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界法师聚首上虞现场演绎俱舍论示范教学


   日期:2018/12/13 11: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18俱舍论义理教学研讨会,再度在上虞多宝讲寺开演。研学俱舍不仅是佛教界对俱舍这一根本教典的“绝学重光”,更是多宝讲寺对恩师敏公上师表达忆念、承继上师住持整体教法精神的特别法行。

  2018年的研讨会延续2017年首两品的研讨,主要围绕《俱舍论》之世间品、业品、随眠品三品展开。这三品总括惑、业、苦义理,对应佛法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阐述了佛教各宗派所共许的世界观、人生观、轮回观和业果观等。本次研讨会示范教学环节,共有六位法师,分别是: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福建佛学院副院长振宇法师,中国佛学院源流法师,多宝讲寺宗振法师,福建佛学院训导长妙演法师,多宝讲寺证果法师,多宝讲寺宗胜法师。

  示范教学一:振宇法师《世间品中的“十二因缘”》——学习法相要结合我们的身心!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福建佛学院副院长振宇法师示范教学(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上虞多宝讲寺)

  振宇法师首先介绍了佛学院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籍和课件编撰思路——以《俱舍论》本论和《颂疏》为主干,主要参考引用《光记》《宝疏》《顺正理论》,难点则参考《法义》,以“科判长行加评注”的方式编述了“科释”,以此,有论、有纲、有释,进行教学。教学示范后,现场各位法师居士提出了十余个问题,既有与《世间品》紧密相关的十二支、三世两重因果、四种缘起等义理的详细探讨,还有关于学习方法及学习俱舍与当下时代关系的思考。

  有观众问,在教学中如何教授以十二因缘结合我们的身心?振宇法师回答,他会在教学中不断提醒学者,因为在俱舍的学习中会遇到大量的法相名词,这些名词都是详细阐述我们的身心相续,也就是关乎我们自身的。不管是在讲五蕴,还是十二因缘,乃至讲说一些非常繁琐的名相的时候,要把名相的学习跟自己的身心结合起来,用来了解自己的身心的状态、对治烦恼。比如说我们是开心的还是烦恼的?是贪婪的还是嗔恨、嫉妒?……等等,这些都是在讲我们的身心。所以要在学法的过程中把握这一点,才能够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否则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学术的学习。

  示范教学二:源流法师《说一切有部业的自性概说》——表业和无表业,分不清楚?  


  中国佛学院源流法师示范教学(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上虞多宝讲寺)

  源流法师先后在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和中国的佛学院都有过学习和任教经历,他在南北传佛教的对比视野的观照下,以《业品》中的“业”这个佛教非常核心的概念为主题作教学示范,讲授了业的分类、经部有部的争论、有部与犊子部等关于身业是运动的争论以及各部派概念的比较。

  “业”是一个世间哲学宗教都有探讨的概念,在佛教看来,“业”的“自性”或者“自相”是什么?佛陀非常明确地界定,业不是别的东西,就是思心所——业不仅是行为,而且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用心的地方。其中,关于“表业”“无表业”的内容引发了现场众多提问,法师为大家做了解答——

  所谓表就是能表示,“表示自心令他知故”,就是通过身、语表示。比如说,你对别人表示善意、善的姿态,或者你对别人不满,使一个非常不满的表情,别人一下就领会到了。但是意做不到,如何让别人领会你的意?我们有时候会着急,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理解,我把心掏给你看吧?善业或者恶业,它不能直接表示出来,必须通过身语的行为。什么叫表业?比如说去打一个人,给他一巴掌,你可能觉得没事了,但你造下一个业因,果结到哪里去?要感果,就需要通过无表业。无表也会在律仪,也就是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比如说受过戒和没有受过戒的两个人在一起,言谈举止、行住坐卧气质就不同,这就是那个力量显示出来。所以有部认为,无表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非常重要。

  示范教学三:宗振法师《顺三分善》——功德和福德有什么区别?  


  多宝讲寺宗振法师示范教学(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上虞多宝讲寺)

  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宗振法师直接切入《俱舍论颂疏》的原文,参考《大毗婆沙论》讲说了《业品》末尾的偈颂所诠释的“三善根”——“顺福顺解脱、顺决择分三、感爱果涅槃、圣道善如次”,也就是顺福分、顺解脱分和顺决择分,从中给出了佛法的解答。

  “顺福分善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就是感招世间三界里面有漏的可爱的果的因,叫顺福分善。而顺解脱分善,“谓定能感涅槃果”——可以出离三界的,“所造功德,回求涅槃者是也。”这里出现了“功德”,——能够回求涅槃,就可以说是功德,因为将来要出三界。布施一口饭或者一个刷牙的杨枝这么一点东西,有的人就能种下顺解脱分善根,因为他的作意是通过这个布施的行为愿得解脱,这跟他的回向和动机有关。而有的人虽然布施了很多,也不能种解脱的种子,为什么呢?他的愿望是求世间的富贵、求做生意发财,所以他们就算有所布施的话,也是种下的是顺福分的善根,不能称为顺解脱分的善根。顺福分善,还谈不上是功德。

  那么怎样才能种下顺解脱分善根呢?要有“增上意乐”,肯定是有强烈的心、强烈的意乐,欣求涅槃,厌离生死,不是随便想一下。这就告诉我们培福时回向、发心的重要性,前面要调整动机意乐,后面要回向,能够让这个事成为我们解脱的资粮,如果没有做,培了福可能就不知道去哪里去了。《大智度论》也提到回向的重要性,就像牛车如果没有驾车的人,那漫无目的的不知跑哪儿去了,如果有驾车的人,那他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所以我们就是要回向解脱、回向涅槃,那就目的很明确地种下了顺解脱分的善根。

  示范教学四:妙演法师《世间品的三观》——修行要发长远心!  


  福建佛学院训导长妙演法师示范教学(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上虞多宝讲寺)

  妙演法师的讲说围绕《世间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时间量度”和“空间量度”两大类,从法义的具体阐释中,引申到这些对物质、对世界的认知都将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整个外部世界,如何形成对环境、对社会的认知,从而导向于生命存在的目的以及价值。这三观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俱舍六百颂中《世间品》99颂、《业品》131颂,这两品虽然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希望学人能对于重视起来,并且准确地把握,这对出离心、菩提心的修持都会有很好的增进。

  在《世间品》时间量度中,从刹那、怛刹那、腊缚、牟呼栗多、昼夜到月年乃至于“劫”这样非常大的数字,依次扩大。比如人寿从十岁,每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岁,再从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这一增一减,就是1599.8万年,是一小劫的时间。这个数字乘以二十,等于3亿1996万年,这是一个住劫(或成劫、坏劫、空劫皆相同)的时间。再乘以四,就是一个大劫的时间了。以这样的算法,一个大劫是12亿7984万年……

  “你如果真正体会了这个量度,你对佛陀的不可思议的功德的感恩心,就会升起——佛陀是多长时间修行的?三大阿僧祇劫!那我们现在修行,发大菩提心,想成就佛道,只想这一生简单地做一些事,糊弄一下,我就成就了,这种想法是不太现实的。还有我们经常说发长远心,这个长远心是从今天算到命终,还是从今天开始算到这一劫?——真正的长远,非常长、非常长,并且中间要保持一种很好的状态。这也是拿出来时间量度来说,那一大劫相当于12忆,亿万年,你就想我们的时空观不是一个很小的范围,而是一个非常长的总结出来。

  示范教学五:证果法师《十二因缘概述》——佛法的“无我”——“我是谁?”  


  多宝讲寺证果法师示范教学(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上虞多宝讲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证果法师主要讲述了《世间品》有关十二因缘、四有轮转的课题,从世间和出世间二个角度讲解,讲述“我”如何而来?以及如何通过五蕴相续来成就这个假我?我们所说的“我”是谁?“无我”又从何而来?讲说了佛法“无我”的正知正见,同时介绍了《世间品》“中有”的概念,揭示了生命轮回流转的真相,令听闻者生起了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我的希求心。

  法师总结说,十二因缘主要是因为无明而建立,五蕴本来如梦幻泡影,没有实在的“我”存在,只是“无我唯诸蕴”。正如阿含经所说的:“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示范教学六:宗胜法师《业道三果》——家是我的,还是众生的?  


  多宝讲寺宗胜法师示范教学(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上虞多宝讲寺)

  宗胜法师首先介绍了选择本次教学主题“业道三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的缘起。法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就在探究,为什么十恶业道会感招这三个果?没有成就十恶业道的话,是不是就不感三果了?法师主要从《俱舍论》中不善业道的三果和善业道的三果两方面为大家讲述,每一个业都能对应到三种果的具体情况,这些跟我们的实际生活都能配的上,很实用。总的来讲,业果决定,因果相称,而一般人往往仅仅局限于现在所观察到的情况,才会感到矛盾,而这些从三世来看是完全相顺的。

  法师提到了一个“蟑螂公案”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事件缘于法师在住处发现了一个不喜爱的对境——蟑螂,对蟑螂的存在感到纠结,并对它造作了诸如请出住所“迁单”等种种业行。因为蟑螂会把经书弄脏,也经常会跑到碗里面,给你留点垃圾……对此就很不高兴起嗔心了,经常赶它们走。有一次法师到另一位师父房间,看到这位师父的抽屉里有蟑螂爬进爬出,法师就问他说你怎么不给弄走,而他反问道,这有什么关系?这就让法师有了“我们的家是谁的?”“是我的、众生的、还是三宝的?”的思考。法师感悟到:当我们用更大的心量,更为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时,我们就能看开一些,身心就会更为自在。【来源:凤凰网佛教 作者:庆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俱舍论       绝学重光)(五明学佛网:俱舍论       绝学重光)  

 其它:《俱舍论》略史及纲要(曲世宇) 

 李志夫教授: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十(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六(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贾曾)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贾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