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二


   日期:2018/8/21 17: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庚四、(无有颠倒地修持教授之义)可分为四:一、修行所依;二、修行所缘;三、修行所为;四、修行自体。

  辛一、(修行所依)可分为二:一、种姓之分类;二、断除分类之争辩。

  壬一、(种姓之分类):

  种姓是修行之所依。修行最后要成就,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种姓。比如众生想成佛,就要有佛性。如果没有,即使再精进,也不能成佛。佛性也叫种姓,对此,大乘小乘有不同的说法,小乘阿罗汉认为,要成阿罗汉,就要有对应的种姓。这里有四种不同的种姓。

  第一,小乘分有部和经部,有部认为种姓就是知足少欲的心态,否则就不具备种姓,这种人不可能成就,最终也不可能成就阿罗汉,所以必须要有种姓。不贪,也就是以菲薄简陋的法衣、饮食以及居所为满足的圣者种姓。佛教最初都是小乘修行人,他们吃的比较简单,日中一餐,穿的也是别人穿过的衣服,住树下、山洞的居多。这都是知足少欲的表现。其实,重要的是内心里知足少欲就可以了,无论衣食住行如何。

  归根结底,种姓就是知足少欲,加上欣乐于闻思修行,即喜欢闻思修。不喜欢闻思修,这种人不可能成就。知足少欲,还喜欢闻思修的众生,具足种姓,可以修行,最后可以成就阿罗汉。

  小乘经部的观点认为,所谓的种姓是一种能量,将来能产生功德的能量,这种能量就在众生的相续中。以众生相续中的能量,将来可以产生无漏的功德。

  唯识宗和经部的有所不同。经部所承许的能量,是一种迁变,也是一种有为法。唯识宗承许的能量是无为法,是本具的,不是后产生的。

  按二转法轮的内容,大乘中观的观点,种姓就是自性空性。中观认为,一切法都是这样的,如果以量观察,都不可得。这种空性,不经观察都是存在的。法性空性就是种姓。以此种姓,众生通过修行将来可以成佛。

  按第三转法轮的内容,所谓的种姓是如来藏,就是佛性。众生本来就具足如来的德相。被妄想分别遮蔽,五蕴还没有散开的状态,就是如来藏。断除了妄念、妄想分别之后,本具的佛性就显现,这时候就成佛了。如来藏就是所谓的种姓。此处主要讲显宗,不讲密宗,所以不强调这些。

  即使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此处却仅仅是将以诸法自性为空即能成就三乘之空性为缘而进行的修持,认定为圣者道之士夫种姓的。按二转法轮、般若经的内容,大乘中观认为种姓是自性空性。

  按大乘的观点,所有的众生都具备。不但是住于资粮道的菩萨具备,即使是还没有入道的普通凡夫都具备。但此处讲的十三种种姓,不包括资粮道菩萨。

  华智仁波切等很多论师的观点,说加行道之前的修行都不稳定,没有成为修行所依的种姓。住于资粮道的菩萨的种姓虽然是大乘里讲的种姓,法性空性,但在加行道之前,修行还不稳定,可能还有退失道心、道业转变的可能,所以没有归纳到十三种种姓里,也没有在修行所依的种姓里宣讲。到加行道的时候,修行已经很稳定了,加行道的智慧虽然都是比量的,但都属于闻思修中的修慧,比较稳定,所以此处讲的修行所依的种姓,是从加行道最低层次——暖位开始的。

  关于种姓,经中曾以“须菩提如是,犹如虚空之鸟迹无有且不可得,须菩提,菩萨之词义亦无有且不可得”等十三段经文而分别予以宣说。佛经里也如是宣说。这种种姓犹如虚空,它是不可分类的。虚空不可分类,但我们通过圆形、三角形这些不同形状的容器,可以将其分类,圆形虚空,三角形虚空等等。同样,种姓(按大乘教理叫佛性)也是不可分的。为什么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可做分类的。但在此处是按所依之修行的角度分十三种的。

  通达有六法 对治与断除

  彼等皆永尽 具智慧悲愍

  至于十三种修行所依之法,首先就是作为所通达之法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等加行道——四顺抉择分。加上作为出世间道的见道以及修道,这样就有了六种法。世间有四个,这都属于加行道的修行,还有出世间的见道和修道,共有六种,均为所依之法。种姓是所依,他们是所依之法。从这个角度做分类的。

  (七)正断所断之对治——无间道;正断,指的是现观,所断是每一个现观,每一个智慧,都有自己的所断。能断智慧和所断障碍正在相逢的时候,即能断正好在断所断的时候,还没有断,正在断,这个时候叫无间道。此时能断和所断统一,能断的智慧产生的同时,所断的障碍——烦恼障、所知障息灭,按大乘教理是统一的。

  (八)将违品烦恼障无余断除之解脱道;能断智慧已经将所断烦恼障断除了,这是解脱道,也是解脱,小范围的一种解脱。能断智慧正在断所断烦恼时是无间道。能断已经把所断断除了,这个时候叫解脱道。

  (九)所断对治彼等诸法悉皆不可得,也即尽除了约束的断除所知障之修行;能断和所断都观无缘,并断除所知障之修行。

  (十)破除有寂之边,并具备了智慧与悲愍的八地解脱道之所依;有寂之边是有寂平等,以慈悲和智慧达到轮涅平等。断除两边——轮回边和涅槃边,证悟了轮涅平等,证悟了八地解脱道。八地也有见解道和解脱道。这是八地解脱道之所依种姓。

  不共诸弟子 利他渐次行

  智无功用转 所依名种姓

  (十一)跟声闻独觉弟子不共同的四无碍解的九地。这是大乘菩萨所具备的功德。四无碍解也是四无碍智的意思,菩萨四无碍解,即正确通达诸法相的四种智慧: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和辩才无碍解。这种主要讲的是九地的现观的所依种姓。

  (十二)从秘密、意趣的密意角度而言,与所调他众意乐相应的利益渐次修行。通过秘密、意趣角度而言,通过各种善巧方便调伏众生。众生的相续不同,意乐不同,采取的方法也是不同。有的可以直接宣讲,有的则隐含性地讲,有很多了义和不了义。以此契合众生的意乐。通过各种善巧来调伏众生,这叫利益渐次修行。从利益众生、调伏众生的角度而讲的修行,他的所依种姓。有关密意、意趣的含义,后面会讲。

  (十三)在利益他众方面,智慧无有勤作功用,任运自成而转的十地之智。之前也讲过,十地菩萨和佛的境界是很相似的,佛利益众生的时候是任运自成的,不需要勤作。十地菩萨虽与佛不可相提并论,但也存在相似的功德。这里主要讲的是十地菩萨智慧的所依种姓。

  共讲了十三种,从加行道暖位开始,一直到十地智慧。这里有世间出世间的很多修行和智慧。他们的所依叫种姓,以这种方式做了十三种分类。

  下面是四种密意、意趣,这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菩萨要以这些方便度化众生,就更不用说佛了。四种密意是:令补特伽罗趋入道的令入秘密;法相秘密:调伏对治所调相续之过患的对治秘密;经过词句与文字说教,而从世间共称量之利转变为利他的转变秘密四种。这里讲了四种秘密。

  一、令入秘密:诸如为了令无法趋入法无我的诸声闻趋入解脱道,而宣说“补特伽罗无我”,“蕴等诸法存在”。

  佛当时为什么讲补特伽罗不存在,而其他的法存在?是为了小乘种姓的弟子。如果跟小乘种姓弟子直接宣说大空性,他们根本接受不了。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仅仅是自我解脱,只要能破除人我就可以了。

  所以,为了让他们入道,解脱烦恼,佛先讲补特伽罗无我——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其他法存在。这是有密意的,是为了调伏、度化这些众生。现在在上师摄受弟子的过程中,也会有这种情况。如果刚开始接受不了,不会直接讲甚深的法义,可能先传与相续相应的法。

  二、法相秘密:佛经中所说的无有本体、无生等等,并不是指名言中存在的诸法根本没有,生灭之类的现象并不存在,而是针对胜义法性或者本体而言的秘密,诸如经中所宣说的“三无自性” 之类的词句;

  诸法无有本体、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是法相秘密,在胜义谛中就是如此,所以这样表述。但是很多人无法如是领会,一说无有自性、无有本体、不生不灭、死后不存在、万法皆空等,就认为什么都没有了。

  如果理解成“什么都没有了”,叫断灭,是单空。之所以这样讲,是认为名言中都存在,胜义谛中不存在,是从这个角度而言的。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法不空,法的性空。如果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这样说,就跟格鲁派的观点一样,存在“柱子不空实有空”的过患。若是在后得位时,不是真正抉择大空性,这样说明一下也可以。

  说“法不空而性空”,主要是指在名言中都存在,但是胜义中都不存在,二者是不矛盾的,既存在又不存在。这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讲的,所以不矛盾。

  我们看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如果会换角度都没有矛盾,否则处处是矛盾。现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就是因为不会换角度,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以自我的观点为主,这样不可能有圆融。既是有既是没有,看似矛盾,换个角度看其实不矛盾。

  对治秘密:诸如为了调伏补特伽罗相续之过患,而宣说“吾曾化为毗婆尸佛”等等之类的词句;

  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正化为毗婆尸佛?不是。是从二者是一个佛性的角度讲的。为什么要这样讲?也是为了调伏众生。可能当时有些众生对释迦牟尼佛生不起信心,而对毗婆尸佛有信心,佛为了调伏他们,才说“我就是当年的毗婆尸佛”。

  现在说神通的人也有这样讲的,有些具德上师有时候也会说诸如“我是你前世的父亲”之类的话,其实事实就是如此。六道轮回中肯定做过你的父亲,从这个角度而言,说“我是你前世的父亲”,看似在说神通,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在讲因果。为了调伏喜欢神通的弟子,说“我是你前世的父亲”,他可能更欢喜、更精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可以这样说。

  四、转变秘密:是指其所诠并不是像表面词句一样的,具有密意的内容。有其他的内容。换句话说,对类似“于无实知实,尤住于颠倒,以惑而极惑,得殊胜菩提”等等内容,如果依照表面词句来对其进行理解,就是不能获得菩提之果。

  其实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说:针对无有实义的散乱(禅定不能散乱的意思),应当以增上慧学来证悟或者了知实义;针对颠覆了执著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的,对无常、痛苦、无我、不净的了知通达,则尤其应当以增上慧学来安住;针对为了众生之利而长年累月辛勤操劳的苦行烦恼(惑),如果能做到极其精进辛劳的程度,就能够获得殊胜之菩提。这不是真正的烦恼,是为众生辛勤操劳的苦行烦恼。

  如果直接依照表面词句来对其进行理解,就是不能成为菩提之因,但其实另有其意。

  密宗仪轨里有 “驱魔、修护轮”,大家误解了。坛城里确实有个魔鬼,但是这个魔鬼指魔王波旬——我执,驱除我执之意思。驱除我执了,才可以真正进入坛城,否则不可能进入坛城。修法的仪轨里皈依、发心、传承祈祷文是前行部分,接着就是驱魔,要驱除魔王波旬——我执。驱除、降伏了我执,才可以真正进入坛城。

  一般人看驱魔,如果按表面词句来进行理解,会认为可能是坛城里有魔鬼,先要驱除魔鬼。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特别执着这些相,所以才这样表达,但真正的密意是驱除我执。

  修护轮也是如此。修护轮时用金刚杵等法器,看似在修护轮,其实真正的密意是观大空性。空性就是大护轮,要安住在空性的见解中,才可以真正见到本俱的坛城。平时在生活中,感到害怕、畏惧时,如果能观空性,即使没有真正的现量见,但是通过比量知道都是空的,都观为空性,也能起到作用。这是最好的护轮。

  这里有其他的密意,密宗里所有的法都是如此,有些人不明白,只按照表面的词句意义来理解,这样就错了。

  所谓四种意趣是指:

  一、平等意趣:诸如考虑到一切佛之法身平等性,而宣说“吾尔时化为毗婆尸佛”之类的词句。

  二、别义意趣:诸如考虑到胜义的其他含义,而宣说诸法无有本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类的词句。

  三、别时意趣:诸如向即使稍许善根也无法生起的懈怠者,宣说“仅仅持诵无垢月光如来之名号,便可获得无上菩提”等等的内容。

  针对特别懈怠、稍许善根也生不起——丝毫不行善之人,宣说“仅仅持诵无垢月光如来之名号,便可获得无上菩提”等等的内容。对这种人只能这样说了:“你只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往生,念一句无垢月光如来之名号就可以证得菩提。”他就想:这么简单啊!可能能念几句,只要能给他种点善根也可以。

  其实,末法时期的众生都特别懈怠,就喜欢念一句佛号。尤其汉地这样的人特别多,不是对净土法门生起了极大的信心而是懒,因为一句佛号太简单了。他觉得要学各种论典,要修各种仪轨太麻烦、太累了。一句佛号,可以躺着念、坐着念、走着念,还可以边吃边念。若真正修行到那个境界时,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可能有这个能力,一句佛号就代表佛性,安住在这样的佛性中,行住坐卧都不离念佛,但是一般的凡夫不可能做到。我十年前也讲过,一心不能二用,你吃饭的时候想的是饭菜还是阿弥陀佛?此处也是这样讲的。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诸如向无力施行布施等广大行为者赞叹布施;向仅以稍作布施等等为满足者谴责布施等,或者向其表明这一切并不足为奇等等的内容。

  对不喜欢做布施或无能力做布施者讲布施的功德,及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还有些人想:我只做布施、义工就可以了。针对这种人就要谴责布施,告诉他:只靠布施,没有其他功德,尤其是没有智慧也不行;只靠布施,没有佛法只做义工也不行。要调伏众生的能力是很难具足的,比如上师要真正摄受弟子,还要知道弟子的心理状态,才能不断调伏。

  综上所述,从暖位直至智慧无有勤作的十地,从缘于法界真如性的侧面而言,耽执实有的贪欲是逐步断除的,要从根本上消灭对一切边际所知的贪著,则是佛地所引发的结果,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法界自性住种姓,因为真如实相原本存在,以其为缘则可断除诸等障碍的缘故。

  十种意趣,总共讲了八个,有些是相似的。

  总共讲了十三种种姓,主要是以佛的种姓可以断除所断障碍,同时提高证悟,最后把所有的所断都断干净,觉悟达到极点就成佛了。都是要靠种姓的,所以叫修行之所依。如果没有种姓,没有办法产生功德智慧。

  壬二、(断除分类之争辩)可分为二:一、争辩;二、答复。

  癸一、(争辩):壬二、(断除分类之争辩)可分为二:一、争辩;二、答复。

  癸一、(争辩):

  法界无差别 种姓不应异

  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这样安立法界种姓,则法界诸相就无有差别,三乘的三种种姓差异也就不应当存在了。法性是不可分类的,三乘的三种种姓差异做分类是不合理的。

  癸二、(答复):

  由能依法异 故说彼差别

  一真法界、种姓,都是不可分类的。就像同样的一种瓶子,也可以根据所盛装的蜂蜜与甘蔗汁等等来安立瓶子的类别一样,蜂蜜瓶子等等都是一样的瓶子,但里面装的东西不一样,所以瓶子也可以取不同的名字,可以有不同的瓶子。同样,法性也是不可分类的,但是它的所依之法修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现观,所以可以以这些做分类。

  虽然在法界中不能安立三种种姓,但依据法界的能依法——智慧,便可通过缘于或者证悟法界的方式,而以不同法的差异,来诠说彼等种姓之差别。种姓分了十三种,种姓都是这样分类的。前面也讲过,十三种种姓中世间和出世间的都有,种姓指的是法性空性,这就是种姓。我们有这样的佛性,所以通过修行最后可以成佛。

  辛二、(修行所缘):

  所缘一切法 此复为善等

  所缘指的是一切法。要断除对一切法的分别和执着,要远离一切边戏。这里也做了一些分类。共同安立的一切取、舍、中庸(也不是所取也不是所舍)之法加上以世间与出世间等来划分的殊胜之法,即为修行之所缘,又因为必须主要以大乘之道果作为所缘,而作为大乘修行所缘的所知一切法,都必须断除所有的增益。

  (一)此等一切又可以分为信心等本性善,作为与其相应之心与心所的相应善,以善的发心等起而引起身语之业(善业)的等起善等善法;本性善当中,生起善的心和心所。善的发心当中产生身和语的善业。这些善法是可取的。

  (二)还有作为坏聚见(我见)、边执见(我常有、断灭)、俱生无明,加上此三者之外的其他根本烦恼与随眠烦恼的本性不善。前面是本性善,这里是本性不善。作为与此等不善相应的心与心所的相应不善,以不善发心等起而引起杀生等口恶业和身恶业的等起不善等不善法。善法也应该是所舍。

  (三)除此之外,在工巧制作、行走漫游之际的心,衣食住行一般的心,也可以分为本性、相应以及等起的无记法等等。善法、不善法、无记,以上内容,即为取、舍、中庸的共同所缘。

  若世间所知 及诸出世间

  有漏无漏法 诸有为无为

  (四)部分所缘的第一种,为所取世间道,也即凡夫相续中的有漏禅定等所知。凡夫相续中的禅定都是有漏的。

  (五)前者之后的所有诸等所取,也即为向往出世间道之圣者相续所摄的三解脱等法。世间属于有漏的,三解脱属于无漏的。如果将部分所缘按照断除对治来进行分类,则可分为:

  (六)有漏之五蕴等等。

  (七)无漏之法念住等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等等;以上二者,是以能否对治我见来安立的。前面的是有漏的,不能对治我见;后面的四念住是无漏的,可以对治我见。

  (八)诸等有为世俗谛;有为法世俗谛、无为法胜义谛的所缘。

  (九)无为胜义谛之所缘;

  若共弟子法 及佛不共法

  (十)作为果法的声闻弟子,以及共同四禅等诸法;

  (十一)出有坏、能仁、佛陀的十力等不共法。

  出即超出三界,有即具足四无畏,坏即毁坏四魔。具足这些功德叫出有坏;能仁指佛陀,十力是佛陀不共的功德。

  以上所述,包括前面的三种共同所缘,前面讲了取、舍、中庸三个。加上其余为善法所摄的四对八法,共有十一种所缘。

  在这些共同与部分所缘当中,不共之佛智——佛的智慧,是一切所知法中最尊贵无上之法。通晓这一点,并以其作为修行目标,也就是所缘。

  这里讲了很多所缘。所缘指的是轮涅一切法,世出世间、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一切法。从不同角度而宣讲的,其实讲的是一样的,指一切法。

  辛三、(修行所为):

  胜诸有情心 及断智为三

  当知此三大 自觉所为事

  这里讲大心、大断、大智。在前面也简单讲过,这都是修行的所为,都是佛具备的功德。大乘修行人,最后的目标,最后真正的所为即佛的果位。所以这里讲三大。

  我们应当了知,超胜于无数大众以及大集团中一切诸有情之大心——大悲心。为什么用大来形容?悲心是无边无际的,不分人与其它众生,也不分内道和外道,也不分高低贵贱,对所有的众生都有这种悲心,这种悲心普遍了所有的众生。

  无缘大悲,断除了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习气的大断。他们的习气是最后要断的。所有的所断断得干干净净叫大断。无有阻碍地照见一切尽所有、如所有诸法的大证,也叫大智慧,一共为三种。能够自然觉悟为以上三大的拥有者,便是诸大菩萨之目标。

  今天我们讲了修行之所依、种姓、修行之所缘、轮涅一切法、修行之所为,三大——大心、大断、大证。都用“大”字形容,意为都是最究竟、最圆满的,都是佛具备的功德,也就是佛果。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14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任杰居士: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 

 任杰居士:《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