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要减少物质的功利性,才能切入灵性


   日期:2017/3/10 23: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要长久,一定要功利心少一些。有些人求世俗,乃至求着往生之类。这种功利的想法要少一些,才能长久,修行要体会到修行的乐趣。什么叫真正的乐趣,就是像水一样,平淡。那你就体会到了。

像住山一样,你要迷恋山,就被山转了。其实真的住山修行,住到终南山里头,也许你感觉很美,但说实话,你一旦感觉太美妙时,你就往往很难持久了。我常说,不管是哪种生活,都要达到平淡才能持久,修行也一样。修行就是很普通的事情,三百六十行,修行也算一行业。鸡司晨,狗看门,牛耕田,做人呢,三百六十行,士农工商,都有自己本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好本分事,你就踏实了。

真的出家人,生活也很朴实。很多人都想搞一些神通。这其实不好的。人做好本分就好了,行好人道,才能谈成佛道。其他的不管是神通还是妖通,都不实在。学佛人看文章,容易谈玄说妙,不切实际的说很多,不够踏实,哪怕求生天国之类。也要以平常心去,你才能成就。

从中医讲,人不要大喜大悲。你看到好的就大喜,失去就大悲。这都是不长久的。《楞严经》讲,你读经偶尔流泪是可以的。看到什么都流泪,都觉得人生悲观,这就是着了悲伤的魔。还有一种,每天都欢喜的不行,就是着了喜魔。大喜大悲都是消耗人的能量,也是不长久的。

好比一个人,死了亲人,他也没办法一直哭,肚子饿的不行时,还是会先去吃饭。不管悲和喜,都是要耗能量。我常劝人说,欢喜时要藏得住,不要太兴奋,不要让欢喜能量一下子散掉,你就不会太悲伤。要保护自己欢喜的能量,能量是有定数的。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无喜无悲的,超越了欢喜和悲伤的,叫灵性的境界。佛经的意思,叫法喜充满,这就是一种灵性的愉悦。

《法华经》讲,人有两种食,一种是法喜食,一种是禅悦食,这都属于灵性的愉悦的境界。法喜不是来自物质,也不是来自精神。用中医理论,大概就是人本能的沟通天地高级能量时,所产生的那种愉悦感。像念经念着念着,你竟然感觉特别欢喜,也不是得到物质满足,这就是法喜食。其他物质的食,嘴巴吃五谷,鼻子吸天地五气。这是最普遍的。还有一种意念,喜欢看新闻,这也是一种食。不仅可以见的食,还有不可见的,大概属于精神上的食。作家,艺术家,他沉浸在他精神世界里头,他也很饱,这就是精神的食。精神的食一般来自灵性。

这时你就会明白,唐朝以后的很多作品,书法,绘画,各种民间艺术,都要带着一点禅的味道。这其实是灵性觉醒后所产生的精神愉悦。人要在什么状态下,灵性最容易觉醒,就是人的世俗欲望最小时,悲悯心产生时,灵性就容易觉醒。

人心若清净,天地悉安宁。人的心能清净下来,人的身体就本能的跟宇宙进行更深层的沟通。也能得到精神的愉悦。像很多罗汉,就喜欢躲在山里修不出来。因为他得到了精神和灵性的愉悦,安住在愉悦中,就不想出来了。佛就给他们讲《法华经》,讲你不要贪着这种小的愉悦,你要成就佛的果位,要度众生。这只是灵性愉悦的境界,还没圆满真正的佛果。

可是到了大乘后,也会出现一种状态。就是小看了罗汉的修法,相当于灵性愉悦的修法,很多人忽略了。只重在利益众生上。自己也无法搞定身体,最明显的,就是色身没有转化,病苦没有消除。利益别人时,自己也很苦恼,自己解决不了烦恼,却要讲道理让别人解决烦恼。这就是目前修行过程遇到最大的障碍。每个人都在劝别人断烦恼,结果自己烦恼都没有断,也不知道怎么断,为什么?我们缺乏基础。这几乎就是身心修炼的层次。

大乘佛法讲的境界最多,而讲身心转化部分比较少。身心转化部分,道家讲的比较多。转化到那一层境界,身体会起什么变化。道家就讲的比较多。比如道家说,成道的第一层境界,要百病皆除,第二层境界,嘴巴常出甘露。百病皆除,就很不容易了。嘴巴出甘露,这也要配合很多修法。虚云老和尚到了一百多岁,眼睛还很好,能写小楷。他的方式,是每天早上,用漱口的水来洗眼睛。因为老和尚修禅宗,每天打坐,人体内全身水都是咸,唯独舌头下颚的水是甘甜的。你口水要全部是甜的,起码身心要转化几层才可以。

学佛要长久,一定要功利心少一些。有些人求世俗,乃至求着往生之类。这种功利的想法要少一些,才能长久,修行要体会到修行的乐趣。什么叫真正的乐趣,就是像水一样,平淡。那你就体会到了。

像住山一样,你要迷恋山,就被山转了。其实真的住山修行,住到终南山里头,也许你感觉很美,但说实话,你一旦感觉太美妙时,你就往往很难持久了。我常说,不管是哪种生活,都要达到平淡才能持久,修行也一样。修行就是很普通的事情,三百六十行,修行也算一行业。鸡司晨,狗看门,牛耕田,做人呢,三百六十行,士农工商,都有自己本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好本分事,你就踏实了。

真的出家人,生活也很朴实。很多人都想搞一些神通。这其实不好的。人做好本分就好了,行好人道,才能谈成佛道。其他的不管是神通还是妖通,都不实在。学佛人看文章,容易谈玄说妙,不切实际的说很多,不够踏实,哪怕求生天国之类。也要以平常心去,你才能成就。

从中医讲,人不要大喜大悲。你看到好的就大喜,失去就大悲。这都是不长久的。《楞严经》讲,你读经偶尔流泪是可以的。看到什么都流泪,都觉得人生悲观,这就是着了悲伤的魔。还有一种,每天都欢喜的不行,就是着了喜魔。大喜大悲都是消耗人的能量,也是不长久的。

好比一个人,死了亲人,他也没办法一直哭,肚子饿的不行时,还是会先去吃饭。不管悲和喜,都是要耗能量。我常劝人说,欢喜时要藏得住,不要太兴奋,不要让欢喜能量一下子散掉,你就不会太悲伤。要保护自己欢喜的能量,能量是有定数的。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无喜无悲的,超越了欢喜和悲伤的,叫灵性的境界。佛经的意思,叫法喜充满,这就是一种灵性的愉悦。

《法华经》讲,人有两种食,一种是法喜食,一种是禅悦食,这都属于灵性的愉悦的境界。法喜不是来自物质,也不是来自精神。用中医理论,大概就是人本能的沟通天地高级能量时,所产生的那种愉悦感。像念经念着念经,你竟然感觉特别欢喜,也不是得到物质满足,这就是法喜食。其他物质的食,嘴巴吃五谷,鼻子吸天地五气。这是最普遍的。还有一种意念,喜欢看新闻,这也是一种食。不仅可以见的食,还有不可见的,大概属于精神上的食。作家,艺术家,他沉浸在他精神世界里头,他也很饱,这就是精神的食。精神的食一般来自灵性。

这时你就会明白,唐朝以后的很多作品,书法,绘画,各种民间艺术,都要带着一点禅的味道。这其实是灵性觉醒后所产生的精神愉悦。人要在什么状态下,灵性最容易觉醒,就是人的世俗欲望最小时,悲悯心产生时,灵性就容易觉醒。

人心若清净,天地悉安宁。人的心能清净下来,人的身体就本能的跟宇宙进行更深层的沟通。也能得到精神的愉悦。像很多罗汉,就喜欢躲在山里修不出来。因为他得到了精神和灵性的愉悦,安住在愉悦中,就不想出来了。佛就给他们讲《法华经》,讲你不要贪着这种小的愉悦,你要成就佛的果位,要度众生。这只是灵性愉悦的境界,还没圆满真正的佛果。

可是到了大乘后,也会出现一种状态。就是小看了罗汉的修法,相当于灵性愉悦的修法,很多人忽略了。只重在利益众生上。自己也无法搞定身体,最明显的,就是色身没有转化,病苦没有消除。利益别人时,自己也很苦恼,自己解决不了烦恼,却要讲道理让别人解决烦恼。这就是目前修行过程遇到最大的障碍。每个人都在劝别人断烦恼,结果自己烦恼都没有断,也不知道怎么断,为什么?我们缺乏基础。这几乎就是身心修炼的层次。

大乘佛法讲的境界最多,而讲身心转化部分比较少。身心转化部分,道家讲的比较多。转化到那一层境界,身体会起什么变化。道家就讲的比较多。比如道家说,成道的第一层境界,要百病皆除,第二层境界,嘴巴常出甘露。百病皆除,就很不容易了。嘴巴出甘露,这也要配合很多修法。虚云老和尚到了一百多岁,眼睛还很好,能写小楷。他的方式,是每天早上,用漱口的水来洗眼睛。因为老和尚修禅宗,每天打坐,人体内全身水都是咸,唯独舌头下颚的水是甘甜的。你口水要全部是甜的,起码身心要转化几层才可以。

转自:福安古观音阁 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功利性       灵性)(五明学佛网:功利性       灵性)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六、灵性清净即佛心 

 明奘法师:解读《金刚经》“金刚之智 灵性资本”国学高层论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灵性与生命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