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律法师:切莫误解一门深入


   日期:2018/4/3 15: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个,现在我要了解,底下必需声明,我今天来演讲不是挑战传统,也不是跟哪一本注解过意不去,或者是跟我们当代的高僧大德有所过节,统统没有!既然佛教是依法不依人,那么简单讲:所有的佛弟子都有理性,理性叫做依法嘛,今天不要依人不依法,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既然依法不依人,无论是比丘、比丘尼,每一个人都常常这样讲;无论是在家居士,每一个人都常常这样讲:依法不依人。简单讲:既然口口声声都是讲依法不依人,那么就是:佛教,只要是佛讲的,就可以理性来沟通。所以今天我们不能用个性来修行,要用佛性,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自依止,用自己的般若智慧,依止自己的真如本性;法依止,依止佛陀的正法;莫异依止,其他的都不可靠。依靠你清净自性,摩诃般若,自依止,你要靠自己解脱;法依止,必需仰仗佛陀所讲的正法,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所以今天必需要这样声明。

  因为佛教几十年来,各人讲各人的法,当它有一些落差的时候,每一个人会有感性的作用,保有自己上人讲的话才叫做对;我师父讲的话才叫做对!甚至你要跟他讲正确的,他也会排斥,会排斥,会排斥。那么我们今天来讲,也是讲给有理性的人,肯坐下来听听看佛怎么讲,我今天所讲的,完全依照佛讲的,没有我个人的意见,没有我个人的意见,只是把四十年来的修行来告诉大家,跟大家汇报一下而已。

  接下来,我在文殊讲堂,创立了二十三年来,有一天有个居士来,我就问他:大居士!怎么用功?他说:我诵《地藏经》,我专诵《地藏经》,我一门深入。我说:嗯?(师父右手捂胸,表现出很吃惊的样子)那就随喜吧!他说:师父!有什么问题吗?没有,没有。经过了几个月,就来了另外一个居士,我说:大居士,又怎么用功?他说:我专诵《药师经》,其他不看、不听、不闻,我专诵这一部经,我一门深入。我心头一震:这个怎么跟一门深入有关系呢?你是专诵一部经典啊!经过了一年,我说:你怎么用功?我念一句佛号、诵一部经典,我一门深入!我说:糟糕了!这么一个简单地“一门深入”,竟然有如此众多的人去误解佛的意思,佛讲“一门深入”不是这个意思,它有依据的,它有经典的,它有出处的,号称大乘佛教这么多的人,我觉得这个事态严重,问题很大,这个问题很大(众鼓掌)!

  “一门深入”有没有依据?有!有没有出处?有!现在就开始要讲这个了,我已经跟你事先声明了,依法不依人,你今天要冷静听听看佛怎么讲?我依据佛讲的一门深入来告诉你,你接受,你有善根;你觉得说:我不接受!那是你的权利;但是今天主办单位请我来演讲,当然我也是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给他一个正确的讯息,告诉你一门深入是什么意思。

  “一门深入”这个名相有出处否?有!有根据否?有!不要忘记,佛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现在我们理性来讨论,一门深入,重点在于解六结、越三空。“一门深入”出自哪里?出自《楞严经》。“一门深入”出自哪里?出自《楞严经》的奢摩他、三摩、禅那里面的二十五圣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二十五圣。

  “一门深入”,现在圆瑛法师的注解:因为《楞严经》大家都看圆瑛法师的,出自圆瑛法师注解的《楞严经讲义》第869页,我连第几页都告诉你,869页。中间这一段经文,反流照性,这一段才叫做一门深入,我把它念一遍: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即灭,寂灭现前。

  这一段是“一门深入”。慢慢来简单解释一下。(众鼓掌)

  “一门”不是指地藏法门,不是指药师法门,不是指专念佛号的净土法门,“一门”是指耳根门,耳根,耳根门。这个耳根门如果攀缘外在的声音;外在的声音不是动就是静,在佛教列为尘,根缘动尘跟静尘,尘就是染污的意思。

  动尘跟静尘叫做出流、生死流,出流叫做生死流,根缘尘,内心动荡不安,就是中间识心一直分别,根尘连接,心中识心分别没有休歇,这个叫做出、生死流,就是所有的众生生生死死,是因为缘这个外境。

  耳根,诸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称为六门。娑婆世界里面,耳根最利,所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耳根圆通章讨论到,耳根缘动尘迷失了,缘静尘——没有声音叫做静尘,没有声音在佛教里面来讲、经典里面讲叫做尘,也是会染污我们,也是尘。

  根缘动尘、静尘,然后耳根……(师父伸出大拇指)诸位!现在不是,现在是反流照性,就是修行人不要攀缘外境,要往内观照,往内观照,叫做反流照性。反流照性,我解释一下:初于闻中,就是我们的听闻,也可以解释作我们的听闻,以前是听外面的动尘跟静尘,现在放弃动尘跟静尘。入流亡所,境界是所缘的,入流,不是出流,出流是生死,入流就见性,入流就是不听外境,入流亡所,“所”就是动、静。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当根不缘尘的时候,识心不生,入于寂灭,这个就是人空,证阿罗汉果。如是渐增,慢慢地功夫渐增,闻所闻尽,能闻跟所闻都不可得,就是根也要放下,根是能闻,所闻就是动、静。尽闻不住,闻性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有的闻放下,动、静、根,尽闻不住,不住就是不著,不著。觉所觉空,觉,能觉跟所觉都不可得,这是指菩萨进入法的……法执的菩萨位,能觉跟所觉空,也不可得。现在就是唯独存在内心里面的觉跟所觉,也不可得,这个觉还是要放下,就是空觉极圆,把这个觉性空到底,达到了极圆;空觉极圆,就是这个觉悟空到底,能觉、所觉不可得;可是,又落入能空跟所空,空所空灭,能空跟所空都空无自性,都不可得。最后一个: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所以,一门深入是解六个结,“结”就是心中打结,烦恼的意思。从凡夫;现在讲耳根,从凡夫一直到成佛,有六种结要打开:一、在动、静如如不动;在根无所能缘;觉——没有能觉、所觉;空——没有能空、所空;灭——就是能空跟所空当体即空,这个灭不是灭掉空,而是空是空无自性,诸法空无自性,当体即空,这个叫做灭,如果把空灭掉,又变成生灭。越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人空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法空就是根、尘、识一十八界都不可得;空空,不可得的空也放下,没有能空跟所空,生灭既灭,寂灭就现前,寂灭就现前。

  在座诸位!这个《楞严经》耳根圆通章,我们在文殊讲堂讲了二十一个钟头,二十一个小时,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二十一个小时,何况说我们今天来只有两个半小时,时间这么短,时间这么短,如果今天你要一直在这里发挥,那么,十次你也讲不完。好!所以我今天,因为我觉得事情还是满多人曲解的,这么多人对“一门深入”这个名相误会,我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提出来讨论一下,认真,让整个佛教出家或者是在家,彻底地了解佛意是什么。

  再简单重点:诸位!不是诵一部经叫做一门深入,不是念一句佛号叫做一门深入,今天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在这里赞叹你,你有善根,了不起,了生死有望,但不能挂上“一门深入”这个名词,这个名词不是用在这个地方,名相不是用在这个地方。在座诸位!“一门”是指耳根门,今天你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叫做一佛专念;你专诵一部经典,叫做一经专诵,专诵,专门诵这一部经典,跟一门深入扯不上关系,深入是对浅出讲的,由浅入深叫做一门深入,解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越人空、法空、空空,功夫愈来愈深,叫做由浅入深,才有一门深入。

  如果说,在座诸位!我必需声明:我赞叹念佛、也赞叹你诵经,赞叹诵经,我们文殊讲堂也是念佛、也是诵经,诸位!不能误会我,我必需告诉你:这个名相不是用在这个地方,你用错了名相,会闹笑话的!身为一个佛弟子,大乘的佛弟子,在今天五十年来,大乘佛教这么兴盛的一个台湾,对一个基本的“一门深入”,四个字而已,就扭曲到这么严重,这个实在是说不过去,说不过去的。所以,很多的居士来,来到我这个前面,都一直讲这样叫做一门深入,我实在是百思不解,这个跟一门深入没什么关系的。再强调一次:我不反对念佛,也不反对诵经,我赞叹念佛,同时也赞叹你诵经,你要怎么修行这不关师父的事情。诸位!今天有一个居士念佛念了二十年,来到文殊讲堂,我就问他:你怎么修行?他说:我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其他不看、不听、不闻,我一门深入,我专修,其他不看、不听、不闻。我说:我现在问你一句话,你要手摸着良心跟我回答。他说:好!我现在问你:你这二十年来,你有没有犯过杀盗YIN,轻微的?他说:有!好!我说:那你叫做夹杂而修。再来,你内心里面有没有起过贪嗔痴?你老实告诉我,你念佛念了二十年,你讲你是专修,你有没有?你讲!他说:有!我说:那个叫做夹杂烦恼而修,对不对?专,内心里面无妄叫做专。

  在座诸位!我们今天一定要弄清楚,佛法它是心法,今天我们修任何一行,我们都赞叹,八大宗派我们也随喜,也随喜;但是,一定要了解,内在里面的烦恼,如果你一直念佛一直压抑,念佛一直压抑,诸位!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我们要一边念佛,要一边开般若智慧,对不对?要解如目,要行如足。我再强调一遍:我绝对赞叹念佛,也绝对赞叹你诵任何一部经典。为什么赞叹呢?因为怕众生误会我,会误会啊!对不对?记得!念佛的时候要用大般若智慧去念佛(众鼓掌),这个才对嘛!诸位!没有妄想心,用般若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个就真正的专念了。对不对?所以,要用般若智慧念佛,要用般若智慧去诵经,这样才是佛弟子嘛!是不是?我们佛弟子不能闭门造车,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心法,要听经、要闻法。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那个大学的教授都鼓励我们,说:你们这引起大学生,要尽量去听中国人演讲,这引起学者、教授都是三、四十年的经验,集中在两个小时讲给你听。我今天也是,我集中了四十年的经验,我讲给你听啊(众鼓掌)!我的心,佛陀很清楚的,我不是来跟哪一个法师过意不去的,我希望既然称为大乘佛教,就应当有大乘菩萨的雅量、理性,还有大乘菩萨的摩诃般若大智慧,这样才不会愧对佛陀。关起门来修行没有关系;但是,内心里面要有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所以,我们指“一门深入”。再强调一遍:我不针对任何一个法师、道场、宗派来讲的,要针对佛的正法。它的出处再讲一遍:“一门深入”,出于《楞严经讲义》869页中间的经文:

  反流照性,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个叫做解六结,越三空,反流照性,一门深入。反流,如果是生死叫做出流,根缘尘叫做出流;现在反流照性,照性,性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盘妙性。所以解六结,越三空,叫做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指的是耳根门,耳根门。而这个耳根门,当然进去本性,本性都一样,眼见性叫做眼见,如果开悟在眼叫做见性;如果你大悟在耳叫做闻性;在鼻叫做嗅性;在舌叫做尝性;在触叫做触性;在意叫做本性,真如本性。所以,如果到究竟义就没有分别,就没有任何的分别,统统同一个本性,统统同一个本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