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了然法师: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一)


   日期:2018/7/17 13: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了然法师全集之四

  切莫说食数宝,当依文钞为师;

  若能冥心研读,胜如耳提面命。

  (原文)

  印 光 法 师 文 钞 纲 宗

  戊子(1948)仲春释了然原辑 弟子魏振声恭录

  末世钝根,欲出生死,唯一明灯,文钞为师。

  绝圣弃智,老实念佛,临深履薄,急贮净粮。

  (原文)

  若能研读躬行,决得往生;

  何必千经万论,说食数宝。

  文虽浅显,畅尽如来本怀;

  唯有净土,即生断却轮回。

  (原文)

  说 明

  一、《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乃了然法师于印光大师圆寂七年后,即一九四八年二月(戊子仲春)所辑。笔者今有幸得其弟子魏振声居士当年笔录之影印本,经文字整理后于此书中一并刊出。至此,《了然法师全集》一书可谓名副其实。法缘殊胜至极,不可思议!《纲宗》共分五个方面七十七条,内容基本皆出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和《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二、为便于读者依《纲宗》导引而深入研习《文钞》,整理时尽量以脚注形式标注《纲宗》所录《文钞》出处。然《文钞》流通有几个版本,故只标其所出卷文,未标其页码。

  三、整理发现,了然法师所辑《纲宗》,既有《印光法师文钞》原文选段(如小标题下标有“印光大师”字样),亦有《文钞》摘要(一文或多文摘其要点合记),兼有了公以自己语言做的《文钞》学习笔记,其中亦有了公发挥之处。

  四、《纲宗》文中着重号(黑圆点)及括号内文字皆为原本有之,非整理者所加;整理时发现原手抄有笔误十余处,经确认后已予以改正。

  整理者

  丙申年十一月初四印祖圆寂纪念日

  (一) 文钞续编发刊序① 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因兹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华严虽已导归西方,而人天权乘未闻。诸经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门纲要未着。

  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机理双契,凡圣齐资。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中略)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文极拙朴,不堪寓目。然其所说,皆取佛经祖语之意,而随机简略说之,不敢妄生意见以误人。又加五十余年之阅历,若肯略其文而取其义,不妨作一直指西归之木标。宜致力于西归,勇往直前,勿以木标恶劣,并西归之路程亦不愿视,则竖标归西,两无所憾矣。

  又初编虽印上十万部,大通家以专说信愿念佛,因果报应,敦伦尽分,家庭教育,直是劝世白话文,绝无拨云见月,开门见山,豁人心目,畅佛本怀之语句,故若将浼焉。亦有与光同一根性者,视作妙宝,由兹返迷归悟,返邪归正,生敦伦常,没生极乐者,大有其人焉。续编于初编所说外,益产妇念观音,毒乳杀儿女,此皆古今高僧医人所未说者,光则屡屡说之。

  古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以期济世活人。光以无知无识粥饭僧,由徐蔚如一人传虚,竟致承虚接响之万人传实,以为善知识。彼既以讹传讹,光不妨将错就错,教人生有恃怙,死有归宿,产无厄难,子不横死,以尽我心。虽有刺于明人慧眼,但以有益于人,无害于世,因随顺明道、妙真二师之意,而令其流通,并略叙其缘起。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孟夏,常惭愧僧释印光敬撰,时年七十九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一 净土要义及方法

  (二)净土五经序① 印光大师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较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原标题为《净土五经重刊序》,民国二十二年。

  (三)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序① 印光大师

  (蕅益大师一生奉事赞扬,自称“地藏之孤臣”)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虽则久已证穷法性,而复不住寂光,不证佛果。以大慈悲,遍周尘刹,随类现身,度脱有情。而复常居幽冥,救拔地狱极苦众生。以菩萨往昔曾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良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昧故,于真常中,妄生迷惑,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生人天时少,堕三途时多。菩萨特垂慈愍,多方救济。冀彼返妄归真,祛迷得悟,以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后已。

  譬如无价摩尼宝珠,堕于圊厕,愚人视同粪秽,不加爱惜。智者知是无价宝珠,从厕取出,拭除粪秽,香汤洗涤,悬之高幢,则光照天地,普雨众宝。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复迷昧造业,堕落恶道。而本具之真如佛性,仍复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了无迁变损失之相。是故菩萨任何业重罪深之人,终无一念弃舍之心。而于最苦众生,偏垂怜愍,急欲度脱也。

  (愿生净土者,菩萨亦必导送西方)

  注:①本文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民十八年。魏振声笔录影印本原标题为《地藏菩萨本愿经序》疑是笔误。

  (四)往生论注跋① 印光大师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魏振声笔录影印本标题为《往生论序》。

  (五)普贤十大愿王,回向西方① 印光大师

  念佛法门……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附注:十大愿王者,十种广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大势至菩萨介绍念佛要诀妙法

  (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此种妙法,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号(阿弥陀佛),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楚,即摄舌根。耳须听清楚,即摄耳根。此三根即专注于佛号,则眼亦绝不乱视,鼻也不乱嗅,身也便恭敬而不摇动,则眼鼻身三根亦摄矣。六根摄而不散,心无妄念,方为净念。能常净念相继而念佛,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详见《楞严经·拣选圆通章》)

  (七)彻悟十六字,千稳万妥

  (彻悟大师为净土宗十一祖)

  阁下宿根深厚,故能于彻悟老人语中,生大警省,所谓时节因缘,适逢其会,殆非偶然!……光此言并非虚语,阁下但能将彻悟十六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抱定,则千稳万当矣。①(与魏梅荪书)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二)

  (八)弥陀要解,一字一珠

  (清代一六四七年蕅益大师〈智旭〉著阿弥陀经要解)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能否往生,全由信愿有无。品位高下,全凭功夫深浅。)

  故《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与魏梅荪书)①理事各臻其极,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复濮大凡居士书)②

  (但有信愿,未能一心,也得往生。但到净土,下品下生,终能成佛。)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五)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九)依事修持,不必理持

  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修净土者,名曰“理持”。“事持”者,坚信西方有阿弥陀佛,而未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论,但以坚决信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或忘,终能往生。

  (因此业重凡夫,只须依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子忆母”的念佛法,依事修持的“事持”法,永不退转,即得带业往生。但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即可,不必更在“理持”下功夫。即印光大师老实念佛之本意也。)

  (十)事持念佛,自他之力相感

  正念如同午朗日,虚空含养日安居。圆光统摄无边际,历历分明独自知。

  六字洪名相续念,声声价值胜摩尼。及时临暮佛来引,径往西方七宝池。

  我等多生,常在阿弥陀佛圆满果觉真实心中,至今未离。故“事持”念佛得四种力:因果相契力,定慧圆明力,自他(佛)感染力,生佛相见力。①

  须知往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使未能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以未得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为虑。

  注:①前偈及本段出了然法师着《入香光室》。

  (十一)念佛心与佛合,直登上品

  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此指念佛之心既与佛合,也即是“是心作佛”之实践矣),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且要功夫(实际还是提倡“事持”,不必理持之旨)。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七宝池中已萌莲苞),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此可做念佛法门之总结)。①

  注:①原手抄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事持念佛之总结”。

  (十二)持戒为基,菩提心为主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①(续嘉言录)

  注: 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民国二十年。

  (十三)宜即事明理,勿执理废事

  净土法门,依观(观无量寿佛经中之十六妙观)修行者,名为“理持”。依持名念佛修行者,名为“事持”。

  而修者切不可执理(是心是佛)以废事(口诵),倘固执之则事理两丧矣。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口眼鼻舌身),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故惟即事以明理,由理而融(兼及)事者,方可无过。①

  倘念佛偏执唯心(即理持或自性弥陀)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行(口诵)不真切,则虚延岁月而无实效,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②

  注: 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悟开师书》。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真明理之人,不废持名念佛。”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净土决疑论》:“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十四)真信切愿,不求相应(见佛)①

  念佛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见佛)亦不定能往生。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得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求相应,故有怪相现!

  汝只一心念佛,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对所有境界(是佛是魔)都不理会。不问他好死坏死,一心念佛,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得决定往生之益。

  汝完全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复慧空大师书》。原手抄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但求见佛,也是妄想!”

  (十五)欲求神通,终必着魔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者,倘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业障未尽,妄想是心是佛之类),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着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切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十六)念佛勿用“观心”之法①

  汝不知净土宗旨。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真能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故当用“都摄六根”之摄心念佛法,较彼修别种观法,稳当省力,最为契理契机也(续嘉言录)。

  注:①本段乃摘要,详见《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杨炜章居士书》。

  (十七)念佛业消智朗,本性自显①

  持名念佛,以佛号令其心口称念(法似简单,实与念自佛之“理持”相应),如染香人,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呈现矣。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冯不疚居士书(答问三)》。原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念佛仗佛力,亦可‘明心见性’。”

  (十八)念佛功深,即达实相

  持名念佛(事持)如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心不退,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即妙真如性,全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深达“理持”之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矣。摄机最普而得益最深,实最合钝根之修持。故前各祖,皆注重于持名念佛。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各宗祖师,均劝老实念佛。”

  (十九)三昧圆融,万境一心

  念佛三昧,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方名理一……至此,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包罗万象……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

  (二十)十念计数摄心法(此十念并非十口气)

  十念计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至十句后,又从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连念连记,亦不用掐念珠,唯凭心记。若十句通记为难,或可分两气,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如是用心,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则妄念无处立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妄念不息而自息矣。制止妄念法,此为第一。

  如此之法,止妄最胜,亦最能养神。随快随慢,多无妨碍。与掐珠之身劳神动相较,此法则心逸而身安。但做事时,念佛难计数,则但恳切直念。待事完后,仍复摄心记数,专注佛号。染心渐断,昏散一去,则智慧自现。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二十一)志诚恭敬,方获实益

  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①

  念佛之人,处处都须恭敬。夜间亦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②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二十二)佛像佛经,视同面对真佛

  凡见佛像(塑刻或绘印者),即须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亲炙诸佛矣。①

  凡读经只能“但看”,不能逐句猜解意理。如此读经,则利根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钝根者,亦可消业而增慧,六祖所谓“但看”,即指此义。

  若看注解,则当在读经后另看。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与谢融脱居士书》。

  (二十三)念佛仗佛力,往生捷径①

  欲了生死,成佛道,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证,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既欲灭病苦或发展事业者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民二十五年)。

  (二十四)无住俗事,则万境俱闲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不执着于心),万境俱闲。①……万境本闲,唯心自闹,一心不生,万法俱息。②

  故迷之,全智慧德相,便成妄想执着!觉之,全妄想执着,即成智慧德相。迷之觉之,全在一心。唯是一心,原非二物。全迷昧即是业力凡夫,全觉悟即是大觉如来。③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③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二十五)五停心观,对治烦恼

  烦恼皆因“我相”而生,不能空“我”。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之法,令心安住,不随境转,则一切烦恼自息。

  一、多欲众生,治以不净观。

  二、多嗔众生,治以慈悲观。

  三、多散众生,治以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治以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治以念佛观。

  印光大师以为摄心数息念佛,具摄此五停心观。则染心渐断,嗔恚难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亦可破矣。(与谛闲法师书①)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谛闲法师书》。

  (二十六)念佛功深,妄念自息①

  初念佛时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也,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可见,但自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则见其尘不知多少。故知屋中之尘,由日光乃显,心中之妄,由念佛而更显。

  但若念佛功深,则心自清净,念之愈久,业消智朗,障尽慧显,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矣。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冯不疚居士书》。

  (二十七)不畏苦果,多种善因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怖。”当知天之成就人者,苦乐逆顺祸福,本无一定。只须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则无苦而非乐,无祸非福,无往而不自在逍遥矣。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知果由因生,当不畏苦果,及早念佛消业,多种善因,离苦而登西方极乐世界!

  (二十八)以病苦为要,促进念佛

  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念佛时要常作将死想,入地狱想,则不恳切而自恳切,不相应而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次则以病为药,以病为药者,以病作治念佛不恳切之药也,则病亦不为累矣。①

  (无爱即无娑婆,不苦不能成佛)

  注:①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求生西方,跳油锅也不怕,何况病苦。”

  (二十九)眼勿大张,声勿过高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业,互相资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①

  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等病。大声念佛亦不可过于用力,以防受病伤气。

  掐珠念能防懈怠,但静坐念佛时不能掐珠,否则心难定,久亦必受病。②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三十)污秽之处,但可默念

  念佛正行……如身无事累,则终日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大小便时,无时无处,令此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心口。但睡卧及裸体洗浴、大小便等污秽不洁之处,只可默念,功德亦相同。出声念反不恭敬。且亦不必念“南无”二字,“南无”二字只可在正式念佛时念。

  但凡妇女在难产危急之时,应当至心出声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必能得救。因菩萨慈悲,虽在生产不洁之处,亦能寻声救苦,此点常人都不知,非常重要!

  注:①妇女生产当出声念观世音菩萨,这是印光大师特别强调的。

  (三十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①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自心原具此理,依此理而修,此理方能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

  “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不废事(口诵),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理事圆融之正解,生佛不二之真谛。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三十二)观相时,牢记不着外相

  念佛心至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而不自知,则危矣!

  故观相时必须知所见之佛,乃属唯心所现,若认作心外之境,认作实体,便成魔境!①

  勿论魔境或胜境,当直同未见,既不欢喜贪着,又不恐怖惊疑,则不为魔转,即能上进,都成好事。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②

  注:①原书本条上方空白处写有“观相易生魔境”。

  ②本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

  (三十三)四土程序,由浅而深

  (四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

  宗下“四土”之文,殊失意义。必须断尽见思(惑),方出同居土而入方便土。断尽尘沙烦恼,兼破一份无明,则出方便土而入实报土。断尽无明,乃出实报土而证寂光土。

  此四土程序,乃指所证之浅深,所得之粗妙而言。详看《弥陀要解》论四土处自知……汝欲显圆理,于净土圆证四土之义,例此土圆出之义,则成语病……况既断尽无明,又何用出同居、方便二土乎?(复念佛居士书)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三十四)实报与寂光,一土而异相①

  又我《文钞》曾言,实报与寂光,原是一土,就理性言则名寂光,就果报言则名实报。但寂光无相,实报则具佛刹微尘数庄严胜相。故乃一土而异相。

  实际而言,破一分无明,分证实报,亦分证寂光。待至无明破尽,则为究竟实报,究竟寂光。一般讲经家取其易晓,以分证者归实报,究竟者归寂光。当知实报、寂光皆有分证,亦皆有究竟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今人不明分证与寂光”。

  (三十五)回向必与三种相合

  念佛与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只宜于朝夜课毕时行之。诵经礼佛之善根及一切善行,均须发菩提心,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共得往生。

  更须与三种回向相合,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又念佛人或起邪淫不正之念,则易招致魔鬼来扰,而生病苦。易于回向时为宿世一切冤家,回向往生西方,令彼等沾此利益超生善道,则一切魔冤自退。①

  注:①一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二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三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某居士书》。原影印本此条上方空白处写有:“回向解冤,必能除邪念。”

  (三十六)何必皈依出家,当依《文钞》为师

  汝果能依《文钞》(印光法师文钞)而修,管保即生往生西方,若肯依我(文钞)所说(意即以文钞为师),即与皈依光(印光大师)无异,不必取了法名方为皈依。(复李自初居士书)①

  须知今日出家,反不若在家居士之有益,以法弱魔强(高僧少而俗僧多)。光一向不赞成人出家。欲受皈依,当于佛前礼拜自受。至于受戒,不妨亦在佛前多多忏悔,自誓受之,详见致徐福贤书中。(复杨树枝书)②

  入社(居士林或莲社)念佛,不如在家随分随力念佛其益甚大。(复江景春书)③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原影印本本条上方空白处写“大师苦心,劝人以文钞为师”。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杨树枝书二》。

  ③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江景春居士书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了然法师       印光法师)(五明学佛网:了然法师       印光法师)  

 张秉全居士:学习《净土决疑论》摘记——印光法师殊胜开示之 

 陈永革博士: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 

 余池明居士:为《印光法师文钞》题词的文化名流 

 余池明居士:略述《印光法师文钞》学习方法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11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10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9 

 传印法师:印光法师悟道年时考 

 印光法师:修净业者,均当预讲临终助念之益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 新白话版6 

 印光法师: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 

 印光法师:人虽至愚,无不怕死,念观世音可保不染此恶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