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教孩子洒扫应对


   日期:2011/2/25 9: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饮食和坐走 培养孩子的恭敬之心

    饮食、坐走都是生活中常会出现的情景,我们有好的食物,一定让长者先吃。在几十年前,吃饭一定要等爷爷奶奶,要等父亲回来,为什么?因为家庭的生计都是父亲辛劳工作的成果,当子女的要尊敬、要感恩父亲的付出,当然要请父亲先吃。在这个礼仪当中,能时时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现在的人把食物拿出来,谁先吃?小孩还没有拿筷子,用手抓起来就吃了,大人对此机会教育都没有掌握住。

    “坐”,我们把意思再延伸一点,比如你坐车,一定要有秩序,要排好队,不可以争先恐后。上了车除了让长辈、让老人坐,让病弱妇孺坐之外,也要往后走,把通道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后面还有很多位置,我们挑前面坐,这就不能给人方便。假如后上来的是老人家,你忍心要让他走那么远吗?所以我们要处处为老者着想,处处为弱者着想,把恭敬礼让落实好。

   
生活也要通权达变

    我们在一起吃饭时,大家都互相夹菜,还有人夹给对面的,你这样一夹过去,所有人都很紧张,还要帮你看衣服是否被菜汁弄脏了。而你拼命给旁边的人夹菜,如果这个菜他不喜欢吃,你夹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权达变就是我们有这个心意,夹一点菜给旁人仅是表示礼节,之后每个人想吃什么就自己夹,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无论您是跟师长坐,或是跟长辈坐,而长辈正忙着,可能在吃饭时还要跟很多朋友进行沟通,当然这时我们就可以主动服务,帮长者把菜夹好,因为可能他夹菜的时间比较少。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伺机而动,要观察适当时机。

    坐也好,走也好,晚辈都应该是后坐后行。我们在海口、在深圳,这些孩子学完之后,在坐电梯的时候,都会按着电梯门请老师先走。但是我们会跟他说:“坐电梯还是你们先走”,为什么?怕小孩控制不好那个门,会造成危险。虽然这是个原则,但也要会变通才行。

    要成就孩子的孝敬心

    有一个小朋友学了《弟子规》以后,跟妈妈一起去拜访妈妈的朋友,到了那里,他母亲在打行动电话,他就跟母亲说:“妈,你坐”。他妈妈说:“你赶快坐。”他又说:“妈,你坐。”他妈妈说:“叫你坐就坐,为何不听话?”他说:“妈,你没坐,我不能坐。”学圣贤学问首先要老实,孩子这样老实,就容易有成就,我们当长辈的就是要成就孩子的这种学习之心,所以孩子让你坐,孩子给你夹菜,你都要欢欢喜喜接受。

    当孩子知道要先尊重长辈,他这一分恭敬心就会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孩子一看到菜,先夹给长辈吃,他的德行就在这夹菜当中提升了。我们有个学生才七岁,以前都是爷爷奶奶给他夹菜,他读了一个星期的经典后,他就主动给爷爷、奶奶和父母夹菜,全家人一看心生欢喜,就对中国文化有了认同感,因为现代人都很现实。所以,我们把孩子教好,孩子也会带动家长。

    人情练达皆文章

    “教儿教女先教己”,真正要让家庭教育能有很好的进展,就必须要从家长开始提升,这个很重要,因为上行下效。今天孩子在学做《弟子规》,然而父母没学、没做,比如《弟子规》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结果爸爸回到家,把袜子一丢,躺下来看报纸。孩子就会觉得:叫我做,爸爸都不做!假如你是妈妈,怎么办?应该立刻走过来对丈夫说:“儿子在学《弟子规》,我们这样做不对,我们要做得比孩子更好,要做孩子的榜样。”然后做母亲的又要挽回孩子对父亲的不满,对儿子说:“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你赶快帮爸爸一个忙,把袜子拿去放,你看爸爸这么累。”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问题,儿子也会很乐意接受,就把袜子拿走了。先生看到这一幕会如何?确实人情练达皆文章。

    称呼应当恭敬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不要直接把名字叫出来,这也是保持一种恭敬之心。我称呼两个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学问我说:“你姐姐叫什么名字?”当我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全身不舒服,好像觉得有点不尊敬。我们不要小看这种称谓,叫久了愈叫愈亲,譬如说“姐”、“哥”,真的在这种称谓当中,人与人会愈来愈亲密。假如直呼名号,比如夫妻平时以姓名相互称呼,叫久了气氛就会愈来愈冷淡,甚至于会愈来愈火爆。对长辈,我们应该以叔叔、伯伯、阿姨来称呼。出社会,我们也以某经理、某董事长来称呼,人家听了会很舒服,也不至于冒犯他人。

    现在的孩子,无论在家、在学校都要落实这样的态度。比如在学校,我们当老师的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直接说:“礼旭老师”,或者“某某老师”,因为这样也是直称其名,应该称呼“陈老师”、“蔡老师”,这是做示范给孩子看。虽然我们大人之间称呼可以亲昵一点,但是小孩还要从小学习谦恭的态度,我们为人老师应该注意这些细节的
部分。

    现在西学东进,西方人称呼自己的父母,直接叫名字,觉得这是平等。是不是真正平等?平等不是这样讲的,平等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心,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纵使我们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作附属品,因为他往后是属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但是人生的历炼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所以,长者必然要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必定要从他的恭敬心中才能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听父母、听长者的话,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长者去希求晚辈尊敬,重要的是要成就他们的人格和学问。

    我们也有些朋友学西方,让女儿直呼他的名字,没有叫多久就感觉孩子跟他讲话很没有分寸,所以称呼绝对要尊敬。

    现在也有取外号、绰号的习惯,这样好不好?你不要看小孩在那里取外号,你还跟着他一起笑,那就不对了。
当孩子乱给同学取外号,甚至于还给老师取外号,他就没有恭敬心,这个时候要适时把孩子的毛病导正过来。“将加人,先问己”,你是否希望人家取这种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也绝对不能做。

   
对尊长 勿见能

    “对尊长,勿见能”,我有一个国小六年级的学生,她补习四科,我就想只要她上课认真听,不需要补那么多,于是把她找来沟通。我说:“你补四科太多了,不然先补两科好了。”这个小女孩说:“老师,不行,我们那条街的人全都补四科。”你看孩子去补习的目的在哪里?别人都去了,我不可以输给人家。现在的小孩子学那么多才艺,目的在哪里?人家会钢琴,我不会不行;人家会跳舞,我不会不行。假如都是为了跟别人攀比,好面子,那孩子这些才艺学了之后,不单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学杂了会不扎实,还可能沾染虚华的风气,学了之后,常常想跟人炫耀。

    所以,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假如孩子是学艺术的,我们应该引导他要有志向,学了艺术要能造福社会。所谓“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每个人应该奉献他的能力跟才华来利益团体。譬如李叔同先生做的曲子,现在还能不断陶冶人的性情,你要学音乐,也要像李叔同先生这样,要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用音乐改善社会风气。我们这样去引导,他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学习一定会跟其他人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为了炫耀而学这一门才华,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不能突破,因为当他喜欢跟人比来比去,他就会患得患失,情绪化会很严重,因此就会逐渐失去提升的能力。但是如果他有志向,就会不断鼓励自己前进,所以志向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在路上遇到长辈,我们要主动过去打招呼,这是见面的礼仪。见面之礼,我们可以用鞠躬。大人之间,现在一般都握手。其实握手是西方的礼仪,中国一般是鞠一个躬。当然遇到长辈,我们就要“疾趋揖”,要主动去鞠躬。你不能大老远看到爷爷了,还悠悠哉哉地走,那不恭敬。面对长者,我们可以行鞠躬礼,而对平辈就很自然鞠躬。我们看韩国的连续剧“商道”,看到他们见面时都鞠躬,感觉很舒服。连看到不顺眼的人,他们也会收敛一下,跟人家行个礼。

    我们跟长辈打招呼了,长辈假如没有什么事,等他离去了,我们就可以走了,这是“长无言,退恭立”。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很少有机会回家,一个学期回去没几次,当我一进门,看到爸爸、妈妈,这叫“遇长”,我们就称呼“爸爸,妈妈”。打完招呼后,把行李放下,赶快过来。因为父母有一段时间没有跟你谈话,对你的情况不十分了解,一定会有许多的担心。这时你坐下来,陪伴他们看书也好,喝杯茶也好,这个时间绝对不能省。很多人就说:“我妈妈都没什么话跟我说”,因为你只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个话刚到口边要讲出来时,你已经走了。其实当你很有心,静静的陪伴父母坐上一会儿,他的灵感就来了,自然有很多话跟你沟通。所以,与长者交谈也要有耐性,陪他们坐一下,父母确实没有话说,我们再“长无言,退恭立”。

    有一次,我从海口回来,下午先去看望爷爷,晚上才回到家。我有四个多月没跟父母一起交谈,晚上回到家,我把什么都放下,先跟爸爸、妈妈谈话,一谈就谈了两、三个小时。在谈话的过程,我把自己生活、工作情况,仔仔细细跟父母报告,让父母放心我在那里所做的事。

    我父亲在听我讲话的过程,有三次流着泪水。我回海口继续工作,当我给家里打电话时,我父亲就跟我说:“你
在那里好好做,不要担心家里的事,爸爸会处理得很好。”父亲还安慰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牵挂。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这是叙述古人坐在马上或乘坐在马车上时,见到长辈的礼仪。而现代我们坐在车上遇到长辈,应该赶快下车,如果在车上打招呼就很不恭敬,必须赶快下车行礼问好。推而广之,可能你正好在忙,比如在打电脑,长辈来了,应该放下工作,先向长辈问好,处处不要忘失了这个恭敬之心。如果车子正在高速行驶,能不能把车窗摇下来大声叫“叔叔”,这就有安全的顾虑,所以学礼要学灵活。

    古人很重情义,由于有这分情义,才写得出非常感人的诗词。李白写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尽,他送朋友是等到朋友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对朋友那分情义、相惜之心就在送别当中流露出来。现在的孩子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很难!因为现代孩子没有恭敬之心,比较焦躁、烦躁。所以,我们要在这些礼仪当中,长养孩子对人的恭敬。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当长辈站着时,我们做晚辈的就不能坐,等长辈叫我们坐,我们再坐,这是进退之礼。学礼仪也要学得灵活,不可以学呆了。比如看到人要行礼、鞠躬,刚好你在电梯里面,人很挤,突然看到你叔叔来了,要不要给他鞠躬?可能旁边的人都被你挤到了。

    我们有位老师学了“长者坐,命乃坐”之后,他到一个单位去联系事情,跟他谈话的负责人是一个女性。这个老师是晚辈,但是长者没有说要他坐,他就继续站着,而且他长得很高,使这位长辈必须把头一直仰着跟他说话。突然这位长辈觉得头很酸,她说:“你坐下来吧!我的头快受不了啦!”当我们看到长辈已经仰头而望,就不要等他叫你坐,你要很自然的坐下来。

    有一个小女孩子两、三岁,有一天跟她父母还有外婆到公园里游乐,她父亲坐在那里看报纸,小女孩坐在一个板凳上。当她外婆走过来时,小女孩突然就从板凳上站起来,结果没有站稳而摔倒。她的外婆跟爸爸都觉得很奇怪,赶快把她扶起来问她:“你为什么要站起来?”小女孩说:“长者立,幼勿坐。”因为外婆走过来了,她要赶快站起来。她父亲听了很汗颜,外婆走过来,他无动于衷在看报纸,他三岁的女儿已经站起来了。真的后生可畏,面对这些学圣贤书的孩子,我们也要跟他们一起好好落实《弟子规》。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这是讲话的礼貌,在尊长面前讲话时,声音要放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现在的孩子对于什么时候应该讲话,什么时候不应该讲话,这个分寸的掌握比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玩在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闹翻天。这时我们长辈要适时去制止,不然等他们都已经习惯,就很难导正。当你发现孩子讲话很大声,影响到长辈谈话,要赶快说:“你们要小声一点。”孩子就小声了,但能保持多久?三分钟后又控制不住了。有些长辈说:“算了,算了,不要管他们了!”这样对不对?不对!教育要有耐性才行。

    中国很强调中庸之道,其实中庸之道就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热,穿太少了会着凉。吃饭吃太多了会得胃病,吃太少了会挨饿。讲话也要强调中庸之道,“尊长前,声要低”,这是对长辈的尊敬;“低不闻,却非宜”,讲话使长辈听不清楚也很失礼。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跟长辈讲话,要让长辈听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而且眼睛要看着长者,就是“问起对,视勿移”。我们跟现在的小孩交谈,他的目光可以专注看着你多久?能十秒钟就不错了。孩子对人讲话眼睛都不专注,代表他的心没有恭敬、很浮躁。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太缺乏礼节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因此,这些小细节都需要为人长者耐心教导,慢慢让他能循规蹈矩,处处替人着想。

    “近必趋,退必迟”,遇到长辈要快步上前,不要让长辈等太久;跟长辈谈完话,我们要离开就慢慢退几步,然后再走出去。长辈跟你讲完话,你不要立刻就说“好,再见”,马上就要离开,这样好像是告诉长辈,我恨不得立刻就走,不想再多留一秒。处处注意到别人的感受,所以要“退必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