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果报现前怎么解决


   日期:2017/8/4 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果报现前的时候,再去追究它的因,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果报现前,第一要忏悔,第二要转变心态,尽量用智慧去化解痛苦,转化业力。并不是像一般学佛的人所说的那样,要一味地忍耐。如果只是忍耐,你会永远痛苦,所以要学会化解。

  人之所以有很多痛苦,是因为心态转变不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十有八九的事情都不能令我们满意,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不是外面的人与事让我们不满意,而是我们自己不会圆融,心态转变不了,心灵的空间打不开,太固执,太狭隘。凡夫评论事情的好坏,往往是以自己喜不喜欢,是否能接受为标准。如果智慧打开了,任何道理、任何事,我们都能接受,都能看懂。

  为什么佛什么都能包容,所有众生来到他面前,都能和他相应呢?因为他有博大的胸怀,无碍的智慧。而凡夫心胸狭隘,内在的智慧不够,所以无法和外界的万事万物相应。有时候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是为了打开我们心灵的另一道大门;有时候正面的教材对我们没有多大触动,往往需要用反面的教材,或者另外一种手法。就像过去的祖师教育弟子一样,跟你讲道理讲不通,就不跟你讲道理,用香板打你,逼着你接受。当你接受以后才恍然大悟:哎呀,祖师说得对!

  学佛首先要除掉我执,学佛最忌讳的就是用个人的成见给眼前的一切下定义,做判断。佛曾经说过,众生不了解佛菩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其结果就如同萤火虫照虚空。试问,以萤火虫之光怎么能照亮虚空呢?所以你想要了解什么,一定要让自己融入其中。

  好多人认为佛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如果佛没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怎么能感受众生的痛苦,怎么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呢?我们整天向他祈求,他有感应,是因为他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个明师、一个佛菩萨不仅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且比众生的更细腻,更强烈,只是他把它转化了,升华了,所以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就变成了慈悲与博爱。而普通人恰恰相反,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是给予,而是索取、占有。当一个人越向外追逐,越索取,就越痛苦,内在就越空虚。

  有好多人说学佛很难,实际上学佛比在社会上做事容易得多。因为学佛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要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学佛就会进步,就能上路。而在社会上做事,各个环节、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位。社会上工作是训练学佛的基础,在社会上你的工作做得不好,事业不成功,你想学佛是很难的。

  你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做得很成功,游刃有余,你入佛门学佛也会游刃有余。只是我们没有完全深入到学佛的领域,对它不了解,所以把它想象得很复杂。过去祖师们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你们在家菩萨如果几十年也只做一件事,同样也会很成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行大和尚       果报)(五明学佛网:万行大和尚       果报)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新春开示-因缘果报 

 惟觉法师: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 

 许智铭居士: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 

 仁焕法师:“家”之因缘果报 

 仁焕法师:家庭果报现前 

 仁焕法师:佛法大义 三、如何了果报 

 仁焕法师:思想和行为造成的果报 

 仁焕法师:“家”之因缘果报 

 仁焕法师:堕落六道的因缘果报 

 仁焕法师:一切皆为因缘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