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四


   日期:2018/6/18 17: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八事,今天学习七十义。前面已经讲过,众生的意乐不同,有喜欢简略的,有喜欢广泛的,还有喜欢中等的。因此,对应讲了三种:为喜好广泛之人,而宣讲七十义;为喜欢简略之人,宣讲了三种智慧;为喜爱中等之人——不是很简略,也不是很广泛,而宣讲了八事。

  三智、八事、七十义,有的是直接讲了四圣者的见解,有的是间接讲了四圣者的见解。但不管以哪种方式讲,都包含着所有的现观。

  今天主要讲七十义。三种智慧表示遍智,也就是佛的智慧,有十种法相;表示道智的,主要是菩萨的境界,有十一种法相;表示基智的,有九种法相;四个加行,表示正等加行的,有十一法相;表示顶位加行,有八个法相;表示次第加行,有十一法相;表示刹那加行,有十四法相。表示法身的有四个法相。共有七十个内容,所以叫七十义。

  前面讲过,三种智慧是对境,也可以叫所知。四种加行是方法,也是能知,是菩萨修行的过程、境界。法身是最后的果位,到达的目的地,也是佛的果位。

  这是总讲,下面会分别讲。也可以说,这里是略讲,后面有广讲。

  表示遍智的十法:

  发心与教授 四种抉择分

  正行之所依 谓法界自性

  这里主要讲的是遍智,即佛的智慧,能通达一切事物的究竟智慧。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会通过他的家庭、学历、朋友去了解他。同样,我们要了解佛具备的智慧——遍智,彻见轮涅一切法自性的智慧,也是通过因以及其他一切修持方法,去了解它,这样才能全面了解。

  (一)发心:具备两种意义或者两种条件的世俗菩提发心;有的人会不了解,这里讲的是遍智,佛的境界,为什么讲发心呢?内道和外道的区别是皈依,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就是发菩提心。想进入大乘妙道,首先要发心,发心是成佛最重要的因素,不发菩提心不可能成佛。

  菩提心有两种,这里讲的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言思的范畴,普通凡夫也可以具备。胜义菩提心则是远离言思的,一般普通凡夫无法具备这种功德。世俗菩提心要具备两个条件,也可以说含两层意义。简单讲,以大悲心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即上求佛果、下济众生之心,就是世俗菩提心。

  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我要度众生,我要成佛。这也叫发愿。成佛度众生,为度众生要成佛,这两个发心都是可以的。想成佛就要具备智慧,想度众生就要具备大悲心。最初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先要有发心。没有发心不可能有行动,先有愿再有行。所以这里先讲大乘行者的愿及心态。

  (二)教授:传授以二谛双运的方式进行修道的教授。发心了之后,就追随大乘具足法相的善知识,从他那里得受大乘的教言。自己不知道怎样修行,所以修行之前要得到教言:大乘是二谛双运,即不落空边,也不落有边。

  现在很多学佛人,有时候堕落空边,有时候堕入有边。一说认真就执着了,一说不执着就不认真了。通过大乘道的教言才可以修行,才可以具备二谛双运的见解。

  (三)加行道:前面两个都在资粮道里,发心并得到了教言,就可以进入修行。以修持教授而进行抉择的见道支分,即为可成为其因法的四种抉择分。见道支分就是见道的因法,这是大乘的加行道。为什么说加行呢?通过加行可获得见道。见道就是亲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通过修行,最后才能获得见道的现观,见道的功德。

  大乘的加行道分四种抉择分,指四种加行有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四个不同的境界。后面广讲的时候会仔细讲这些。

  这些也是具备所缘、行相、因、缘、所断五种圆满之特征。每一个加行的阶段,每一个抉择分,都具备这四个特征,以这种方式修行。这是大乘加行道,也叫加行道或抉择分。

  (四)修行所依:修行广讲的时候会仔细讲,即成为十三种正行之所依的根本或者所依之法的法界自性住种姓。有十三种修行所依或本体之法。

  十三种修行的本体、所依是什么?法界自性。修行靠什么?修行要靠身和心。以前讲过暇满的人身,解脱的机缘,成佛要靠暇满的人身,但主要是靠心。

  我们修行主要是调伏心。如果心的本性不是空性,或者不是光明,不是觉性,就不能成佛。例如芝麻可以榨出油来,但榨沙子不能,因为沙子不含油,榨再多也不可能出油。

  同样的道理,二转法轮讲大空性,法界自性也指大空性,三转法轮讲如来藏,密宗里还讲觉性光明。这些也叫种姓,我们心的本性是大空性、大光明、大觉性,所以我们可以成佛。如果心的本性不是空性,不是光明,不是觉性,你再努力、再精进也不可能成佛。

  所以修行首先要靠这个,也可以说这是修行的本体、所依。所依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种姓,没有这样的佛性,就不能成佛。这讲的是修行之所依。

  诸所缘所为 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 是佛遍相智

  前面讲了四个法相,接着还要讲六个法相,总共有十个法相。

  (五)修行所缘:前面是修行的所依,这里讲修行的所缘。修行的所缘是什么?依靠通达修行取舍诸法,从而修持不共之法,即是修行的诸等所缘。

  我们一直在讲修行,修行的所缘是什么?就是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这些都要了知,然后进行取舍,比如取舍有漏和无漏,要断有漏行无漏。所以,修行的所缘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也可以说是有漏、无漏的一切缘,或有为、无为的一切法。

  (六)修行所为:所为是指目标。前面已经发心了,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获得佛果,什么是佛果?这里讲,作为修行最终目标的断证之果——大断、大证与大心三者。三种功德的综合体,叫佛果。

  大断是指彻底断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想要成佛,就要彻底断掉这两种障碍,连种子都不能留。阿赖耶当中有很多种子,要彻底断掉,这叫大断。仅仅压伏一下不行,我们有时候只能压伏一下,但这是不可以的。要断根,从阿赖耶中断掉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

  大证指证悟二无我的智慧——究竟的智慧,而且达到最极点。二我包含一切——人和法。为什么说大证呢?意思是达到最极点。比如大乘的见道,也是证悟二无我的现观,但是在这里,是指修炼达到了最极点,智慧也达到了最极点,达到了最高水平,不能再提高了。

  大心即大悲心。即对一切众生都有悲心,有拔除他们的痛苦的决心。对境是一切众生,这个决心是本具的,智悲双运,这种大悲和大心,也就是大悲和大智是不二的,是一味一体的。什么时候证得了大悲双运的究竟境界,二障也自然断除,在相续中无影无踪,这种状态叫成佛。

  所以修行的目标是三大——大断、大证与大心,三种功德综合就是佛果。要有目标,有目标才会有方向,这样修行就不会走偏。

  (七)披甲修行:在披挂起广大发心之铠甲以后,以违品不可侵害,并在每一种波罗蜜多中,都具备了六种波罗蜜多的修持。

  这个主要是心力,好比一个勇士到战场打仗,先要披挂铠甲,这是防卫用的。同样,若真正要修行,想走进大乘妙道,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下决心、立誓言,

  立誓就是下决心:为了获得究竟的佛果,我从今天开始,精进修持六度万行。什么叫六度万行?即六波罗蜜多。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圆满六种波罗蜜多,以这样的方式修行,叫六度万行。

  主要是立誓,自己要下决心。一个具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立下誓言,好比在石头上刻字一样,任凭风吹雨打都不消失。同样,他一旦立下誓言,纵遇命难也不会舍弃誓言,有再大、再严重的违缘也不会失去道心。不像我们这些修行人,稍微有一点点对境就想逃避,来山上,刚开始发心很好:我来护持僧众,我来护持道场,我来做……结果没到两年就失毁誓言,开始逃避了。这就是因为当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随意发心,轻易立下誓言的结果。

  一个大乘行者,不会轻易立誓言、下决定,但是一旦决定了就不会再动摇。因为是经过深思熟虑,以智慧观察过,觉得这是正确的,是值得自己用生命来护持的。修行的起步阶段,要披挂盔甲,意思是要立下誓言,下定决心,不能盲目。以智慧做决定,下一个决心。主要是心里的状态,这是成就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八)趋入修行:刚才是心理准备——下决心,现在开始趋入修行。依靠具备此等披甲修行,从而趋入大乘加行道果所摄持之一切万法的修行。意思是非常全面,一个也不落,开始要修行了。

  (九)资粮修行:以此意乐加行所引发的,以无量修持的方式趋入菩萨道的无边资粮修行。资粮是指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

  二资,即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这两个资粮都要修。我们现在积累资粮,很多时候都只修福德资粮,没有修智慧资粮。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也讲过,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都不离双运。道是二资双运,不但要积累福德资粮还要积累智慧资粮。及做任何善事、好事时,都要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这样二资是同时积累的。

  我们念经、念咒的时候,只是嘴上在念,内心没有见解,没有以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做善事、供养、布施,都没有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做。三轮体空即无缘的状态,有大空性的智慧。

  以空性智慧而做,虽然没有真实的,但可以有相似的。在凡夫地,只有相似的,而没有真实的。依靠相似的也可以,但是不能没有,不可缺少。

  现在我们上早课、晚课,口头上念的都很流利,表面上看很如法,但是内心没有见解,没有正确的心态,没有从三轮体空的角度修行,不具备正行无缘殊胜,所以我们得不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

  我们学佛十年、二十年,相续没有变化,境界、素质没有提高。有些人学佛了、出家了,素质还不如以前,这样最终不会成佛,只会成魔。希望大家不要这样。

  (十)定生修行:依靠前面所说九法的究竟成就,而必定生出最终所生之八种结果的修行。

  以上所说的十法,即是表示佛陀遍智之法相。通过这十种法相来了知遍智,掌握佛的境界。

  表示道智的十一法:

  道智是菩萨的境界。共有十一种。通过这十一种法相,我们可以了知菩萨的境界。

  令其隐闇等 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 大胜利见道

  (一)道智支分:为了使其成为堪能产生道智的法器,以如来自性光明,而令以异熟业所产生的诸天光明隐暗不现,从而摧毁其我慢。

  佛传法的时候,曾经来了很多天界的众生(一般我们是看不见的),他们自身带光,有神通,能飞,有很多人类不具备的功德。他们当时很傲慢,虽然来了,但是内心不怎么服气。佛就通过神通发光,把他们身上的光都隐暗不现,即光都没有了。其实这是一种表法。佛的智慧、智慧的威力、智慧的光芒、禅定的威力,把天界的众生都降伏了。他们虽然有点神通,但还是凡夫,所以不具备佛的功德。

  想要在相续中产生道智的功德,首先要去除傲慢心。之前我们也讲过,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如果有傲慢心不可能得到法。某种程度上讲,傲慢也是自我之意。如果放不下自我,相续中不可能产生道智。如果产生道智,必须要放下自我,即放下自我的种种观点。

  我们都不是合格的佛弟子。虽然我们皈依了佛陀,但是我们经常依自己的主见,都是自以为是的,都是自我的观点:“我是怎么怎么想的,我觉的怎么怎么样的,我是怎么怎么看的……”

  你是谁啊?你是佛吗?你不是佛,所以你没有资格这么说。你是佛弟子,在佛面前没有资格这样说。所以要放下自我,不能这样说。成佛了以后,你跟佛无二无别了,那时是可以说的。作为佛弟子,应该说“佛是怎么怎么说的,佛经里怎么怎么记载的”,这样说是正确的。

  为什么要这样?放下了自我,在你的相续中才会产生道智。如果不放下自我,不可能产生道智。有傲慢心不可能有功德,真正有功德的人不可能有傲慢心。真正有正知正见的人,有何可贡高傲慢的?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母亲,都是未来的佛陀,应该是除了感恩就是恭敬。反观我们,今天看不起这个,明天看不惯那个……这都是凡夫的见解。所以在这里讲的道智支分,首先是要成为法器,在你的相续中要产生道之智慧。如果想成为菩萨,就要放下自我;如果真的想获得这些功德,就要对治傲慢之心。

  (二)弟子声闻道:以诸菩萨之圣智而照见,为了令其超离(轮回)而间接宣说的弟子声闻道。

  菩萨不仅证悟自己的道,还要证悟声闻的道。他的道现观要圆满,就要通达一切三种道,对自己来说这样才能圆满。还有他也要摄受这些声闻种姓的弟子。如果他不精通声闻道,怎么摄受小乘种姓弟子呢?

  (三)鳞喻独觉道:以诸菩萨之圣智而照见,为了令其超离轮回而间接宣说的鳞喻独觉道。

  这点与刚才讲的相同,道智的对境的三智,他照见摄义谛中无生,世俗谛中这些道的因、果、本体,都要通达。所以也是自己的一种修行,同时有时候也要摄受独觉种姓的有缘众生,所以他也要掌握的。

  (四)大乘见道:即因此生以及他世(来世或生生世世之义)之功德,见道而产生的,第一次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这是个大胜利,彻底断除了很多计生的烦恼,也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的烦恼。作为现证(亲见)四谛智大乘见道,现证四谛智。四谛是苦集灭道,小乘有四谛,大乘也有四谛。

  作用及胜解 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 无上作意等

  (五)修道功用:即修道的作用与功德。

  具备修道作用的真实修道可分为两种:一、有漏修道后得阶段,这是出定的时候;二、无漏修道入定阶段,这是菩萨入定的时候。

  第一、有漏修道后得阶段:

  (六)胜解修道:深信自利、他利、自他二利是母般若所具功德的胜解无上作意修道。忆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七)胜解修道功德:诸佛菩萨因对胜解修道生起欢喜,从而宣说其功德之赞美、承事和称扬的胜解修道功德。

  (八)回向修道:能使善根不耗尽的,以在世俗中将自他一切善根回向于菩提之因,在胜义中了不可得的方式而作回向的无上作意修道。

  如果不回向,善根容易摧毁,异熟果容易耗尽。做回向,第一能保护所行持的善根,善根可以不断地增长,异熟果不会耗尽。

  回向有两种,一种是善根成为菩提之因。菩提之因指:以这些善根自己能迅速成佛,成佛之后度化众生。一种是回向给一切众生,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菩萨的智慧属于道智慧。世俗是这样的,胜义中了不可得,一切都是空性之意。

  (九)随喜修道:回向和随喜都很重要。为了自己的善根增上,而对自他善业进行随喜的无上作意修道等。

  这是随喜,同时也是胜义中不可得。有见解和智慧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见解、智慧,都不属于大乘的道智慧。有见解的摄持下,做善事也好,修行也好,都属于大乘的道智慧。

  修持最清净 是名为修道

  诸聪智菩萨 如是说道智

  (十)修行修道:即修持现证入定离戏境界之智慧功德的修行修道。

  这是菩萨入定的状态,菩萨入定的时候能取所取都息灭在法界中,都没有了。真实显现了一真法界。

  (十一)清净修道:诸法虽然安住于诸法自性是本来清净之中,凡夫却如同视白色海螺为黄色现象一般颠倒而缘。

  都是空性的,但是我们没看见,没有证得;都是清净的,但是我们没有感觉到。都是空性的,但是没有证悟到。这是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认为这都是实有的,我们认为这是不清净的,这个人不清净,那个人不清;这件事儿不好,那件事儿不好,这都是我们自己的业障。

  心不清净,显现也是不清净的。这都是颠倒而想,都是不正确的。海螺是白色的,但是得胆病的患者,看白色的东西,都是黄色的。但这是他自己的问题。我们失去了自性,认为都是不清净的,觉得实有的。这是我们自己的业障,心不清净,所以显现这样的外境。

  以真实之道清净此等垢障,从而逐渐成为所谓的“最清净”,这就是清净修道。你心的境界越提高,心的显现也最清净。这是入根本慧定的作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入定,每次出来的状态都不一样。智慧高了,显现也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净……最后是一片大光明,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净……最后都是觉性的光明。

  我们在口头上会说,都是觉性的光芒。这都是通过修行,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的。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最后才证得的,不是一说就能得到的。

  以上述十一种法,可以如是而宣说表示诸聪智菩萨道智之法。道智慧,是菩萨的境界,我们通过这些法相、境界可以了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3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悲心空性)(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悲心空性)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