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06讲-1


   日期:2018/4/1 21: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次偶然提到寒山大师,因为寒山同《法华经》与天台宗,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寒山诗非常流行,有人考证他有个哥哥,有个嫂嫂,因为嫂嫂对他不好,逼得他只好出家。听说是从他的诗里考据出来的,但寒山诗里讲到过老婆,难道他又讨了老婆?这些说法无从理喻,只好付之一笑。

  《法华经》上说五千比丘退席,他们愿走小乘的路线,这些比丘走的就是寒山拾得的路子。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大乘菩萨有时化身在小乘比丘中,也就是说,小乘的比丘众中,就有大乘菩萨的化身。可是,这些是无法考据的。

  中国的诗,不但是出家人的诗,在家人的诗也往往带些佛法,因为凡是诗词之学,照佛学来讲,都有一点慧业种性,悲叹无常,感叹世间一切都靠不住。失恋了,是爱情的无常,所以有《茶花女》、《红楼梦》等名著。寒山大师的诗,在悲叹无常方面特别多,走的是小乘路线。我们只看到他的诗美,没有看到他的“行”,我帮你们找出来: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寒山、拾得的了不起。

  寒山云:“还有什么诀可以躲得?”拾得就用弥勒菩萨偈回答:

  老拙穿破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他也无烦恼

  者样波罗密 便是妙中宝 若知者消息 何愁道不了

  寒山的行持,虽说是小乘的风范,我们做得到吗?所以只有顶礼膜拜的分。

  这是走绝对小乘的路子,你们自己去研究。

  上次提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一个故事,他说大通智胜佛,功夫那么好,在道场——不一定是在禅堂,或天台宗的观堂,只要我们坐在那里,一切清净,就是道场。什么叫“佛法不现前”呢?什么叫现前佛法呢?这值得注意,话头来了——广义地说,话头就是问题,你不要把话头就当作:狗子有佛性也无?这是小话头。这里现前的佛法才是大问题、话头。

  佛说:我爱一切众生,就同爱我的儿子一样,等于当年大通智胜佛爱他的十六个王子一般。但是孩子们不听话,自己家里有钱,却不要,只在外面乱跑。父亲只好在每个孩子的衣服里头,缝了一颗宝珠,等穷得没饭吃时,自己发现了,也就发财了,这是父亲的慈爱。

  迦叶尊者说:您大慈大悲,把宝贝塞在我们的衣服里头,我们却愚蠢得不知道。这就是中国文化有名的典故“贫子衣中珠”的来源。每个人都有财富,自己不晓得,所以变成穷人。这又是个话头。

  什么是我们的衣服呢?我们的肉体,妈妈所生,就是我们的衣服。这是一个假房子,里头有宝贝。“衣中珠”怎么找?《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品第八》告诉你——“内秘菩萨行”。中国道家讲“借假修真”。没有这件衣服,就没有办法找出真的。这一个东西是“内秘”,内秘之行,内秘菩萨行,秘中之秘,在自己内心找。

  “外现是声闻,”声闻众菩萨常常以出家相示现。声闻众的心行是少欲厌生死。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萨,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够彻底做到绝对无欲。“少欲知足”是头陀行。所以大家对出家修声闻众的修道人,不要过分要求。“少欲”已经很难了,“知足”更不容易。“少欲知足”是声闻众戒行之一。声闻众生是“厌离生死”,菩萨众则是“不畏生死”。所以少欲厌生死是声闻众、罗汉境界,如寒山大师等人行径的极果。

  “实自净佛土”,释迦牟尼佛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有净、有垢。但佛说:我这里就是佛土。为什么必须先由少欲厌生死去专心修证,才能达到净佛国土呢?这就是内秘之行,这个内秘是什么秘?又是一个话头。

  贫子衣中珠的典故,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及学术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常常可以读到。比如李后主死了儿子,就引用到这个典故:

  永念难消释 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 愁剧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 昏朦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 贫子正迷家

  这首诗是他亡国以前写的。李后主的佛学学得很好啊!佛学全通,和梁武帝一样,但政治搞不好,这是中国文化上一个重要问题。你们要注意,佛学是佛学,为政是为政。

  文学同修证的事相,有莫大的关系。说到见地、修证、行愿,世法与出世法都一样。后世禅宗兴盛以后,要评论一个人,先从“器识”看,器就是器量,识就是远见。任何事情没有远见,就没有伟大的作为。器与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器就是行愿,识就是见地。李后主这首诗很好,但是不像皇帝,像酸溜溜文人的诗。

  唐太宗的后代,有好几个当过和尚。唐宣宗未即位以前,就作过小沙弥,因为武宗要谋害他,他只好溜入空门。历史上的皇帝谥号叫宣的,都很了不起,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等。

  唐宣宗参禅是参通了的,他和黄檗禅师是同学,都是百丈的弟子。黄檗禅师知道他是皇家的宗室,不过,当他有什么不对的时候,还是照样给他一棒。两人有这样的因缘。有一次,两人同去游山玩水,到了一个瀑布旁边,宣宗说:我们俩来作诗吧!你先作前两句,我接后两句。黄檗就作了: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人作诗时,无意中把自己的见地吐出来了,黄檗后来就是一代大禅师。唐宣宗怎么接呢?他说: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黄檗立刻给他一掌,去你的!小和尚,你当不成佛了。宣宗接的这两句,是皇帝气派,他也在无意中流露出来。这个光头是暂时剃的,留不住我的,我会终归大海作波涛。唐宣宗当时还有别的好诗呢!

  日月都从肩上过 山河尽向掌中看

  描写他参禅所悟到的境界,也是后来做皇帝的气派。现在转回来讲《法华经》。

  贫子衣中珠的故事结束了,佛并没有告诉你衣中珠怎么找,这是“内秘菩萨行”。注意!父母给我们放了一颗宝珠在身上,你找不到,活该!父亲呢?过世了,他老人家不管你了。你把秩序这样一看,就发现《法华经》的编排非常精采。

  《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学”,就是修学戒定慧,譬如初果、二果、三果罗汉都还在学习阶段,如当时的阿难等。到了四果罗汉,功行圆满了,得果位,就叫“无学”。佛把有学和无学的弟子,一起都叫到面前来,一概授记,并且说: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佛法是真理,永恒存在于这个世界。佛说将来我过世以后,就没有正法,那只是方便说而已,那是不了义教。了义教的说法,没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时代。真理是永恒不变存在的,但要大家自己去找出来。所以“无学”的成佛,有“有学”的也成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证佛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证佛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