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专注才能成就


   日期:2017/8/30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没有专注力,所谓的有耳不能听,有眼不能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魂魄不健全,六根产生不了作用。真正支配六根的是我们内在的主人。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静坐?就是要训练身心合一,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无论你通过哪种途径,只要达到身心合一,做任何事没有不成功的。

  有的人非常无明,本来已经很散乱了,走路的时候耳朵还挂着个耳机,眼睛还在东张西望,结果看的没看清楚,听的也没听明白,长期这样下去,六根就各自为政。一个人六根不能统一,做任何事都进入不了状态,所做的事自然上不了层次。

  莲花生静功就是训练专注力,让身心、六根都能协调统一,变成一个一,否则无法入道。动功是为了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对治生理的欲望。

  一个人如果专注在自己身体某个部位的专注力都没有,想修无为法,那是自欺欺人!比如观想自己的头顶如莲花开放,你是否能停留在这个画面上十分钟不散乱?是否能专注地从慧眼看着前方,注意力保持十分钟不转移?如果不能,想入道,绝无可能!

  参话头,是否能把念头和话头绑在一块持续十分钟?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还参什么话头?参话头,首先要能把念头和话头绑在一起,心要落在话头上才能参话头。所谓的止观,首先要能停在、定在一个话头上,才能观这个话头,进而参这个话头。

  一个人一旦有了专注力,就可以用意念把身体的疾病移走。如果用意念移不走,说明念头不能专注在某个点上。为什么过去的僧人在头顶上烧九个戒疤呢?一般都是烧九个,不是一次性烧九个,而是一次烧一个。烧一个戒疤最少要痛十天,由于头顶上痛,注意力就会专注在痛点上。等到不痛了,又开始散乱了,就再烧一个……一直烧到第九个。一个人能九十天专注在一个地方,怎么可能不成就呢?

  就如同打坐,前二十分钟坐着很舒服。为什么舒服呢?因为散乱,心跑掉了,魂魄打妄想走掉了,不在身体里面。半小时一过,腿开始麻了痛了,心就回到麻痛的点上了。这时候想把心从痛处移开,想打妄想都不可能了。痛得你呲牙咧嘴,还怎么打妄想,怎么分神,怎么入定呢?如果你一开始就入定,魂魄走了,哪里还会感觉到身体的疼痛?

  你们修行不是想检验自己的定力吗?你们到舞厅去,听到迪斯科的音乐,身体会不会扭动?修行人不能把握自己,被境所转,还修什么道? 听到音乐身体扭动是自然的,但是你做不了主就是错误的。音乐有穿透力,可以与我们的细胞共鸣,的确可以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时空。你可以随着音乐进去,但要有个灵明的觉知存在,必须做得了自己的主。

  凡夫与圣人的区别就是一个做得了主,一个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被境转,做得了主就能转境。为什么我们听到佛教的音乐,身心会感到清凉呢?因为音乐有穿透力,我们的细胞与音乐融为一体了。你能进入音乐的状态,也必须能随时从音乐的状态里出来。

  世间上有很多庸俗的音乐,让人越听越庸俗,越听越充满欲望,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欲望。而宗教的音乐,尤其是基督教的音乐,让人听着听着,灵魂就升华了。无论是带着欲望还是带着清凉,都要有个灵明的觉知存在。

  基督教的音乐比佛教的音乐好。基督教特别重视音乐传教,在这方面佛教赶不上基督教。有一种高雅的音乐来自灵魂,是灵魂谱写的,是灵魂在演奏,在歌唱,我们通常说这种音乐来自天堂,来自极乐,是天籁之音。

  因为一些修行人入定以后灵魂出去了,到了他向往的天国,比如基督教徒到了他们的天堂,佛教徒到了极乐世界,他们听到了那里的音乐,出定后把听到的记录下来,谱写出来,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天籁之音。

  我们佛教有些经典就是这么来的,最有代表性的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就是晚上入定,到兜率天去听弥勒佛讲经,白天出定后把听到的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了《大智度论》。

  佛教的建筑也是过去的祖师大德们入定以后,到了不同的境界,看到了不同的建筑,出定后把它们描绘出来,以此为蓝图建造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入定,神识不能出去,他所讲、所写、所画、所用的,都是头脑的力量,都是知识,不是智慧,不是灵性的力量。一个人平时如果连头脑、六根都不能专注统一,又怎么可能入定,他的本来面目又怎么可能脱离身体,自由翱翔于三界之外呢?

  平常人的心是四分五裂的,分散在千千万万个角落。修行就是通过一种方法,把我们散乱的心收回来,让千万个念头变成一个念头。当你能长期专注在一个念头上,再把这一个念头分成千千万万个,也就是所谓的一心多用,和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了。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收回来,再分出去。我们第一个过程都完成不了,心都收不回来,又怎么可能进行第二步——再出去呢?

  为什么很多人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耳朵不能听;头脑在沉思的时候,眼睛不能看,耳朵也不能听。而有一种人眼睛在看的同时,耳朵也能听;耳朵在听的同时,头脑也能思维;头脑在思维的同时,嘴巴也能跟人对话,回答别人的问题,也就是一心能多用呢?就是因为后者随时都能专注,而前者不能。只有当一个人随时都能专注的时候,才能随时把自己这种专注的力量分散到千千万万个人身上,从而接收到千千万万个信息。

  一个人越专注,眼前的光就越明亮,一旦散乱,打妄想,眼前的光就暗淡了。但是,更多的人都是闭起眼睛,眼前一片漆黑。魂魄没有和身体合二为一,眼前怎么会放光呢?你们可以拿一面镜子看看自己的两只眼睛会不会放光,是不是炯炯有神很明亮,如果不是,你就知道自己有多散乱了。

  过去修行人在禅堂里打坐,得道的禅师看到里面坐着的都是一群没有灵魂的人。这些人的心很散乱,每个人只有两三分魂魄在,七八分都跑掉了,只有身体坐在禅堂里。这还叫打坐,还叫修行吗?所以当禅师看到这样的人,就一香板打到他肩膀上,把他跑出去的七八分魂魄打回来。但是回来不久,他的魂魄又跑了,禅师第二个香板又打过去——香板就是干这个用的!

  一个人为什么会昏沉、散乱呢?就是因为魂魄走掉了。当一个人的魂魄走了,他身体的光就减弱,暗淡,甚至没有了,人坐在这里,身体是一团黑色的东西,不是一团亮晶晶的光。开天眼的大和尚或班首看到了,就用香板打他,把他走掉的七八分魂魄打回来。

  可是打完香板,痛几分钟后就不痛了,他又开始打妄想,魂魄又走了。对这样的人怎么办呢?老和尚没办法,就给这些散乱的人头上烧戒疤,通过这种方式训练九十天,他散乱的心就收回来了,就能达到身心合一,人在此心在此了。基础建立起来了才谈得上开始修法,在此之前给你任何方法你都修不了。

  古时候训练专注的方法,是让我们的意念随着呼吸进进出出,把心和呼吸捆绑一起,呼的时候心念随着气呼出去,吸的时候心念随着气吸进来。什么时候心和呼吸融为一体,念头和呼吸同步了,就意味着能把散乱的心收回来了。《楞严经》上讲阿难修行证果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这个方法在我们中国汉传佛教里几乎失传了,只有南传上座部佛教还保存得比较完整。现在不是有个葛印卡老师传的内观禅吗?这个方法就是从观呼吸入手。天台宗的数息观就是内观禅的方法。这种方法原来天台宗保存得很好,它有个六字诀:第一步是数呼吸,第二步是随呼吸……也就是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现在社会上很多大师在传教传法,他们的方法可修不可修呢?如果说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这里有一百公里,很多大师传的法门只能让你走六十、七十公里,能走八十、九十公里的法门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法门只能让你走上一二十或者二三十公里,就再也走不下去了。

  作为一个法师,一个传教士,对各个宗派的教理、思想、方法都应该了如指掌。如果一个出家人的脑子里没有十几二十个法门,就没有智慧辨别一个法门是否可修,可修到哪个层次,是正见还是邪见,也就无法教导来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众生。

  任何一个法门一开始都是训练我们的专注力,培养我们的定力(宗教称为禅定),有了定力才能入道。到东方、西方,到任何一层天都是要本钱的。

  法门不是目的,而是让我们用来赚钱的工具。赚什么钱呢?赚到了禅定就是赚到了“钱”。你有了这个“钱”,想在哪里建道场,想建什么样的道场都可以。修不同的法门得来的禅定,就如同做不同生意赚来的钱。

  有的人通过念佛修专注,有的人通过磕头修专注,有的人通过走钢丝练专注……有了专注就有了禅定。有了禅定,你想干什么都可以,往生任何一个国土都可以。往生靠的不是法门,而是禅定。

  千万不要把专注当作修行的目的。专注是为了把禅定训练出来。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做生意的行业呢?行业虽多,但做生意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赚到了钱还不是目的,是为了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净化社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而训练专注的目的是为了修道、回归——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我们总说“回家、回家”,回哪里的家呀?灵魂的源头才是我们真正的家!我们都来自三界之外,回家就是回归三界之外,那里才是我们的源头,我们真正的归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行大和尚       专注)(五明学佛网:万行大和尚       专注)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专注与遍布 

 万行法师:成就来自专注力 

 能弘法师:专注·自然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4章 必要的疗愈 培养疗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5 专注于“无” 

 雪漠: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 

 万行法师:专注是前提 

 呷绒多吉上师:耳根要专注听,才能得到佛法的甘露 

 道证法师:因为佛的慈悲是平等无差别的,只要真诚专注,谁念 

 净土法门法师:听经不能摄心,念佛​不能专注, 

 大安法师:如何把一句佛号不间断地念到专注? 

 信愿法师:我们经常专注自己的色身,忽略我们的自性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