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四


   日期:2018/8/26 1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修行有四种:披甲修行、趋入修行、资粮修行以及定生修行。披甲修行,主要是心里有决心,不仅仅是心里的决心,但以决心为主。趋入修行主要指行为,开始行动。经过了趋入加行的修行,积累了无量资粮之后,开始进入资粮加行。

  壬三、(能使趋入究竟的资粮修行)可分为二:一、总说;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

  癸一、(总说):

  总的来说,众多的聚集,就称为资粮。所谓资粮,并不是指一种资粮,而是指要积累各种各样、范围广大的资粮队伍,并通过行持菩萨事业的无量修持方式,来成就出离二边的无住涅槃。

  要通过各种善巧积累资粮,或者说是众多善根、功德的聚集。其实资粮的种类不计其数,但是可以归纳为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通过各种善巧积累资粮,以此方式修行,来成就出离二边的无住涅槃,远离轮回边和寂灭边。远离二边的无住涅槃,大乘的成就,叫做资粮修行。主要是积累二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不可分割的。菩萨以这种方式行持、修行,而远离了两边,获得了无住涅槃。小乘的涅槃是一种边——寂灭边,大乘无住涅槃,即不住轮回边,又不住涅槃边。

  悲及施等六 并修止观道

  从总的分类而言,无边无量的资粮可以归摄为福德与智慧二资粮当中;从内部分类而言,则可以分为十七种资粮修行:

  资粮无量无边,归纳在二资当中。二资内部做分类,有十七种资粮修行。

  (一)希望安置无量众生于三乘之涅槃的大悲。以方便法门——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则可以令众生获得暂时与究竟之安乐。

  大悲心指将无量众生安置于三乘之涅槃;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方便法门指六波罗蜜多;结果是能满足众生暂时或究竟的需求,让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二)依靠布施当下即可令其满愿,从而使对方在当时获得快乐。比如说,通过布施等方便,令众生当下快乐,满足其愿望,让他心生欢喜。对方能获得暂时的安乐。

  (三)通过令其持戒,从而使其获得善趣之身与未来之乐。我们先做布施,让他欢喜,满足他的心愿,获得暂时的安乐,通过各种善巧,让他受持戒律,然后让他断十种恶,行十种善,死后可以获得人天的安乐。这是未来之安乐。

  (四)(五)(六)通过忍辱、精进与禅定三者能成就与因法相应的果法,从而获得决定性安乐。主要是这三者,并不是说不需要其他的因。如果有精进、禅定、安忍,对方就能获得与因法相应的果法,从而获得决定性安乐。因不一定是什么因,但是有了这些就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果法。若没有,就不一定了。

  (七)以智慧度,便能永远不堕入轮回,从而获得决定胜的永久安乐;

  (八)断除了道之禅定中的懈怠等五种过患。

  这个禅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是道之禅定,止观双运。但是这里也要驱除、断除禅定的五种过患,懈怠、忘失教言,昏沉掉举、不行对治、强行对治五种过患。

  并从依靠欲乐等八断行之因中产生的一心专注之寂止。断除懈怠,上面有六种过患,其中断除懈怠的信、欲、正勤、轻安以及分别断除其他四种过患的正念、正知、思与舍,总共八种对治心。主要是通过这些,一心专注于基智。

  (九)以善于辨别诸法之智,对如所有、尽所有之义,包含所有的法,以总体与自体之法性、本体以及差别分类的方式分析,无有错谬地现见之胜观。

  及以双运道 诸善权方便

  (十)寂止与胜观双运,或者不堕于有寂的方便与智慧双运之道;可以说寂止和胜观双运,也可以说方便与智慧双运。以智慧和方便双运不堕轮回边和寂灭边,但这里主要是双运,刚才是分开讲寂止与胜观,讲的是个别的,这里讲的是双运。

  (十一)以遍智作意(这是佛的智慧)而在利他方面所具备的诸善巧方便;

  智

  (十二)这里讲了二十种智慧(空性见)。

  1、内空:受用者眼根等内六处之空性。内六处皆不可得,都是空性,这个空性叫内空。

  2、外空:色法等所受用之外六处之空性。

  3、内外空:内外二者所依基础之空性。内外二处作为基础都是空性。

  以上三种空性,为胜解行资粮道以及加行道之前三位(——暖、顶、忍位)所摄的智慧。

  大乘的空性见是远离一切边戏的,包含二十种空性,都具备的。在他们出定的时候,其实二十种空性都具备,但这三种空性更明显、更主要一些,所以在此处这么讲。

  4、空空:空也是空的,一切万法自性之空性,也即自身本体空性之空性。一切万法的自性是空性,空性也是空性的,不可得。对空性的分别也要断除。

  此空性为加行道世第一法所摄。

  5、大空:周遍十方之大空性。这主要是以方向做的分类。十方涵盖了所有的处、法,所有皆空,这叫大空性。这个大空性有点不同,是这样的意思。

  6、胜义空:胜义涅槃之空性。胜义谛、涅槃也是空性的,不可得的。

  7、有为空:因缘而生之空性。这个是有为法作为基础,这个也是空的。有为法依因缘而生,因缘而生的皆是空性,这叫有为空。

  8、无为空:虚空等无生之空性。虚空等无为法不是因缘所生,所以是无生之空性。

  9、毕竟空:超离常和断等边际之空性。

  10、无际空:具有种种世间界显现的轮回,其前际后际都不存在之空性。前后际是无始无终的,但无始无终的这种无论所谓轮回,还是世间,也是自性空,都是空的。

  11、无散空:善法不散失之空性,这也是空性的。

  以上七种证悟境界,依次为一地直至七地所摄。

  12、本性空:法界自性之空性。

  13、一切法空: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的所有法之空性,轮涅一切法、所有法都是空性的。

  以上两种空性,为八地所摄。

  14、自相空:生灭等诸法自相之空性。自相也是空性。

  15、不可得空:三时不可得之空性。过去时不可得,现在时不可得,未来时不可得,但是这个不可得也是空性的,也是不可得的。

  以上两种空性,为九地所摄。

  16、无性自性空:因缘而生诸法的相续与聚集的无实之本体空性。

  17、有性空:有为法领受五蕴以自身本体而空之有实空性。

  以上两种空性,为十地所摄。

  18、无性空:虚空等无为法无实之空性。

  19、自性空:谁也没有造作的一切万法本来之空性。没有造作、因缘而生的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

  20、他性空:诸法法性因他法本体空而本体为空之空性。他空的空也是空。

  以上三种空性,则为佛地所摄。共讲了二十种空性。

  《入中论》里讲了十六种空性,与这里所宣讲的空性不尽相同,但也差不多。空性本身是不可分类的,前面已经讲过了。主要是这些所空之法,比如以有为无为分类。

  这些以各地为界线所作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后得之时彼等有法,以及由其所必定引发的情况而作出的,所以并不是确定的。入定的时候是没有分别的,但出定的时候就引出了对某相跟其他不一样的比较明显、明了的觉受。以此来讲,比如,哪个地摄持哪种空性,是不确定的。其实,这些分别十地都有,只是后得位的时候差别比较明显,所以以此做分类。

  修习以上诸空性,便是二种资粮中的有境智慧资粮。

  福与诸道 陀罗尼十地

  此处讲的是福德资粮。

  (十三)虽然从总体而言,包括所有的善业都是福报,但此处却是指无漏之善根(福德)。除此之外,因为健行与珍宝手印等三摩地(等持)在每一刹那都具有可以无勤成就无量福报的能力,所以也属于福报资粮的范畴。

  菩萨修到一定的层次时,通过这些禅定在瞬间可以积累无量善根。所以讲福德的时候,也把这些包含了进来,属于福德资粮的范畴。

  (十四)通过精勤于三十七菩提分法,而成就以加行道、见道以及修道三者为主的,依靠相续之诸道。整个大乘的道相,都可以包含在三十七菩提分法当中。

  (十五)通过与正念和智慧相应,从而将词句和意义牢记不忘的陀罗尼[总持]。

  陀罗尼分四种:

  1、词陀罗尼:在听闻经教等圣言后,即使一词一字也不忘失。我们现在也在念咒语,但是不能没有禅定和觉悟。得到这种总持的时候,若有了这些功德,就可以在十方诸佛面前听法。他们所讲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不忘失,都可以记下来。

  2、义陀罗尼:对所宣讲的意义,能无损无误地永不忘却。以前佛在世的时候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弟子,虽然是阿罗汉,但是也有这样的功德。

  3、忍陀罗尼:以“阿(A)”字等而证达诸法无生。通过一些字,比如“阿”字、“舍”字、“吽”字等等,尤其是念“阿”字,“阿”是无生门,代表大空性,可以直接证悟诸法无生的真谛。忍是能获得这种智慧和觉悟,所以叫忍陀罗尼。

  4、咒陀罗尼:以密咒之加持而成就他利。通过念咒的力量,可以去除他人身心上的魔障,可以唤醒众生的觉性。其实念咒是很有力量的。有些咒就有这样的加持力,因为是佛菩萨加持过的,若是以清净心、诚心念诵,就能起到作用。

  (十六)能作功德所依的十地。

  以上讲了十六种一切功德的所依。

  能对治当知 资粮行次第

  (十七)能断除自地所断之对治。即能断一切所断。

  我们应当知道,资粮修持的数量次第,就是以上所说的十七种,都属于资粮修行。资粮有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此二者再做分类,就是前面讲的十七种。

  另外,资粮的梵文读音为“桑巴RA”,就是资粮的意思,其中的“桑”,是“成就真实”之义;“巴”,是“本体”之义;“RA”,则是“受持”之义。意思是菩萨摩诃萨能成就真实之本体,一切大乘都是以二谛的修持方式来受持的,就是所谓的资粮修行。

  其实大乘的修行或者道,都是二谛双运的,不离二谛双运,是以这种方式来受持的。

  癸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可分为二:一、地资粮;二、对治资粮。

  子一、(地资粮)可分为二:一、从修治之角度宣说九地;二、从果的角度宣说十地。

  丑一、(从修治之角度宣说九地)可分为九:一、一地之修治;二、二地之修治;三、三地之修治;四、四地之修治;五、五地之修治;六、六地之修治;七、七地之修治;八、八地之修治;九、九地之修治。

  寅一、(一地之修治)可分为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卯一、(略说):

  总的来说,以二无我的证悟智慧能依次断除二障,并能作功德之所依,便是地之本体。地有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十地,此处讲的地是大乘的地,所谓的地,第一,无我。依靠二无我的证悟智慧——证悟二无我,不是人无我,也不是法无我的部分;第二,可以断除二障(所知障和烦恼障);第三,能作功德之所依,每一地都有自己的断证,断证圆满时,同时会产生很多功德,还能做这些功德的所依,这就是地。也不仅仅做功德的所依就可以成为地,还要证悟二无我的智慧,以这种智慧断除二障。这是地之本体。

  “地”的梵文发音“布美”的释文是辗转上行的意思。

  因为能如实照见彻底圆满二无我的法界,所以在一地——极喜地,便可以断除一百一十二种见断。

  因为初次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极其欢喜,所以叫极喜地。真正见性——亲见诸法的究竟实相是非常不容易的,若见性了,无论是修行还是成就就容易了。初次见性,意思是第一次亲见诸法的究竟实相,所以叫见道,因此一地叫极喜地,即极其欢喜之意。

  见断即见道之所断之意,讲义里简单讲了一百一十二种见断,具体包括:欲界之见断:属于欲界的。分别对四谛苦集灭道的邪执,以萨迦耶见(坏聚见)、边执见与邪见三者,加上见取见与戒禁取见二者,总共为五见,以及无明、贪、嗔、慢、疑五种非见(指烦恼)共十法来划分,四谛,每一谛又有十个,则见道所断总共有四十种。

  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之见断:因为没有嗔恨,所以就只有除开分别与四谛相应的四种嗔恨之外的两个三十六种烦恼。

  两个三十六种烦恼加起来就是七十二种烦恼。再加上前面欲界的见道之所断四十种,所以,三界的见道所断总共为一百一十二种烦恼。

  初次见到诸法究竟实相时会断除这些烦恼,这都属于见道之所断。见道的时候,所断除的遍计的多一些,俱生的断除得很少。

  另外,一地菩萨便可断除一百一十二种见断,还可以获得十二种百功德,即一百个十二种功德:一刹那顷现量见到百佛;获得百佛加持亦能清楚了知;以自福德力,任运住寿经百劫;亦能证入前际百劫和后际百劫之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具备一刹那顷震动百世界的力量;一刹那顷体放光明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于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抉百种深奥的法门;一刹那顷即能于自身上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并一一身周围皆有百菩萨庄严围绕而为眷属。

  有些修行人尤其是汉地有很多人,说自己已经见性了、开悟了。真正见性开悟了,相当于亲见了诸法究竟实相,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见道,要断除如此多的烦恼,有吗?要获得如此多的功德,有吗?如果没有,还不是真正见性。

  之前讲是见道之所断,现在讲修道之所断。

  作为修道所断的于外境之邪执,包括:欲界修断(属于欲界的修断、烦恼):上述五非见中去除了疑惑的其他四非见(欲界有嗔恨),加上俱生萨迦耶见(遍计的萨迦耶见已经断了)以及边执见二者,总共有六种欲界所断。

  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修断:因为没有嗔恨,所以分别只有五种修断。

  在三界九地当中,每一地都各有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九品的所修断惑。

  总共为八十一品,因为在三界九地当中都存在上二界所摄的五种修断,所以在九地当中,应该有五个八十一,也即四百零五种,再加上欲界的九品嗔恨九种。一共为四百一十四种修断。

  归纳而言,因为断除了九品修道之所断,所以在第二离垢地、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极难胜地、第六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诸地之际,就能具备八正道,断除自地所属的烦恼杂染,获得波罗蜜多与无边无际之功德,清净无漏之蕴,并可获得巨大的转依、变化。

  诸道证悟法性的方式:

  虽然所证并不存在支分,但从自相续迷乱的断尽次序而言,诸地的现证也是层层递进、逐级增上的。所证是诸法的究竟真如,是不可分的。这就如同虚空本来不存在支分,但依靠云层逐渐消散的程度,也可以建立起逐步扩大的视野概念一样。

  以这种方式分了十类,十一地是佛的境界。

  一地:能成就周遍并遍行法界诸法之自性的证悟境界。这种证悟诸法之自性,遍布轮涅一切法的自性空性。所缘是轮涅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这种法界遍一切法。证悟的时候,是这样的证悟。但是,后得定解,它是入定引发的结果,不是后得定解引发入定的那种证悟。

  二地:通达法界的证悟越来越超胜或者殊胜的增盛最胜证悟境界。

  三地:将所听闻的与法界顺同的教言,作为希求目标的超胜证悟境界。

  四地:对一切法都弃除了我所执等等,没有任何耽执无摄的证悟境界。

  五地:证悟自他相续所属诸法无有差异之境界。后得位的时候,会有这些定解。这些定解与根本慧定有关,是根本慧定引发出来的。定解是在出定的时候安立的,入定的时候不能安立,入定是远离能取所取的。按自宗观点,入定是无相的。

  六地:因现见缘起甚深之义,从而证悟到以前的烦恼杂染,与往后的清净之法都不存在的境界,对此产生定解。

  七地:因通达无相,从而证悟一切万法无有差异、一味一体的境界。

  十种自在,也叫无分别自在。这都属于是清净地。

  八地:因获得无生法忍,从而通达了诸法之平等性;又因为体悟到不增不减之义,因而获得了于诸相无分别与清净刹土两种自在。

  九地:依靠入定修持法界,而获得后得之际以四无碍解宣说圣法的智慧自在。

  十地:通过入定修持法界,而能在后得之际随心所欲地成就事业,也即获得了业自在。

  以上共讲了十种自在。

  在这里,还讲了地的修治,地的修治有不同观点。克什米尔的大班智达认为:“地的修治,可依据自地最主要的波罗蜜多而分为十种修治……”每一地都有自己突出的波罗蜜多,但总的来说却是以布施等等的差别,也即从断除其违品的角度来安立修治的。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也是靠各地突出的波罗蜜多,这些证悟来安立的。但是也不矛盾。修治是从断除所断的角度来安立的,因为以这些修治的修炼,就能成就该地的智度与无垢之智。

  方便和智慧双运,俄巴尊者在讲义里讲得最多。大乘之道的修行都不离方便和智慧。这里也是此意。从大悲心与谛实空性的慈悲智慧角度而言,地的修治又是分别圆满的,也即分别圆满各地自己主要的波罗蜜多。

  由十种修治 当能得初地

  十地每一地都有自己的修治,由这些修治就能证得初地[极喜地]——前所未证的法性。以这些资粮修行,可以证得初地的极喜,从而获得极大的欢喜;而已经证得的法性,则能成就更为殊胜的十种功德。

  这里讲的很多都是见道之所断,修道之所断,这些分别念主要是一百多个和四百多个烦恼。之前都属于略讲,后面会有广说。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16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任杰居士: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 

 任杰居士:《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