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二十四)


   日期:2017/10/1 17: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9月2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修心七要》。

  取三主要因

  无论想解脱亦或是成佛,都要具备三个主要的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学佛的目的各不相同。佛法里讲三士道,是根据众生的根基意乐而宣讲的。有些人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追求世间的福报及人天的安乐;有些人为了追求自我的解脱,还有些人心怀普度众生之愿望,目的迥然不同。

  《修心七要》主要宣讲的是大乘佛法和菩提心,大乘菩提心就是普度众生的愿望。如何定义大乘修行人?不求世间福报!若求世间的福报,肯定非大乘修行人。我们可以以这种发心和心态,来检验一个人是否为大乘行者。

  只求自我解脱于六道轮回,是一种自私自利,并非大乘修行人。何为大乘修行人?心怀普度众生之宏愿,学佛修行皆为普度众生,别无所求,普度众生,是唯一的发心和目的!

  如何才能普度众生?首先要获得究竟的佛果。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悉皆圆满,才有普度众生,广转法轮的能力。转法轮之后,有了自己的教法,在自己的教法下获得解脱和利益的,才是自己的所化众生,这才是真正普度众生的事业。

  我们自己想解脱、成佛,要具足三个主要的因。三个主要因,第一是依止善知识、依止上师。华智仁波切讲过: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未提过不依止善知识,仅仅依靠自我造就及胆识就获得解脱成佛的历史,如果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只凭借自己的那点知识和胆量,是不可能获得成就的。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稍有知识,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常会做如是想:我不用依止上师善知识,自己学修就能成就!这说明他根本不懂佛理,也没有善根。佛法与其他的学问和宗教不同,无论你多么聪明博学,若不依止上师善知识,不可能获得成就。

  想精通世间的学问,也要依靠老师的教导,佛法博大精深,内涵非常深奥仅仅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无法获得成就,

  在显宗小乘的教言中,佛对阿难说:一切的成就都源自善知识,如果不依靠善知识是不可能成就的。大乘密宗续部里更是强调: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不可能证悟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如果没有上师的灌顶和加持,更不可能获得究竟的佛果。

  我们可以依照佛法、依佛理去衡量,便能了知,佛法的核心就是三学——戒、定、慧。

  首先是戒学。学佛先要受戒,在小乘佛法中受别解脱戒必须依靠亲教师才能得到戒体;在大乘佛法中需要有善知识传授,才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在密宗要接受具德上师的灌顶,才能得到菩萨戒密乘戒的戒体。

  三戒,小乘里讲别解脱戒,大乘里讲菩萨戒,密宗里讲密乘戒,这三个戒的戒体都要依靠仪轨的,依靠上师善知识,否则根本无法得到戒体。若无戒学的功德则无法生起定学的功德,若无定学的功德更不可能生起慧学的功德,若是相续中没有三学之功德,怎能有佛法。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也能了知。

  如果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指导讲解,我们不可能精通教理,若未精通教理,何来坚定的信心,又怎会得到加持和能量?若无加持和能量,何谈成就和悉地?一切的成就都源自坚定的信念,而坚定的信念则是从明理中来。

  盲目的信仰是迷信,不是佛法。有些人说些惊天大话:“我自己研究佛经就可以了……”佛经特别的广博,藏传佛教《大藏经》,有一百多卷,仅仅通读一遍,也需要几年时间,且经文内容深广,窍诀分散,还有很多了义、不了义的教言。了义和不了义有时根据众生的境界而定,也可能跟时间和地点有关系。如果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指导和传授,很难掌握佛经里的殊胜教言和窍诀,

  最终当我们相续中产生真正的定解时,如果没有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引导,也无法见性证悟。学佛修行、解脱成佛始终不能远离上师善知识,更不能没有上师善知识,不依止上师善知识不可能获得任何成就,这是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特别的重要。

  依止上师善知识,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观察上师善知识。密勒日巴尊者曾说过:弟子不观察上师如同服毒,会丧失慧命,上师不观察弟子如同跳崖。所以观察非常重要。

  以分别心很难衡量、观察一位成就者的境界,但是通过观察言行示现,也能了知是否是具德的上师。好比未见山顶有火,但是看到浓烟滚滚,即可推断山顶上有火,虽不知远方有水,但见水鸟纷飞,也可判断远方有水,通过言行示现,同样可以了解他人内心的境界、功德。此外佛经中也宣讲了上师善知识的功德。

  无论修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还是密法,都要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那什么是法相?法相即是特征。若要认识一个事物,需要依靠他的特征来认识,佛法里讲的法相就是特征,以特征认识,才是正确无误的。善知识也是,我们通过法相来认识,才能了知,是否是一位真正的上师善知识。

  上师善知识的法相讲了很多,小乘里叫亲教师,是传授比丘和比丘尼戒,沙弥和沙弥戒的人。亲教师要具足三种功德:一、稳重;二、才智;三、人格功德。

  第一,稳重。小乘的善知识,亲教师,必须是比丘或比丘尼。对比丘来说,受持比丘戒要满十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戒律无有破损,尤其是没有破坏根本戒,如果曾经破坏过支分戒,必须通过忏悔,恢复为具有清净戒律的人,如果期间曾有还俗等行为都不算稳重。

  第二,才智。精通三藏,尤其精通律藏。能传戒,擅长宣讲戒条,有摄受弟子的能力。

  第三,人格功德。小乘佛法里讲了二十个五种功德,具足这些功德的比丘或比丘尼才是具足法相的善知识或亲教师。

  做为大乘的善知识,要具足三学,精通三藏,尤其精通大乘教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无法摄受弟子。

  还要发菩提心,用自己的生命来守护菩萨戒。菩萨戒有很多,根本戒有一条、四条、十八条。一条戒是不舍众生。无论怎样都不能舍弃众生,这是愿菩提心的根本戒,如果舍弃了众生,愿菩提心的戒体就会在相续中消失。没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戒体也不复存在,没有墙,又怎会有墙上的图案?根本戒里的根本戒是不舍弃众生。

  发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这个众生包括所有的有形无形的众生,包括你的敌人,包括你最讨厌的人。如果舍弃了众生,就丧失了菩提心,不会有菩萨戒的戒体,不会有菩提心的功德。

  大家经常念诵的上师的愿望,是我初到汉地弘法时发的愿:宁舍生命,不舍众生……很多人都觉得很震惊,很了不起,具足信心之人,会钦佩这位上师之伟大;不具信心之人,也许会觉得在说大话!其实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必须要这样发愿,并且要用自己的生命来守护这些誓言。

  我们都是修持大乘佛法之人,如果连这个愿力都没有,那所做的一切全都打水飘了。无论何时,都不能舍弃众生包括有形无形的众生。不舍是指我的缘份,人与人之间因缘不同,虽然暂时无法利益帮助他,但也不能舍弃。

  如何做到不舍弃呢?将来有能力利益他时,或成佛时,一定度化他,这样的发心也叫摄受众生。这样,不会有舍弃众生的过失。即使你暂时离开了他,甚至不辞而别,但以后有能力,有机会时,还要利益他,帮助他。有这样的发心就可以,这是大乘善知识的法相,要以这样的法相衡量是不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识。

  现在也有这种现象,依止善知识后,偶尔见一次面,做一下供养,就OK了,其实不能这样。得遇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就要长期依止。长期依止即是《前行备忘录》中宣讲的,依止善知识时,并非单纯的修行,而是闻思。要大量闻思,善知识要给弟子们大量宣讲佛法。

  就像我们的上师如意宝,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众弟子传讲佛法,后来生病住院还通过网络给四众弟子传法,哪怕即将圆寂,依然还在给众弟子传法。这就是唯一利益众生,利益弟子的方法。

  “不讲法没关系,一灌顶就成就了,不用讲法,给大家传授一下窍诀就会见性……”没有这种事!佛祖释迦牟尼佛也是历劫苦修,成道传法,直至涅槃。他给四众弟子讲经说法四十多年,几乎日不缺讲,以这种方式利益众生,以这种方式摄受弟子。

  现在好多人的能力似乎已经超越了佛陀,信众很多,弟子很多,但不传法,也不讲经说法,按佛的教理来衡量,他无法利益弟子,也无法利益众生。

  希望在座的各位,在依止善知识时,要观察他有没有慈悲心,观察他是否用自己的生命来给众生讲经说法,如果有,就是具足法相的上师。否则,即使再有名气,再有威望,依止他也不一定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功德和利益。

  身为金刚乘传密法的上师,要具足何种法相?自己受过灌顶,没有破坏过根本誓言。密乘以灌顶的方式让相续成熟,以守护誓言的方式获得悉地,不守护誓言,不可能获得悉地;得到了灌顶,没有破坏过根本誓言,并且精通续部,会操作长短仪轨,掌握共同或不共同的灌顶,否则如何教导他人?如何摄受弟子?还要有宣讲密续的能力,传授窍诀的能力。不止是精通密宗的续部,若不精通其他的佛理,摄受弟子也是很难的。

  能观察弟子的相续,还要会调伏弟子的相续,当弟子相续成熟时,要给他传授窍诀,让他见性。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什么叫根本上师。让你开悟、见性的人才叫根本上师。无论是否有名气,有势力,只要能让你见性,就是你的根本上师!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是否能把他视为自己的根本上师?若你自己具足这样的信心,他绝对能让自己开悟见性,也可以将他视为根本上师!

  然后是传授窍诀。不是谁都具备调伏弟子的能力,这是很难的。合格的上师能给弟子传授窍诀,前提是弟子要时时亲近上师,让上师了解他。现在有些人认为依止上师之后,不必亲近上师,这是错误的。

  我之前也说过,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特别深重,都不肯下功夫精进学修,所以没有什么危险!如果真能下功夫,却做不到时时亲近上师,上师也没有时时观察,很容易出问题,很容易走火入魔。这不是闹着玩的,修法不是外在的,是内在的,属于精神上的问题,是很危险的。

  上师具备观察、调伏、传授窍诀的能力,并能让弟子见性,这都是很重要的!

  先观察然后再依止,才是如法的。不要盲目地依止,盲目地崇拜,盲目地相信,盲目地追随。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就崇拜、追随。过几个月、过几年,又生起邪见,这是非常不如法的!按佛理讲,依止以后是不可以观察的!

  依止时,是以善知识的法相——特征来观察,看他是否具足这些。如果具足,他就是上师、善知识,如果不观察,就随随便便地相信、追随、依止,是不如法的。

  《前行备忘录》里形容,“随随便便遇到的人,也起不到什么利益的作用”。如果随随便便依止一个普通人,不会得到任何的功德和利益。

  再者,“颠倒宣说见解和行为的人”。现在疯疯颠颠的人特别多,伪装成就者。若是行为和见解都不符合佛法的教理,就不是佛法,不是佛则可能是魔。为什么还把他当作成就者?为什么还要追随他?

  《前行备忘录》里讲:“假设把他作为上师来依止,那纯属是魔知识,不是善知识。”见解和行为颠倒,不符合佛法的要求,跟佛的教理不一致的人,就不能依止。即使神通广大,势焰熏天,也不能相信、不能追随,因为那是魔知识,依止了他,将来要跟他一起下地狱!

  所以观察上师,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先观察后依止。你通过观察,找到了具足法相的上师,认为跟他很有缘份,知道他真正能利益自己。这个时候就要下决心依止,依止后就不能再观察,否则是不如法的。若此时再观察,疑虑丛生,会影响自己的信心,耽误自己的成就,这都是自己的问题,对自己没有好处。

  所以依止上师后不能再观察,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指遵从上师、善知识的教导,上师、善知识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否则,就不是合格的弟子。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弟子,不是好弟子。这是在大乘佛法里,尤其在密宗里,特别强调的依止上师的重要性。

  在显宗,尤其在小乘佛法里,也讲依止上师的规矩。比如《沙弥五十颂》里讲的三件事:洗脸刷牙,上卫生间,绕佛塔,不必问你的亲教师,其他的事无巨细都要询问,都要请示上师。上师允许,你可以做;上师不允许,就不能做。上师让你走,你就可以走;上师不让你走,你就不能走,要依教奉行。

  一位具德的上师,对你的要求,给你安排的一切,都是在摄受你,利益你,所以要依教奉行。依止的时间要足够长,以前很多上师、善知识,包括我们的历代祖师,都是上上根器之人,但是他们依止上师的时间也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是互联网世界,全球的交流都没有距离和障碍,跟旧时不一样。以前要跋山涉水到上师面前,当面接受他的传授,依止上师善知识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现在不需要这样辛苦了,但依然要长期依止,随时亲近。

  亲近是不是经常来看望上师,经常跟上师聊几句?不是。亲近就是谛听,听他所传讲的佛法。依止上师就要服从他,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让你念什么你就念什么。按次第,按传承、按要求去学修,这就是依止上师。

  作为儿女,不能让父母生气;作为大乘修行人、密乘弟子,不能让上师伤心,要让上师生欢喜心。如果忤逆,造业,破坏上师的事业,破坏、染污僧团,上师肯定会生气。如果你保护僧团的清净,保护上师的弘法事业,依教奉行——听话,精进学修,上师肯定会很欢喜。让上师生欢喜心,对你来说是最大的功德,也是最大的成就。这样,相续自然就会清净,成就自然就会圆满,这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这样讲,可能你们不理解,到时候就能明白。

  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上师善知识的重要及恩德,如同一句歌词形容的“上师的恩德比山高,上师的恩德比海深”,确实是这样的。一切的成就,一切的加持都来自于上师善知识,所以一定要令上师生欢喜心,不能让上师伤心、难过。以上为第二,如理如法依止上师善知识。

  第三是修学上师的意行。你跟随上师,依止上师,亲近上师,要获得何种利益?就是身口意跟上师学,与上师相应。我们有这样一句法语,上师说什么自己说什么,上师做什么自己做什么,上师想什么自己想什么,身口意要与上师相应。这样自然就能成就、圆满。最后,自相续获得上师的修行境界,自相续与上师的相续融合。

  依止一位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师,对自己的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的利益不可限量!好比我们依止上师如意宝,去喇荣之前,我们可以说是很坏的人,依止了上师之后,别的暂且不说,上师德泽广厚、高情远致的品德,深刻感染了我们,我们也逐渐变成了良善之人。一切都源于他的感染力,也可以说他的磁场,这是千载难逢的师徒情缘。有这样一句成语“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秉性很难改变,但是我们依靠具德的上师或大成就者,就可以获得改变,把一些恶劣的品质都清除掉,这非常重要!

  还有其他的,我们在学佛修行过程当中,所获得的加持、功德,全部来自于上师,在此不多赘述。

  依止上师之后,最初要模仿他。他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学他的人品,学他的清净戒律,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学这些功德。你喜欢这些功德,依止了具足这些功德的人,也发愿跟他一样,成为这样一位具足殊胜功德之人。

  最终要与上师相应,与上师无二无别。上师有色身,也有法身,我们每天都在修上师瑜伽,最终目的是要与上师的法身无二无别,就是与自己的自性无二无别,这叫回归自性。

  上师瑜伽是一种殊胜的引导,以此法门修行终会见性。虽然你的自性从未离开过你,但是你却总是寻而未见,恰恰因为佛性始终跟我们在一起,未曾远离,所以我们无法见到它,亦如眼睛看不到眼睫毛一样。我们通过上师瑜伽,跟上师的法身无二无别,以这种方式,最后与自己的自性无二无别——明心见性,回归当初。

  《前行备忘录》中讲,若是没有领会上师的密意,而只是在行为上(在表面上)学修,显然成了诈现威仪——表面上伪装、欺骗之意。我们平时在表面上看似很清净、很有境界,但内心却很肮脏,一点也不清净。因此我们首要之务是得受上师的密意,随之再学修其行为。若是遇到了、找到了一位具足法相的善知识,要先观察,若能随时亲近他,并且他能给我们指导、解决问题,就不要犹豫,可以下决心依止。

  依止上师的时间一定要足够长,并且能依教奉行,如理如法地学修他的意行,最后获得与他同等的境界。

  第二个主要的因是具足信心。信心是一切成就、加持的来源。学修皈依的时候讲过,信心有三种,第一是清净信心,指我们对佛法及其无漏的功德生欢喜心。我们对寺院、对佛法僧三宝及上师善知识生欢喜心,就是清净信心,但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对无漏的功德生欢喜心。

  我们对打坐、上课、闻法有没有欢喜心?一说打坐,就很欢喜,这样打坐才会有效果;上早晚课生欢喜心,迫不及待地想上课;闻法时也很欢喜,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是我讲的都是佛法,都是真理,这些都叫清净信心。有了这些欢喜心,你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才能够获得加持。所以,清净信心很重要。

  第二是欲乐信心。不只是欢喜,更想获得这些功德,自己也想成为佛菩萨、上师那样伟大的人物,有这种发心、欲望,就是欲乐信心。

  第三是胜解信心。深信自己努力、精进,同样可以成佛、成菩萨,与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一样,能普度众生、利益众生。因为自己也有佛性,只要努力学修,佛性就可以显现。如果佛性显现了,自己也是佛,对这个道理坚信不疑,这叫胜解信心。

  这三种信心都是我们学佛修行的动力。现在很多学佛人开始时有点新鲜感,所以很精进,过了一段时间,新鲜感过去后,就没有动力了。这说明缺乏三种信心,好比一辆汽车没有发动机或发动机出了问题,就无法启动。所以,要反复观察自己,如果有问题,就要寻找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发动机——信心出问题了?这是很重要的。

  信心是一切加持、成就的来源。没有信心就没有修行的动力。

  第三个主要的因是学佛修行要具备条件。比如,生活上不能堕落二边,条件太优越、太富裕了,不利于修行,所以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就可以。在我们这里,大家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具足。

  有些居士,尤其是一些出家师父,到我们这里来,待几天或一段时间就下山了,因为觉得这里条件太差了。山下的寺院条件都特别好,但学佛修行不是享受。

  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以前在喇荣,大部分人生活条件都特别差,但是有一些其他寺院送来的,你们称之为活佛的人,条件至少比我们好。当时,上师如意宝特意为那些活佛成立了一个学习班,叫活佛班,大概有五六十个人。有些活佛跟我们关系很好,经常会有来往,表面上看他们也很精进、很用功,几乎不浪费时间,但是他们的学修成绩并不是很好,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考上堪布。对此我很纳闷,也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条件好,事情多,因此而耽误了学习和学修。

  所以,我告诉后来的年轻出家人,学修时,第一,条件不能好,钱不能多;第二,事不能多,不能有琐事扰心,这样可以专心学修。否则,会影响成就。

  若是条件太好了,吃的好,肯定吃的就多,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忍不住还要吃,这样容易犯困,就会睡觉。再者,若是条件好,睡觉的地方比较舒适,躺下就不愿意起来。睡得太舒服了,早上时间到了还不想起来。住的地方好,里面有很多摆设,今天擦一擦这个,明天又擦一擦那个;今天摆弄一下这个,明天又摆弄一下那个,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光阴荏苒,时不待我。所以修行人条件不能太优越。

  当然条件也不能太差。若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保障也不行。释迦牟尼佛曾经和外道修行者一起苦修了六年。后来瘦的不象样了。外道认为成道是通过苦修——少吃少喝,甚至不吃不喝,夜不倒单地修,才能解脱。后来佛醒悟过来了,知道苦修是不能获得解脱和成就的,所以远离了他们,自己修行获得了成就。

  佛陀这也是给在我们后学者现身说法,让我们明白单纯的苦行是不行的。后来佛陀吃了东西,也喝了牛奶,身体才恢复了健康,也有打坐的力气,到了菩提树下入座,终于成道了。后来外道的师父就诽谤佛陀,也不愿意亲近佛陀,质疑他获得的成就。他们认为若舍弃了苦修,不可能获得成就。虽然这是历史,但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单单依靠苦修是不能成就的,所以生活的基本条件还是要有保障的。

  我们讲加行的时候讲过,暇满的人身非常难得,为了能更好的学佛修行,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密宗里讲,我们的身体是座坛城,可以供养。生活不堕二边,要保持中庸,这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其他学佛修行的条件和机缘也很重要。现在我们这里所有的条件都具备,比如在实修中心,除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吃穿住用等样样俱全外,还有佛法。每天都可以听闻佛法、修持佛法,所有的课程任你学、任你修,环境优美,无人打扰,唯一的缺点就是自己太差劲了,整天得过且过,一切错过,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的!

  我经常跟大家讲,这样的机缘和条件都不会长久,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每分每秒。现在正是给自己充电、加油的大好机会,尽可能的利用一切时间和精力给自己多充电,多加油。虽然要面对种种的对境、违缘,但等你充足电、加满油后,肯定会跟其他人不一样。若是不珍惜机缘,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所以希望大家都不要虚度光阴,不要懈怠懒怠,要精进学佛修行。

  学佛修行是个人的事,跟道场没有关系,跟我没有关系,跟别人也没有关系,跟同修也没有关系,都是自己的事。俗话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你自己吃饱了就不饿了,别人都饿了,你也不会饿。所以,学佛修行是自己的事。

  你们学佛修行好象是为了面子,好像不好好学佛修行就没面子,好像是为我、为寺院、为同修而学修,错了,这都是自己的事。

  以上讲了三个主要因,第一依止善知识;第二具足信心,信心来自明理,首先要明理,明理很重要;第三是生活,就是学佛修行的条件,不堕落二边,保持中庸,这三点很重要。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修心七要)(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修心七要)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