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经是灵性,不是理性来分析


   日期:2017/3/2 10: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要改变色身,就要养成一种习惯。现在研究说人体有一种东西叫肽质。比如痛苦的人,痛苦久了,他会产生一种肽质。痛苦的肽质就形成他身体的一部分。结果反而变成他需要痛苦的肽质。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不动就搞个东西让自己痛苦一下。

  好比有些人爱抱怨,女人就比较多,怨天尤人。她身体就有抱怨的肽质。无论怎么样,她都要拿东西来抱怨一下,来平衡她的心理。这个是很微妙的。有些人有乐观的肽质,遇到什么事都很乐观。毛泽东一生转南闯北,也大起大落过,但都是保持很乐观心态,从他的诗可以看出来。他写被枪打过的墙壁,就说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写长征,红军不怕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只等闲,显现毛泽东的豁达的境界。

  修行要觉知,要改变身体的情况。无论做什么事情,形成习惯,身体就会有肽质。要觉知自己的情绪,爱抱怨的人,什么事都能拿来抱怨。不满足的人,拥有多少都不满足,就是他体内有这些恶性的肽质。修行要改变这些特点。一个人命好不好,从脸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些人一看脸,就是一哭脸,也不是他生活不好,而是他性格上不好,有个哭脸相。总爱拿东西来哭一哭。像古人写诗一样,无故寻愁觅恨。你看林黛玉就是这样子,总爱那个东西来悲伤一下。看到花谢也悲伤,鸟飞也悲伤。这就是身体肽质。

  如果要培养正气,要看儒家,孟子讲的,养吾浩然之气也。要培养广阔的心胸,要看道家,庄子的逍遥。如果要看破红尘滚滚,入清净心灵境界,要看佛家的华严经。但一般我建议年轻人多看儒家,养浩然正气。等成家立业有成就后,再来学习庄子的逍遥。到了老年,差不多了,体验一下佛家的境界。

  人都是偏于感性和理性的。艺术家和诗人都比较感性。搞经济的,比较理性。佛经则是超越了感性和理性,到达灵性。所以灵性是无喜无悲,喜和悲都是感性的境界。灵性也无得和无失,得失是理性的境界。像很多人搞经济,患得患失,发财了开心,破财了难过。这其实是理性的境界。

  但念念佛经是很好的。佛法根本不是讲看破放下的问题,现在佛法被误解严重了。总想着看破放下。也不是承担。承担是儒家讲的,佛法的本质,是要开发每个人的灵性光芒。这就是要靠大乘经典来了,比如念地藏经,弥陀经,华严经,法华经,这都是灵性的境界。

  有些人误解功德,常把佛经的功德用来数字化,比如说念佛有多少功德,念经有多少功德,结果一对比,发现念经功德没有念佛功德大。这就是典型的用理性来思维佛法,这是最大的错误。佛经是灵性的东西,你有对比,有得失,是你大脑的理性在起作用。

  就像很简单,你为什么要选择功德大的,是因为你觉得功德大,你就得到更多。这其实是理性的思维。很多人讲净土法门,都犯了这个错误。你有得到,或者失去的概念,就是理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灵性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会误解金刚经。金刚经讲恒河沙布施不如念金刚经的功德。这句话怎么解?这不是对比。你一对比,就落入了理性了。那已经不是佛法了,佛法就是你当下去体验的东西。

  现在人大家爱经济,都是偏于理性的。我们学佛后,也带着很强的理性思维来。比如说,某人说,念这部经功德最大,等于多少恒河沙。然后你去念,你也觉得等于多少恒河沙。这不是你用理性去理解,好像一元变成一万元,这是理性的思维。

  灵性是什么?是你直接去感知的。你不要带入后天的价值对比过来。尤其是数学概念进来,那你就永远无法了解佛经了。关于大乘经典,你只管去念,总之,你念了就能消灾,增福,但不能用理性去思维。好像我要念多少,能消多少灾,能增加多少功德,能不能用数字来衡量。我们现在都喜欢数字,银行卡的存款是数字,车子好不好,也用价格来衡量,也是数字。钻石和古董为什么比较贵,因为价格数字比较大。你为什么成就比较高,因为存款数字比较多。我们充分的数字理性,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却更大层度上,伤害了我们去体验生命的本来面目。

  这时,就需要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了。你问为什么要念,其实,这就是我直接的触摸自己的灵性,也能得到快乐。我们现在给人定位,他是成功人,成功人是怎么定位的,是靠理性,靠数字,他背后有很多数字。这个是一种解读方式。所以要回归到灵性。

  我们对数字的迷恋,从西医就可以看出来。西医什么都有指标,什么含量多少啊,有个精确的数字。西医的数字概念,是单独的量化。中医则不同,中医也讲数字,但一般不超过五。你看世界就是一个五,五行。金木水火土,身体的五脏,五种颜色,五个季节,我中音声。中国只有五,一个数字,不多也不少。那就是整体观。古人讲以医入道,五就是一,一就是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经       灵性)(五明学佛网:佛经       灵性)  

 会性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其它:读诵佛经的“出入法”(黄震铭)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六、灵性清净即佛心 

 杨曾文教授: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 

 明证法师:我的学佛经历 

 陈星桥居士:佛经教学随想录 

 明奘法师:解读《金刚经》“金刚之智 灵性资本”国学高层论 

 方广锠教授: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方广锠教授: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 

 于凌波居士: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刘先和居士:一部与中国人十分当机的佛经——学习《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