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刘素云:菡萏花开03,谦卑低下永不轻人


   日期:2017/10/13 8: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谦卑低下,永不轻人。“谦”,谦虚的谦;“卑”,卑微的卑;“低”,高低的低。谦卑低下。后一句,永不轻人,永远不轻视任何人。这就是今天题目的意思。

  我记得以前和大家交流,有这样一个题目,叫“胸盛大海”,那个时候我觉得胸盛大海,这人的心量已经很大了。现在看起来,学佛人的心量如果光能胸盛大海,已经远远不够了。所以我今天想说说,拓宽心量,胸盛法界。虚空法界都要装在自己的心里,这才是学佛人应该有的大心量。

  怎么样才能胸盛大海,或者是,对学佛人高一点的要求,是胸盛法界?

  从这几个小方面来说,咱们别讲那高深的道理,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大家先熟悉和认识两个字,可能我一说大家都笑了,说老师,这两个字谁不认识啊?是的,大家都认识,但是理不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一个字是如果的“如”,下面加个“心”,这个字念恕,宽恕的“恕”。如果是上面是奴隶的“奴”,下面加个“心”,这是“怒”,愤怒、发怒。就那么一点点的差别,两个字所包含的意思完全不同。怎么解释呢?你看看,如果的“如”在上,“心”在下,心如如不动,你肯定会宽恕别人的,所以它是恕。如果你的心当了奴隶,你就发怒了。

  我说说我自己的例子。

  我上香港前后,我病了。现在,我可以跟大家说,我为什么病了?两点原因。一照顾老伴子三年多,有点累着了,这是一个原因,但是不是主要的。最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发怒了。我几年不生气了,我觉得我都不会生气了,可是那一次,就一点小事情,就把我惹怒了。不但是生气了,而是怒了。所以我才得了这场重病。有那么一句话嘛,“一念恕就是天堂,一念怒就是地狱。”我这次因为怒了,所以我就病了,我就又上地狱走了一遭。这已经五六个月了,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这就是怒的结果。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恕”,宽恕别人。一定要记住这个“怒”,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发怒。

  这就是我今天给讲的,就是“宽恕别人,快乐自己。”你看,我没有宽恕别人,我发怒了,我自己就没快乐了。本来我是很自在很快乐的,这一怒,我就不快乐了好几个月,是不是?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

  我说这么两句话,一个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智慧;取人之短比己之长,是愚痴。”我再说一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智慧;取人之短比己之长,是愚痴。”

  如果你再说说别人的是非,你就是愚痴的平方。如果你再有别的过错,说这个说那个,那你就是愚痴的N次方。我们应该做有智慧的人,不要做那种愚痴人。

  比如说,说人是非,是最愚痴的一件事情。

  你看下面这几段话,大家比较比较,是不是这样?我们现在在座的大部分都是修行人,修行人都是在功上下功夫,在道上下功夫,是不是这样?真正用功的人,他的心在道上,他绝对没有是非,他不会说张三长李四短。爱拨弄是非的人,他的心不在道上,何谈用功?!

  这是一句话,“用功的人,心在道上,没有是非。爱拨弄是非的人,他的心不在道上,何谈用功!”这是一个。

  再一个,“拨弄是非的人”,他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善友会离他而去”。不是有恶友有善友吗,如果这个人爱拨弄是非,善友会离他而去。

  大家想一想,我们拿自己的心来说,谁愿意和一个爱拨弄是非的人做朋友呢?对不对?我们都愿意交那个忠厚老实的人做朋友,不愿意交爱拨弄是非的人做朋友。所以爱拨弄是非的人,他就少善友少朋友。

  “如果一个人,他喋喋不休地说别人的过,没完没了地说”,这样的人怎么样?“令人生厌”,人们会讨厌他。是不是这样?如果有一个人总在你的耳边说某某某如何如何,如何如何,你讨厌不讨厌他?可能一次两次还行,第三次你大概就讨厌他了,你就不愿意忍受了。

  所以,喋喋不休说别人过的人,这样的人现在令人生厌,将来怎么的呢?“将来到拔舌地狱去”。因为啥?他说人家过呀,他得用舌头啊,所以有个拔舌地狱就专门为这样的人预备的。

  我们每个人都长一张嘴,同样的一张嘴,有的人用这张嘴来念阿弥陀佛,积功累德,聪明、智慧。有的人用来搞人我是非,造作罪业,真是悲哀、愚痴!

  你用这张嘴是去念阿弥陀佛,积功累德,还是去用来搞人我是非,造作罪业?何去何从慎重选择。

  如果一个人,他眼睛看别人的过失,耳朵听别人的过失,嘴说别人的过失,这叫造业。如果说,你以前曾经修积了一点功德,我们装这个功德呀,打个比方,就好像有个容器——有个容器,你这个功德在容器里装着,这个容器有底儿,它就装住了,你这功德就留住了。如果你这个容器底是漏的,你这个功德就漏下去了。所以说,如果你造作口业,说别人的过失,这就叫漏。你那个功德一点都存不住,全都从这个漏斗漏下去了。是不是这样?你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是你用这个漏斗来留存你的功德,一点留不住。因为什么呢?你虽然念阿弥陀佛,每天可能有一点功德,但是在这漏斗里全都漏掉了。所以,最后你这个功德是零,你白积累功德了。你念多少声佛号,你一天念十万句都没有意义。

  我记得前段时间我说了四句偈子,好像是说,“封住你的嘴”(闭住你的嘴),我忘了,“管住你的舌,不想下地狱,千万别乱说。”第一句是什么?可能我说错了,那四句偈子。这偈子我是当时记,过后我就忘了。

  闭住你的嘴

  管住你的舌

  不想下地狱

  千万别乱说

  我们要洗心,就把自己这个心啊洗干净。

  怎么洗呢?如果这个心,你记着别人的错,你的心是恶心。恶心就是一个不善的心,不善的心它起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不善行,你的行为就是不善的。这样呢,不善心不善行,造作的就是不善业。

  我昨天说了,如果你是不善业,那就是恶业。恶业到哪去?到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聪明的人绝对不干这种傻事!我们学佛、听经,都听明白了,你这面听着,那面还造着口业,你说你愚痴不愚痴?

  我们一定要把心里洗得干干净净,记着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不好”。这个不好我得加上引号,是你认为的不好,不一定是真的不好。

  所以说,“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宽容是一种美德。”

  有这样一句话,“心量大,小行成大善;心量小,大行成小善。”这说明什么意思?你所做的善事和你的心量大小有直接关系。虽然你做这个事很小,但是因为你的心量大,所以你积的是大善。如果你做这个事很大,你的心量很小,你积的就是小善,就是这么样一个关系吧。

  量子力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有个零点能量场。我物理学得不好,有的我可能说得不太明白,我把我知道的跟大家说说。这个零点能量场里头有一个磁波,这种磁波叫标量波。标准的“标”,力量的“量”,波动的“波”,这个名叫标量波。这个标量波能起什么作用?它可以改动时间和空间,能改变过去,能改变现在,能改变未来。为什么?因为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真实的,全都是因为意念发生的。零点能量场是什么?力学家给它下了零点能量场的定义,那用我们佛家的话说呢,零点能量场就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自性。这个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自性是永恒不变的”。

  那大家又说,什么是自性?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那五句话,二十个字,“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把那个“何其自性”这四个字去掉,剩下的就是,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二十个字,这就是自性最标准的定义。

  那量子力学家所研究出来的这个结果,佛在三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一句话,“一切法由心想生”,就这么一句话。有时候我给大家举个什么例子呢?我说就像那个山,它是修的盘山道,我们这些个力学家们就像在这个盘山道绕一圈,又绕一圈,逐渐地往上升,去寻找他们研究的结果。研究出来了,也到了山顶了,一看,阿弥陀佛那个答案,释迦牟尼佛的答案,就在山顶上。这些量子力学家恍然大悟,哇!佛三千年前就知道,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年才研究出来结果。

  现在量子力学家承认,“世界本没有物质,物质是由于念力而成的”,这是第一个课题,量子力学家们找到答案了。

  现在他们开始找第二个答案,就是念力又是什么?念力从何而来?这是他们研究的第二课题。

  那等他们研究转到山顶以后,阿弥陀佛答案就在山尖上呐。他们说,哇!答案原来是这样的。他们用了若干年去研究,佛在三千年前的答案又在山上了。就是这样。然后第二个再研究完了,就研究精神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研究,研究来研究去,最后这些答案全都在佛经上。

  三藏十二部,佛经啊浩如烟海,那是智慧的海洋,那是佛陀内心的真诚的流露,那是自性的流露,不是说苦思冥想得出来的。所以说佛陀的伟大,用什么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

  下面,我接着说。学佛首先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包容一切。千万不可以今天我看这个不顺眼,明天我看那个也不咋地。如果你这么小心量、小心眼,你读多少经,你念多少佛,你烧多少香,你磕多少头,你仍然是在佛门的门外,你进不了佛门。小心量,小心眼,永远进不了佛门。

  如果你能与众生平等相处,和睦相处,你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觉悟的,你必定能进佛门。清净心,第一个档次,阿罗汉;平等心,第二个档次,菩萨;觉心,最高档次,佛。

  有的人说,某某他的感召力很强,凝聚力很强,向心力很强,他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言语造作感召来的。我们起心动念会感动的范围,它是大小,完全看你心量的大小。如果你的心量很大,每一句佛号你都是为虚空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而念的,你的心行即叫做称性两个字。你一切为众生,你的心是称性的,和你的自性是相同的。人与自性相应,你的心行与天地万物融合在一起,你和整个宇宙融合在一起,宇宙的能量精华,那个正能量集于你一身。你用这个精华更好地为苦难众生服务。你的功德之大、功力之大,不可想像。那就不是成十倍成百倍的增长了,是无穷尽的增长了。因为什么?人的身体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和大宇宙是一体的,是融合为一体的。大宇宙的那个高能量、精华的能量,能融于你的身体之内,你说这个能量该有多大!那可不是你一点点的那个小本事、小能力了。

  所以说,我们如果把心量放大到虚空法界,都收入我们的心中,你的能量之大,无可比拟!这样,一切圣贤之人赞叹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赞叹你、加持你,你的福报无量无边,你的智慧无量无边,你的相好无量无边,尤其是你的光寿无量无边。昨天我说了,如果你的光寿无量无边,你就是无量寿佛呀!那无量寿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哇,你说你愿不愿意当无量寿佛?如果你愿意当无量寿佛,你还跑到外面去求什么?现在我们身边的同修们,不说有一个算一个也差不多,还是外求哇,还是到外面去找哇,求这个求那个。不说别的,你们不老求我这个刘老师吗,我这个刘老师也是凡夫一个,我也没开悟,你说你跑到我这儿求有什么用啊?你倒求阿弥陀佛呀,你倒求观世音菩萨呀。不要到外面去求了!阿弥陀佛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自己;观音菩萨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自己。你求你自己就足够了,你跑外面求什么?!什么都求不来,求了一身烦恼。你们想想,你们的经历是不是这样?

  有的人说,某某人的气质很高雅,素质很高。这个咱们就说两个字——这叫印象,为什么对某某人有这样的印象呢?我是这样看的,那个气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是多年积累的底蕴,也可以说文化的底蕴,智慧的底蕴。那个气质,你想装,你是装不出来的。你装也能装那么一时半会儿,长时间你肯定装不出来,因为你没有那个气质,内在的东西你缺少。

  二素质。素质是气质表现在外,让大家看得到的。用人们的话说,这个人的素质很高,这个人的素质很低,它是外在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气质。怎么办?一句阿弥陀佛全够了,不用想这个招那个招。你学别人是学不来的。你就是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念到佛号成片的时候,你的素质提高了,你的气质也就高雅了。这就是我教你们的一个最简洁的办法。根本用不着到处去劳苦奔波。

  前几天我说了八个字,“厚德载物,厚德载福”。你把这八个字听明白了,你去做、去落实,你这个福德无量无边,功德也无量无边。什么最重要?我觉得一个人的德行最重要。这是第一重要的,人要有德行。

  讲到这儿呢,还得给大家讲个故事。

  山东有个王氏家族,这个王氏家族有一个家规,一条家规。这一条家规就六个字,就是这个六个字的家规,他的始祖叫王吉,吉祥的“吉”,六字的家规。他这个始祖王吉,十年的时间,从一名小小的知县,成为了朝廷的重臣。这个变化是很大的,时间短呐,他就十年呐。七品芝麻官嘛——知县,然后十年的时间,就成为朝廷的重臣了,是西汉的名臣。王氏家族从东汉至明清,这个中间一共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个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里,王氏家族培养出了36个皇后,36个附马,35个宰相。这个成绩大不大?全都是因为这六个字的家规,带来了这么大的福报,使这个家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旺族”,兴旺的旺。这六个字的家规,创造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说到这儿,很多同修着急了,刘老师那六个字是啥呀?咋那么珍贵呢?别着急,我告诉你们,这六个字就是“言宜慢,心宜善”,就这六个字。“言”说话的意思嘛,“宜”就是友谊的谊去了言字旁,那个“宜”,“言宜慢”,快慢的“慢”,“心宜善”,就这六个字,就创造了这么大的一个奇迹。

  公元前77年,王吉,就是他们的始祖——王吉从一个老人那里得到了一个秘籍,我们现在起名就说秘籍。当时在那个险恶的官场当中,大家想,那官也不好当啊,随时都有被罢免的可能啊。但是王吉得到了这三个字,他就凭借这三个字,度过了一次次惊险,在官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被汉宣帝任命为谏议大夫,“谏”劝谏的谏;“议”,议论的议。谏议大夫,那也是不小的官啊,成了朝廷的重臣。

  说话,体现一个人的智慧。特别是年轻人,这个“言宜慢”,特别适合年轻人,仔细好好听。因为什么呢?由于年轻人人生经验不足,经常在说话上吃亏。历史上因说错话而得罪人,甚至付出惨痛代价的人不胜枚举。所以“言宜慢”,告诉我们,说话是一门艺术,要认真思虑再出口。在这儿我就加一句,“千万别欠嘴欠舌”,人家没说完呢,你就“铛铛”插话了,抢话说,急忙表自己的态度,这就叫欠嘴欠舌。这个就不符合这三个字。

  “如果你经过认真思虑,你再出口,这样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谨慎、稳重和冷静。”年轻人最需要“言宜慢”!因为你“言宜慢”,就可以把你炼就成成熟大气的人。这是一方面。

  再说说,说话的语调,也有讲究。像我就不合格,我说话语速快,急喳喳的,是不是?人家这个是说,说话的语调要舒缓。舒缓,舒服的“舒”,缓慢的“缓”。要舒缓,这样,听的人会感到他受尊重。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如果说话的人很缓慢,你感到很舒服,你会感受到对方很尊重你,你感到很亲切、很顺耳。是不是这样?如果急了哇啦地,像我似的,像女高音一样,可能有时候听的就是噪音。我现在极力在改,但是这个习性啊真是很难一时半会儿改掉,但是也要改。我尽量地把语速放慢,使大家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这是“言宜慢”。

  这个“心宜善”这三个字,不是当时这个老人家一起给他的。这是公元前67年,那就相距十年了,那个是公元前77年,这个是公元前67年,这个王吉又一次还是从同一个老人那里得到了这“心宜善”三个字。

  为什么这个时候给他这三个字呢?因为王吉不是十年之间从一个知县升为谏议大夫了吗,官大了,这个时候他的心态就有所改变,他就开始整人。官庭之内,你争我斗哇,我把你整下去呀,怎么怎么地。他害了一个人,在他的作用下,那个人被罢免回乡,不久就忧郁而死了。然后,给他字的这个老人,就力劝他不要这样做,不要整人。所以这个时候就给了他这三个字——“心宜善”。

  这个王吉得到这三个字以后,他就痛改前非,不再整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了。那整人的人谁欢迎啊!因为他改过了,所以他不整人了,这样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了。在险恶的官场上,可以说他一生是顺利通过了。

  这个送秘籍的老人是谁呢?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宰相,他叫公孙弘,弘扬佛法那个“弘”。公孙弘,大家如果对历史有些研究的,都会知道这个人物的。

  所以说,“心宜善”,与人为善,必有福报。《道德经》上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可能很多同修都知道。

  “心宜善”还有一个作用,能生发人的阳气。你看一个人他阳气要盛,最起码他身体好哇,是不是?他不生病啊。有句名言就四个字,“行善最乐”。我们有没有这个感觉?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一件善事,你的心里非常乐呵,高兴,美滋滋的。是不是啊?如果你做了一件坏事,比如说,你就整了一个人,把人家整趴下了,你的心里肯定不舒服。因为什么?你受到良心的谴责,同样是人,你干嘛要整人啊?

  这六个字的家规,在生活中怎么体现?

  我刚才说了,年轻时候注重这个“言宜慢”,这样才能深思熟虑,少犯错误,从而保护自己。不说“祸从口出”吗,你要是欠嘴,那祸从口出,你就不会保护自己。所以说,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言——宜——慢”,能深思熟虑,少犯错误,从而保护自己,谋求发展。你只有把自己保护好了,你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你要是口出狂言,那你的发展前途就很渺茫了。这是年轻人。

  人到壮年,心智成熟了,实力也雄厚了,这个时候应该注重“心宜善”。为什么?少树敌手啊,培养自己的长者风范,受人尊崇。你说这六个字多好!多么简单!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平淡,却饱含了古人做人做事的道理。能做到这六个字,就拥有了成熟大气的人格。这六个字,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效法。这是我给大家讲的这么一个故事。

  下面,我想说说今天的这个题,“谦卑低下,永不轻人”。我自己呢,我对我自己还有一条要求,就是“永不张扬”。

  前些天出了一首偈颂,可能有的同修都知道,是这么说的:

  傲慢轻人实自短

  纵到圣位不轻人

  凡圣都是未来佛

  勿将分别存于心

  就这四句话。我记下来以后,我坐那儿,我自己反复地读了好几遍。

  “傲慢轻人实自短”,你贡高我慢,你轻视别人,实际是你自己没本事,我这么理解的。那个“短”,我把它理解成,“实自短”,是你自己没本事,没什么真本事,最起码。

  “纵到圣位不轻人”,就是你已经达到了圣贤的那个水平,你都不能轻视别人。

  “凡圣都是未来佛”,就是凡夫也好,圣贤也好,都是未来佛。

  “勿将分别存于心”,你不要在心里分别,他是凡夫,他是圣者,不能有这种分别心。在你心里怎么样来看待?都是未来佛,平等对待。

  大家都知道,那个六十四卦里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谦卦。对不对?很多懂点《易经》的同修都知道,六十四卦只有谦卦是六爻皆吉。琢磨琢磨什么意思?不要小瞧了这个谦,这个谦呐,它能保持善果。跟众生相处决定是低姿态,要谦虚,要谦和,要谦让,要谦卑,这样不但能保持自己的功德不失去,而且能成就你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你贡高我慢,自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原有的功德要失去,你积累不了新的功德。

  谦卑与法性相应,就是与你的自性相应。法性,是常住不变的,与法性相应是真修行。所以,我们衡量哪个人是真修行还是假修行,你看看他是谦虚还是我慢,他谦虚就是真修,我慢就是假修。如果你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你永远进不了佛门。如果你狂妄自大,傲慢的习气不改,这属于你前进路上的严重障碍,是你自己设下的障碍。

  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一定是谦卑低下。不轻人,这是有德行的真修行人。如果你见到某某人,他自称很有修行,但是他很傲慢,你就用这个标准一衡量,你就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了。有的时候人们说,某某没文化,真可怕。那现在我们就想想,究竟什么叫文化。什么叫文化?没有文化很可怕。那文化是什么呢?最近我看的书哇,他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我供养给大家。大家也琢磨琢磨,看看有没有道理。

  他对文化的定义,用四句话来说的。

  第一句话,“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第二句话,“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第三句话,“文化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文化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最后一句话,“文化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后面那两个字,第一个是自觉,第二个是修养,第三是自由,第四是善良,前面都有一个修饰语。这个就是对文化的一个定义。

  什么样的人做到了这四点?我给大家再说一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是一个日本禅师的故事。日本有一个禅师叫白隐,就是白隐禅师的故事。

  他是日本的一位得道高僧。他为人纯洁心地善良,他遇到了这么样一件事。你看看,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样去办?

  有一个女孩子,没有结婚就怀孕了,这父母知道了以后非常生气,就逼问她谁是这个孩子的父亲。这个女孩子就死活不肯说。她的父母就一再威逼她,没办法,这个女孩子就指这个寺院说,孩子的父亲是白隐禅师。你说对一个出家人来说,多么大的侮辱。是不是?我们心肯定一惊,哎呀,怎么敢这么说呀。人这个女孩子就指认白隐禅师,是她肚子里这孩子的父亲。

  女孩子父母去找白隐禅师理论,说道说道呗,“平时呀,我们都认为你是个有道德的人,很高尚的人,没想到,你能做出这样的事来。”

  “你既然做了,那就出来承认,收留自己的孩子吧。”

  白隐禅师听了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

  就这么一句话,“是这样的吗?”然后就同意收留这孩子。

  四季轮回,转眼之间,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孩子不就是被白隐禅师收留到寺院里了嘛,禅师养这个孩子呀,因为人家说是他的呀。但是这个孩子的母亲——这个女孩子她思子心切,她想孩子呀,逼的她没办法呀,她就把真相告诉她父母了,她父母一听非常惭愧,觉得太对不起禅师了。

  这个女孩子告诉她的父母说,“这个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我为什么不敢告诉你们呢?怕你们瞧不起他,不承认这个女婿,所以我才说禅师是孩子的父亲。”

  这父母听了以后,这不很惭愧嘛,就立刻去找白隐禅师道歉。

  然后,这个白隐禅师又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

  先头“是这样的吗?”收留了这个孩子。

  现在“是这样的吗”,同样的一句话,把这个孩子还给了人家。

  我们经常说,“比大地更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大家看看白隐禅师的心灵有多么宽阔!禅师就是这样一句“是这样的吗?”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远离了是非纠缠,摆脱了烦恼的困扰,在真相大白的时候,禅师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尊敬。是不是这个道理?可能在事情发生之后,闲言杂语那不会少了的。你不是一个平常人,是不是?你是禅师,你怎么做这样的事呢?现在真相大白了,不但地位没有降低,人们对他的尊敬没有降低,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尊敬。这就是,一个人有宽大的胸怀,宽恕别人,快乐了自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我现在,为什么这几天都是给大家讲故事比较多,以后我再给你们答案,也许我就不给答案了,反正我是有想法的。为什么我没有按大家认为的这几天刘老师怎么没讲佛法呢?那我说我这故事就是佛法,你信不信?听故事讲佛法嘛。

  再讲一个什么故事呢?讲一个所谓高手的故事。

  这个高手是谁呢?一会儿大家来鉴别,究竟谁是高手。

  有个左宗棠,大家都很熟悉,那知名的大人物啊。他有一招就是特别爱下围棋,而且这围棋还是一个高手。他的属下,没有一个人能赢他,就是这么一位围棋高手。

  有一天,他带兵出巡,实际我理解应该是带兵出去打仗,路过一个村子,看见一所茅棚。这个茅棚有一个很明显的标识,就是挂着一个大牌匾,写着“天下第一棋手”。

  这左宗棠一看心里不服哇,我是高手啊,你怎么挂这么大个匾,还“天下第一棋手”?!下马,进屋,和这个主人下三盘吧。然后这个主人就陪着左宗棠,连下三盘。连下三盘以后呢,谁输了?左宗棠全赢了。你想错了,主人三盘全输了。

  这回左宗棠很高兴啊,就跟这个主人说,“你赶快把你那牌匾摘下来吧”。意思是你名不符实呀,你三盘都输给我了,你还敢挂那个匾。说完以后兴高采烈地走了。

  后来呢,回来了,就是搬兵回朝了。又路过这个村子,又去这个茅舍,一看牌匾仍然高高挂着。这个左宗棠想,我让你摘下去,你咋没摘下去呢?

  后来他又进屋了,说,“你既然不摘下去,那咱俩再下三盘。”

  这个主人又陪他下了三盘。这三盘,左宗棠全输了,主人全赢了。这左宗棠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这为什么呢?那一次你是三盘全输了,今天你是三盘全赢了,这是咋回事呢?

  主人就告诉他了,“上回呀,你有任务在身,你要率兵去打仗,我不能挫你的锐气。”

  “这回呢,现今你是得胜归来,我当然全力以赴,当仁不让了。”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面有一个小结论,“世间真正的高手,是能胜而不一定要胜,有谦让别人的胸襟。”“能赢而不一定要赢,有善解人意的意愿。生活当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说,今天给大家讲的这几个故事,就告诉我们,真正的高手,不一定逞强好胜。不说“明人不露相,露相不明人”,“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个民间有好多高手哇。那我读了这个故事以后,大家想一想,谁是高手?谁是真正的高手?茅棚的主人是真正的高手。胸襟宽不宽大?宽大!

  今天还真有时间,那就说,让我把那两个我认为非常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我告诉大家,看书要会看。每本书里,它是正能量的,你都会学到好多东西。如果你不会看,你看热闹,那就匆匆而过,你啥也得不到。就像念佛似的,你用心念,你有收获,用嘴念,没有收获。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念那两个故事。因为这两个故事比较长,尤其是其中的一个。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故事我读了以后吧,大家会从中受益的。

  昨天,我说了两句,就是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乞丐的故事,说白了,就是要饭花子的故事。

  第一个,我先讲讲,一只腿的乞丐。

  在北京,如果有人经常到寺院里去烧香拜佛,就可以看到有个一只腿的乞丐,每天都在这些个寺院之间来活动。这个我就不原文念了,我就给大家讲讲后面的一段。

  有一天,有一个儿子陪同母亲去广化寺上香,路上就碰到了这个独腿的乞丐。因为有一段路途,所以他们就有闲聊的机会了。然后,我就把这个儿子的妈妈和这个乞丐闲聊的原话如实地读给大家听,就读这么一段。

  这个妈妈问,“那你冬天、夏天怎么办,住在哪儿”?

  他说,“白天黑夜睡在街头”。

  我想了想,(这个我,就是那个儿子),去年冬天北京多冷啊,零下十六度,他是怎样在大街上熬过来的?!

  妈妈问,“听您平时老念佛。”

  他说,“就念阿弥陀佛。”

  妈问,“那你有把握往生吗?”

  他说,“百分百不敢说,起码能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

  他没有钱,他吃饭、喝水多靠寺院、道场接济,也从不存钱。

  他说,“有时别人多给时,就接济给别的更为困苦的人。”

  我妈笑着说,“那你真不容易。”我在旁边听完,心里不禁肃然起敬。

  就这一段话,这是原文。大家想一想,一个乞丐念阿弥陀佛,没有百分之百往生的把握,最起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我们在座的,跟这个乞丐比一比,你有多少把握?好好思虑一下吧。另外,最后儿子不禁肃然起敬,对谁啊?对这个乞丐呗。原来在这个儿子的心目中,你不就是一个乞丐吗,一个要饭花子吗。听完了乞丐和妈妈的这一段对话,他恍然大悟。乞丐比他要伟大。是不是这样?这一段就给大家读到这儿。

  下一个,我就想全文给大家读,慢点读,好让大家有个思考的时间。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怪,《外貌是乞丐,气质如帝王》,外貌你看就是乞丐嘛,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却像帝王一样,像皇上一样。

  两个人的对话,我为了简洁,这个某人问,我就说“人问”,你就知道都是那一个人问的。然后那个人,回答那人那个乞丐叫鼎然,我就给它简化叫“丐答”。人问,丐答,这样更顺溜一些。

  人问,“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不找份工作,靠自己能力去吃饭,干嘛在这里乞讨?”

  丐答,“我跪在这里,是让自己的虚荣一败涂地。是让自己的面子,无地自容。是让自己的虚假,彻底崩溃。我不是因为吃饭而做乞丐,也不是因为乞丐而去吃饭。若我放不下自己的虚荣、自己的面子、自己的虚假,纵然我有多么好的工作,多么高的待遇,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我依然生活在虚荣当中,我依旧被我的虚假所操纵。我活着,还有什么真正的自由可言?”

  人问,“你们这些乞丐,靠别人的施舍来过日子,这么年轻,就来这里乞讨,你感觉羞愧不羞愧?”

  丐答,“我若羞愧,就一定不会来这里乞讨。我若抱着我的虚假面子不放,我决不会来这里乞讨。别人施舍给我的东西,正是我需要反省自己的东西。我感谢施舍给我东西的人,也感谢用任何言语来评价我的人。因为你们,才使我懂得了做人的真实。”

  人问,“你是乞讨钱呢?还是乞讨饭呢?”

  丐答,“当我彻底放下自己的虚假时,我的乞讨就是成功的。当我彻底不再抱着面子来勉强过日子,我的乞讨是成功的。当我彻底不再因为自己的虚荣而左右蹒跚时,我的乞讨是成功的。我不是因为钱来乞讨的,也不是因为饭来乞讨的。我是因为自己的虚荣,自己的虚假,自己的面子,而来乞讨的。”

  人问,“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乞丐的?”

  丐答,“我的虚假,我的虚荣,我的面子。没有它们,我还需要乞讨吗?我感谢它们,使我有了乞讨的机会。”

  人问,“你乞讨多长时间了?”

  丐答,“三年。”

  人问,“三年了,应该你的面子、虚假、虚荣,已经彻底没有了,干嘛还继续乞讨呢?”

  丐答,“当我的面子崩溃时,可我的妄想还依旧存在。当我的虚荣放下了,可我的爱欲心依旧存在。当我的虚假磨灭了,可我的分别心还依旧存在。所以,我做乞丐,还没有真正做好。”

  人问,“你天天在这里乞讨吗?”

  丐答,“不天天在这里,到处乱跑。走到哪里,就乞讨到哪里。”

  人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还穿一双单鞋?你乞讨来的钱,足够你买一双棉鞋了。”

  丐答,“脚冷了,是可以随便用任何东西保暖的。可人心一旦冷了,纵然有多么充足的钱,多么厚实的棉鞋,也是徒劳的。虽然我的脚很冷,但是,我得真实去感受,我也并不因为脚的冷,而不再去乞讨。因为,我的心,总是灼热的,可以溶解我的一切烦恼,何况一个微不足道的脚呢。世人总是呵护外在的东西,却不知去呵护内在的东西。纵然外在多么漂亮,而内在,已经是破旧不堪了呀。”

  (这句话,我再读一遍。“世人总是呵护外在的东西,却不知去呵护内在的东西。纵然外在多么漂亮,而内在,已经是破旧不堪了呀。”)

  某人问,“我看你就不是乞丐,你到底是什么人?”

  丐答,“纵然我告诉了你,我是什么人,但是,对于你,依旧是陌生的呀。为什么世人总喜欢去了解别人,而不真正地去认识自己。纵然你再如何了解别人,可对于你自己,依旧是陌生的呀。”

  人问,“我给你扔了一块钱,你怎么不说谢谢呢?”

  丐答,“当我看见您的慈悲之心时,我已经不在乎什么一块钱了。您的慈悲心,是无法用谢谢二字概括的。我只能把您的慈悲之行,深深地装在自己的心里,慢慢来品尝。”

  人问,“当乞丐的滋味怎么样?”

  丐答,“如人烧香,各自心明。”

  人问,“乞丐都是骗子,我见得多了。”

  丐答,“人人都是乞丐。或乞讨情感、或乞讨权利、或乞讨物质财富、或乞讨名利地位、或乞讨健康、或乞讨快乐幸福。这种乞丐,您见过吗?”

  (这一段我再念念,“人人都是乞丐。或乞讨情感、或乞讨权利、或乞讨物质财富、或乞讨名利地位、或乞讨健康、或乞讨快乐幸福。这种乞丐,您见过吗?”)

  人答,“我怎么不知道呢?”

  丐答,“因为在您心中,乞丐都是骗子,你总是执著在这一处,犹如总是执著地看一个地方,纵然外界有多么精彩,你依然是无法看见的呀。若一个人,总是执著地断然一个固定的答案,那么,您总是停留在这一处地方。犹如您自己拿镜子去照他人,却忘了照自己。”

  人问,“原来做乞丐,还没有那么简单呐。”

  丐答,“乞丐是人来做的。不是乞丐自己去做乞丐。”

  (“乞丐是人来做的。不是乞丐去做乞丐。”)

  “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乞丐。一个心邪的人,做乞丐,他会染污一大片的。一个心正的人,做乞丐,他会感染一大片的。犹如一个乞丐,把自己讨来的钱,无私地捐献给慈善机构或灾区的人民,这种乞丐,是何等的伟大!而这种伟大的行为,却出自一个乞丐之手,可以让更多的人,甚至记忆一辈子。

  所以,我们不能以点带面地否定所有做乞丐的人,恰恰相反,我们要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乞丐。虽然有的乞丐确实让人厌弃和憎恨,但是,他们能够长时间跪着,长时间躺着,这种行为,也会让人产生怜悯心,生起慈悲心。毕竟,他们没有去做杀人放火的事情,更没有像某些人,冠冕堂皇地,却在人背后,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祸害善良的人,用极其险恶的心来达到自己邪恶的目的。

  就凭这一点,乞丐,还是善良的。人心要放大点儿,放宽点儿,那么,你眼前的路,就好走些。某些人,一顿饭能挥霍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几十万元,难道面对一个乞丐,仅仅需要你随便扔几粒钱,您就那么吝啬吗?”

  人问,“像你这么说,难道我们就滋养那些好吃懒坐的人,让他们什么也不做了吗?”

  丐答,“人,迟早都会觉悟的。人,不能一辈子总当乞丐。但是,正因为他们曾经当过乞丐,看到很多善良的人给予他们的施舍,在他们心里,早已经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当因缘成熟时,他们心中的善良种子,就会发芽。而且,纵然这个乞丐是无动于衷的,但是,有很多人施舍时,也同样有很多人看在眼里,明在心里。这,不也是在给大众种善根吗?

  有时候,一个无心的举动,会感染一大片人。有时候,一粒种子,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

  人问,“你乞讨来的钱,用在什么地方?”

  丐答,“我把自己乞讨来的钱,又返回到别的乞丐手中。”

  人问,“你这个人,是不是有病?神经有问题?哪有像你这样的乞丐?”

  丐答,“一切皆有因缘。”

  人问,“你以前是干什么的?”

  丐答,“我只知道,我现在是乞丐。”

  人问,“别的乞丐都跪着,躺着乞讨。你怎么盘着腿来乞讨呢?”

  丐答,“您吃饭时,喜欢站着还是喜欢坐着?”

  人答,“喜欢坐着吃饭。坐着吃饭舒服啊。”

  丐说,“他们、我、你,虽然姿态不一样,感觉相同。他们跪着,躺着,有可能有他们的想法。但是,没有跪的功夫,没有躺的功夫,估计乞讨到的钱,就没有那么多了。我坐着,是适合我的姿态,你坐着,也适合你的姿态。同样是人,各有各的心思。在这一点上,就没有必要去揣摩了。”

  人问,“你看你的头发这么长,怎么不理发呀?脏兮兮的。”

  丐答,“只要心干净,比什么都好。”

  人问,“你的意思是说我的心不干净?”

  丐答,“在我心里,您就是菩萨。”

  人问,“你是宗教徒?”

  丐答,“我现在是乞丐,我只想认真地做好乞丐,别的,对于我,没多大关系。”

  人问,“难得呀!”

  丐答,“不得,就不难。”

  九小时以后,丐收起瓷碗,向西走去。

  全文就读完了。大家想想,有没有点受启发、受教育?给大家探讨几个问题。

  这个乞丐,是乞丐还是帝王?我的答案是,他是帝王。因为他答的这些话,我们在座的大概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出来。所以我平时经常跟大家说,“不要小瞧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包括一些蟑螂蚂蚁蚊虫,他们都是未来佛,你不可以小瞧他们。”

  为什么黑黑(大黑)把刘悠秘咬伤之后,被圈到笼子里,我两次去看它,去跟大黑唠唠嗑。告诉它不要生嗔恨心,因为你将来要去作佛的,一有嗔恨心你就作不了佛了。你不要把它当做一只狗来看待,它是未来佛。它因为犯了点错误被圈到笼子里,它很痛苦的。昨天他们告诉我,说那个狗(大黑)被圈在笼子里,它晚上哭。我第一次去看它的时候给它做了三皈,跟它说说话。我第二次去看它的时候,它那个神情比第一次就完全不一样了,非常萎靡,似乎是有眼泪淌下来过,有那个道道儿。然后低着头,嘴里淌着酣拉子,就像人无精打采的样子。所以看着让人很心疼的。我就给说情,把它放出来吧。它咬了刘悠秘,责任在悠秘,因为它欠,它去逗人家,所以第一次伤了,还不服气,还得去报仇。第二次又被咬伤了。它现在已经是两次受伤了。

  这个人啊和这个动物哇是一样的,是不是啊?嗔恨心重,吃亏的是你自己。咱们人要是嗔恨心重,包括一些生灵们,他们的嗔恨心重,走了以后一定是去地狱的。

  因为贪心堕饿鬼嘛。不管你贪什么都不对,都不能贪。

  有的人说,我贪佛法。你贪佛法也去作饿鬼,你没离开这个贪。是不?像我呢,我喜欢佛珠。真是我说的都是大实话,我要看到那个好的佛珠哇,我舍不得送人,我舍不得结缘。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什么?有一个法师,他就是贪法,咱还不能说这法师吝法,他就收集那个法宝哇,光碟呀,什么磁带呀,据说他那屋子都满满的,你要走道都得挑着走,都积累的那么些。

  后来他得重病了,得重病以后,有的同修就跟我联系说,“刘老师你看看怎么办?”

  我说“告诉他,迅速地把他积留的这些个法宝,往外结缘,结缘的越多越好。如果能彻底地结缘出去,是最好的。”

  后来我听他们给我回音儿,说这个法师真听劝了,把那法宝结缘出来很多,但是不是全部,然后他的病就好了。他这个重病就好了,又多活了好几年。法师,去年往生的。

  所以就从这个法师身上,实际也是给我们表演,表法呢。告诉我们,法宝也不能贪。所以我看明白了以后,我现在对佛珠淡漠了,谈不上我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有一个小盒,一个小匣子,那个小匣子里装的东西基本都是师父给我的。我是给它集中在一个盒里,包括师父给我写的墨宝,我从来没有管师父要过墨宝。那是师父在我临回哈尔滨之前的头一天晚上,从六和园又到了山顶花园。

  我还问,“师父这么晚怎么又回来了呢?”

  他们告诉我,“师父说要写字。”

  我说,“干嘛这么晚回来写字呢?”

  我不知道师父要写什么。正好那天晚上给我安排的是会见义工代表,所以我就不知道师父在写什么。第二天我上车了,要往机场去的时候,胜妙师给我一个红包包,我以为是钱呢。

  我说,“师父,我不要钱。”

  完了胜妙师笑了说“是师父给你写的墨宝。”

  那我得要啊,一个小红布包着,是密封着的,我就拿回来了。回家一看,师父写的就是那个折的,这么一拉就开的,是写的一个折子,给我写的墨宝“三学一源”。回去一看呐,这是师父在教我们呐,这个就是师父的心里话,跟我们说。所以我一看,不单是给我的,我就在网上挂了,让大家来分享。

  所以,什么都不能贪。我那个小匣子,现在还在那儿,其中有一串是师父老人家给我的,我觉得是一串非常珍贵的佛珠吧,是那个七宝之一,白色的,还带莲花的。每一个佛珠都是带莲花的,挺漂亮,那个坠儿也漂亮。还有一串,是定弘法师给我结缘的,也是白色的。它俩呢,材料是一样的。还有师父给我的那小笔呀什么,反正一些东西都集中那儿。现在我想明白了,所以谁去了,尤其我那些学生去了,我先把我那小盒子端出来,搁那打开。

  我说,“你们自己随便挑,相中哪个就拿哪个。”

  我其中一个学生,当时就把盒子盖上:“老师不能让他们挑,这是师父给你的,你不能随便送人,你如果把师父给你的东西,你结缘给别人,你不礼敬师父。”

  从那以后,我就不敢再往外端了。我不知道我的学生说得对,还是我做得对。但是我内心,我对这个东西我不吝啬了。以前我对这个佛珠是很吝啬的。真是这样的。

  所以,通过这一些具体事,我们看看,我们对身边的哪个人,你敢轻视呀?可能你最瞧不上眼那个,人就是哪位菩萨示现来的,哪位佛化身来的呢。是不是?那个偈子里给了多少首,诸佛菩萨来到世间度化众生,就是我们这些凡夫,有眼无珠不认识,完了还毁谤,是不是?你说连老法师都敢毁谤,那别人更小菜一碟了。那怎么办呢?我听了以后吧,我一点嗔恨心没有,这个我做到了。但是我替他们着急呀,你说你毁谤师父,骂师父,你最后上哪去呀?你那个结局怎么办呢?我就告诉他们,举个例子,我说,你一条腿已经探进地狱门了,现在怎么办呢?我拽着你,我不能让你那条腿也进去。我往这面使劲,你往那面使劲,那如果你实在要下去,我一旦拽不住了,你就秃噜进去了。进去容易出来难啊,那出来就得用千劫来计算。

  我记得我过去给大家讲过一个故事,就是有人找我。怎么说呢?几千年前的人来找我。说他上地狱了,让我把他救出来。我一问怎么回事呢?他说,“地藏王菩萨给我放了七天假,让我来找你。说你能把我救出地狱。你把我救出地狱以后吧,我还会为众生服务。”

  我就想这是好事啊,是不是?我把你救出来了,你能为众生服务,这是好事。

  但是我说,“我没恁大本事啊。”

  我说“你咋去的地狱呀?”

  他说,“我和兄弟争皇位,我把兄弟杀了。”

  这不就杀兄轼弟吗,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

  “再呢,我领兵打仗,我杀生无数。两条原因,进地狱了。”

  我说,“那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把你放出来,要给你七天假呢?”

  他说,他找我的时候是第七天,他说,“如果今天过去了,我找不到你,明天我就得还回地狱去了,所以我急急忙忙来找。”

  我说这是神话故事还是怎么回事,我到现在也莫名其妙。

  然后我说,“你是谁呀?你得告诉我你是谁呀?你说我都不知道你是谁。一我不知道你是谁,二我不知道怎么救。”我净说大实话。

  “他说,我是你老祖宗。”

  他告诉我,他是我老祖宗。

  我说,“我老祖宗?那不是我老祖宗我都得救,何况是我老祖宗。”

  我说,“你能不能报个名啊?”把他名就报了。

  报完名了,我一琢磨,真是我老祖宗,因为我是满族人。我一说,你们大家能听懂,满族人老祖宗是谁呀?就是我那个老祖宗来找我了。

  我说,“我怎么救你啊?”

  他说,“你就一转念头,就把我救出来了。”

  我说,“这个方法简单啊”。我就搁床上坐着,原来我是搁那念佛呢,我也不说话,搁心里想的。当时刁居士和大云都在屋里,她们在洗衣服干什么,她们不知我在干啥,因为我不说话呀。

  他说,“你一转念头,我就出来了。”

  我说这好办啊,我就一转念头,我就这么想“让谁谁谁从地狱出来吧,他好度众生。”

  但是我又不知道他出没出来啊?我还得核实核实。

  我就问,“我念头转了,你出没出来呀?”

  告诉我,“出来了,出来了。”他说他出来了。

  实际我心里还是有疑惑的。

  接着他就说,“你还得把另外一个人给我救出来。”是他的大将军。大将军因为跟他打仗杀人无数,也进去了,跟他俩在同一个地狱。

  我说,“他我怎么救?”

  他说,“跟我一样的办法,你一转念,他就出来了。”

  那好办啊,我说,“让那个大将军也出来吧。”

  我就这么一想,我这个老祖宗告诉我,他说,“大将军出来了。” 这两个人都出来了,出来以后我就跟他们说,“既然是地藏王菩萨给你们放假,让你们来找我,让你们出地狱,那你们出来以后,不能再作恶,一定要为众生服务。因为你们都知道在地狱里你们呆了多少年,你自己算算,呆了这么多年,那多苦啊。你就想,众生也苦,你们给众生要以身示法,要告诉他们,地狱是怎么回事,不要让其他的众生再到地狱里去。”这个事就完事了。

  所以说,你身边看得见的众生,你知道谁是佛来,谁是菩萨来?那你说,这两位,我救出来这个,一个老祖宗、一个大将军,你说他是谁呀?在我心中,他们就是佛菩萨呀!他是来给众生演法来了,是不是?“我是怎么入地狱的,你不要再走我的道。”你说是不是佛菩萨再来?!

  地藏王菩萨多慈悲呀!该出来的一定让你出去,发挥你的作用,用咱们的话说,发挥你的作用。你说这两位出来了,我估计现在做得不错,可能是。人家,肯定是去极乐世界作佛,那是没说的。是不是?虽然人家犯过错误,上过地狱,但是人现在认识到了,改错,人就上极乐世界了。

  一念之差,要么你上地狱,要么你上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就不会转念头。死盯着一个事,咬住不放。咱们要学会转念头,你一转念你就作佛去了,一转念你就上地狱了,你就当饿鬼去了。你说你为什么要选择后一条,不选择前一条呢?

  以前,我跟大家讲过,我姐夫往生,我是百分之百没想到,他能去西方极乐世界。我认为他就是三恶道那伙的,这我就小瞧人了。因为什么呢?他有毛病,我就看着他那毛病了。另外,他临走之前,病重四个月,成天骂人,就是骂我外甥媳妇,就他儿媳妇呗。骂到什么程度?咬牙切齿。那躺床上已经起不来了,那手还比划着说呢,“我作鬼我也放不了她!我给她咬得‘嘎吱吱、嘎吱吱’”。说得那个狠势,叫你听了心惊肉跳。我寻思这可咋整,你说这么大的嗔恨心,这不得上地狱去吗?我就天天劝呐劝呐,一劝,好了,明白了。再一翻过身,还得骂。就这样式的。

  后来我都有点灰心了,我寻思,算了,反正我也尽力了,爱上哪道上哪道去吧。有一次我还起点恶念,应该说恶念,我寻思,就凭你对我姐这个样,我救你到现在已经满够意思了。你自己愿走哪道走哪道吧。但是这个念头心里一起,马上自己就批评自己,错了。你这个念头错了,你这个心不是佛心,不是菩萨心,你这不是恶心吗,赶快改。立刻又劝,“姐夫哇,听劝,咱们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不去地狱,也不去作饿鬼,更不去作畜生。”就这么说。结果呢,我姐夫人去西方极乐世界了,预知时至啊。

  你说,就这样一个,我认为他是三恶道那伙的,人家没上三恶道,上西方极乐世界了。就这件事给我好大好大的教育,我再也不敢小瞧任何人了。那可以说,那我内心的想法都是很真实的,我恨他也是真实的。我想救他也是真实的,就是救他的心把那个恨他的心战胜了,那就是佛心、菩萨心代替了那种险恶的心。你看,这就是我自己家亲身经历。

  所以说,你说谁是佛,谁是凡夫?有的时候,我们说,那个人挺讨厌的,真烦人!我不愿和他在一起。

  我记得我跟大家说过好几次,我那个好朋友,小朋友,她今年五十多岁,在省政府机关任要职,就是看不上某一个人,跟我见一次面说一次。

  第一次说,我说,“你这个念头不对,你把他看成菩萨,你这个念头就转过来了。”

  她说,“他能是菩萨吗?他是魔,他是魔鬼。”

  我说,“你要这个念头,过不了多长时间,他现在不是跟你一个委吗,一个厅局,一个大单位,在一起”。

  我说,“过些天,上你们处。”

  我这个话是无心说出来的,下一次见我面,跟我说,“刘老师,遭了,这调我们处来了。”那一个处也就是七八个人呗,这范围又缩小了吧,你成天得瞅着吧。要一个单位,他是别的处,你偶尔的能看见他,你不会老瞅着他。调一个处来了。给我这个小朋友哇弄得小脸煞黄,一条条哇。你说给她自己都要折磨死了。

  这还恨哪,还是看不上他。“我怎么想办法把他从我们处给他整出去。”这不整人的心就生起来了吗。哎,没整出去,整成对桌了。原来由委里上他们处了,由处整成对桌了。你说,这你抬眼皮就能看着,你能一天我都耷拉眼皮,我不抬眼皮吗?

  我最后一次看见我这小朋友的时候,我都非常心疼她。她可有才了,文字能力特别强,就这个心量就这么小。我说,“你为什么就容不得人?他也是人,他有这样的不足,那样的缺点,你把他翻过来看行不行?你找找他的优点。”

  所以说,人的心量大小,和你的成功百分比是成正比的。你心量大,你能包容得了人,大家都愿意接近你。要我说,人呐,不能做孤家寡人呐。你这个看不上,那个瞧不起,你就成孤家寡人了。

  我不是表扬我自己,为啥这个老太太人缘比较好?我比较随和,我没有那些说道,我也没谁分别。你穷的也好,富的也好,你长得俊的也好,丑的也好,各种各样情况,我都是平等对待,都和睦相处,我没有说这个人怎么怎么地,那个人怎么怎么地,我真没有这个心。

  如果我不是这种心的话,就我和我老伴子,你们这些天也看到了,那我老伴子现在就是三年多四年来,最好的状态就是现在这样子。你们想想,我为什么累病了?那在家里三年多呀,那真把我熬坏了,二十四小时专职陪护啊。如果我要是不让自己有一颗慈悲的菩萨心,我和我老伴子年轻时候,十次婚都离完了。但是我们现在金婚已经过了,去年是我俩的金婚。你看现在不挺好吗?一个完整的家庭,孩子们有爹又有妈。你得负责任。是不是?那我把我老伴子就看成佛、菩萨,那不有一首偈子嘛:

  我家大菩萨

  名叫刘明华

  今生来助我

  我要感恩他

  没有他这五十一年给我出那若干若干的那个博士后的考题,我怎么能学佛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成绩呢。那我也是有楞有角哇,那也不是好惹的,沾火就着哇,也不是受欺负那伙的。

  你看现在,不管别人对我咋样,达不到如如不动,但是基本上,心里起点小小的波浪,就过去了。不像以前,那你要说我如何如何,我跟你对阵,我跟你拼命,那时候我不说有不服的心嘛。现在这不服的心,什么争强好胜心,都让我老伴给我磨完了、磨平了,给我打磨成一个成品了。未来,我肯定去作佛。你说,我不得感恩我老伴子吗?所以,我老伴子是佛。我要给他看成魔鬼,那哪行啊。那一天天,他出的那些事,那要换个人,可能都不是人出的,别说是佛菩萨出的,都不是人出的,那真都是魔鬼出的。

  那今天说,“你过来,上这屋睡觉。”

  “为啥?我这屋有鬼,你来给我看鬼。”

  那我就得夹着行李卷,上他那屋去给他看鬼。

  过两天,“你回去吧,你出去吧。”

  我说,“为啥?”

  “你影响我睡眠,你晚上老讲课。”

  我说,“我晚上睡我的觉,我讲什么课呀?”

  “你怎么不讲课呢?有时候像办案子,啪啪拍。你拍你自己得了,你拍我干啥?”

  所以这些东西,这些事情啊,你说是好还是坏?我说这个东西没有好没有坏,你把这个心先修清净了,你看什么事你就没有这些不平了。然后你再平等了,就更平等了,是不是?你在最后再觉悟了,你就成佛去了。

  所以我跟大家今天讲这堂课,读这个故事,别白听。好好做人,把这个心放平,一定要和人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我们这个小团体和睦了,那大家和睦了,国家和睦了,世界不就和睦了吗?

  现在为什么战火纷飞?这么多灾难?就是人心不平。有一个佛友,给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刘老师,某某地方有地震,你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你说我怎么说?我说真的还说假的?我一说真话,把那一方的人都给得罪了,说“人心不平就地震。”那人家该说,那我们这老多人都不平啊?他是一个共业呀,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呀,但这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就得琢磨琢磨,面对镜头,我能不能说这话。我不是不敢说,但是说了这话有些伤人。所以现在一百多个问题里,可能是有几个问题,我不会在这个场合面对镜头给他答案的。因为你得有一个原则,既要能够起到度人的作用,又不要伤人,这个分寸是很难把握的。

  这节课就到这儿。下午有一节学佛答问,如果一节课安排不了,也可能再安排一节,看情况再说吧,就到这里了。谢谢各位。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谦卑       刘素云)(五明学佛网:谦卑       刘素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谦卑 

 常善法师:师徒关系中的修行-恭敬心、谦卑心成就自己 

 刘素云:真正的修行人,一定是少言寡语 

 嘎玛仁波切:谦卑自省跪拜顶礼,亦如成熟的麦穗弯腰低头 

 刘素云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失、习气就是开悟 

 刘素云: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恭敬,不得傲慢无礼 

 刘素云:我们念佛了吗?没念佛呀! 

 刘素云:一个人一生最快乐的是没有冤家,没有对头,没有对立 

 刘素云:佛教讲的“八风”是什么? 

 刘素云:愿力要是超过业力,业力就不起作用 

 刘素云:有些同修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境界时,不知道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