元旦开示虔诚祈愿国泰民安 

 慧光法师:虔诚的信解 Earnest Faith 

 传喜法师:虔诚恭敬善知识的重要性 

 传喜法师:虔诚得救 刚强难度 

 传喜法师:虔诚佛徒心出离 

 万行法师:虔诚到忘我才能入道 

 传喜法师:佛光遍照大草原 念念无常求出离 虔诚恭敬得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