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培植子女人生福基


   日期:2011/2/28 17: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小接受圣贤教诲

    “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所培植的就是一种善愿善念时,那他的起心动念都是在增加自己人生的福分。很多人认为,人的一生是要工作才会对社会有帮助,人老了以后,就无法对社会尽自己的心力了,一个人从二十岁到六十岁这四十年,才是造福社会的黄金时段。其实,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圣贤教诲,那他造福社会的黄金时段绝对不只四十年的光景。

    有一个孩子才两岁,他学完第一节《弟子规》的课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就问他:“你今天学了什么?”孩子不假思索的立刻回答:“孝顺父母”,这四个字铿锵有力,父母听了很高兴。第二次回来,父母都没有叫他,他马上去倒水给爸爸妈妈喝,这是他第二节课学到的东西。所以,一个接受圣贤教诲的小孩,从小就在利益家庭,也在利益社会。

    一个孩子假如从小接受圣贤教育,他的生命绝对不是从二十岁才开始发光。从几岁开始?如果这位妈妈怀孕的时候,就知道给他播放《弟子规》,给他听这些圣贤经典,这个孩子从出生就可以弘扬圣教,他的生命可以从小就有价值。从小读圣贤书的孩子,长大造福社会,他的智慧会与日俱增,他会愈老愈值钱。走到哪里,很多的后生晚辈都要亲近他,因为亲近他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所以,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的生命不是六十岁结束,而是无论多老都很有价值。

    我们的老师释净空教授,今年已经八十三岁,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群的学生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诲,不只是我们中国人希望得到他的教诲,现在世界各个宗教、种族都非常希望能亲近这位长者。所以,他的生命不会结束,因为他的教诲是从真诚心中发出来的,真诚心超越时空。《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真诚一定可以成就事情,而且至诚如神,至诚可以感通。用真诚心所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影响力。因此,孔老夫子是否离开了世间?没有!他的精神长存,垂范后代。

    家长要有正确的认知

    范仲淹还活着吗?在二零零二年,大陆举办了一场全球华人读经的活动,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尼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来到了山东曲阜。其中邀请了一位特别嘉宾,他就是范仲淹的嫡传后代,八百多年以来,范仲淹的后代代代都很有成就。我在演讲中结识了这位范仲淹的嫡传后人,他的脸大大的,耳朵耳垂很大,一看就是富贵相。范仲淹的教诲,八百多年来还影响着他的后代子孙。这位长者在山东曲阜的活动中,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谱成一首歌,而且上台演唱,当他唱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相信范仲淹在天之灵,也会觉得他这一生真正有价值,没有白来。所以,当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就知道用真诚、爱心去经营人生,相信他这一生的价值会永垂不朽。

    当你是为人父母、为人长辈,你究竟要让孩子经营出什么样的人生格局,这个很重要!你是希望他能垂范后世,还是希望他不要饿死就好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后代子孙。做人要有志气,当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可以解决这个社会跟世界的问题,我们应该责无旁贷,要勇敢走出来。勇敢走出来也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从哪里开始?从自己修身开始做起,很多大事业都是从小处着手,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大学》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就是说,无论他是国家领导人还是贩夫走卒,要想把国治好、把家治好,下手之处何在?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当你有道德、学问,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使是很复杂的事,你把它抽丝剥茧,其实很简单。

    孩子从小有这样的存心,他已经在为家庭、为社会树立很好的典范,所以他的生命是从小开始产生价值。一个孩子从小知道“读书志在圣贤”,要把所学的道德学问奉献社会,当他有这样的做人处世的态度,那他一踏入社会就不会为自己着想,而是为社会付出,贡献他应尽的本分。量大福就大,有这样的心量,福一定大,等他进入晚年,福自然就来了。

    相观而善

    有个孩子才两岁多,他第一天上课,看到老师请了很多同学上台分享,在这周做了哪些孝顺父母的事情。学问贵在力行,学了以后,回到家里就要好好落实,所以很多同学说,他帮父母端洗脚水,削水果给父母吃。这位两岁多的小朋友,看到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做到了这些孝行,让他生起效法之心。所以,大人教小孩是一个方法,小孩教小孩又是另一个好方法,所谓“相观而善”,他会互相观摩。这个孩子回家后,马上拿着茶杯去端开水给父母喝。

    他两岁多就有这样的存心,他已经在培植自己的福分。而他这样的行为是修身,也会感动他的父母,连两岁的孩子都知道端茶给父母喝,都知道处处为父母设想,相信他的父母也会感觉连孩子都这样,我自己更加要积极力行孝道,所以这个孩子已经开始在齐家。这个事例,我在中国大陆已经讲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于还扬名海外,讲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因为有这个孩子真实的修身功夫,我们才能推广这些事例,让更多人、让天下人都能引以为效法。

    福田靠心耕

    很多朋友说:我又没钱,如何种财布施的因?财布施绝对不只是钱而已,财布施有“内财”布施与“外财”布施两种。我们工作很努力,这是内财布施;劳力、经验、智慧,都属于内财布施。外财布施指金钱跟物品的布施。钱财的布施是不是捐的钱财愈多,福报就愈大?不是!我曾经看过一则报导,有一对农民夫妻,年纪很大,刚好他们家附近要盖医院,他们就把一生的积蓄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大企业家捐几十万,他们也捐几十万,哪一个福报大?农夫是把一生的积蓄布施光了,他那一分爱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而企业家的几十万,对他来讲只是零头而已。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当我们能尽心尽力去布施,无论钱多少都可以种无量的福分。

    古代有一位女子,经过一座佛寺时,她就进门很虔诚的礼佛,而她身上只有两文钱,就完全奉献出来。方丈看了很感动,亲自出来为她念佛祈福,帮她回向。她后来成为皇妃,她富贵了,就拿着几千两银子来布施给这个佛寺,结果方丈没有出来,而是找了他的徒弟出来帮她念经回向。这位女子很好奇,就向方丈请教说:“以前我捐两文钱,方丈亲自帮我忏悔回向,现在我捐了几千两银子,何以叫徒弟出来帮我念经回向?”方丈告诉她:“你以前供养的两文钱是发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来帮你回向,对不起你。这一次你虽然供养了几千两银子,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前一次那样真切,所以请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一个人的福田根源在于他的存心,只要有这一分真心,懂得常常舍财来救济他人,福报点点滴滴都在积累,自然果报就会现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