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仁泽法师:快乐的本质是什么?


   日期:2017/5/25 16: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类的痛苦从出生的那一刻便开始了,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这个世间所谓的快乐,仔细观察便会知道,只是在解除痛苦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灵上所产生的感受,我们把这种感受称之为快乐。例如,饥饿(食欲)是一种痛苦,在吃东西的过程中,饥饿感逐渐消失,我们把饥饿感暂时解除的过程称之为快乐;

  再如,当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落入深水中,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痛苦,在他被救起的过程中,恐惧感逐渐消失,我们把恐惧感消失称之为安乐。

  总之,我们将痛苦减轻的过程,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当成了真实的快乐。其实在痛苦的减轻过程中,根本没有快乐的自性,也就是说,除了痛苦的减轻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之外,并没有另一个所谓的快乐的感受存在。

  另外,在解除痛苦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和资源,是人类在前世和今生中,通过辛苦劳作所积累的财富换取的,而在此积累过程中,也会造下无数的十不善业,成为引发未来感受苦果之因。

  痛苦并非得到永久的解除,只是暂时的部分解除,随着时间的流逝,因缘成熟,痛苦又会再来,并且比上一次更加强烈。例如,吸烟者烟瘾来时是一种痛苦,如果不克制烟瘾,任意吸下去,烟瘾便会越来越大,到后来吸很苦,不吸更苦,由吸烟便会引发身体各种疾病乃至死亡,可想而知。

  再如吸毒,吸毒者大多精神空虚无聊,消极悲观,对生活有一种厌恶感、无奈感,吸毒可以麻痹人的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得到暂时的放松,从而暂时解除吸毒者精神上的空虚、颓废、忧郁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吸毒者感受到“解脱的快乐”。吸毒犹如饮鸩止渴,后果可想而知。

  其实,人类所有的享乐都和吸烟吸毒完全一样,随着不断的重复,欲望会越来越强烈、膨胀,痛苦也会越来越强烈、难忍。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就会更加强烈!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引导,长期压抑就会导致两种可能:一种是精神分裂、心理变态;另一种是自杀!

  精神有疾病的人是最可怜的人,我们千万不要歧视他们,因为我们每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没有精神上的归宿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西班牙《荟萃》月刊2005年7月有一篇文章标题是:精神疾病的时代来临。据此文介绍: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出现过精神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还显示,当今全球大约有4亿人患有精神或神经疾患。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病症,抑郁症现在是导致人们丧失活动能力的第五大病因,20年后,将上升为第二大病因,仅次于心血管病。

  《中国人口报》2001年4月9日的文章报导,在中国,精神疾患在全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经超过各种生理疾患,而跃居首位。

  总之,

  痛苦的起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

  欲望得不到满足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财富和善缘;

  没有足够的财富和善缘是因为没有行善积德;

  没有行善积德是因为自私自利;

  自私自利是因为需要满足的欲望太多;

  需要满足的欲望太多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消耗大量人力和资源便会造成人力和资源的匮乏;

  人力和资源的匮乏使得欲望得不到满足;

  欲望得不到满足导致痛苦。

  恶性循环,轮回无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仁泽法师       出离心)(五明学佛网:仁泽法师       出离心)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雪漠:出离心不是一时的情绪 

 曹越:出离心与本觉心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七章 生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七章 生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七章 生信→发出 

 怡僧法师:怎样理解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