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教孩子诚实守信


   日期:2011/2/25 9: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

    信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表示话说出去之后就一定要遵守。我们经常听到的格言、教诲,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显出老祖宗重视做人的态度,也苦口婆心要求后代子孙要遵守这些格言、教诲。

    信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孔子对信的论述很多,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谨而信”、“言必信”、“民无信不立”等等。《易传·系辞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佛家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流、沟通,信用第一。

   
信用是立足社会之本

    《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孔子也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立足。《论语》也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假如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人生还能做出些什么事?现在商场上讲不讲信用?有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观念,说无奸不成商。我们这样守信用,这么老实,是不是会被欺负?假如只有你的孩子讲诚信,别人都不讲诚信,他能不能活下去?他一定会活得很好,因为他会当总裁,他会当总经理。假如你是客户,你要找什么样的人合作?当然是找诚信的,无信之人可以骗一时,但是无法骗长久。因为现代人受功利主义影响太大,都急功好利,小人冤枉做小人,把自己的福分折损了,后来就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

   
父子之间要诚信

    父子之间一定要讲诚信,假如你随便答应孩子,后来又反悔,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降,所以父母对孩子要言出必行。

    古代春秋有一则故事,曾参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她的孩子吵着要跟去,他太太就对孩子说:“你不要吵,不要跟,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儿子就不吵了,也不跟了。结果曾参的太太从市场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他太太很紧张,就跑过来说:“我跟孩子开玩笑的,哄哄他的,你还当真?”曾参对他太太说:“假如你骗孩子一次,可能你这一辈子讲的话,他都不会相信,所以还是得按照你的承诺去做。”所以,为人父母,“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人往往在高兴的时候都会随口承诺,这种做法很不恰当。或者很多大人在打麻将时,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是“好,给你,拿去”,以后孩子就知道了,当父母在打麻将的时候,是他最好要东西的时候。这些一定要注意,不然孩子学到的不是老实,而是察言观色。是否发觉到现在的孩子眼色观察的能力特别强?这样不好,因为人如果不老实,人生会有很多问题产生。

    我们自己守信了吗

    我们要反思,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之命、父母交代我们的事,有没有“行勿懒”?我们面对亲友所答应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跟谁?跟最亲的父母,跟先生、太太。对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结果我们反而很容易对他们不守信用,什么原因?因为对客户不守信义就没有钱赚,对父母不守信义还可以找找借口,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对父母更要守信用,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对一切人也都要守信。

   
始吾已心许之 岂以死背吾心哉

    “凡出言,信为先”,我们要言而有信,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履行。古代人非常信守承诺,在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他在出使的过程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请他吃饭。在吃饭时,徐国国君一直盯着季札腰带上面的宝剑,季札看到国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爱这把宝剑。但是按照礼仪来讲,代表国家的使者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季札就在心里想,等我完成任务以后,再将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

    季札出使鲁国之后又经过徐国,他就要去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可是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就到他的墓前给他行礼,行完礼,把他的宝剑挂在墓旁边的树上。他的仆人一看,就对他说:“主人,你这样做太过了,你也没有答应要把剑给他,纵使你已经答应要给他,但他已经死了,根本不必要再把剑挂在那里。”季札就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经起念要送给他,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而违背了我心中的承诺?古代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修。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自己觉得很惭愧,有时失信,第一个念头还会想如何去解释,比起古人,确实感受到有一定的差距。有差距才有进步,我们时时去体会圣贤人做人的存心与分寸,自然就能“德日进,过日少”。

   
读书人言行不一是文化废弃的根源

    我们回想一下,当初文言文被废除,原因是在于没有人阅读文言文吗?不是。反而是读文言文的人带头把它废除了,所以书读多了并非有用。《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些中文硕士、中文博士是用它来增长浮华,用来获得自己的名闻利养。当他没有力行,他对那些道所理解的就是空的、虚的。当他去教中国文化时,接受教育的人心里是怎样的感受?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不是弘扬文化,而是毁谤文化。

    确实文言文会遭遇如此的浩劫,问题不在那些废除文言文的人。那些废除的人只是导火线,真正的原因何在?是读书人言行不一致。假如读书人都能把《大学》、《中庸》、《弟子规》表演出来,接触它的人会不会将其毁掉?不可能!甚至会起而效法。我们看看几千年来,这些奉行圣贤教诲的人,都得到万民的拥戴。

    海口出了一位名臣,明朝的海瑞,我们都听过“海瑞罢官”。我到一个地区去,很习惯去参访当地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因为有他用自己的心所写下的历史,有他用真诚心对于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奉献。我们可以去“见人善,即思齐”,也可以了解到他在当地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走进海瑞墓,看到了两行字非常震撼。海瑞说到:“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从他这两句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他非常清廉的德行。

    我看到海瑞这样的气节,又看到他一生的事迹很感动。海瑞到一个地区去做官,他还没到,当地的贪官污吏还有恶霸,都赶快溜之大吉,因为他们知道海瑞是刚正不阿。只要海瑞所到之处,人民都是普天同庆的欢迎他。一个真正把圣贤教诲做出来的人,有没有可能被人反对?不可能的。海瑞最后在南京任职时去世,中国人非常强调落叶归根,家人把海瑞从南京移回海南。当他的灵柩在南京城移动时,所有的人民都自动穿着孝服,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伤。我们从这里看到,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会赢得民心。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会被废除,不要怪别人,怪我们所有读圣贤书的人没有好好把它表演出来。所以只要我们现在学一句做一句,相信一定可以扭转世人对于文化的误解,而且会更进一步起而落实学习效法。我们生起了一个要为家庭、为社会、为祖宗而付出的心,我们就要时时信守自己的承诺。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无欺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无欺,不能挑对象。不是做生意才童叟无欺,应该是对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虑清楚再答应。所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只要答应了,就不可以后悔。汉朝有一位太守叫郭伋,在他路过自己所管辖的区域时,有几十个小朋友都围过来跟他问好,小孩子很天真地对郭伋说:“太守,你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来?”郭伋对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话他没有怠慢,他在心里开始计算下一次再回到这里巡视的时间,然后就跟孩子们讲了那个日期。

    等到他与小朋友们相约的这个日子,他就提前一天赶到这里,他的随从以为大人要进城,就直往城里去,郭伋说:“不行,我已经跟孩子们有约在先,所以今天我们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住一晚,等到约定的时间到了,我们才进城。”第二天,郭伋一行赶到与孩子们相约的地点时,这些孩子果然也在那里等他。汉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对郭伋非常尊敬,还称赞他说:“贤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经到了极至,没有缺陷。郭伋最后活到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所以,我们对于信用的承诺,要不分年龄、贵贱、行业去落实,我们的人生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可免祸消灾逢凶化吉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假如不守信用,还要找一些欺骗的言语来掩饰自己的失信,那就会造成“倘掩饰,增一辜”,到最后别人又了解到你不愿意承受自己的失信,你的名声就会愈来愈差。当你确实很想守信,但刚好在你生命的旅途中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而让你无法实现诺言,这时怎么办?世间事有一个字可以解决,就是“诚”。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能坦诚布公,当对方真正了解到你的情况,又了解到你的诚意,对方也会退一步,这是你的真诚心帮助了自己。可是假如你继续掩饰,对方就会愈来愈愤怒,到时就难以收拾。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亲人背负了很多债务,他想到自己有责任去偿还亲人的债务,但他很紧张,唯恐对方对他的态度不好。他的朋友建议他,就坦诚跟债主们谈:“你们现在做恶劣的报复,你们得不到好处,我也得不到好处,我现在是诚诚恳恳来还钱,我一个月可以还你们多少。”在朋友的建议下,他跟债主们很坦诚的沟通,结果债主们很愿意接受他的坦诚,事情就这样顺利解决了。所以,处世做人的方法,不要想得太复杂,应该是用诚信去对待。

    信是信义 谨守道义、恩义、情义

    做人做事不但要讲信用,而且要有信义。信用就是言而有信,信义就是做人做事要有道义、恩义、情义。虽然父母没有跟我们说“你要孝顺我们”,但是我们心里时时想着要孝顺父母。像君臣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虽然没有对你说“你要效忠我”,但是我们心里时时想着要忠于职守。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与道义,虽然没有付诸于言语,可是却时时不敢忘记。像朋友之间,在相处过程中,他可能载送我们一程很长远的路途,下车的时候,我们也很感激说:“谢谢,谢谢!”朋友会说:“用不着感谢,我们是好朋友,不必如此客气。”这种朋友的道义是时时放在心上,不需要言语的承诺。

    寿昌弃官寻母

    古代的孝子,心里时时记住做人的恩义、情义。宋朝有个读书人叫朱寿昌,他母亲不是父亲的元配,而父亲的元配对他母亲很排斥,就设计一些方法逼他母亲改嫁,所以在他七岁时,母亲就离开他了。等他长大以后,念念想着要接母亲回来奉养,但是一直未能如愿,经过了五十年的寻找,都没有找到母亲。那时他也有了很不错的官职,可是在他的心里却一直想着自己这一生不能奉养母亲而难过。于是,他下定了决心,把官职辞掉,对家人说:“这次我去找母亲,假如没找到,我就不回来。”

    朱寿昌走在路上,突然下起雨来,他就停在当地避雨,刚好遇到很多人,朱寿昌就礼貌的向人打听有没有看到像他母亲这样的人,恰巧他的母亲就在此地。这是孝感天地,因这分孝心感得上天降下雨来,成就了他这分孝心。由于他母亲改嫁,又有很多弟妹,他把母亲和弟妹都接回来奉养,共享天伦之乐。

    《诗经》也提到这种对父母的思念,对父母的情义。《诗经·蓼莪》说:“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一篇虽然是讲植物,说有些植物子株跟母株都连在一起,不能分开,而孝子看到植物的这些现象,就会思念到要陪伴父母。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古人对于父母的存心。

   
庭坚为母涤溺器

    宋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黄庭坚,他虽然官做得很大,但是每天回家一定要亲手帮母亲洗便桶,纵使仆人再多,这件事他也不愿意别人来做。黄庭坚天天亲手帮母亲洗便桶,就是念着父母的恩义、情义,这也是为人子的道义,所以他每天要是没有做件事,心里就不踏实、不舒服。其实,为人子者能做到奉养父母,内心就会很踏实,奉养父母是最大的福田。

   
假如我有一杯水喝 我的母亲一定有一碗饭吃

    有一次看电视,看到艺人许效舜的一段谈话。许效舜在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前一天,到集集去拍飞鼠的外景。当地人带他们上山,到了山顶一看,本来有很多飞鼠的地方,却一只飞鼠都没有。这使当地人非常警觉,觉得这很怪异,就赶快下山。当大灾难要来的时候,动物都能警觉到而赶快逃离。这次灾难过后,研究人员去观察,没有一只野生动物受害。因为动物的欲望很少,每天只要吃饱就好,不会想去伤害别人,所以大脑比较清晰,对这种天地之间的波动比较敏感。所有的动物都知道了,只有人这一种动物不知道。可是到了半路,就发生集集大地震,随行的朋友都去世了,而许效舜却安然无恙。在那次专访中,许效舜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假如我有一杯水喝,我的母亲一定有一碗饭吃。”当我听到这句话,我就明白为什么他能逃过这次劫难,是由于他的孝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