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30


   日期:2018/1/9 1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见先哲于羹墙”

  [说明]所谓先哲,就是往古的圣贤;见的意思,就是心里仰慕身体实行,就如见到本人啊;“羹墙”二字,不要拘泥文字,应当参照前面“倚衡”一例来看。圣贤的道理,随处发现流行,活泼泼地;倘若执著表面,稍有“意必固我”(孔子语,就是主观意断,固执己见),就像叶公只知画龙,而不知有真龙了。我昔年遇见一人,手中拿着《中庸》,因此与他谈论《中庸》大义,并且告诉他说:“《中庸》本来没有形相,若是指定三十三章以为是真《中庸》,那么孔子颜回的道法,还没有梦见呢。”那人大怒说:“先生是禅学,不是我儒道。”遂后将《中庸》反手扔在桌上。我说:“你真是小人了!”那人问何故,我说:“仲尼(孔子)不是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吗?如今你反中庸在桌子上了!”那人说:“小人反中庸,哪里是反手扔中庸呢?”我笑道:“那么我所谓的中庸无相,就是如此啊。”那人默然无语有省悟了。有一天有人拿“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语)的话来说事,我说:“这话却不敢就认为孟夫子说得对。”这位朋友不高兴我的话,我微笑,他沉思良久,才恍然说:“先生可算是善读《孟子》的了,我几乎被先生卖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颜都过去了,但他们遗留的文字还在啊。闲来曾经神游千古,网罗百家的文章阅读,反复沉思,参考先儒的议论。若是他们的言论与我相合,就自得其乐地吟咏,悠然神往;或者其中一二想合却合不来的,就写下来,对照至圣先师,使他们的学说存留在天地间。所以三十年来,曾有《质孔说》一篇,作为自娱自乐。不敢说如先哲一样的见解啊,只是期望发扬圣人学问,不辜负先哲的训诫而已。现摘录几条,分享给同样志趣的人。下附《质孔说》七条

  孔氏三代出妻

  太过分了!无知小儒不懂文字的深义,诬谤圣门啊。孔夫子的“刑于之化”(成语,意思是教化),未必就比周文王逊色。纵然配偶的贤德,不如后妃,怎么就会遭到斥逐?一代已经过分,何况三代呢?而且夫妇的伦理,是礼教看重的。倘若那过失很小却要逐出,家法未免太苛刻;倘若那过失太大而逐出,孔氏多么不幸!何况孔夫子是万世师表,夫人却因为失德而被逐出,已经足以损害他的家声了;再加上夫人的媳妇也被逐出,媳妇的媳妇又被逐出,成什么体面?有一天我将《檀弓》(《礼记》中的一篇)正文细细品味,读到“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不是孔伋的妻子,也就不是孔白的母亲),不觉恍然有省悟,想到“既然不是正妻,想必一定是侧室(小老婆)”,那么所谓“出母”的意思,并不是逐出的母亲,而是自出的母亲,犹如说生母啊。“不丧出母”的意思,就是不为生母守丧三年啊。因为子思(孔伋)也是庶出(不是正妻生的),伯鱼(孔子的儿子,孔伋的父亲)曾教他为生母守丧三年,子思不便说他父亲要求的礼仪太过分,所以说:“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昔日我先父没有失掉道义,道义兴隆就顺从兴隆)从此以后,孔氏家法,凡是庶出的母亲,都不用守三年的丧,永远成为定例。所以说:“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孔氏不守生母的丧,是从子思开始的)真的是明白晓畅。檀弓(战国时期人)用“出”字代替“生”字,可以说是秀雅不同寻常了。后来的儒生自己不懂字义,却怎么使万世敬仰的夫人,胡乱背上恶名呢?那么现今的上流文人家,若是孔夫人没有被斥逐,而妄传斥逐,实在是世世代代的恨事;仁人君子,还应当代她们伸张那怨恨;何况因为大圣人的夫人,却可以使她们婆媳三代,都抱着千秋的遗恨吗?所以应该改正世俗的误解,遍告未来人,清醒以前的迷误。(《檀弓》原文: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按]古人逐出妻子,多是因为小事,不是都因为失德。如曾子因为梨蒸不熟逐出妻子,见《孔子家语》。孟子见妻子怠慢,就要逐出,就去告诉母亲,母亲责备孟子失礼,孟子自责,就止住了。见《孟子外书》。看这些可以知道,这文字是后儒的方便说法,是为孔氏三代夫人昭雪不白之冤,那用意很美,用心良苦。只是各位读者,千万不要曲解字意,误认为孔氏三代就开启纳妾丑风,这是不能不辨正的啊。

  忠恕之外无一贯

  “吾道一贯”(我的道用一个思想贯穿),是孔夫子一生的本领,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历代圣人一直相传的本领。颜夫子是从“博文约礼”(博学有礼)后领悟到的,所以很有感叹。此外得到孔子传承的,不过是曾子、子贡罢了。孔夫子对于一贯的道理,头头是道,所以在河岸上,会说“逝者如斯”(逝去的就像这河水)。他的教法及门类就是“无行不与”(意思是没有隐瞒),正是“出户不由道,饮食不知味”(意思是用心用到出门走错路,吃饭忘了味道)的意思,作为现前的指点而已。学生不能明白,所以“何谓”(什么意思)的问话。曾子也用现前指点法,教导别人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夫子的道,就是忠恕了)譬如有人,问什么是海?回答的人就取海中一勺水给他看说:“这就是海水”。如果说一勺水外没有海,就是痴人说梦了。现今的学者,动不动就说“忠恕之外无一贯”(忠恕以外没有一贯了),与这个譬喻有什么不同呢?(附《论语》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二字,注释中说是“人君听治之位”(君王治理国家百姓的位置),意思是因为仲弓(孔子的弟子)宽宏持重,有君王的气度,所以这样赞许他,看来似乎不妥。因为君王的意思,是天子诸侯的称号;仲弓虽然贤良,还是处在弟子的行列;那么一向尊重君王的孔夫子,却把他弟子赞许到天子诸侯的地位。试问,那周天子、鲁定公又摆在哪里呢?因此古来设置官员分配职务,只要有一个任命的荣耀,没有不是南面(坐北朝南)治理百姓的。可以南面的,犹如可以治理,可以是宰相之类的啊。(附《论语》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执鞭之士

  “士”与“事”,古字是通用的。周朝的书《康诰》篇里“见士于周”,就是“见事于周”啊。这样看来,那“执鞭之士”的意思,犹如说“执鞭之事”啊。若是当作士君子的“士”,则“士而怀居,不足为士”(士如果恋家,就不配称为士),孔夫子已经有明确的训示。怀居不可以,何况执鞭呢?(附《论语》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物有本末节

  注释说这节是总结上文,所以认为“物有本末”,是总结第一节,而认为“事有终始”,是总结第二节,这是向来固定的解释啊。然而细看整篇的文势,这节应当是开启下面两节而已。所谓物的意思,就是“身心意知家国天下”啊;所谓事的意思,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啊。“物”字与“事”字,如此配合,不但确切不虚浮,而且功力也对等。因为国与天下并列说,那“国”是本,而“天下”是末;因为家与国并列说,那“家”是本,而“国”又是末。推论到身心意知,也是如此。这“本末”二字,有节节灵活的妙处啊。从治与平相对看,那“治”是始,而“平”是终;从齐与治相对看,那“齐”是始,而“治”又是终。推论到格致诚正,也是如此。这“终始”二字,有节节灵活的妙处啊。本末终始,既然节节是灵活的,那“先后”二字,也就节节是灵活的,并且“近道”二字,也同样节节是灵活的了。其实这节还是大略一说,引起八条目的意义,所以紧接着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两节,完全解释了“知所先后”二句话。若是用“物有本末”总结第一节,“事有终始”总结第二节,配合就多有牵强。因为“知止”一节,本来是从“止至善”这一句引申出来的,对应上节不过分。而“物有本末”两句,明明是势均力敌的文字啊。何况天下哪里有心不妄动,可以称为事;所处而安,可以称为做事的呢?“事”字已经欠妥,那“先后”也欠妥,并且“近道”也欠妥了。这虽然不影响大旨,但是有人稍愿解释圣人经典的,何妨暂且存留这个说法呢?(附《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补格物致知章

  朱子(朱熹,宋朝人)读古本《大学》,说“听讼”章后,丢失“格致”一章,因此假托程子的意思,就自己补作一章,列在贤传里面。当时人们议论纷纷,以为后儒虽然贤能,但没有自己补经书的道理。孔子作《春秋》,如“夏五郭公”(成语,比喻残缺)之类,增补几字有什么难,可以完善文章,但终究留下空缺疑问,就是慎重啊。何况朱子补的都是后来人的时文语调,不像圣贤经传的体例啊,然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据我鄙陋的意思揣测,这一章原本没有丢失。所谓注释“格致”的文字,就是“听讼”章啊。因为天下的道理,本来没有穷尽,进入一个境界,却又有一个境界。就拿审案来说,人们只知道判决合理,就是极至的准则,哪里知道“听讼”(审案)之外,还有“无讼”(没有案子)一著,更是超出其上呢?那么人们“格物致知”(通过事物认识规律),知道天下的道理,件件都有最高一著,对于“修齐治平”,就不难了。所以借“听讼”一端,作为触类旁通的引子,最初不是用来解释“本末”啊。因为这一章本来注重“知”字,不注重“本”字。朱子注重看偶然用来的“本”字,却忘了这章专门注重的“知”字,所以就以为是解释“本末”啊。并且曾子解释的,不过是“三纲领”、“八条目耳”,“本末”既不是纲领,又不是条目,何必特意解释?如果“本末”既然解释了,“终始”又为什么不解释呢?现今仔细体会各传的文字,也自然很分明了。只因为“诚意”是第一章,所以说“所谓诚其意者”,特用专门解释的话。那么以下四章,都是用蝉联的笔法了。倘若专门解释“诚意”之前,又加一章“所谓致知在格物”,那文法就乱了。经传都在,读书人为什么不平心静气看一遍?至于第二节“此谓知本”,以及“此谓知之至也”两句,反复咏叹,令人恍然有觉悟的意思,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字。(附朱熹原文: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安士全书       中庸)(五明学佛网:安士全书       中庸)  

 惟觉法师:中庸之道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重刻《安士全书》序二(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重刻《安士全书》序一(周安士) 

 曾琦云居士: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 

 韩焕忠博士:明教契嵩的《中庸解》 

 空海(惟传)法师:空海法师讲授:《中庸》之道(二) 

 空海(惟传)法师:空海法师讲授:《中庸》之道(一) 

 安士全书:佛法难值难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