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百喻经卷上》:34、送美水喻


   日期:2018/1/7 18: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译文:从前有个村落,距王城五由旬路程。村中有好美水。国王命令村里人日日给他送美水去。村里人疲苦不堪,全都想移居到别处去,远离这个村落。这时村长对众人说:「请大家不要离开,我会替你们去跟国王讲,把五由旬的路程改称三由旬,使距离短些,你们往来就不疲苦了。」村长即去对国王讲了。国王同意改为三由旬。众人听了,就很是欢喜。有人说道:「这依旧是原先的五由旬,一点也没有变。」村民们虽是听了这话,然而相信国王的言语的缘故,终究不肯搬走。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修行著大乘正法,度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这五道,向泯灭了生死因果的涅槃城走去,却产生了厌倦的心情,就想避开这条漫长的路途,祈望顿时凌越出生死的轮回,不想再进一步地修行正法了。如来法王就用权便的方法,把纯粹一乘的正法分开来说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具有小乘根性的人听了,很是欢喜,以为容易实行,便继续修行善德,以求渡过生死苦海。后来又听人说没有三乘,原本就是同一条道路,就是菩萨乘这一乘。因为信奉佛说法的缘故,终究不肯舍去成见的执著。像那些村民一样,信奉国王的言语。

  这故事比喻∶世人修行正法,以求渡脱生死轮转的苦,但因长期修学,感到劳倦,往往中途要想退心,不欲再求进步了,幸亏如来法有大方便门,把一乘的佛法方便说成三乘,使得小根小智的人们听了,以为很容易修成,就会鼓起勇气来修善进德,以求了脱生死,等到他们证到自己解脱的小乘果位以后,佛再告诉他们,佛法原来只有一乘,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到了这时,他们因笃信佛语,就能回小向大,信受不疑,安然进修大乘菩萨道了。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34、送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①,去王城五由旬②。村中有好美水,王敕③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④,向涅槃城,心生厌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聚落:即村落、村。

  ②由旬: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只是一个大致的界定而已,约三十里左右。

  ③敕: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

  ④五道:即五趣。即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大乘经论中于五道之外别立阿修罗,称为六道。五道中,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为纯恶之所趣,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皆属有漏,与无漏之净土相对,故总立名为恶趣。又由因果不亡之义,称为五有。

  源流: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分配)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列子·黄帝》: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耳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妙法莲华经》卷六<譬喻品>:国邑聚落,有大长者,……财富无量,……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周匝俱时欻(chuā)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 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陋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悯,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

  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 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大正藏》第九册第十二至十三页)

  解说:

  方便是相对于真实而言的,根本的旨归是真实,而借助于善巧、善权,以便进入到那真实之门去,就是方便了。从根本上来说,方便其实并不存在,只是随顺事物权且显现而已。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