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我是谁?我在哪儿?我把自己弄丢了


   日期:2018/12/30 7: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都丢失了

  现在很多人,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我去过很多学校,发现好多老师和同学,既不想听佛教的甚深道理,也不想听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特别关心、天天忙碌的,只是自己的工作、感情、生活等;他们特别喜欢听的,也是能当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教言。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对人生真理,拥有非常正确的见解,那么工作、生活等基本问题,肯定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假如一开始就把人生的目光定在钱财上、地位上,真正的“我”都丢失了,那又何谈“我”的幸福?

  每当我到大城市里,面对一些颠倒的社会现象,经常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看到迷茫的人群,也自然会产生悲悯之心和悲恸之情。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费力地做着各种事情,可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今生的生活,为了眼前的养家糊口和短短几十年的享受,而不关心周围的社会和生存环境,也从不考虑自己来世会怎么样。在忙碌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迷失自己,追求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却不知道“我”丢到哪儿去了。

  以前汉地有一个故事:

  一位公差押解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

  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们的盘缠、衣服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天天都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风雨交加,他们饥寒交迫,赶了一天的路,就投宿到一个破庙里。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枷锁,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沉沉地睡了过去。

  和尚一看机会来了,就从怀里掏出一把刚买的剃刀,将公差的头剃得精光。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衣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对于发生的这一切,公差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他醒来之后,舒舒服服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一摸手边,包袱还在;再看公文,也在;找和尚,竟然不见了。公差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突然发现自己头是光的,再低头一看,身上穿着僧衣,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

  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庙里庙外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可我到哪儿去了?”

  自己成了囚徒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也像这个公差一样,没日没夜地忙着各种琐事,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变成了囚徒,结果“我”却找不到了。

  就像如今的有些学者,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课题、那个课题——听说有的老师找不到课题,就给学生施压,让他们去搞研究、写体会,最后把学生的论文变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多学生都被逼得没办法,但又不得不做。

  还有一些人为了名声、地位、金钱、感情,也是一辈子都在费心竭力。比如,为了感情,他们倒下去一次,又站起来;再倒下去,又站起来……如此一直不断地重复,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那么,人们追逐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我”。但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不一定真的对“我”有利,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当自己死的时候,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只有生前所造的善恶业,才会如影随形,和自己紧密相连、永不分离。

  这一点极为关键,然而遗憾的是,好多人却对此一无所知。

  实际上,如果佛教确实是真理,就根本不怕被观察。伽利略说过:“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想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

  佛陀也曾说:“你们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不要因为我是佛陀,就以恭敬心接受我的佛法,而应像十六次提炼黄金一样,用你最深细的智慧,对我的教言进行观察。如果它讲得合理,你可以接受;如果不合理,就可以放弃。”

  可见,佛教对真理的态度非常明白:不管是佛陀宣说的哪个真理,般若空性也好,业因果也好,都应该用智慧去观察它,用逻辑去推敲它。当然,这些也肯定经得起任何观察与推敲。

  敬摘录 《冲破迷暗的曙光——佛教的真理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我是谁)(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我是谁)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我是谁─无我的提升与修证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 

 索达吉堪布:济公的另二句话: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索达吉堪布:临终注意事项与丧事办理之细节 

 索达吉堪布:爱箭的痛苦 

 索达吉堪布:对学密女众​的忠告