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彻悟大师语录新白话版2


   日期:2017/6/12 17: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能造业,心也能转变业;业是由心造的,业也能随心转变。心不能转变业,就被业缚住;业不随心转变,就能缚住心。心为什么能转变业?因为心与道相契合,心与佛相契合,就能转变业。业为什么能缚住心?因为心依随常情,任随运势摆布,就被业缚住了。一切现前的境界,一切未来的果报,都只是业力所感应,只是心所变现。因为只是业力所感应,过去境界来报应,都有定数,因为业能缚住心;因为只是心所变现,过去境界来报应,都没有定数,因为心能转变业。如果人正当在业能缚住心、过去境界来报应并有定数的时候,而忽然发起广大的心,真修实行,心与佛相契合,心与道相契合,那么心就能转变业,过去的境界来报应,就定而不定了。再说心能转变业,过去的境界来报应并没有定数的时候,而大心忽然退失,实行有亏缺,那么业就能缚住心,过去的境界来报应,就不定而定了。那么业是以往造下的,这也无可奈何,有幸的是发不发心,那机缘却在我掌握中,造业转业,不由别人掌控。比如我们现今就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或者观想依报正报的庄严;或者持佛名号,念念相续不断。观想和念佛到极至,那么心与佛相契合,合了又合,合到极至,那么心就能转变业。而过去的娑婆境界,转为极乐境界;胎狱(坐胎如坐牢)的果报,转为莲花胞胎,便是极乐莲邦的自在人了。如果正在这时,那心或者偶然失掉觉照;或者忽然生出退悔,不与佛相契合,那么业能缚住心,而过去的境界仍旧不变,果报依然,还是娑婆忍土的苦众生啊。然而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的人,能不惶恐而警醒、奋起而发心吗?

  净土法门中,以发愿为第一,凡是有愿的,最终必能满愿。如郁头蓝弗,修习“非非想定”在水边林下,每当修定将成时,就多被鱼鸟惊扰前功尽弃,因此发恶愿说:“我他日修成后,要作飞貍,进入林中吃鸟,进入水中吃鱼。”后来非想定修成,先生到天上,寿命八万大劫。天福果报享尽寿终后,就堕落为飞貍,进入林中水下去吃鱼鸟,这是恶愿啊。与本性相违背,尚且有大效用,八万劫后还能满愿,何况契合本性的善愿呢?《神僧传》记载一僧人在石佛像前,玩笑地发愿说:“如果今生不能解脱生死,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来果然作了大将军。这是开玩笑发的愿啊,尚且能实现,何况真诚发的愿呢?《神僧传》还记载一僧人,广博通达各种经论,但是所到之处没有机遇发挥,于是叹息不止。傍边一僧人说:“你学佛法,难道没听说‘未成佛果,先结人缘’吗?你虽然懂佛法,没有因缘怎么行?”那僧说:“我就这样终老了吗?”傍僧说:“我代你做吧。”问那僧有什么积蓄?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块衣料罢了。”傍僧说:“这也足够了。”就变卖衣料再买食物,引那僧到一片深林,禽鸟昆虫很多的地方,放置食物在地上。然后教那僧发愿,嘱咐说:“你二十年后,才可以开始讲法。”那僧听从嘱咐,到二十年后才开始讲法,来受教化的多是少年人,原来都是吃过他食物的禽鸟昆虫啊。这个愿力是不可思议了,还能以他人的愿,摄取那虫鸟,脱离异类而转入人道,难道自己的愿不能自度吗?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使自己成佛,而我所发的愿,正符合佛摄取众生的愿,这就直接因为发愿,便可以往生,更何况佛有不可思议的大慈大悲呢?如宋朝的莹珂,酒肉不戒的人,后来读《往生传》,每读一传,就赞叹一次,于是不吃不喝念佛。到第七天,感应佛来现身安慰他说:“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应当好好念佛,我十年后来接你。”莹珂说:“娑婆世界浊恶,容易失掉正念,我愿早日生到净土,奉事各位圣人。”佛说:“你的意志如此,我三天后来接你。”三天后果然往生。又有怀玉禅师,精修净业,有一天见到佛菩萨遍满虚空中,有一人拿着银台进来。怀玉心想:“我一生精进,志愿是金台,如今怎么不对。”银台就消失了。怀玉更加精进,二十一天后,又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先前拿银台的人换了金台到来,怀玉于是平静而逝。刘遗民,依靠东林寺,结社念佛。有一天正想念佛,见佛现身,刘心想:“能得如来的手抚摩我的头吗?”佛就用手抚摩他的头。又想:“能得如来的衣服覆盖我的身体吗?”佛就用衣服覆盖他的身体。呜呼!佛对于众生,没有什么不满足,真可以说是大慈悲的父母了。想要快速往生就快速往生;想要金台就换金台;想要手抚摩头就抚摩头;想要衣服覆盖身体就覆盖身体。佛既然慈悲一切众生,难道唯独不慈悲我吗?佛既然满足一切众生的愿,难道唯独不满足我的愿吗?大慈悲心,没有挑选分别,哪有这个理?所以真的能发愿,那信就在其中,信愿既然真实,念佛行不求发起而自然发起。所以信愿行三种资粮,唯有一愿字说尽了。世上最可以珍重的,莫过于精神;世上最可以爱惜的,莫过于光阴。一念清净,就是佛界的缘起;一念染污,就是九界生起的因。只要动一念,就是十界的种子,可以不珍重吗?“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普贤菩萨警众偈中的两句)一寸时光,就是一寸命光,可以不爱惜吗?如果知道精神的可珍重,就不随便乱用,那么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就时时刻刻熏修净业。倘若放弃佛名而另修三乘的圣人行,也是乱用精神;也是千钧之力的弓弩,为了鼷鼠而发射,何况是六道生死的业呢?倘若放弃净业而另取方便教的小果,也是虚度光阴,也是用如意宝珠,去换取一件衣服一顿饭食,何况是取得人道天道不究竟的果呢?这样的珍重,这样的爱惜,那就心念专一而佛容易感应到;行持勤奋而净业容易精进。果然真的生到净土,亲见阿弥陀佛,时常得到开示,当面听到慈音,妙悟自心,深入证到法界。延续一念变为长劫;促使长劫变为一念。念与劫都圆融,得大自在,难道不是自受那珍重爱惜的报应吗?

  至于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这是所有圣人相同的路子,千古不变的定论啊。然而见道哪里是容易说的呢?如果按教乘(禅宗以外的教派)来说,必须大开圆解(相当名字即佛);如果依禅宗来说,必须直透重关(大概伏住烦恼)。然后才能谈得上修道,否则就是盲修瞎练,不免撞墻碰壁,堕坑落沟了。唯有净土一门却不一样,“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阿弥陀经)只要发愿念佛,就能往生。这就是佛心佛眼,亲知亲见的境界,不是那三乘贤圣,能够知见啊。只要深信佛的话,依佛语而发愿持名,就是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不必另求开悟啊。其它法门修道,必须悟后依法修习,摄住心而入定,因禅定而发起智慧,因智慧而断除迷惑。那发起的智慧有优劣不同,断除的迷惑有深浅不同,然后才可以论到退与不退。唯有这净土门中,只要凭信愿的心,专念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净业就大功告成,这一世决定往生净土,一旦往生,便是永不退转。再说其它法门修道,先必须忏悔自己现在的业障,如果现业不忏悔,就会障碍修道,那就进修没路了。修净业的人,是带业往生,不须忏悔现业,因为至心念佛一声,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再说其它法门修道,必须断除烦恼,如果见思烦恼分毫没有断尽,就分段生死没有完,不能出离凡圣同居国土。唯有修净业,是横向出离三界,虽然没有断烦恼,也可以从这个凡圣同居国土,往生到那个凡圣同居国土;一生到那国土,生死的根苗就永远断除了。生到那国土后,就常常见佛,时时刻刻听闻佛法;衣食居住,自然而然就有;水鸟树林,都在说法;同居土中,横见上三净土(常寂光、实报无障碍、方便有余);所有上等善人俱会一处,圆证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只需一生便补佛位。那么净土这一法门,最初就省了开悟见性,末后也不要等到发起智慧。不是必须忏悔业障,不用断烦恼,极其简要,极其快捷,至于证入的成果,极其广大,极其究竟。学者应当细心体会而认真选择,不要一时贡高我慢,失掉这殊胜的最大利益啊。

  有一穷人远远地,望见有一串钱,就要去拾取,近前却是蛇啊,于是瞪眼立在傍边。又有一人来,见到的是一串钱就拾走了,那钱不是蛇啊。而看成蛇,只是业力感应,是唯心所现啊。钱变蛇,固然是业力感应唯心变现,而蛇变钱,就不是业力感应唯心变现吗?钱变蛇,是一人的别业妄见啊;蛇变钱,是多人的共同妄见啊。一人的妄见,那妄见容易知道;多人的妄见,那妄见难以知道。用易知去推测难知,难知也容易知道了。那么蛇固然是蛇,钱也是蛇啊。以此类推,内在根身,外在的境界,从一方到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这钱变蛇啊。只是唯心的蛇变现出来,便能咬人;唯心的钱变现出来,便能享用。不是说唯心,便没有外境,并且娑婆世界的秽苦,极乐世界的净乐,都是唯心变现。唯心的秽苦变现出来,就遭大逼迫;唯心的净乐变现出来,就得大受用。既然秽苦净乐都是唯心变现,为什么不舍弃唯心的秽苦,去取唯心的净乐,而要久经长劫,甘愿受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的交替煎熬呢?

  我们在生死关头,只有两种力。一种是心绪多端,偏往重处坠落,这是心力啊;另一种是如人欠债,强势的先来牵,这是业力啊。业力最大,心力尤其大,因为业没有自性,完全依赖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心力是以重为根本,业力是以强为根本,才能牵去转生。如果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就强,心重业强,只有趋向西方,那么他日报身终寿命尽,一定往生西方净土,不会转生别处了。如大树大墻,平常向西方歪斜,有一天要倒,决不会向别处倒啊。什么是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的可贵在深度,愿的可贵在迫切。因为深信切愿,一切邪说不能动摇;一切境缘不能改变。比如正在修净业时,倘若达磨大师,忽然出现在面前,并且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你只要舍弃念佛,我就把这禅法传授给你。”那么只是应当向祖师行礼,说:“我先前已经接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变。祖师虽然有深妙的禅道,但我不敢违背自己本来的誓愿啊。”或者纵然是释迦如来,忽然现身,说:“我先前说的念佛法门,不过一时方便罢了。如今更有殊胜的法门,超过念佛法门。你应当放下念佛,我就为你说殊胜有法。”那么也只可以向佛磕头表白说:“我先前禀受世尊的净业法门,发愿一口气还在,决不更改。如来虽然有殊胜的法,但我不敢违背自己本来的誓愿啊。”虽然佛祖现身,尚且不改信愿,何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哪里能够动摇迷惑呢?能这样的信,那信可算是甚深了。就像赤热的铁轮,旋转在头顶上,不因为这样的苦,退失往生的愿;就像轮王的胜妙五欲(色声香味触)现前,也不因为这样的乐,退失往生的愿。这逆顺反差到极至,尚且不改所愿,何况世间小小的逆顺境界,岂能改变呢?能这样的愿,那愿可算是迫切了。深信切愿,就是重心,因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因为心重就容易纯;因为业强就容易熟。极乐净业如果成熟,娑婆世界污染的缘便尽了,果然污染的缘已尽,那么临终时,虽然想轮回境界再现面前,也不可能。果然净土的业已熟,那么临终时,虽然想弥陀净土不现面前,也不可能。然而这个信愿,根本要点在操练有素,临近时刻自然不会误入歧途。如古大德要临命终时,六欲天的童子依次来接引,都不去,唯有专心等待佛。后来佛出现,才说:“佛来了。”于是合掌而逝。至于要临命终时,四大(地水火风指身体)分离,这是什么时候啊?六欲天的童子,依次接引,这是什么境界啊?假如平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遇到这样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境界,还能强作主宰吗?如古大德真可谓是千古修净业的榜样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彻悟大师       语录)(五明学佛网:彻悟大师       语录)  

 其它:雍正皇帝与《御选语录》(张文良) 

 杨曾文教授:早期禅宗的珍贵资料--神会语录 

 杨曾文教授:《御选语录》 

 宋智明居士:禅网应机语录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语录 自序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撷要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1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上5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