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06讲-3


   日期:2018/4/3 21: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时进入了第十二品,“提婆达多品”,多宝如来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后,热闹了,各方的菩萨都来了。东方国土的佛也来了,这国土的首座弟子叫智积菩萨,意思是智慧的累积。释迦牟尼佛的首座弟子,是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智积菩萨一到这娑婆世界,看到这里惨兮兮的,正是未开化地区,非常落后,就告诉他的佛:我们回去吧!东方的佛说:慢点!你还没有看到清净面,没有看到他们的净土。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从龙宫出来,两边菩萨一看,果然相貌不凡。智积菩萨便问: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他说:你们这个娑婆世界多苦恼啊,这里的众生好度吗?言下之意,这里的众生一定是很难度的。

  文殊师利代表发言:我刚从龙宫回来,龙王有个公主,年始八岁,智慧利根。注意这句!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她知道众生起心动念,每个众生的生生世世行为,她也能知道。已得陀罗尼,已得总持的法门,就是抓住大要点了。

  “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这是指智慧方面的成就。至于功夫方面:“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她当时就顿悟了,到达第八地不退转地菩萨。“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这是菩萨境界的慈悲。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为什么我把这段摘录下来?为了让你们多一个学佛的榜样,因为每一句话,都包含了见地、修证、行愿在内。

  结果智积菩萨不相信,因为根据佛法,没有女性成佛的。女人五漏之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于是文殊菩萨叫那个徒弟龙女:孩子,乖乖,你过来。龙女见过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后,献出了她最宝贵的一颗宝珠。中国文化中有句“骊龙之珠”的说法,据说龙的颈有颗宝珠,那是她的命根,是她的生命,修炼的精华,她将这无价之宝舍掉了,供养这两位佛。释迦牟尼佛赶快就收下了,别人的供养他还会考虑要不要呢!龙女对智积菩萨说:“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意思说,一切人的罪相、福相、善相、恶相,各种心性状况,都看得清清楚楚。智力慧见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每个人的本性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个人都是佛,本来就是佛,你却没有找出这个关键来,这里还会有男女相的差别吗?

  “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在《法华经》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法身的相,不是报身。换句话说,龙女批驳智积菩萨着了相。

  “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就是说,成不成菩提你怎么懂?只有成了菩提,悟道的人彼此才会懂。

  “我阐大乘教,度脱众苦生。”她说:我有这个功德,我就是佛。于是佛就为她授记,等她讲完,珠宝一放,她马上到南方无垢世界,现身成佛。为何不在东方、西方或北方?为何一定要在南方?因为南方是光明清净的世界。佛法的方位数字,与易经的方位数字,都是很奇妙的,大通智胜佛有十六个王子,不是十五个,也不是十四个,龙女呢?八岁在佛,二八——十六,功德才圆满。

  龙女献宝珠又是一个大话头,这一段完了,《法华经》的重点也结束了。我们现在只是先讲资料,以后再慢慢讨论。最重要的重点,是地上涌出多宝如来的宝塔,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再来就是文殊师利引出来的龙女献珠,立地成佛的顿悟法门,没有说女性不能成佛。真正的一乘佛法,并没有男女老幼的分别。龙女八岁成佛的典故,就是出在这里,华严经也提到过。

  接着是《持经品第十三》、《安乐行品第十四》。在《安乐行品》中,文殊菩萨为请法之主。《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品》,是释迦牟尼佛为消除他方菩萨的误解,以为娑婆世界无净土,而指示大菩萨们裂地涌出,遍满虚空,把他方菩萨看呆了。原来释迦牟尼佛已在娑婆世界,教化出那么多的菩萨来,但不是这个土地哦!是心地,个个都是佛。

  两方的菩萨见面,佛与佛见面,都有两句问讯话:“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否?”你说佛没有烦恼!其实,教化教得他烦死了,这不是我讲的,佛经上都有记载,释迦牟尼佛烦得都想逃。有一次,释迦牟尼佛溜到山里头,结果碰到一头大象王,后面带了五百只大象,象集在一起,专爱打架,吵得不得了,象王也烦死了,也溜走了,两个碰了头,释迦牟尼佛摸摸象王的头说:此时我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烦死了,后面跟着一堆。

  所以,不要以为成了佛就没有烦恼。报身在这里,还是受这世界许多牵累。

  “安乐行否”,是说幸福吧?平安吧?

  “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你所教化的,听不听话呢?

  “不令世尊,生疲倦耶?”你不至于因为教化,而厌倦了吧?这都是经验之谈。孔子能诲人不倦,确实称得上是位圣人。教化人常教得烦死了,连自己都不想活了,就如辛稼轩的诗:“此身遗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却大难。”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魔境。

  下面跟着《如来寿量品》,乃至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都是《法华经》的附属文章,大家自己研究,我们讨论《法华经》就到此为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证佛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证佛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