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一


   日期:2018/6/9 1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开始讲《现观庄严论》,此论主要讲的是般若。我们实修中心有实修部、闻思部,闻思部设有般若班。以前,我们没有讲过般若方面的经典、论典,也没有正式开设般若班。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戒律、中观、因明,实修中心也开有相关的学习班。戒律班,主要学习戒律,无论在家或出家的修行人,都要受持戒律。关于戒律方面,佛在经中讲了很多,这些内容都总集在《三戒论》里。几年前我给大家讲过《三戒论》,戒律班主要学的也是《三戒论》。中观班,以《中观根本慧论》为主,三年前我讲过此论。因明班,我们学习了《量理宝藏论》。此论为萨迦班智达所著,内容非常详细,有很多窍诀。我们从前年开始讲《量理宝藏论》,直到去年才讲完。目前,五部大论中还有俱舍没有讲。

  今年开始讲般若。般若是五部大论其中之一。如果想精通佛法,尤其是精通显教,必须学习五部大论。只有这样,才能通达整个显教。显宗包含大乘和小乘,大乘分密乘(金刚乘)和般若乘,般若乘属于显宗。虽然佛经里有很多般若的经典,但是内容非常广泛,窍诀也分散,不易掌握、了知。《现观庄严论》不属于经典,属于论典,但是内容非常详细,有很多窍诀,学了就能掌握整个般若经的内容,也能通达诸佛菩萨的境界。

  我们现在这个劫叫贤劫,会出现一千多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他在三大阿僧祇劫中苦修——积累资粮、净除罪障,最后获得了成就。以大乘、小乘共同的观点来讲,释迦牟尼在印度菩提树下——金刚座示现成佛。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在自性刹土——密严刹土中成佛了。

  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经常讲回归自性,所以也可以说是在密严刹土中成佛了,在印度金刚座不是真正的成佛,是示现成佛,是为了所化众生,为了转法轮。

  释迦牟尼在印度的金刚座示现成佛以后,转了三次法轮。初转四谛法轮。因为当时前来亲近佛陀的眷属都是小乘种姓,为了照应他们的根基,佛陀宣讲了四谛。为了一些大乘种姓的所化众生,佛陀再次转了法轮,主要讲的是大空性——诸法的本体,这是二转无相法轮。当时只是小范围地讲,没有特别公开。

  佛传法时,先会观察所化众生是何种种姓、根基,还要观察机缘是否成熟,然后应机说法。因为如果法和众生的根基不相应,即使佛讲再甚深的义理,众生也不会受益。所以佛讲法会先观察因缘,待因缘成熟。讲大乘佛法之前,出现了大乘种姓的所化众生,后来一些因缘具足的时候,佛就小范围地讲了大空性的义理,抉择万法皆空。据佛经中记载,当时,有些阿罗汉也听到了佛宣讲的大空性的教义,却无法接受,吐血而亡了。所以,佛当时没有特别公开地宣讲,以此可以证明。

  后来龙树菩萨弘扬了空性法门,当时印度的很多学佛人,还有很多论师以及精通佛理之人,诽谤龙树菩萨,说他是魔的化现,龙树菩萨所宣讲空性的教义都不是佛法,是邪法。龙树菩萨遭遇了很多违缘,后来大乘佛法才慢慢弘扬开来。

  第三转分别法轮,提到了明分。不仅讲了体空,也讲了如来藏的光明。

  佛在世的时候,日不缺讲,都是看机缘应机说法,有些时候在固定的时间讲,有些时候不是在固定的时间讲。比如一些弟子聚在一起,佛观察机缘,发生了什么事情,便开始讲。

  为了体现佛法的高上,也是给众生表法,彰显佛法的尊贵,有时候佛会亲自铺设法座,清理场地。以此分析,佛也有在固定的地点、时间,有目的而讲法的情况。但很多时候不是这样。

  从佛经中我们也能了知,佛在某处一坐,众弟子就围绕过来,佛就讲一些法。很多时候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讲的,有些是通过神通力而宣讲的。

  佛陀总共转了三次法轮,均具改革性。佛宣讲的佛法里,有很多地方看似矛盾冲突,但实际上并不矛盾,都是针对众生的根基而讲的。众生根基不同,佛讲的法也有所不同,所以佛经有了义的说法,也有不了义的说法。其实不了义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为了所化众生宣讲的,是佛度化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对于众生来说都是佛法,都是正法,因为都能对治内心的烦恼和痛苦。

  《现观庄严论》这部论典所描述的内容,都是般若经典的涵义。般若经典属于第二转法轮——无相法轮。佛讲般若经的时候,是以隐晦的形式讲的。直接讲的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间接讲了佛菩萨的境界,也可以说是智慧。

  《现观庄严论》里讲的也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以及所证悟的智慧。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学佛修行人,完全不知道这些境界和所证悟的智慧,这样就无法衡量和辨别自己所证悟的是否正确,自己的境界到底在哪里,自己在凡夫地还是圣者地。

  通过学习《现观庄严论》能够掌握和通达诸佛菩萨的境界,以及所证悟的智慧,这样就能知道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辨别自己在哪一个道。比如讲五道十地,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十地。地有一地到十地,七地以下是不清净地,八地以上是清净地。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五道十地讲的都是佛菩萨的境界,以及所证悟的智慧。如果通达了这些内容,我们也能证悟佛菩萨所证悟的这些智慧。

  比如,我们要知道什么叫资粮道,什么叫加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地。一说加行,很多人就以为是大圆满前行,是我们现在所修的这些加行。其实二者完全不同。还有见道也很重要,已经修到加行道的时候,意味着即将亲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见道就是亲自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见道之后是修道,修道之后是无修道,无修道就成佛了。

  《现观庄严论》里面主要讲的是诸佛菩萨所证悟的智慧。但是,佛宣讲的般若经直接讲的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也叫对境,间接讲了现观的智慧,佛菩萨证悟的境界。这都是般若经的内容和含义。

  《现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在人间,是无著菩萨所著。此论是慈氏五论之一。慈氏指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有五部论典,其中之一就是《现观庄严论》。但为什么说是无著菩萨所著?因为这是无著菩萨到兜率天,从弥勒菩萨那里得到的法,是弥勒菩萨给他宣讲的论典,由无著菩萨在人间弘扬的。“慈氏五论”都是这样传下来的,所以可以说是弥勒菩萨所著,也可以说是无著菩萨所著。

  众所周知,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但是印度也出现过很多灭佛的运动。在一次非常严重的毁灭佛教运动中,有一位叫明戒的比丘尼,她想:我是个弱小的女子,没有能力护持佛教,若是生两个儿子,让他们去学习佛法,就可以护持佛教了。她带着这样清净的发心还俗了,跟一个婆罗门种姓的男子生了无著菩萨。后来又跟一个国王种姓的男子生了世亲论师。

  她的两个儿子之所以都非常出类拔萃,都是菩萨再来,是因为她发心非常清净,以清净心感召的。这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就向自己的母亲询问父亲的事业(以前印度有规定,父亲从事何种事业,儿子也要继承这个事业,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母亲就告诉他们:“你们二人不是为了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来,是为了弘扬佛法而生。但愿你们好好学修佛法,将来弘扬阿毗达磨妙法(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他们两个知道了这个事情以后,世亲论师去了克什米尔,亲近众贤尊者,在那里学修佛法。无著菩萨想先修本尊,想在本尊那里得到与自己相续相应的法门。他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弥勒菩萨,于是就到了鸡足山专心修弥勒菩萨。

  他在鸡足山修了六年。六年的时间也不短,在这六年当中,他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一直特别精进,专门修持弥勒菩萨。虽然昼夜不停地刻苦、精进地修行,但是连个吉祥的征兆都没有。他觉得修成本尊、亲见本尊是不可能的事了,便心灰意冷地下山了。

  途中看到路边有个人拿着柔软的棉布在擦拭一根很粗大的铁棒。无著菩萨不明白他在干什么,就走到跟前问:“你这样擦做什么用呢?”那个人说:“我没有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用它来缝补衣服。”无著菩萨想:他不可能把铁棒磨成针,即使磨成了针,那时他也不一定在世了。世间人为了这么一点利益都如此付出,我为了究竟的解脱,更应该努力。随即返回鸡足山又修持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还是一点验相都没有,他很失望地下山了。途中看到了一个人拿着羽毛沾水,拂拭一座很高很大的山。他觉得很奇怪,就好奇地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呢?”那个人说:“我家在山后面,山太高、太大了,阳光无法照到我家,我要将这座山拂尽。”

  无著菩萨又想:他不可能成功的,即使成功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他还如此坚定地做。无著菩萨对这个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感讶异,对自己的缺乏决心感到羞耻,于是,他又回到了鸡足山闭关房修持了三年。

  可这三年还是没有任何征兆、任何验相,连祥兆之梦也没有出现,他真的是万念俱灰,不禁失望地想:现在看来,这一辈子可能没有办法修成本尊,无法亲见弥勒佛,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就了。他便失望地下山了。

  下山的途中,无著菩萨看到一只狗,狗的下半身都腐烂了,里面生了很多蛆虫。即使这样,它还有嗔恨心,还想咬人。当时无著菩萨生起了强大无伪的悲心。他想除去狗身上的蛆虫,但用手拿可能会捏死小虫,于是想用舌头舔。他是婆罗门种姓,此种姓者都特别爱干净。狗的下半身已经腐烂,充满了脓汁,眼睁睁地看着实在是舔不下去,他就闭上眼睛用舌头舔。结果舌头没有碰到狗的身体,却碰到了地上。他睁眼一看,狗不见了,至尊弥勒菩萨金光灿灿地出现在他的前上方。

  无著菩萨激动而又略带抱怨地说:“您也太不慈悲了,我在山上昼夜不停地修持十二年,您也不现前。”弥勒菩萨说:“从你祈祷我的那一刻起,我跟你就没有分开过,是你业障深重看不见我。现在你生起大悲心,因此业障得以清净,自然能见到我。你若不信,我可以坐在你的右肩上,你去市集绕一下,问遇到的人,能否看到我。”他就到处询问,人们都说什么也没看见。只有一个业力较轻的人,说看见了一只腐烂的狗。

  今天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因为虽然大家都在修行,有些人甚至修行十年、二十年了,但是开始退失道心,甚至彻底没有信心了。作为一个修行人,不应该有这种心态。

  无著菩萨一瞬间生起了无伪的悲心,立即见到了弥勒菩萨本尊。其实他下山时遇见的那些人和情景,都是弥勒菩萨的化现。由此可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遇见的对境,有时候觉得很奇怪,有时候觉的很不好——其实这都是一种示现,是本尊的化现,也是上师的化现。有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

  修行的过程很漫长,应该先有出离心,再有菩提心。有的人想:这么多年,我连出离心都没有。但也不一定,讲的时候有次第,但是相续真正成熟了,真正产生这些功德的时候,也可能没有次第,出离心和菩提心会同时产生。所以不要退失道心,不要失去信心,一定要坚持。

  之前也和大家说过,主要是有正确的方向、目标、方法,感觉好或不好,有觉受或没觉受,都不重要,都不要在意。坚持到底,在修行的过程中,做一个认真老实的人。

  要脚踏实地。如果心总是飘浮不定,不可能有成就。当我们的心稳定了、心态放下了,在相续中就会产生这些功德。有时候会同时产生,有时候会次第产生。而且会很快产生,可能只间隔几分钟、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

  我们在讲加行的悲无量心时讲了这个故事,也是强调大悲心的功德。其实任何善念、正念都一样。主要是这颗心,如果你的信心真的到位了,心到位了——尘埃落定了,一下子会见到本尊,一下子会见性,这些功德会一下子在你的相续中产生。

  奇迹一定会发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信心不足,信念不坚定,心一直飘着,心态不稳定, “我是不是该学某种法门?我是不是该修某种法?我这样也不行啊!”有的人在净土班修往生四因,总是怀疑自己:“我能不能修成?到时候能不能往生?”怀疑,就是心在飘,没有定下来。一心不能二用!如果心是两个,不可能有成就。好比一根针有两个尖,肯定无法缝衣服。主要是把心放下来。

  他亲见了弥勒菩萨,就是想求法。这时无著菩萨还没有神通,弥勒菩萨也知道他的心愿,就通过神通把他带到了兜率天,然后给他传了《慈氏五论》。后来他就到人间宣讲了这些论典,《现观庄严论》是其中之一。

  《现观庄严论》讲的即佛菩萨的境界,所证得的智慧。这是隐晦的般若。《般若经》直接讲的是大空性、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叫对境;间接讲的是有境,即佛菩萨的境界,证悟的智慧。境界是所证,不是能证。但是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主要讲的是他们证悟的境界,即智慧。

  诸法的究竟实相,是龙树菩萨弘扬开来的。所以,藏传佛教大乘佛法有两大车轨,一个是甚深派,一个是广行派。甚深派是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由龙树菩萨传下来的。广行派是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由无著菩萨传下来的。也有其他般若的传承,但是都可以包含在这两大车轨里。

  《现观庄严论》是无著菩萨所著,也可以说是弥勒菩萨所著,是《慈氏五论》之一,是佛三转法轮的内容,有这样的来历。

  《现观庄严论》主要讲了三种智慧,即基智、道智、遍智;讲了四个加行,即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加行是菩萨的修行方法和过程,也是他们的境界;也讲了法身。

  最后有八事,《现观庄严论》的主要内容是八事。八事展开是七十义。八事也可以总结到三智里。为上根者宣讲了三智,为中根者宣讲了八事,为钝根者讲了七十义。其实讲的都是一个内容,只是讲解的方式不一样,角度不同而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5月3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无著菩萨)(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无著菩萨)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