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劝谏长辈应注意什么


   日期:2011/2/25 9: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劝谏长辈是本分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劝谏父母、领导者,是为人子、为人臣应尽的本分,就是部属对领导人有劝谏过失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劝谏过失的责任。中国人讲孝顺,这个“顺”不是父母的所有要求都去做,而是要先分辨父母要求的对错与否,我们要用理智去孝顺父母,父母确实有过失时,而我们没有劝诫,便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为人子所应有的态度。“号泣随,挞无怨”,纵使父母不能接受,我们也绝无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问心无愧。劝谏父母不是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不劝了,这样的态度就已经忘记了为人子女的本分。所谓别人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做对,我有没有尽到本分。

    态度方法要得当

    劝谏别人的态度、方法要正确,否则会适得其反。劝谏他人,我们要了解,一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当劝谏无效的时候要“悦复谏”。悦是喜悦之意,就是你要抓准时机,看爸爸比较高兴了,或者看领导人心情好的时候再去劝。不要在父亲很不高兴的时候劝,那就可能会遭一顿痛骂。所谓“悦复谏”是要我们审时度势,这样才能收到劝谏他人的效果。

    劝诫父母是否得当?第一要从我们的存心看,第二要从我们的态度看,第三要用对方法、用对时机,第四要很有耐心。这四种态度,在《弟子规》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一句教诲里都显示出来了,“亲有过,谏使更”是一片孝心,态度是“怡吾色,柔吾声”。我们劝谏父母,可不可以用跟孩子讲话的态度?那父母一定不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假如你劝谏了而父母不听,还要不厌其烦,复就是不厌其烦的耐性,悦就是时机、方法,要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劝。

    要看存心

    我们劝别人,他不能接受,就要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真心诚意希望他好,还是我们有控制的欲望?你一定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很生气。我们用这种控制的态度去要求别人改,他一定不容易接受。我们在教书当中也常常会有学生来告状,说某个同学怎么样,某个同学又怎么样。当学生来告状时,我会问他:“你今天来向老师说这个同学做错了,你是希望他改过,还是看别人错了,你幸灾乐祸?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过,那你直接去跟这个同学讲就好了。”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之后,他自己的态度、存心就会转过来,往往他也会很客气去规劝这位同学。当然我们也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态度,当别人规劝你的时候,你要做到“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引导孩子,当同学讲出你的缺点,应该谢谢他,应该跟他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孩子都有这样的态度,就能和睦相处。

    要看态度

    我们劝谏别人的态度,一定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我们要和颜悦色、细声细语、平心静气的劝谏父母或别,如果我们在劝谏别人时动了气,就会影响他人的情绪,我们不动气,他也不容易动气。

    要用对方法用对时机

    什么样的时机规劝人比较好?俗话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称赞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当中讲,因为可以让其他人“见人善,即思齐”,你给予他肯定,他也会更积极努力。但是在规劝别人的过失时,应该在私下,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规劝。为什么要在没有他人的时候?因为成年人很爱面子!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把面子卖出去。而从人情上讲,我们还是要体谅、顾虑别人的面子,这就是要“规过于私室”。当你如是做,对方也会觉得你很能为他着想。假如你是在公众之中把他的过失讲出来,可能当场就发生冲突、辩论,所以规过于私室,就是抓对时机。

    《论语》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时机已经到了,你可以劝诫他,但是你却没有劝他,这样是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就是我们失职了,失了做子女之职,或者失了做朋友之职;时机还没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讲了,这样是“失言”,你可能讲错话,善心可能行了恶事。

    在隋唐之际,唐太宗的父亲李渊,他带着军队南征北讨,有一次李渊决定要带军队往这个路线走,唐太宗一看,这个路线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会全军覆没,所以李世民就一直劝他的父亲不可以走这一条路线,但是他的父亲不听。结果那天早上就要出发了,突然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李渊觉得很奇怪就走出来,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放声大哭。然后李世民就说:“父亲,这样去铁定会让全军覆没。”他说完,愈哭声音愈大。《弟子规》所说的“号泣随,挞无怨”,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他父亲一看,这个儿子还真是难得,坚持要劝诫他,后来就改变了路线,使军队没遭遇危难。李世民这一哭,把整个唐朝的命运扭转过来,所以劝诫要用对方法。

    要很有耐性

    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所以我们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有了健康的知识,父母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现在的老人见了面都会说:“吃差一点才不会高血压,才不会得癌症。”因为年老吃得愈清淡,身体的负担愈少,所以你也要跟父母沟通,告诉他们这个道理。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的上一代穷怕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多吃些鱼肉,不然营养不够,若是这样想,就是好心做了错事。现在都提倡吃糙米、胚芽米,那是全营养素,白米饭只含醣类。但假如我们拿糙米、蕃薯给父母吃,他们的观念一时转不过来,也无法接受,你就要循循善诱去沟通。要父母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也不是一蹴可即,欲速则不达,我们不可操之过急,不可强加于人。如果你说:“你们就是给我吃就对了,不要说那么多”,这样父母的心里会很不好受。当一个人的心里不好受,吃下去的东西再有营养,也不容易消化吸收。

    “谏不入,悦复谏”,现代人假如劝一次就听了,这个人一定不是普通人,如果有这样的人,你们一定要打电话给我,我要找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因为他可能是颜渊,颜渊是不二过。

    “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误解了,还要能坚持劝导,坚持做下去,就是挨打也无怨无悔。我们要想帮助、劝勉别人,首先要做到不怕委屈。譬如有一亩田没有水,地都裂开了,里面连只蚯蚓都没有,连一些微生物也没有,这样的田难道你还指望它明年开花结果,收成稻谷?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给这一亩田打基础,不但要灌溉,还要施一些有机肥,还要经过耕地、播种,和几个月的田间劳动,才能收成稻谷。所以,我们劝勉父母、劝勉亲友,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挠的态度。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我们劝导别人没有效果,就要理解问题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我们处处反省自己,那劝诫别人的智慧就会愈来愈高,别人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真心诚意,一定会转过来。我们要抱持一个态度,假如别人不听我们的劝告,是因为我们“德未修”,所以“感未至”。

    有位读书人叫孙元觉,他们所住的地区有个很不好的风俗习惯,就是父母年老生病了,就背到山上,让他们自生自灭。孙元觉的爷爷年老生病时,他的父亲就要把爷爷背到山上,孙元觉就劝父亲不要那样做,但他父亲不听,无奈他就跟父亲一起背着爷爷上了山。把爷爷放下后,他的父亲要回家,孙元觉马上把背爷爷的竹篓子捡起来要拿回去,他父亲说:“这个竹篓子不要拿回去,放在这里就行了。”他就对父亲说:“不行,这个我要带回去,以后等父亲您老了,我再用它把您背上山来。”他父亲听完心里很惭愧,立刻把爷爷接回家。这是很善巧的规劝父亲,所以我们也要观机而行,用柔和的言语来规劝。

    信任是劝谏的前提

    孔子在《论语》中告诫我们:“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君子劝别人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很信任他的时候,才可以劝诫;当对方还没有信任我们,我们就去规劝,他会以为我们是有意中伤、毁谤。所以,我们要规劝父母、领导者、伴侣、朋友、或兄弟,首先就要让他们产生信任,我们的劝诫才会有效果。如何赢得亲友的信任?绝对不是凭空而来,必须通过我们真心的关怀与付出才能建立。

    有些朋友很热心,喜欢帮助别人,但是别人看到他就会赶快跑,觉得他很烦人、很嗦,然后会跟他说:“拜托你,不要再照顾我了”,有没有这样的人?有!自己帮助别人累得要死,却让人家嫌得要命,那是因为他的关怀与付出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所以才不受欢迎。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需要,然后再去付出,自然而然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受到别人的欢迎,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我们所说的话,他就很容易接受。

    在父子关系中,父亲对儿子信任,就会放心;儿子赢得了父亲的信任,也会更加地孝顺父母。在君臣关系中,上司最需要我们去帮他承担工作的责任,而我们都能默默的做,每次做得能让上司放心,这就是针对上司的需要去付出,他就会非常信任我们。夫妇关系也是如此,比如太太把家务整理好,把孩子教育好,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先生就会信任太太,太太所讲的话自然有分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