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类文明与人本性


   日期:2018/1/2 17: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钱氏看人生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认为人类社会文明是人堕落的根源,并主张退回到原始状态才能保持住人的纯真及原来的天性。他说:“如同格洛巨斯的雕像之遭到天气和海水的侵蚀与狂风暴雨的吹打,已经被弄得不像一尊海神而像一头猛兽,人的灵魂也一样:在社会环境的重重包围中,由于千百种不断产生的原因的影响,由于在获得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许多谬见,由于身体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可以说,人的灵魂也是被弄得几乎认不出来了”。

  他对人的原始状态进一步作了描述:“我们的大多数痛苦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保持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的、有规律的和孤单的生活方式,这些痛苦几乎全都可以避免……野蛮人的欲望的冲动是那样的少,加之又受怜悯心的有益制约,因此,他们行事虽粗野,但心地并不坏;他们更多的是注意于保护自己不受可能遇到的坏事的伤害,而无意于伤害别人;由于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种类的交往,所以很少发生危险的争端。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面子,也不知道如何显示高傲、尊贵和看不起他人。”

  在上面的这段话中,显然,卢梭并不完全反对物质文明和人类知识,他所反对的主要是那些谬误的世俗观及文化,即人类因迷恋物质而迷失自己的思想行为。物质文明由于它能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好处和便利的实惠,这是人因而产生迷恋心理的主要原因。这即是说,金钱本没有错,是人为了方便交易的创造物,出错的是人意识上的误会和迷失——为外物所迷惑。

  卢梭说:“对社会的基础作过一番研究工作的哲学家,都认为必须追溯到自然状态,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真正追溯到了这种状态。”诚然,即便到了今天文明发达时代的哲学家、科学家及学者们,他们当中能够察觉并研究人类本真原始状态的也为数极少,无疑,布雷登是其中比较典型的这么一个学者,他认为现代人大体上已迷失自己的本性,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而在南美地区印弟安人的意识传承里依然流行着拒绝物质污染、恪守本真的传统观念和习惯。

  然而,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却有二个道家思想家——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早就意识到人类存在着该问题。“道家哲人忧心仲仲地注视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积累,认为这剌激了人们的欲望,扰乱了人们的心境,必然造成道德堕落。在他们看来,‘机巧之事’必然滋长违反道德的‘机巧之心’,归根结底会导致道德失灵乃至大道沦丧”(马中)。

  要明白人降生的使命和目的是为了体验生活和学习知识及促进境界的进化,当人在学习和掌握到一定知识之后,在主观动能性的驱使下就会萌发演绎事物原理及创造发明的意念,于是,人类文明便逐步产生了起来并不断开拓新的篇章。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却因物质的实惠对其产生依赖甚至是迷恋之心理,对物质的执着从而形成了世俗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世俗文化的层层熏陶并误导下,加上人对物质的依赖心理,人类的心灵正是在这样情境下被迷失的,这是人丢失了自己本性的原因所在。即愈受物质污染的人,他的纯真必愈会减少,其迷失程度则自然愈严重;而物质文明愈发达和丰富的时代,更是人最容易迷失的时代。

  在物质文明愈来愈发达的情况下,尚能够仍旧保持自己本心不变的人,这说明他此生的进步必定是巨大的,境界也自然会有了长足的提升——这是他人生的成功和胜利,也说明了他可以完成自己今生的降生使命。所以,修行的人总是警惕物质上的种种诱惑,如对名利和美色的迷恋。亚里士多德说:“凡属于自然的东西, 我们就不要在天性已经败坏的人的身上去寻找,而应当在行事合乎自然的人的身上去寻找。”

  我们必须明白,降生为人,就必须经历物欲的种种诱惑和考验。换一种说法就是,物质诱惑是人生所必须的考验内容之一。唯有看透了其虚妄性,人才能保持自己原本的本性不变。准确地说,迷恋物欲的世俗人只不过是物质的奴隶罢了。

  看来,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即一方面需要学习经验知识和创新发明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所创造的文明环境所迷惑和俘虏,沉迷在自己的文明包围和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有保持清明意识的人才坚守自己的本性和原本的觉知;而处于原始状态的人则由于没有受到物质文明的污染就比较容易地保持了自己的纯真了。

  可是,人类不断体验新生活及学习新知识又是人降生的使命和目的,旨在促进自己境界能够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因此,人类要维持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状态下,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一件并不可取的想法和现实。不断学习和进步才是人类实现自我进化的关键环节,人降生后正是处于这种矛盾下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的;而迷失者则注定于今生中无法到达得道(即人提升境界、取得进化的成果)的彼岸。

  这就是说,人类一方面需要不断体验生活和学习知识及创造物质文明(创造发明及享受创造物乃人类体验生活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却需要警惕勿做物欲的奴隶,时刻保持自己的本性。卢梭认为:“要分辨人的天性中,哪些是原有的东西,哪些是人为的东西。”因此,这就需要人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注意辨识真伪和主次的东西,保持本我的觉知意识。

  卢梭的持人原始状态说在人的外相层次上是最接近于实相真理的观点,道家庄子的化蝶说却是已半步迈入实相世界的观点。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观点就是实相的真理了,直破人生的种种虚妄及返回人的本性。

  如果说创造是人的本性之一的话,那么,清明的觉知、爱与善同样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爱创造发明乃基于自己的天性——主观能动性,但人原来的本性却并不沉迷于物质,深陷于物质的污泥里。为物质所污染的唯有认同了物质并为物质所同化了的世俗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物质       欲望)(五明学佛网:物质       欲望)  

 黄夏年教授: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 

 妙祥法师:若能转物即能仁——关于不被饮食、物质所转的开示 

 洪修平教授:对中国佛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林国良教授:《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 

 仁焕法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仁焕法师: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 

 仁焕法师: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 

 仁焕法师:生命的精神与物质 

 仁焕法师:精神与物质的规律 

 仁焕法师: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 

 仁焕法师:精神空间和物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