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27讲


   日期:2018/5/8 21: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本讲内容:1、一知与色身;2、一知与思;3、修持的初步;4、作意、假观、所缘;5、假想产生的魔境;6、守着灵明清静;7、不守灵明清静;8、漏;9、任脉的变化;

  今天推开资料来做实际的结论。

  上次提到我们刚上坐时,两条腿一盘好,第一念之间,没有特别刻意去做功夫,比较清净的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知觉的,一部分是感觉的。

  知觉的状态偏向于精神、思想;感觉的状态则偏向于身体。

  上次在五蕴方面,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后来有位同学提出异议,他说,老师,您平常不是讲,知道的这一个“知”是毛病,是无明吗?现在在定中,假定还有这一知,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吗?

  上次我曾说过,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现在这位同学提出来: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清净的那一知,应该属于不究竟,比如心经上不是说“无智亦无得”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对,这一知的确是一个问题。拿现实来研究,比如我们不管有修持或无修持,我们现在这一知很清爽,或坐在那里得定。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生命还存在,肉体还没有毁坏,脑神经还健康,所以才可能有清楚的这一知。假定我们的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还存不存在呢?如果说我们死亡了,或者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跟着脑神经的死亡而死亡,那么我们说了一辈子的佛法,不是自欺了一辈子吗?那又何必去做这么一个功夫呢?把一生的时间、精力都投资进去,结果是没有用的。

  假如说,我们的脑神经或身体死亡以后,这一知另有超脱的境界,那么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需要拿佛学、禅学的道理作解释,那些解释太虚玄。你说,你死后一定到那里,别人可以不接受你这句话,因为你现在是活着讲的。死后究竟如何解脱呢?那么你说,到时候你证明给我们看,但是你给我们证明,我们又看不见,你已经死了,我们又无法找你,那么这个证明如何办呢?这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一知,灵明清净的这一知,就是靠我们这个色身、四大、五蕴在绝对健康状态里头形成的。

  问题来了,比如道家修气脉的人,密宗专注于气脉修持的人,气脉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现有的生命绝对的健康、绝对的清净,甚至于超乎平常的健康、清净。所以,你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境界,是由于你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境界是由生理来的,靠这个生命——四大、五蕴存在来的。如果四大、五蕴毁坏了以后,这一清净、灵明也都没有了,那么这就不是唯心了。

  如说那个时候我清净灵明,而且离开这个生理,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后,仍会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说法,如何拿出证明,是个重大的问题。

  目前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初步只好保持这一知。当然这一知是第六意识清净面,这一知也是第六意识,而非究竟的。换句话说,这一知在唯识中属于“思”的方面。这一知,我们在静定中,有个清净灵明的这一知,昏沉来,知昏沉;散乱来,知散乱;烦恼来,知烦恼。这一知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过去有一位禅师,因看《楞严经》而悟道,他就是看到这一句话。他看到这里时,突然有个灵感来,把标点另外点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标点一改,就变成了:有一个知见存在,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一个知这个清净的,就是无明妄想;知见无,这个所知的境界都空了,连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见到这样,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后来他的法号就叫“破楞严”。

  现在来讲修证的功夫。前面提到过,分两面处理,一个是知觉方面,一个是感觉方面。

  已经证到的人,或任何一个完全没有入门,甚至连静坐都没有经验的人,应该从哪方面开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从知觉部分。悟了道的人,还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再来求证;没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经过这个修持,以求真修实证。

  问题是怎么样去修证呢?首先就要把我们第六意识这一知,自己假造一个所缘境界,先假造一个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为什么叫它是假造呢?拿佛学唯识的名次就叫作意。(换名词就好听了,所以我们学佛学道,不要被名词所骗)先要作意,比如念佛,这一句佛号是作意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我们听过以后,接受了这个方法,自己在意识上建立一个佛号,这是作意。学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差不多所有的咒子有三个基本音:唵嗡、阿、吽。唵(音嗡)现在大家都念成唵,阿字念成ㄜ。为什么演变成这样?有个原因,我们现在不管它。)观想也好,这都是作意,造一个所缘,乃至学禅人的参话头也好,甚而完全达到三际托空的境界,统统都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在第六意识中,自己认为这是清净,这是空。连天台宗的止观听息,或观音耳根法门等等,这些所有的方法,综合起来,都是唯识学五遍行的“作意”。

  天台宗所谓“假立”,就是空、假、中三观的“假观”。假观是建立一个所缘,本来没有,由无中生有。意识中原本没有,而去假立的一个东西,这种假立的方法,就产生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比如道家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女人决不可守下丹田,稍作意下丹田,会出毛病,很严重的。假定女人要作意身体上,只能够守中丹田,也就是胸部以上。)及守窍、守光、炼气、存想,统统是作意,真是八万四千法门。但不管如何,都是先找一个作意。

  尤其在座一些老修行们,稍有所得,半途打了退票。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是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所以佛家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基本在于作意,要先找一个所缘作意。

  我常劝大家走念佛法门的路子,照十六观经的修法去修,不管你修禅宗、净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法门——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先拴在一个缘上,求到止。所以,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悟了这个理,认为对了。老实讲,你检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没有停止过,都在散乱中,你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拴在一个缘上,自己假立这个缘,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假如你观想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任选一尊,如果观不起来,可观想佛印堂前面这一点亮光,或者顶上一个圆光,或胸口的卐字,先抓住一点,这是假立。

  我们修持怎么修呢?三个步骤。

  · 第一,照静坐的姿势,把身体坐好。

  · 第二,训练自己把自己的意识,所有的思想习惯都排除了,排除得一干二净。(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排除了也好,排除不了也好。

  · 第三,意识构想一个东西,当然最好是想佛像,想光明点,想象一个东西摆在前面或者上头,永远不动。

  比如你观想一个球在前面,忘记了身体,意识上只有这一缘。假如想到这个佛象时,哎呀!佛对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头了,那是第二个念头了。你只要想一个佛,或者观想一个日轮,或观想一个星光,只有这一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才叫作得止,得定。没有经过这样的修持,你佛法讲得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也是没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脱不了轮回,不能超凡入圣。

  观想下方也有道理的。你说观想下面不恭敬,十方三世都有佛,下方也有佛,怎么叫不恭敬?

  《笑禅录》里有一则笑话:一个小孩尿急了,跑进大殿,当着佛,把裤子一拉,撒尿。和尚气得骂,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里屙?这笑话里头含有真理,可也不是笑话。

  我当年学道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观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这个虽然是外道法,但这个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压的人,以及神经快要爆炸的人。我们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压反而弄高了,因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这个法子对治。

  我当年什么都去学,不管有道无道,都要向他们摸索一下。另外有一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

  总之,不管走那个路子,先要建立所缘。唯识叫“作意”,天台宗叫“假观”。换句话说,你真把假观修成功了,同楞伽经的意生身有关。学禅宗的人悟道后,如果不懂意生身,是没有用的。悟了那个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证意生身,你那个悟到的空性,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必须要找个所缘。

  现在一般人学禅,盘起腿来,坐上半个钟头也好,一个钟头也好,都在内守幽闲,也就是大慧杲骂的默照邪禅;再不然就是空心静坐,连顽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所缘。这个有所缘,就是知觉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识知觉部分,缘在一点上面。假定有大根器、大气魄的人,就这么一路下去就成了。因为这一所缘当中,就包括了三止三观。

  先是这一念无中生有,观起来是假观,就是作意。把它观成了以后,身心忘了以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就是“空观”。那个空就不是我们现在意识所想象的空,因为我们现在意识想象的空,离不开脑子心理所造作的空。到空观现前,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过来,空有双融。在学理上叫做“中观”;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变化无量。总之,非经过这个修持不可。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个同学说:初步这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非究竟。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这一知,就是究竟。讲这一知非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讲这一知是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讲这一知即是无明,是对凡夫而言;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在,是对大觉、大正菩提而言。理论到此为止。

  现在再回头来讲,我们修止,必须要修所缘,意识假造一个东西。比如缘呼吸,为什么要心息相依呢?就是把呼吸变成一个所缘的对象。

  但是,不管你缘在哪里,马上有个现实问题会来,就是你的知觉始终被一个东西拉住,也就是感受,被那个受阴所发起的感觉拉住了。我们盘起腿来,都在搞身体的感觉,腰发酸,腿发麻;再高明一点,觉得这时清清净净;这清净也是感觉上发出来的。我们多半被感觉拉着走,再加上看过道书,学过密宗,唔,要同夹脊了;嗯,命门这关通了;都是第六意识后天加进来的知识配合,在那里制造境界。打坐坐在那里忙得很,开道家的研究会,开密宗气脉的研究会,然后自己还要加上注解,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幻想又加上注解,而且把这个当成功夫。真讲修持,要严格检查自己的这种心念,大家要注意。

  你必须坚定于所缘,不被气脉的感觉牵走,身上有一点感觉反应,要统统不理,这个地方就要靠智慧解脱了。真达到不受感受的牵制,真能不理这个感受时,真气脉就来了。这时候,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道理,同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一样,凡夫有凡夫的四加行,声闻有声闻的四加行,缘觉菩萨有缘觉菩萨的四加行。

  所以道家有个名称叫“九转还丹”,等于化学提炼一样,要经过九次的提炼。“九”并非是呆板的数字,根据《易经》的观念,九就是最高数,提炼了又提炼,精炼了又精炼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的反反复复,这是说明了这个再三精炼的道理。我们生理上的感觉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人们因为这些书看多了,思想上受这些观念影响,因此,想专一于意识境界的所缘境,都做不到。

  比如很多人坐着,一念求空,静静坐下去,静坐在那里这一知,知道自己妄念来了,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昏沉。散乱、昏沉来了就知道;没有散乱,没有昏沉也需要知道,永远保持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缘境界,但是我们做不到。

  坐在那里走空心静坐的路子,往往知也知道,清净呢?好像也清净,昏沉也在昏沉,头昏昏的,里头的妄想也在打,虽没有大妄想,小小的妄想来来去去,永远断不了。所以你在那里坐一万年,不是在修行修道,只能算是凡夫修养定的一种静坐法而已,不算修持,这点要注意。

  我们对于打坐无所成的人,有个结论,就是他们第六意识作意的所缘境界,始终没有达到专一,所以初步都不能成功,初禅都达不到。

  不要以为能静坐几个钟头,气脉也有一点反应,就算是什么成功,没有用的,靠不住的,到了生死关头时,你一定会后悔,因为这个靠不住,靠生理来的不是道,生理机能一衰败就没有了。如果这个道是靠生理而来,它就是唯物,可是,道是绝对唯心的,这个问题很严重。

  上面说过,在修持做功夫时,必须要专一于所缘境界,也就是我们的心理状况要有个假想。不过,这个假想也很麻烦,所以我多半劝人不用假想,上座就保持自己灵明觉知。因为用假想容易发生毛病,(千万不要注意下丹田,女人注意下丹田容易引起血崩,男人容易遗精。)假想往往会配合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很多幻境。幻境就是魔境,看到什么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等等都来了。这许多幻境哪里来的?学佛的人要注意,不能不研究教理,理不通没有不走错路的。实际上,任何一个幻境,都是我们阿赖耶识下意识里存在的观念所造成,我们并不知道。幻境每个人不同,因为各人所带来的阿赖耶识种子不同的缘故。

  有些人看到魔,有些人看到鬼,有些则是从声音发生幻境,实际上都是我们下意识里的鬼名堂,自己很难检查得出来。普通心理学所讲的下意识,即唯识学第六意识的一部分,第七识及第八识不能用下意识代表。真有般若智慧的人,一有了幻境就检查得出,知道是自己下意识里头出来的,没有其他。所以龙树菩萨的《中论》不能不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幻境,这个幻境本身没有根,它自己不会生;也并不是有个鬼,有个魔,有个菩萨,故意变出来给你看的。不共生,不是自他共同构成出来一个东西;也不是无因而生。

  共生就是讲因缘,佛法处处讲因缘,《楞严经》上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诸法不自生,就是非由一股自然力而来;也不是另外有个主宰。佛法的最高原理就是:无主宰、非自然。这些都属于见地方面,也同修持有关系。

  对于一般人修道家或修密宗的有为法,我都不大赞成,因为在这个时代,脑子已经够复杂了,现在人的烦恼同古代太平盛世不同,在这五浊恶世中,有为法容易引起生理、心理五浊的因素,很容易入魔障,所以不如守一个灵明清净,比较稳当。

  灵明清净很容易,只要上座的第一下保持着就行,但这也是所缘,要永远保持这一念,中间不落于昏沉杂念思想中,就保持这一知。不过有了这一知,心心念念知道清净,心心念念保持那一知,那一知就成了妄念。

  第一刹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还一直念着,我要保持这一知,那就又过头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们知道这一知清净,清净以后就不理了,就过去了,不就对了吗?如果还一直念着清净这一知,就又不对了。

  这样保持以后,生理是必然起变化的,老实讲,四禅八定一步步的修持功夫,都离不开这个身体。讲到生理,前面已讲过学道、学密有些什么毛病,学禅有些什么毛病,反过来讲,也都不是毛病。懂了理以后,气脉之道是必然来的。但是你要求定,第一个要做到不漏。

  不漏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漏,眼睛看,耳朵听,六根都在漏。五浊恶世中,现代人的“命浊”最糟糕。老子讲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生在这个声色时代,音响高明,灯光特别多彩,电视特别好。结果,耳朵聋的多了,眼睛近视的多了,反倒不如当年只有一根灯草的青油灯。我在峨眉山闭关三年,三根灯草看《大藏经》,和尚还说浪费。这个时代,物质文明越进步,命浊越浊了,毛病越多了。

  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而身根的漏,最重要的就是漏丹。现代美国的性观念问题非常严重,这且不谈。至于我们修道为什么不能得定,性的问题过不了关,所以不能得定。《楞严经》再三强调,YIN根不断,如要得定,犹如“蒸砂成饭”,怎么能成功呢?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

  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真理,明天又把它推翻了,所以不要盲目地迷信科学。

  《楞严经》卷六佛告阿难:“若不断YIN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所以修行若YIN根不断,如蒸砂成饭。这个根是什么根?过去杭州有一个和尚,是个很有名的法师,人家说他的YIN根断了的,看到在家女或尼姑,就和她们抱在一起,大家也不在乎。因为他为了修道,自己硬拿剪刀把生殖器剪了。这怎么是YIN根断了呢?YIN根不是指这个,YIN根是心理,这和尚比谁都犯戒,这很严重,他因为自己生理部分一剪,就这样乱来,一天到晚在犯YIN戒——意YIN。所谓YIN根这个根,是指意识。

  意识上有性的欲念以后,就有各种漏丹的后果。一般这个漏,只是指身漏。实际上,六根都在漏。

  要把这个欲念完全净化了,才能得定。压制不是断,像那个和尚也不是断,那个根仍然存在。但真要断YIN根,一定要到四禅定才能够断。

  所以大家打坐,从头顶到手指尖,每一根神经都没有得乐,就是因为精不满的关系,都因为是有漏之因的关系。我们打起坐来,生理不能舒畅,心理不能清净,念头不能专一,不能真得定,都因为有漏的关系。

  我们打坐有时很清净,是因为六根都收摄了,少漏一点,自然就好一点,慢慢多坐,做到不漏,生理自然起变化。在我所说《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叙述的气脉过程是必然要经过的。这本书只讲督脉,没讲任脉。任脉是自律神经部分,包括五脏六腑部分,任脉若通了的话,中脉也就通了,任脉是比督脉还难通的。

  真到了任脉起变化,五脏六腑等于换了个位子。如果见地道理不清楚,会吓死的,这也是唯心的作用。佛经上讲脉解心开,确有此事。心脉解开是非常难受的,好像在心口上挨了一刀一样,不过打开了后,真是舒服无比。胃气打通尤其难受,好似胃连着肺部、肝脏,一下子给人撕了下来一样。打开了,就好似五脏六腑都换了一个。换句话说,心肝脾肺肾的功能慢慢坏了,自己里头慢慢给你拆下来,换了一个新的装上去。

  任脉通了以后,当然,所缘的观想还是在定境中,这个知觉定境界,同我们生理上的变化没有关系,这时才会懂得解脱。

  假定这时因生理上的各种变化,我们当场死了,我们那个灵明觉知照见自己变化的,正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无所谓了,要死就死,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只要把定的境界保持着,等任脉完全打通了以后,就可以达到真正的初禅。

  当然,任脉通没有这么简单,修行是苦行。道家有个名词叫“焚修”,修行者称“炼师”,硬是像在火中锻炼一样。

  任督二脉的打通,同密宗所讲三脉七轮的情况,又是不同的。三脉七轮另讲。

  我们的身体吊在这里,是多余的。实际上,我们真正的生命,是和这个宇宙,这个法界,这个太空合一,是永远存在的。这个身体,只是生命第三重投影在这个世界。

  这些属于感觉方面的修持,生理、四大的变化,是一步一步固定的功夫。注意!那个执著在所缘境界上的知,始终不动,生理上的变化,才自然源源而来。不过,多半的人过不了这许多关,尤其是现代人,有一点难受就害怕了。比如胃像麻袋一样抽扰来,那感觉真不好受。这时,心理上空灵的定境没有变,生理才会起变化,重点在这里。如果那时定境没有了,气脉就不会通,病也不会好,两者要分开才会解脱。若把两者混合在一起,想除生老病死永远也办不到。注意!定境还是空灵的,没有变动过。

  胃上不空,喉轮不通。喉咙、食道不空,想断妄念,断烦恼是做不到的。所以密宗说,由喉轮到心轮这一部分真正打通的人,可以没有妄念,因为起不了妄念了,生理与心理是互为因果的。

  修道家、阴阳家的都知道一句话:“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胃即是土,所以我经常劝大家把胃搞好。所谓壬水,就是炼精,不漏丹。所以胃一通,就是中宫气通了。那时你会体会到孟子说的“充实之谓美”。也就是《易经》坤卦,“黄中通理”(腠理就是皮肤)。胃气走通了,“正位居体”,也就是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是真真实实的境界。

  总之,五脏六腑部分,是属于任脉的范围,每个机能都要把它换过来。所以道家说“脱胎换骨”,这句话不是骗人的。

  这些气脉都通了,才能证入初禅的真正禅定——大乘道的初禅境界。大家应当好好修持,不要乱搞。

  一般所谓气脉、功夫,都是拿着一点皮毛在搞,整个系统没有弄清楚,自己没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不修苦行过来,不是真实做功夫,那种修行只是七零八落,支离破碎,永远不会成功,永远不会证果。

  因为时间关系,密宗与瑜伽的三脉七轮没有讲,姑且欠账,将来有机会本利一齐交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证佛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证佛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