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图说150:口是心非


   日期:2017/3/7 22: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文:口是心非。

  【原文】

  内外须如一,奚为瞬息更。

  言甘虽似蜜,心刺却如荆。

  使巧忘前约,趋炎背昔盟。

  世间多此辈,岂独在朝绅。

  注:心口如一者,君子也。其心不正,言亦不正者,小人也。人皆易辩。惟口是心非之人,外是君子,内则小人。以之事君、必不忠,事亲、必不孝,交友、必不信,临下、必不义。所谓人面兽心,如鬼如蜮者是也。世衰道微,端在此辈矣。

  案:明僖宗时,有两朝士,一姓陈,一姓魏,文章皆擅声誉,相结为生死交,誓不相负。时魏阉弄权,虽荼毒缙绅,性颇爱才。闻二人名,使人示意招致,二人约曰:“功名小事,名节为重。切不可往。”陈忽自念,忠贤势焰如天,满朝求其一盼且不可得,今亲近於我,绝之必有奇祸。不若背魏往谒,庶得其欢心也。次日即修刺,亲造忠贤门求见。及入,而魏已先在座矣。两人相见,面俱发赤。魏谓陈曰:“昨日相约,故先来奉候。”陈答曰:“非兄相约,弟来久矣。”忠贤笑曰:“此时尚未迟也。”指魏谓陈曰:“此子与予同宗,适认予为祖,谦居孙列。予不喜得佳孙,而喜得交两名士也。”遂命治酒相待,出《持衡图》,令二人题咏。二人诗中极寓称赞之意,忠贤大悦。自是皆蒙宠用。而魏系义孙,尤见亲爱。相待既有亲疏,二人遂成吴越,口中虽照旧相好,心内各怀猜忌。后忠贤事败伏诛,二人参讦不留余力。怀宗初亦信之,及抄忠贤家,得《持衡图》,诗中有“天命属元勋”之句,帝怒召二人,责之曰:“尔系忠贤之党,今见忠贤势败,反戈相向,真口是心非之小人。而诗中作不道语,尤为大逆。”付法司立正典刑。

  附:庾道季,困厄不第,病笃,设醮祈祷,梦神告曰:“汝平生为人,心口不同,自少及长,善功无一,罪恶已定,死在旦夕。佞神求免,得乎?”数日卒。(《桂香镜》)

  刘安世先生,少慕司马温公德望,从之学。公教之以诚,令其恪守无妄。刘敬佩之。厥后历官台谏,遇事敢言,一时目为殿上虎。生平以大节自励,常曰:“我欲为元祐全人,见司马公於地下耳!”卒为名臣,谥忠定。(《敬修编》)

  附录:阴骘文四言诗(“不可口是心非”句)

  事理所在,曰是曰非。口与心应,何分显微。倘或不然,巧为变机。外则面谀,中乃腹诽。一言甫出,寸衷已违。戒之慎之,忠信是依。诈虞悉泯,圣贤同归。(丹徒戴楫撰)

  口之所说,宜与心符。心口如一,谁不我孚。中若叵测,话甚恬愉。此非论笃,实系矫诬。矫诬之术,人虽受愚。内省多疚,其可为乎?(承睦堂施重刊《阴骘文注解》)

  【译文】

  注:心口如一的人是君子。其存心不正,言语也不正的人是小人。人都容易分辨。惟有口是心非之人,表面上是君子,内心却是小人。他们来为君王做事,一定不会忠诚;事奉双亲,一定不会孝顺;交结朋友,一定不守信用;对待下级,一定不讲道义。所说的人面兽心,如鬼如蜮就是指这种人。世上道德衰微,起端在于这种人。

  案:明熹宗天启皇帝在位时,朝廷里面两位士人,一位姓陈,一位姓魏,在文章上都有很高的声誉。二人相结为生死之交,发誓不互相背弃。当时宦官魏忠贤玩弄权术,虽然残害忠良,但性格上特别喜欢有才华的人。他听到二人的名声,派人说明意思,想网罗他们。二人约定道:“功名是小事,名声气节很重要,万万不可前往。”陈某自己想道,魏忠贤的气势如天,朝廷里所有官员请求他看一眼尚且不能得到,他现在和我亲近,拒绝了他必然招致奇祸。不如背着魏某去拜谒魏忠贤,说不定可得到他的欢心。第二天陈某就写好了名帖,亲自来到魏忠贤门前请求接见。等进到家里而魏某已经先坐在座位上了。两个人相见,脸都红了。魏某对陈某说道:“昨天相互约定,所以今天先到这里等候。”陈某答道:“不是仁兄相约,弟已经来了很久了。”魏忠贤笑着说道:“这时还不算迟啊!”指着魏某对陈某说道:“这个人与我同是一个祖宗,刚才认我为祖父,谦虚地排行在孙子辈。我今天不是因得到好孙子而高兴,而是因为结交了两位名士而高兴。”于是,命令整治酒宴招待。魏忠贤拿出一幅《持衡图》,让二人在上边题诗。两人的诗中极力褒扬称赞魏忠贤,魏忠贤大为喜悦。从此以后都蒙受魏忠贤的宠爱任用。而魏某是魏忠贤的义孙,尤其被亲近爱戴。对待既然有亲疏之分,于是两人就有了嫌隙。嘴里虽然照旧相互友好,心里边各个怀有猜测忌恨。后来,魏忠贤弄权的事情败露被诛杀,两个人不留余力地参奏攻讦。崇祯皇帝起初也相信他们。等到抄了魏忠贤的家,得到了那张《持衡图》,诗中有“天命属元勋”的句子,皇帝愤怒,叫来二人,责备他们道:“你们是魏宗贤的同党,今天看见魏宗贤的势力失败了,反过来攻击他,真是口是心非的小人。而且诗中有反动的语言,尤其是大逆不道。”将他们交给法司,立即处以刑法。

  附:庾道季,生活困顿,命运不好,不能考取功名,病得很重,摆设斋醮,问神祈祷,梦见神告诉道:“你平生做人,心口不同,从年少到长大成人,没有一件善行的功德,罪恶已经认定,很快就要死了。想花言巧语向神求免,还有用吗?”几天后就死了。

  刘安世先生,少年时代仰慕司马光的品德声望,跟从他学习,司马光以“诚”的德行教导他,让他恪守不要虚妄。刘安世严格遵守。以后做了台谏官,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一时间被人们看做殿上虎。他生平以大的气节勉励自己,曾经说道:“我想成为元祐年间的完人,将来能够在地下见司马光。”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臣,谥号是忠定。

  附录:阴骘文四言诗(“不可口是心非”句)

  事理所在,曰是曰非。口与心应,何分显微。倘或不然,巧为变机。外则面谀,中乃腹诽。一言甫出,寸衷已违。戒之慎之,忠信是依。诈虞悉泯,圣贤同归。(丹徒戴楫撰)

  口之所说,宜与心符。心口如一,谁不我孚。中若叵测,话甚恬愉。此非论笃,实系矫诬。矫诬之术,人虽受愚。内省多疚,其可为乎?(承睦堂施重刊《阴骘文注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太上感应篇       口是心非)(五明学佛网:太上感应篇       口是心非)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