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佛法的角度看业力与命运


   日期:2018/8/30 18: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常有人问:“佛教徒(或佛教)认不认为有命运的存在?”答案是:佛教承认有命运这一回事,但是佛教所认知的命运,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命定”、“宿命”、或“命定论”。“命运”这一词所表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至于它的定义,在世俗人的眼,则是一个相当抽象、模糊、神秘的概念。

  然而佛以其智慧观照世间众生,所得到的结论是:命运其实即是“业力”的表现,即:业报所累积的总结果。这种业力的作用,能令一切众生其一生之所行、所为产生一种近乎固定的轨迹;这个轨迹,世俗人对它深感迷惑,以致自古以来,倾其智慧,亦无法了解其中之奥秘,因此就只好以“命运”一词笼统称之。而某些宗教家,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只得称之为“神的旨意”,或“天意”“命”与“运”两字可分开来解释:“命”是比较静态的;“运”则有运转之意,是动态的,故台语称为“运途”。从这词的字面上来看,即知其有一个轨迹,而且是可以动的。再者,“命”的涵义比较固定;而“运”则有因缘和合之意,须要在某种情况及条件之下,才会产生某种结果,比较属于动相的。而以佛法来说,“命运”简言之,就是业力的结果。

  业,梵文为咸表。“业”是其意译,其音译则为“羯磨”。佛教已发达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认识这个字,即使不懂佛法的老美,也都知道。“羯磨”的原意是“活动”或“造作”,以英文来讲则为(动作)或户霄(活动)。世问一切有形以及无形的造作或动作,都叫做“羯磨”。有形的羯磨(活动),例如我们身体所做的一切行为,以及口所说的一切言语,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都叫作我们所造的“羯磨”--业。

  无形的业,指内心思惟、感情、七情六欲等的动向,这些无形的业,我们虽然无法看得到、摸得着,但它们确实也是种存在、一种动作,能令我们本身及他人感受得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乃至可以左右我们一切的行为,以及决定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苦与乐,所以也以“业”称之。

  “心”在佛法一畏有好几个称法。“心”、“意”、“识”都是它的别名。心所造的业称为“意业”,身所造的业称为“身业”,口所造的业称为“语业”或“口业”。此三种业,三种动作,如果反复地做,就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称为“业习力”。业习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带动我们整个的人生。世俗的哲学家有句话说:“人类是习惯的动物”。

  行为科学家也曾讲:“人类若无习惯,则所有的一切事情,将会变得既复杂且麻烦。”因为很多事已成了习惯,所以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时,就不须再经过思考这一道手续。譬如:每天早上起床,我们大都先洗脸、漱口、刷牙、吃早餐、换衣服等等,这些动作都已不须再经过大脑先想一下才付诸实行。

  若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动作细节,都须要先经过一番思择才能作决定,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定会过得加倍的紧张和忙碌。业习有三种:有善的业习,有恶的业习,也有些是不善不恶的。这三种业,佛法即分别称之为“善业”、“恶业”以及“无记业”。不善不恶的业习例如:穿衣、吃饭就是属于此类,无所谓善与恶,是中性的。无论是任何一种业,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在无形中产生一股势力,推动着你继续以固定的模式去做事,而且这股势力通常是很难加以抗拒的。

  前面提到所谓“命运”,其实就是“业习的轨迹”。接着,我们再来详细谈一下“业”。业可分两种:“别业”与“共业”。所谓“别业”是个别的业,指每一个人不同之处。譬如你我的个性、爱好,不尽相同,这就是“别业”所致。“共业”是彼此之问有共同的业力。然而这并非是绝对的,因为别中有同,同中有别。譬如:同样身为人,则与所有的人皆同具某些共业;同是生活在台湾的人,皆有台湾人相同的共业;在美国的人,则有与美国人相同的共业。

  在一个大的共业里,每个人之间又都有一些差异,不会尽然相同,这就称为别业,亦即“同中之别”。又譬如:同是在美国的人,还可分为在美的白人、在美的华人、在美的越南人、在美的黑人等等的差异,每一族群皆有其独特的“别业”。以世界上的人种来说,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皆有其独特的共业。再以黄种人来说,亚洲人有亚洲人的共业,在台湾的中国人与在大陆的中国人,各有其不同的共业。相同的共业,便有相类似的果报。提到“果报”或“因果”二字,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很可怕,或觉得是“迷信”。若以英文来解释,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不但不是迷信,而且还很“科学”“因果”的英文翻译是:原因与效果。

  有某种“原因”,一定有某种“结果”,这是非常理性而且客观的,毫不诉诸情感、或是迷信。学佛就是要把一切事、相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点含糊都不可有。

  常有人问:“佛教徒(或佛教)认不认为有命运的存在?”答案是:佛教承认有命运这一回事,但是佛教所认知的命运,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命定”、“宿命”、或“命定论”。“命运”这一词所表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至于它的定义,在世俗人的眼,则是一个相当抽象、模糊、神秘的概念。

  然而佛以其智慧观照世间众生,所得到的结论是:命运其实即是“业力”的表现,即:业报所累积的总结果。这种业力的作用,能令一切众生其一生之所行、所为产生一种近乎固定的轨迹;这个轨迹,世俗人对它深感迷惑,以致自古以来,倾其智慧,亦无法了解其中之奥秘,因此就只好以“命运”一词笼统称之。而某些宗教家,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只得称之为“神的旨意”,或“天意”“命”与“运”两字可分开来解释:“命”是比较静态的;“运”则有运转之意,是动态的,故台语称为“运途”。从这词的字面上来看,即知其有一个轨迹,而且是可以动的。再者,“命”的涵义比较固定;而“运”则有因缘和合之意,须要在某种情况及条件之下,才会产生某种结果,比较属于动相的。而以佛法来说,“命运”简言之,就是业力的结果。

  业,梵文为咸表。“业”是其意译,其音译则为“羯磨”。佛教已发达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认识这个字,即使不懂佛法的老美,也都知道。“羯磨”的原意是“活动”或“造作”,以英文来讲则为(动作)或户霄(活动)。世问一切有形以及无形的造作或动作,都叫做“羯磨”。有形的羯磨(活动),例如我们身体所做的一切行为,以及口所说的一切言语,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都叫作我们所造的“羯磨”--业。

  无形的业,指内心思惟、感情、七情六欲等的动向,这些无形的业,我们虽然无法看得到、摸得着,但它们确实也是种存在、一种动作,能令我们本身及他人感受得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乃至可以左右我们一切的行为,以及决定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苦与乐,所以也以“业”称之。

  “心”在佛法一畏有好几个称法。“心”、“意”、“识”都是它的别名。心所造的业称为“意业”,身所造的业称为“身业”,口所造的业称为“语业”或“口业”。此三种业,三种动作,如果反复地做,就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称为“业习力”。业习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带动我们整个的人生。世俗的哲学家有句话说:“人类是习惯的动物”。

  行为科学家也曾讲:“人类若无习惯,则所有的一切事情,将会变得既复杂且麻烦。”因为很多事已成了习惯,所以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时,就不须再经过思考这一道手续。譬如:每天早上起床,我们大都先洗脸、漱口、刷牙、吃早餐、换衣服等等,这些动作都已不须再经过大脑先想一下才付诸实行。

  若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动作细节,都须要先经过一番思择才能作决定,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定会过得加倍的紧张和忙碌。业习有三种:有善的业习,有恶的业习,也有些是不善不恶的。这三种业,佛法即分别称之为“善业”、“恶业”以及“无记业”。不善不恶的业习例如:穿衣、吃饭就是属于此类,无所谓善与恶,是中性的。无论是任何一种业,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在无形中产生一股势力,推动着你继续以固定的模式去做事,而且这股势力通常是很难加以抗拒的。

  前面提到所谓“命运”,其实就是“业习的轨迹”。接着,我们再来详细谈一下“业”。业可分两种:“别业”与“共业”。所谓“别业”是个别的业,指每一个人不同之处。譬如你我的个性、爱好,不尽相同,这就是“别业”所致。“共业”是彼此之问有共同的业力。然而这并非是绝对的,因为别中有同,同中有别。譬如:同样身为人,则与所有的人皆同具某些共业;同是生活在台湾的人,皆有台湾人相同的共业;在美国的人,则有与美国人相同的共业。

  在一个大的共业里,每个人之间又都有一些差异,不会尽然相同,这就称为别业,亦即“同中之别”。又譬如:同是在美国的人,还可分为在美的白人、在美的华人、在美的越南人、在美的黑人等等的差异,每一族群皆有其独特的“别业”。以世界上的人种来说,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皆有其独特的共业。再以黄种人来说,亚洲人有亚洲人的共业,在台湾的中国人与在大陆的中国人,各有其不同的共业。相同的共业,便有相类似的果报。提到“果报”或“因果”二字,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很可怕,或觉得是“迷信”。若以英文来解释,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不但不是迷信,而且还很“科学”“因果”的英文翻译是:原因与效果。

  有某种“原因”,一定有某种“结果”,这是非常理性而且客观的,毫不诉诸情感、或是迷信。学佛就是要把一切事、相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点含糊都不可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